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9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氨氯地平中毒剂量与休克程度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李辉 张华 +2 位作者 付源伟 郭治国 马青变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目的 通过分析氨氯地平中毒合并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剂量与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因氨氯地平中毒并发休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成年患者并检索1997一2022年公开发表的氨氯地平中毒文... 目的 通过分析氨氯地平中毒合并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剂量与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因氨氯地平中毒并发休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成年患者并检索1997一2022年公开发表的氨氯地平中毒文献中合并休克的成年患者,分为非难治性休克组和难治性休克组,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人80例患者,其中非难治性休克的患者37例,难治性休克43例,两组间性别(P=0.037)、服药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性别、年龄、剂量、是否混合中毒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剂量是休克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3,95%CI:1.12~1.84,P=0.005)。亚组分析将仅服用氨氯地平未同服其他药物而中毒的非难治性休克和难治性休克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间服药剂量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中毒剂量和难治性休克进行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13~0.833),最佳界值剂量为347.5mg(敏感度0.651、特异度0.784)。敏感性分析(不包括混合中毒病例)得出的AUC较高,为0.795(95%CI:0.634~0.956),最佳界值剂量为350mg(敏感度0.867,特异度0.737)。服药剂量和难治性休克发生率的剂量反应关系表显示,随着剂量的增大,发生难治性休克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结论 在因超量服用氨氯地平引起中毒的成人患者中,药物剂量与休克的严重程度相关,当剂量大于347.5mg时要高度警惕难治性休克的发生,给予更多临床关注,调配更多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 中毒 剂量 休克 难治性休克 剂量反应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地区33支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
2
作者 张松 肖晓琳 +5 位作者 杨人 张挥武 刘志刚 包尚懿 高培阳 吴楷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39,共4页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且多样。随着国家对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具有中医特色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本文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紧急医学救援的建设历程、国家规划及相关政策支持;调查并分析了中...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且多样。随着国家对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具有中医特色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本文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紧急医学救援的建设历程、国家规划及相关政策支持;调查并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33支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建设现状和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并基于当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未来我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且符合现代医疗环境及医疗水平的应急救援队伍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紧急医学救援队 发展历程 建设现状 应对策略
原文传递
构建区域性急诊体外心肺复苏标准流程的实践及探索
3
作者 张唐娟 张强 +3 位作者 胡悦朋 杨柳 孟醒 兰超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1,共6页
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及病死率^([1])。虽然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指南不断更新,但指导作用并不理想,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ut-hospital cardiac ... 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致残率及病死率^([1])。虽然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指南不断更新,但指导作用并不理想,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ut-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为1.2%,良好神经功能预后0.8%,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为9.4%和6.7%,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标准流程 公共卫生问题 IHC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复苏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4
作者 王晋祥 华罗刚 +3 位作者 余慕明 王力军 靳衡 续国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构建预测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复苏后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早期预测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23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CA经心肺复苏(car... 目的构建预测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复苏后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早期预测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23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CA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且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复苏相关指标及首次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AKI诊断参照改善全球肾脏预后组织诊断标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复苏后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ootstrap法和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纳入527例CA患者,其中230例发生AKI,AKI发生率为43.6%。训练组与验证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OR=1.346,95%CI:1.197~1.543,P<0.001)、CA至CPR时间(OR=2.214,95%CI:1.512~3.409,P=0.016)、肾上腺素用量(OR=1.921,95%CI:1.383~2.783,P=0.004)、APACHE-Ⅱ评分(OR=1.531,95%CI:1.316~1.820,P<0.001)、基线肌酐(OR=1.137,95%CI:1.090~1.196,P<0.001)、乳酸(OR=2.558,95%CI:1.680~4.167,P<0.001)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初始可除颤心律(OR=0.214,95%CI:0.051~0.759,P=0.023)是发生AKI的保护性因素。基于以上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AUC为0.943(95%CI:0.921~0.965),验证组AUC为0.917(95%CI:0.874~0.960),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年龄、CA至CPR时间、初始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APACHE-Ⅱ评分、基线肌酐及乳酸构建的列线图对CA复苏后早期发生AK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早期识别AKI与精准干预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急性肾损伤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5
作者 何晓娣 王伊钶 +3 位作者 陈媛儿 沈航 兰美娟 宋剑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3,共8页
心脏及大血管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PODOCVS)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意识受损和认知及定向障碍为特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谵妄严重程度和周期的波动性进展,是心脏大血管术后最... 心脏及大血管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PODOCVS)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意识受损和认知及定向障碍为特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谵妄严重程度和周期的波动性进展,是心脏大血管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通常发生在术后1周内,尤以术后24~72 h多见^([2-3])。研究报道PODOCVS发生率可达26%~52%^([4]),医疗支出超过1640亿美元/年^([5])。PODOCVS的发生将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加、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大血管 定向障碍 医疗支出 风险预测模型 谵妄 机械通气时间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三种衰弱筛查量表对急诊科老年患者预后预测效能的比较
6
作者 刘慧珍 王国栋 +6 位作者 商永 商娜 李俊玉 王娜 刘小蒙 郭树彬 马素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研究衰弱与急诊科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验证适用急诊科的衰弱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治疗的60岁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衰弱筛查问卷(frailty screening... 目的研究衰弱与急诊科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验证适用急诊科的衰弱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治疗的60岁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衰弱筛查问卷(frailty screening questionnaire,FSQ)、衰弱(FRAIL)、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评分,并分别依据上述标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无衰弱组。随访患者12个月全因死亡作为主要观察终点,12个月内失能、再次发生急诊为次要观察终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FSQ、FRAIL、CFS评分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the areas under curve,AUC)。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相对危险度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CI表示。结果共40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FSQ、FRAIL、CFS评分预测12个月全因死亡的AUC(95%CI)依次为0.879(0.844~0.909)、0.838(0.798~0.872)、0.906(0.873~0.933)(均P<0.001);3种评分预测次要终点的AUC范围为0.820~0.889(均P<0.001)。AUC两两比较结果提示,除12个月内再次发生急诊这一结局的预测效能三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CFS对12个月内全因死亡和失能结局的预测效能优于另外一种或两种量表(均P<0.05)。Cox回归发现,调整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共患病后,FSQ、FRAIL、CFS量表定义的衰弱均与12个月全因死亡呈独立相关,HRadj分别为3.267(95%CI:2.406~4.435)、2.465(95%CI:1.819~3.341)、3.523(95%CI:2.648~4.687),均P<0.001。结论FSQ、FRAIL和CFS评分三种工具均能预测不良结局,CFS是急诊科实用的衰弱筛查工具,开展衰弱筛查,可改善老年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筛查 急诊科 老年 预后 预测效能
原文传递
山西省创伤中心建设中急诊救治能力现状调查
7
作者 冯贵龙 童宇平 +3 位作者 张嘉利 田晓曦 闻伟敬 冯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5,共5页
在我国,交通事故、坠落和意外伤害逐年增加,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创伤应急事件也常有发生;每年6200万人因伤就医,500万人因伤致残,(70~80)万人因伤致死。尤其多发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第一死因^([1-3])。完善各级创伤中心和... 在我国,交通事故、坠落和意外伤害逐年增加,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规模创伤应急事件也常有发生;每年6200万人因伤就医,500万人因伤致残,(70~80)万人因伤致死。尤其多发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第一死因^([1-3])。完善各级创伤中心和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降低病死率,是我国、我省面临的艰巨任务^([2-5])。不同于欧美国家依靠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和体系^([6-8]),我国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以及浙江、重庆等地推进的、依托综合医院建设创伤中心的“中国模式”,可有效的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2,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中心 急诊救治 创伤救治 应急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多发创伤 意外伤害 严重创伤
原文传递
不断固化急救技术 持续提升急诊能力
8
作者 顾伟 张国强 谢苗荣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近数十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趋成熟,急诊诊疗能力不断提高。急诊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急诊门诊、留观、病房、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的临床中心和集临床、教学、科研、应急、培训为一体的医学中心。急救技术也从传统的基本“... 近数十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趋成熟,急诊诊疗能力不断提高。急诊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急诊门诊、留观、病房、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的临床中心和集临床、教学、科研、应急、培训为一体的医学中心。急救技术也从传统的基本“5大技能”逐渐发展并形成能够完成大多数急重症救治的基本技术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对急救技术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当前急救技术体系并不完善,既影响了对急诊医师的培训和能力评价,也影响了学科的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临床中心 抢救室 急救技术 急诊医师 重症监护室 急诊门诊 留观
原文传递
严重创伤院前输血的现状与展望
9
作者 贾延军 张伟东 +1 位作者 张进军 王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创伤是导致45岁以下中青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人类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1-2])。出血是导致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出血所致死亡占创伤病死率的25%~40%,其中33%~56%发生在院前^([3-4]),而输血是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最... 创伤是导致45岁以下中青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人类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1-2])。出血是导致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出血所致死亡占创伤病死率的25%~40%,其中33%~56%发生在院前^([3-4]),而输血是挽救创伤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院前快速识别创伤致命性大出血,及时有效控制出血,快速实现输血,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以维持器官灌注,纠正失血性休克,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的并发症,还可大大降低创伤“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目前,已有国家对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护车或直升机实现输血治疗,而国内至今尚未能够实现,院前输血治疗还面临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创伤患者 严重创伤 输血治疗 中青年人群 非正常死亡 器官灌注 院前救护
原文传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ICU急性肾损伤患者能量代谢与热量平衡的影响
10
作者 高建平 王勇刚 +3 位作者 李丛丛 汤丽萍 金信浩 潘孔寒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0,共8页
目的探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ICU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能量代谢与热量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 目的探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ICU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能量代谢与热量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内接受CRRT治疗的AKI患者,记录患者临床一般特征、基础合并症、体温、病情严重度评分、CRRT治疗时间及滤器寿命等,定时测定血液和超滤液中葡萄糖、乳酸浓度,局部枸橼酸抗凝时测定超滤液中枸橼酸的浓度,依据不同的抗凝模式及是否是糖尿病、休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计算每日CRRT所引起的葡萄糖、乳酸、枸橼酸与体温变化而对应的热能变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0例行CRRT的AKI患者。当血乳酸在14~18 mmol/L时,每日对应约有200~250 kcal能量的丢失;当血乳酸在6.5~11.5 mmol/L时,每日对应能量的丢失约为100~150 kcal。首日行CRRT的糖尿病患者与休克患者都存在轻度的葡萄糖丢失,非糖尿病与非休克患者则存在轻度的葡萄糖增加。48 h后随着血糖的控制与达标,行CRRT的患者平均每日增加的葡萄糖对应的热卡约为100~130 kcal。行局部枸橼酸抗凝的CRRT患者平均每日枸橼酸进入机体对应热卡约为330 kcal。体温每降低1℃,因CRRT管路散热引起的日平均热能丢失约为200 kcal。结论在对ICU内CRRT支持的AKI患者行营养评估与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CRRT对患者能量代谢与热量平衡的影响,包括乳酸的清除、血糖的平衡、枸橼酸的摄入及体温的降低,同时要考虑到疾病类型与所处的阶段以及个体间的差异,以达到营养的个体化评估与精准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能量代谢 体温变化 营养评估 葡萄糖 枸橼酸 乳酸
原文传递
体外膜氧合下植入S-ICD救治高猝死风险儿童肥厚性心肌病1例
11
作者 赵文婷 杨丽君 +3 位作者 孙鸣蔚 谢倩茹 莫一琪 林茹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27,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儿,男,13岁5月,50kg,因“确诊肥厚性心肌病9年,心肺复苏后1d”于2023-02-22携VA-ECMO人院。患儿于2014年因“过敏性休克”在本院住院时临床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2014—2019年定期随访,心超... 1病例资料 患儿,男,13岁5月,50kg,因“确诊肥厚性心肌病9年,心肺复苏后1d”于2023-02-22携VA-ECMO人院。患儿于2014年因“过敏性休克”在本院住院时临床诊断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2014—2019年定期随访,心超提示室间隔厚度16~24mm。后因疫情未随访,2023年9月复查心超:室间隔26mm,较前次(16mm)明显增厚,予倍他乐克,建议避免剧烈运动。此次发病为在校跑步后自感不适,休息时心搏骤停,老师予心肺复苏约8 min,120医护继续复苏10min,当地医院心肺复苏机持续应用1h40min,机械通气,电除颤等,自主心律仍未恢复,紧急行VA-ECMO(Maquet2050膜肺,德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维持,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为进一步诊治,由本院ECMO团队转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心搏骤停 肥厚性心肌病 倍他乐克 体外膜氧合 室间隔厚度 液体复苏 去甲肾上腺素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进展与未来趋势
12
作者 周光居 韩明帅 张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当前最关键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在危急重症的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理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至体外,经膜氧合器完成气体交换后再输回体内,可提供强大的呼吸、循...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当前最关键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在危急重症的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理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至体外,经膜氧合器完成气体交换后再输回体内,可提供强大的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按照血液回输的途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1)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血液从静脉系统引出后注入动脉系统;(2)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血液从静脉引出又注回静脉;(3)静脉-肺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pulmona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P-ECMO),血液从静脉引出注回肺动脉;(4)静脉-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AECMO),血液从静脉引出同时注回动脉和静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血液回输 危急重症 ARTERIAL 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ECMO 气体交换
原文传递
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对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13
作者 童洪杰 张晓玲 +3 位作者 赵云鹏 潘飞艳 贾圣伟 王倩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5,共7页
目的 为评估延长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对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venous 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支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 目的 为评估延长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对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venous 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VV-ECMO)支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撤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人2014年9月至2024年5月收住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以及嘉兴市第一医院接受VVECMO支持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ECMO和呼吸机相关的参数以及结局情况。根据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是否大于24h将患者分为延长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对患者30d存活情况、住院存活情况以及ECMO撤机成功率的影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与患者ECMO是否撤机成功、30d是否存活和住院是否存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人接受VVECMO支持并实施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136例,延长俯卧位通气组64例,俯卧位通气组72例,两组患者在30d存活比例(54.7%vs.52.8%)、住院存活比例(51.6%vs.48.6%)、ECMO撤机成功率(57.8%vs.61.1%)、ECMO支持时间[12(10,15)dvs.11(10,13)d]、机械通气时间[16(13,18)dvs.16(12,18)d]、住ICU时间[26(15,32)vs.26(19,29)]以及住院时间[32(15,42)dvs.34(28,35)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与ECMO撤机是否成功(OR=0.979,95%CI:0.952~1.006)、30d是否存活(OR=1.015,95%CI:0.975~1.056)以及住院是否存活(OR=1.014,95%CI:0.974~1.055)无关联(P>0.05),在校正了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肺炎种类后仍无关(P>0.05)。结论 对于VV-ECMO支持的ARDS患者,延长单次俯卧位通气时间大于24 h并没有增加患者30d存活率、住院存活率以及ECMO的撤机成功率也没有缩短ECMO的支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俯卧位通气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膨胀程度
原文传递
血清骨髓相关蛋白8/14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孙才智 谢永鹏 +2 位作者 朱晨晨 秦海东 李小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髓相关蛋白8和14(myeloid-related proteins 8 and 14,Mrp 8/14)在肺源性和肺外源性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在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 目的探讨血清骨髓相关蛋白8和14(myeloid-related proteins 8 and 14,Mrp 8/14)在肺源性和肺外源性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在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4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脓毒症ARDS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入院24 h内血清Mrp 8/14的水平。根据ICU住院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将肺源性及肺外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分别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Mrp 8/14水平及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肺源性及肺外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的预后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rp 8/14水平对肺源性和肺外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8例脓毒症ARDS患者,其中79例为肺源性,59例为肺外源性。与死亡组相比,肺源性脓毒症ARDS存活组患者Mrp 8/14水平较低[Mrp 8/14:22.90(17.91,30.88)μg/mL vs.10.73(7.15,17.20)μ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rp 8/14(OR=1.253,95%CI:1.110~1.414,P<0.05)仅是ICU肺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rp 8/14预测ICU肺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73~0.938,P<0.05),以19.230μg/mL为最佳截断值,对应的敏感度为0.718,特异度为0.925,约登指数为0.405。结论血清Mrp 8/14对肺源性脓毒症ARD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骨髓相关蛋白Mrp 8/14 预后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中基础生命支持的核心环节及原因剖析
15
作者 米玉红 唐子人 张馨予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1 CPR-BLS核心环节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存活基于多个因素,如是否及时高质量CPR、及时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的综合管理及医疗机构对复苏质量的重视程度等^([1])。AHA关注CPR过程中的质量并推荐的按... 1 CPR-BLS核心环节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存活基于多个因素,如是否及时高质量CPR、及时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的综合管理及医疗机构对复苏质量的重视程度等^([1])。AHA关注CPR过程中的质量并推荐的按压速度100~120次/min、深度5~6 cm、确保胸廓充分回弹、减少停顿(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看似简单易操作的BLS手段,事实上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启发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辨而非机械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原因剖析 核心环节 过度通气 心搏骤停 临床医生 医疗机构 基础生命支持
原文传递
优化应急药物储备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中毒事件处置能力
16
作者 陆远强 宋聪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299,共3页
浙江省是化工大省,突发中毒事件的发生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危化品事故的潜在增加,突发中毒事件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日益凸显,这类事件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凸显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紧迫性,因此对... 浙江省是化工大省,突发中毒事件的发生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危化品事故的潜在增加,突发中毒事件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日益凸显,这类事件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凸显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紧迫性,因此对应急药物储备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浙江省现行的应急药物储备管理体系在应对突发中毒事件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储备药物不齐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晰、储备分布网络不合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产业 应急管理能力 处置能力 公众健康 管理体系 社会恐慌 诸多问题 危害性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理论与实践之十项变革
17
作者 宋维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现代心肺复苏理论与实践体系已有50年历史。但全球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活出院率仍为1.2%~9.9%[1-2],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活出院率也仅为9.1%~19.1%[1-3]。自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颁布全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以来,多个国家与地区也颁布相应... 现代心肺复苏理论与实践体系已有50年历史。但全球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活出院率仍为1.2%~9.9%[1-2],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活出院率也仅为9.1%~19.1%[1-3]。自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颁布全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以来,多个国家与地区也颁布相应心肺复苏指南,并不断修订与更新,这些理论体系指导及影响全球心肺复苏实践。然而,心脏骤停出院成活率的提高并不如预期,这是现代社会难以接受,需要有新的心肺复苏理论、新的观念、新的策略、新的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协会 心脏骤停复苏 心肺复苏 理论与实践 院外心脏骤停 出院率 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严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NGS快速诊断4例
18
作者 叶闻静 叶小晶 许志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2,共4页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1])。鹦鹉热属于衣原体科,可通过鸟类和家禽传播给人类^([2])。与鸽子或家禽等鸟类接触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危险因素^([3])。鹦鹉热肺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鹦鹉...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1])。鹦鹉热属于衣原体科,可通过鸟类和家禽传播给人类^([2])。与鸽子或家禽等鸟类接触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危险因素^([3])。鹦鹉热肺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鹦鹉热感染可导致严重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衰竭^([4])。由于其非特异性症状和传统诊断方法的局限性,鹦鹉热容易诊断不足和误诊^([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人畜共患疾病 快速诊断 多器官衰竭 临床症状 肺炎 衣原体科 鸽子
原文传递
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版)
19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14 位作者 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徐军 曹钰 朱华栋 赵晓东 于学忠 谈定玉 胡峻岩 李佳 秦静 徐昌盛 郭涛 孙跃喜 吕菁君 金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17,共18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CAP患者在急诊进行初始诊断和治疗。然而,各级医院急诊对于CAP的诊治能力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别。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急...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CAP患者在急诊进行初始诊断和治疗。然而,各级医院急诊对于CAP的诊治能力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别。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牵头制订了《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对各级医院急诊CAP的诊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 诊治能力 急诊医师 感染性疾病 PNEUMONIA CAP
原文传递
革兰阳性与阴性菌术后脑膜炎临床特征研究
20
作者 张呈呈 吕世进 +5 位作者 夏金明 黄坚 汪叶松 崔巍 胡丽华 张根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目的关于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PNBM)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同期比较不同病原菌引起PNBM临床特征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PNBM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13.2-2023.10期间发生PNBM... 目的关于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PNBM)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同期比较不同病原菌引起PNBM临床特征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PNBM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13.2-2023.10期间发生PNBM的所有住院患者,分为革兰阳性菌(GPB)感染及革兰阴性菌(GNB)感染两组,收集医疗电子病历数据,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最后纳入PNBM患者401例,其中GPB组占19.5%(n=78),GNB组占80.5%(n=323);两组年龄平均为56(45,64)岁,男性占55.1%;与GPB组相比,GNB组其SOFA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增高,发生高热(体温>39℃)及意识改变比例更多,脑出血及颅内动脉瘤术后比例更高,接受ICU治疗及机械通气比例也更高(P均<0.05);GNB组炎症指标血CRP及PCT≥2 ng/mL比例明显升高(P均<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浓度则明显降低(P均<0.05)。与GPB组相比,GNB组脑脊液中有核细胞数、蛋白浓度、腺苷脱氨酶浓度均显著增高,而葡萄糖含量更低(P均<0.01)。两组共分离出426株细菌,其中GNB为343株(80.5%),GPB为83株(19.5%),其中25例(6.2%)存在2种及以上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细菌感染。GNB组MDR比例及鞘内注射治疗比例显著增高(分别为80.5%vs.68.7%,36.5%vs.2.6%),而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正确率则明显降低(30.3%vs.80.0%)(P均<0.05)。GNB组ICU住院天数明显延长[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11.5(5.25,22.75)vs.17.0(9.0,30.0),P<0.01],感染性休克和不良预后(出院时GCS≤8)发生率(分别为9.3%vs.2.6%,65.9%vs.32.1%)以及28 d住院病死率(34.4%vs.10.3%)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7 d病死率和总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别。结论革兰阴性菌感染主导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相比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其脑膜炎症状更显著、病情更严重,脑脊液变化更异常,治疗更棘手;尽管短期(7 d)病死率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相当,但革兰阴性菌感染导致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长期(14 d和28 d)病死率更高,且整体预后更差,更值得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术后 细菌性脑膜炎 临床特征 预后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药敏 脑脊液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