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3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李世家》中“民间叙事”及其实现途径
1
作者 邹建军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长篇散文《曾李世家》存在的大量的民间题材与民间语言、大量的民间人物的发掘与呈现、大量的对于历史事件的清理与叙述、大量对于家谱与族谱的引用与分析、大量的历史图片与地方照片的首次刊登、叙述中所采用的真正的民间立场与民间态... 长篇散文《曾李世家》存在的大量的民间题材与民间语言、大量的民间人物的发掘与呈现、大量的对于历史事件的清理与叙述、大量对于家谱与族谱的引用与分析、大量的历史图片与地方照片的首次刊登、叙述中所采用的真正的民间立场与民间态度等,构成了民间叙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式,并且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李世家》 长篇散文 民间叙事 人物与事件 发现与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统一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及其路径——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2
作者 邹建军 黎骄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近二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研究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何认识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如何重新理解“文学”与“地理”这样的传统概念?如何把文学地...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近二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研究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何认识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如何重新理解“文学”与“地理”这样的传统概念?如何把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主要建构者邹建军教授的访谈录,他的解答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理学批评 内外统一 文学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翱翔于现实与梦想之中——吕红博士访谈
3
作者 王冠含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吕红博士作为海外华文作家,在主编文学刊物《红杉林》、小说和散文创作及文学研究上多有建树,访谈即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吕红回顾了主办文学刊物的艰辛历程,并首次发布《红杉林》将在明年举办学术活动的重要信息;文中概述了其长篇小说《... 吕红博士作为海外华文作家,在主编文学刊物《红杉林》、小说和散文创作及文学研究上多有建树,访谈即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吕红回顾了主办文学刊物的艰辛历程,并首次发布《红杉林》将在明年举办学术活动的重要信息;文中概述了其长篇小说《美国情人》和《午夜兰桂坊》等中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叙事特征和艺术特色,并梳理了《女人的白宫》等散文作品的内容和主要特色;访谈也深入总结了其学术论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的跨文化视野和女性文学研究这两大特征及其学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红 《红杉林》 《美国情人》 《女人的白宫》 《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自然”相拥的诗意栖居
4
作者 阮忠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鲁枢元认为人类的“元问题”是人与自然,陶渊明是“自然”的化身,因现代环境下自然的破败而成了飘忽的幽灵。没有自然,也就没有陶渊明,自然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陶渊明心中自然人生存的最高境界,故人生也自然,死也自然。文学史应立足... 鲁枢元认为人类的“元问题”是人与自然,陶渊明是“自然”的化身,因现代环境下自然的破败而成了飘忽的幽灵。没有自然,也就没有陶渊明,自然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陶渊明心中自然人生存的最高境界,故人生也自然,死也自然。文学史应立足于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求普世化认同,在多元化中自立,自觉以“自然”入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枢元 陶渊明 自然 生态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5
作者 杜雪琴 杨丽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新文科语境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直面纷繁复杂的外国思想和西方主流话语,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作用。“外国文学”课程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从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设计开始,并遵从一定的教学策略,寓价... 新文科语境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直面纷繁复杂的外国思想和西方主流话语,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作用。“外国文学”课程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从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设计开始,并遵从一定的教学策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同时,教师应打破学生中外二元对立的惯常思维,在外国经典作家作品、流派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使外国文学典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人文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外国文学” 人才培养 高校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画美·风景媒介·感知风景:风景美学的研究转向
6
作者 刘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74-177,共4页
风景美学的研究发轫于18世纪英国的“如画美”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将风景视为客观静止之物,揭示人类对其进行改善或者将其与艺术作品进行比照的活动。W.J.T.米切尔在20世纪风景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风景是动态的媒介,塑造身份、制造记忆、... 风景美学的研究发轫于18世纪英国的“如画美”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将风景视为客观静止之物,揭示人类对其进行改善或者将其与艺术作品进行比照的活动。W.J.T.米切尔在20世纪风景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风景是动态的媒介,塑造身份、制造记忆、创建秩序、激发情感等活动都可以经由风景媒介来实现。段义孚与行走人类学的风景美学从人的主观知觉和情感出发,强调人对自然的感知和人与风景的融合共生。由此观之,风景美学研究经历了将风景视作客体—中介—人与风景共在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美学 如画美 风景媒介 感知风景 研究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演进与观念变迁:重审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观
7
作者 张珂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所表征的“世界文学热”也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思考。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联系当今的世界文学理论热潮,聚焦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世界文学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学观在当代中国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世界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观 比较文学学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生态美学观
8
作者 杨爱华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传统美学以人类为中心,视自然为附庸,把“美”当成人类的主观感受。而生态美学则坚持认为,美不仅是人类的体验,更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万物平等是生态美学的审美理想。俄罗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拉斯普京... 传统美学以人类为中心,视自然为附庸,把“美”当成人类的主观感受。而生态美学则坚持认为,美不仅是人类的体验,更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万物平等是生态美学的审美理想。俄罗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拉斯普京的作品书写大自然及传统乡村生活,渲染大自然及其中生命的自身之美,讴歌人类融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态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普京 生态美学 乡村生活 大自然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9
作者 白阳明 邹杏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作者与世界文学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展示了如何通过世界文学作品来审视文化的多样性,对抗文化中心主义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引发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为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世界文学可以促进全球文化的相互... 作者与世界文学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展示了如何通过世界文学作品来审视文化的多样性,对抗文化中心主义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引发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为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世界文学可以促进全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其传播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对话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拉德书信看其文学身份及影响
10
作者 朱洪祥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作为生长在波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通过“他者”的眼光来观察欧洲世界,并致力于消解欧洲中心主义,因而康拉德的文学身份被爱德华·萨义德定义为东方作家。其实,康拉德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从伦理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伦理作家”更为恰... 作为生长在波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通过“他者”的眼光来观察欧洲世界,并致力于消解欧洲中心主义,因而康拉德的文学身份被爱德华·萨义德定义为东方作家。其实,康拉德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从伦理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伦理作家”更为恰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都坦承自己的文学创作受了康拉德的影响,而且影响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他们不仅借用康拉德的写作方法,而且把康拉德作品作为自己文学作品的背景,甚至于把康拉德的生活经历作为写作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文学身份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的世界文学之缘
11
作者 王晓燕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众所周知,“世界文学”的定义自歌德以来便一直处于动态的讨论中。但作为一门专业,世界文学以其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文学体系而备受推崇。它从文学入手,对人类、世界、文明等重要命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本质,也凸显了... 众所周知,“世界文学”的定义自歌德以来便一直处于动态的讨论中。但作为一门专业,世界文学以其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文学体系而备受推崇。它从文学入手,对人类、世界、文明等重要命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本质,也凸显了其“世界性”的格局与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视野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森·麦卡勒斯在中国——以译本为中心的考察(1979—2022)
12
作者 陈浩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85-189,共5页
按照译本出版频率与出版时间,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出版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1978—2004)、“繁荣期”(2005—2007)、“沉寂期”(2007—2016)与“复兴期”(2017—2022)。梳理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翻译、出版历史,既可以廓... 按照译本出版频率与出版时间,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出版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1978—2004)、“繁荣期”(2005—2007)、“沉寂期”(2007—2016)与“复兴期”(2017—2022)。梳理麦卡勒斯作品在内地的翻译、出版历史,既可以廓清麦卡勒斯其人其作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同时也能照见目前在麦卡勒斯作品引进、出版方面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卡勒斯 中译本 出版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新移民作家的文学地图——叶周访谈录
13
作者 叶周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中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有对母语文化的眷恋和反思,有遭遇异域文化时的震惊、惶恐,也有后来的接受与和谐相处。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海外华文作家独特的文本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叶周的创作生涯,... 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中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交流,有对母语文化的眷恋和反思,有遭遇异域文化时的震惊、惶恐,也有后来的接受与和谐相处。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海外华文作家独特的文本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叶周的创作生涯,始于上海,然后一直延续至今。他前往美国留学,并在那里开始小说创作,近年来的作品表现了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欧洲等地的华人生活,他的父辈小说系列又涉及上海、中国香港、重庆、东京等重要城市的文化活动。他的文学创作地图呈现了立体和多元的文化景观。叶周的文学地图,恰如其分地构成了他的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而这份私人地图只有放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宏观图景中才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周 文学地图 海外生活 非虚构父辈系列 作家的想象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视频时代主旋律影视传播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14
作者 鲁婷婷 徐菁 袁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94-200,共7页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主旋律影视作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新形式。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并对其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主旋律影视作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新形式。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并对其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短视频、主旋律影视作品、大学生这三个方面着手,探究短视频时代主旋律影视传播特征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从而推动短视频平台的改革、促进主旋律影视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主旋律影视 大学生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十而随心所欲——刘荒田先生访谈录
15
作者 刘荒田 邹茜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刘荒田先生著作等身,影响广大。他创作的主要文学体式是诗歌、散文、随笔与小品,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与艺术风格。虽然年过七十,但他还是在坚持写作,每一年还发表大量的散文与随笔作品。许多读者都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关心他的创作近... 刘荒田先生著作等身,影响广大。他创作的主要文学体式是诗歌、散文、随笔与小品,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与艺术风格。虽然年过七十,但他还是在坚持写作,每一年还发表大量的散文与随笔作品。许多读者都特别欣赏他的才华,关心他的创作近况,本刊在最近就相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一次访问,他愉快地回答了与诗歌创作与散文创作相关的问题。本文就是根据访谈的原始记录而整理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荒田 诗歌创作 散文创作 中外传统 华人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与“没有”之间——解读《李尔王》的存在哲学
16
作者 章乔毓 肖剑(指导)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的英文原著中,“nothing”具有多元的内在含义。“有”与“没有”的讨论涉及了亲情、爱情多个方面,主人公观念中两者二元关系的转变也演绎着关于“真人”的成长故事。不论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呈现还是对人与自然动态关系的思考,《李尔王》都极具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哲学价值。《李尔王》在双线索的交织中塑造出一众个性迥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与“没有”之间,暗含着“爱”的形式与本质之争,藏匿着“真人”成长蜕变的隐性轨迹。透过失势、战争、死亡、赎罪,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审视社会关系的复杂,收获深沉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存在哲学 人的自我发现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为今用——李乃庆先生访谈录
17
作者 王祖友 李乃庆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5-8,共4页
李乃庆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淡泊名利、志向高远,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和爱国精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先生坦言文化历史意识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其小说创作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铭记先贤、弘扬中华... 李乃庆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淡泊名利、志向高远,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和爱国精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先生坦言文化历史意识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其小说创作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铭记先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和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李老师写的关于淮阳故事的历史小说《秦楚情仇》上下卷、《符氏三皇后》及“廉吏三部曲”《汲黯传》《黄霸传》《张咏传》,立意是古为今用、弘扬主旋律,践行了他的“作家要用作品担起社会责任”的创作理念,体现出高度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乃庆 文化历史意识 历史小说 古为今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理论视域下《名利场》的影视改编对比研究
18
作者 黄一阳 陈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转化是一个通过视听语言的创作进行跨媒介改编的过程,改编作品通过与时代发展状况、大众文化诉求相结合,构...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从文学文本到影视作品的转化是一个通过视听语言的创作进行跨媒介改编的过程,改编作品通过与时代发展状况、大众文化诉求相结合,构筑起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选取《名利场》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版本为研究对象,在媒介理论视域下对电影和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节奏、摄影风格进行对比剖析,试图探究不同媒介形式下影视改编的深层逻辑和艺术特色,丰富媒介理论在改编研究中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名利场》 影视改编 跨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丽·西科尔们》中的单向关怀与女性共同体建构
19
作者 秦思淼 孔瑞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当代美籍非裔女性戏剧家杰基·希波利斯·朱里的剧作《玛丽·西科尔们》荣获奥比奖。该剧是一部凸显关怀伦理的剧作,基于历史与现代双线并行相互映衬呈现黑人女性群体面临单向关怀的身心之困。本文通过关怀伦理分析黑人女... 当代美籍非裔女性戏剧家杰基·希波利斯·朱里的剧作《玛丽·西科尔们》荣获奥比奖。该剧是一部凸显关怀伦理的剧作,基于历史与现代双线并行相互映衬呈现黑人女性群体面临单向关怀的身心之困。本文通过关怀伦理分析黑人女性单向关怀表征及归因,同时借助关怀伦理拟构建超越种族肤色的关怀伦理女性共同体,寄予着社会成员间放下偏见与矛盾、达成和而不同的有机整体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基·希波利斯·朱里 《玛丽·西科尔们》 单向关怀 女性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开科罗诺斯之路》中的希腊众神:与《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对读
20
作者 王菁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离开科罗诺斯之路》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早期重要的短篇小说,小说在场景、人物和意象等方面与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相互映照,常为学者所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两部作品中重合的意象,揭示希腊众... 《离开科罗诺斯之路》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早期重要的短篇小说,小说在场景、人物和意象等方面与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相互映照,常为学者所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两部作品中重合的意象,揭示希腊众神在福斯特小说中的文本存在;以小说结尾处希腊旅店一家的非自然死亡为切入点,进一步引入希腊众神特别是复仇女神的概念,进而从神话视角阐释小说中希腊旅店一家的死因以及主人公卢卡斯先生的精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开科罗诺斯之路》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希腊众神 复仇女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