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
1
作者 刘德鸿 石兆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明晰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分布、风险及来源,以洛河洛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城区段、主城区段和出城区段13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重金属(Pb、Cd、Cr、Mo、Cu和Zn)的空间分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 geo)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为明晰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分布、风险及来源,以洛河洛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城区段、主城区段和出城区段13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重金属(Pb、Cd、Cr、Mo、Cu和Zn)的空间分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 geo)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及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洛河洛阳段沉积物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Pb(42.90 mg·kg^(-1))、Cd(2.41 mg·kg^(-1))、Cr(76.86 mg·kg^(-1))、Mo(9.31 mg·kg^(-1))、Cu(35.15 mg·kg^(-1))及Zn(145.60 mg·kg^(-1))分别为黄河流域河南段重金属元素土壤背景值的1.7、14.2、1.1、13.7、1.5和2.2倍.Pb、Cr和Cu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入城区段显著高于出城区段,Cd、Mo和Zn表现为主城区段显著高于出城区段,这6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在入城区段与主城区段间无显著差异.入城区段和主城区段多数点位的Cd为偏重污染程度及以上,Mo为中度污染或偏重污染程度,其余为轻度或低污染程度.源解析显示,Pb、Cd、Mo、Cu和Zn主要为人为源,Cr以自然源为主.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显示,入城区点位达到强生态危害水平(Ⅲ级)及以上,主城区段所有点位均达到很强生态危害水平(Ⅳ级),出城区段所有点位均达到强生态危害水平(Ⅲ级),其中,Cd对RI的贡献最大,占比64.10%,其次是Mo(32.67%).洛阳市应重点关注由钼产业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并进一步降低Cd污染水平,方能降低洛河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河 洛阳段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2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深度脱氮
3
作者 高镜清 李煜翾 +3 位作者 张政 王世龙 王帅 张鑫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现阶段研究分析发现,N、S元素是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所在,由此构建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该自养反硝化系统以硫铁矿为电子供体、以青石为酸碱平衡调节材料,按照3∶2、1∶1的比例混合,通过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 现阶段研究分析发现,N、S元素是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所在,由此构建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该自养反硝化系统以硫铁矿为电子供体、以青石为酸碱平衡调节材料,按照3∶2、1∶1的比例混合,通过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沿程脱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情况,验证该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条件下系统的脱氮效果最好,TN、NO_(3)^(-)-N分别从(12.88±0.4)、(7.73±0.76)mg/L降至(1.46±0.34)、(0.83±0.14)mg/L,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1.3%、91.8%;但随着HRT的下降,脱氮效果也随之降低。随取样口1~4相对高度的增加,系统脱氮效率明显上升,其中,由硫铁矿、火山岩、青石按照3∶5∶2的体积比复配而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取样口4的TN及NO_(3)^(-)-N去除率分别为87.07%、85.88%,取样口1的TN及NO_(3)^(-)-N去除率仅为15.91%、16.88%。此外,Proteobacteria(变形门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等为该系统中的优势菌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自养反硝化 人工湿地 脱氮效果 沿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4
作者 张熔轩 张万顺 +4 位作者 刘馨 彭虹 陈勇 陈刚 李翱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193,共8页
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是提升水污染防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提出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平台技术体系,建立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该平台具备自动化收集多源异构的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排放等底座数据并融... 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是提升水污染防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提出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平台技术体系,建立了香溪河流域水环境磷风险预报预警平台。该平台具备自动化收集多源异构的气象、水文、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排放等底座数据并融合处理的功能,可为流域模型的边界条件和过程条件提供支撑,进一步对降雨过程、水文变化、总磷浓度和水环境风险提供预测和评价结果,并对2016年和2020年进行磷风险预报预警应用,为香溪河提升流域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推进磷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磷风险管控 预报预警平台 业务化应用 香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径流对水土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迁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齐张蓉 刘慧 +2 位作者 王为木 董姝楠 张晓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3,共7页
[目的]揭示水土环境中降雨—径流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和迁移规律,阐明微塑料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迁移机制,解析微塑料对水土环境以及生物的危害,分析目前的研究不足及方向,为水土环境微塑料污染管控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并为系统开展... [目的]揭示水土环境中降雨—径流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和迁移规律,阐明微塑料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迁移机制,解析微塑料对水土环境以及生物的危害,分析目前的研究不足及方向,为水土环境微塑料污染管控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并为系统开展降雨—径流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降雨—径流对水土环境中微塑料环境行为影响的文献资料,利用VOS 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并对降雨—径流中微塑料的来源,水土环境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降雨—径流中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水土环境中微塑料的形状主要以纤维和碎片为主,其赋存特征受到自身密度、粒径等的影响,不同水土环境中降雨特征及污染源的不同,导致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2)降雨—径流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地面和大气微塑料;(3)水环境中微塑料的迁移主要受重力、水动力、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运移性,易随降雨—径流迁移;(4)土壤中微塑料的迁移受降雨、生物扰动、微塑料自身性质和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孔隙率、电导率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降雨强度、时间、频次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的深度、浓度影响较大。[结论]降雨会冲走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塑料,降低人类摄入的风险性,但微塑料会通过降雨—径流进入水土环境中增加潜在的环境风险。目前,微塑料在降雨—径流中的迁移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深入研究揭示其具体机制和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微塑料 水土环境 赋存 迁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山区河流融雪期主要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6
作者 裴志远 江燕 +4 位作者 李赟 王伟 李博睿 沈彦军 裴宏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为探究河流融雪期内氮磷等物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23年对永定河支流清水河6个典型监测断面进行融雪期前后的连续水环境监测。测定的主要水环境指标包括总氮(T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氨氮(NH_(4)^(+)-N)、... 为探究河流融雪期内氮磷等物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23年对永定河支流清水河6个典型监测断面进行融雪期前后的连续水环境监测。测定的主要水环境指标包括总氮(T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氨氮(NH_(4)^(+)-N)、总有机氮(TON)、总磷(TP)、总溶解磷(TDP)、颗粒态磷(PP)、化学需氧量(COD)、总固体悬浮物(TSS)。结果表明:河流中氮类营养盐的组成比例存在季节性变化,融雪期径流中TON浓度平均占TN浓度的69%,NO_(3)^(−)N、NH_(4)^(+)-N和NO_(2)^(−)-N的平均占比依次为28%、2%和0.46%;在融雪期,TON浓度呈现出沿河流方向逐渐升高的趋势,NO_(3)^(−)-N则表现为沿河流方向逐渐降低;进入平水期后上述趋势会出现反转,即NO_(3)^(−)-N浓度沿河流方向逐渐升高,TON浓度沿河流方向降低。磷类物质的浓度在融雪期的波动较为剧烈,各断面极值比平均为5.9,最高可达14.0,各断面峰值浓度均优于GB3838-2002《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融雪期COD升高幅度最高可达213.6%;在融雪前期,除崇礼南断面外,其余各断面COD峰值均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且较高的COD会持续2周左右;融雪后期各断面COD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在融雪前期,冬季积累污染物的释放与消耗是导致各类物质浓度波动的主要原因,在融雪中后期,温度是驱动含氮物质发生浓度波动的主要原因,COD和磷浓度受到产水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期 营养盐 季节性变化 时空分布 氮磷 清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地表水中典型抗生素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7
作者 张璐 刘伟 +3 位作者 刘树洋 周亮 岳强 黄纯凯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72,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南京、泰州、苏州3个城市长江流域干流及入江支流断面和水源地水环境中7大类30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的医院、制药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展开调研。结果表明:各抗...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南京、泰州、苏州3个城市长江流域干流及入江支流断面和水源地水环境中7大类30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流域内的医院、制药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展开调研。结果表明:各抗生素的检测浓度在ND(未检出)~7.79 ng/L之间,检出浓度最高的3类抗生素分别是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和磺胺类,其浓度依次为59.48、55.14和30.87 ng/L,分别占抗生素浓度总和的37.5%、34.8%和19.5%;四环素类抗生素未被检出;在水处理设施的出水中检出大量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明现有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对该类抗生素的去除能力有限。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关注高级氧化、生物强化及新型组合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长江江苏段 赋存特征 污染源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笋溪河河岸带土壤与水体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
8
作者 宁一泓 王海燕 +4 位作者 孟海 侯文宁 赵晗 邹佳何 甄诚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调查笋溪河河岸带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为笋溪河及相关流域生态治理及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三峡库尾重庆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河岸带不同区段44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和水体采样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 调查笋溪河河岸带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变化及土壤侵蚀特征,为笋溪河及相关流域生态治理及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以三峡库尾重庆笋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河岸带不同区段44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和水体采样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库尾小流域河岸带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估算土壤侵蚀对河流水体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笋溪河河岸带土壤质量受河流区段的影响,在河岸带纵向和土壤垂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除粒径外,全河段土壤各理化性质在0~20cm与20~40cm土层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沿河流走向上、中、下游各土层之间的土壤持水性能、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度、pH、全磷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差异(P<0.001),空间异质性明显。(2)河岸带水体呈碱性,水温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COD、总氮、总磷均呈现下游积聚现象,且在全河段空间分布上呈极显著差异(P<0.001)。(3)不同土层土壤质量状况与水体质量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异,且水体的化学指标与土壤质量的相关性更强。(4)河岸带土壤以砂粒为主(50.34%~65.54%),土壤可蚀性K值在全河段的差异不显著(P>0.05);20~40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较大,与0~20cm土层相比具有更高的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土壤质量 水体质量 相关性 土壤可蚀性K值 笋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铁基功能化钝化去除水中Cr(VI)研究
9
作者 王俊祥 李英华 +1 位作者 钱杰 黄天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130,共8页
铬作为一种常见重金属,在水中常以六价铬Cr(Ⅵ)形式存在,生物毒性强烈。本研究以Cr(Ⅵ)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及生物炭负载硫化亚铁(FeS@BC)功能材料,表征分析了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物化性质。接着通... 铬作为一种常见重金属,在水中常以六价铬Cr(Ⅵ)形式存在,生物毒性强烈。本研究以Cr(Ⅵ)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及生物炭负载硫化亚铁(FeS@BC)功能材料,表征分析了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物化性质。接着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实验探究了最佳反应条件,揭示了生物炭铁基功能化钝化去除Cr(VI)的性能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铁基生物炭投加量、pH、Cr(VI)初始浓度以及温度是影响Cr(VI)钝化去除的关键因素。两种材料去除Cr(VI)的机理主要包括物化吸附、化学还原、金属共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CR(VI) FES NZVI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10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洲江下游(广西段)水华暴发影响因子分析
11
作者 刘成真 孙明东 +5 位作者 谢培 孙宁 陈聪聪 王赞春 乔飞 陈立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文章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代码(EFDC)模型构建了九洲江下游(广西段)水体富营养化模型,模拟了2020-2022年九洲江下游(广西段)水华形成以及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叶绿素a的主要影响因子,推测出各影响因子的阈值区间,最后... 文章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代码(EFDC)模型构建了九洲江下游(广西段)水体富营养化模型,模拟了2020-2022年九洲江下游(广西段)水华形成以及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叶绿素a的主要影响因子,推测出各影响因子的阈值区间,最后利用贝叶斯公式求出各因子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叶绿素a受TP、TN、温度影响最大,当TP、TN、温度的阈值范围分为0.04~0.18 mg/L、1.5~2.6 mg/L、25~35℃时,水华发生的概率分别达到了98.6%、61%、61%,TP、TN、温度对水华暴发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2、0.2、0.3。可见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条件下,气候的变化和营养盐的增加是九洲江流域水华爆发的重要因素,通过阈值和权重可对九洲江水华暴发情况进行快速预测,为后续水华治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洲江下游(广西段) EFDC模型 成因分析 阈值 贝叶斯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改性沸石层抑制沉积物氮污染释放实验研究
12
作者 白文广 徐金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共7页
为寻找一种高效的水体沉积物修复方式,采用柠檬酸钠联合高温煅烧制备改性沸石,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改性方法,在柠檬酸钠质量分数为2.43%,煅烧温度为420.21℃,煅烧时间为2.82 h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改性沸石效果最佳;进行生物改性后,改性挂膜... 为寻找一种高效的水体沉积物修复方式,采用柠檬酸钠联合高温煅烧制备改性沸石,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改性方法,在柠檬酸钠质量分数为2.43%,煅烧温度为420.21℃,煅烧时间为2.82 h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改性沸石效果最佳;进行生物改性后,改性挂膜沸石覆盖沉积物15 d后上覆水中总氮、氨氮含量为0.70 mg/L、0.52 mg/L,抑制率分别为89.20%、91.20%,可达到地表Ⅲ类水水质标准,在对氮负荷进行抑制的同时,TOC抑制率为45.23%,改性挂膜沸石对沉积物释放的氮负荷及有机质达到有效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 改性沸石 氮负荷 沉积物 生物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硫共掺杂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13
作者 景张欣 宗刚 +2 位作者 高存 任敬 谢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0-1208,共9页
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氯化铵为Cl源,硫脲为S源,采用直接热聚合法制备了Cl、S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考察了氯硫掺杂对g-C_(3)N_(4)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 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氯化铵为Cl源,硫脲为S源,采用直接热聚合法制备了Cl、S共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考察了氯硫掺杂对g-C_(3)N_(4)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BET)、紫外-可见光(UV-V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催化剂投加量、PH以及底物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碱性红18(BR18)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化铵掺入量为0.4 g,硫脲掺入量为1 g时,ClSCN2的光催化性能最优。催化剂投加量为40 mg,pH=10,底物浓度为5 mg/L时,在120 min内对BR 18的降解率达到92.6%。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光降解过程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O^(-)_(2)和·OH。Cl和S两种杂原子的掺杂扩大了g-C_(3)N_(4)的比表面积,为光催化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Cl和S的掺杂代替了g-C_(3)N_(4)中的N,使之产生N缺陷,提高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氯硫共掺杂 光催化 碱性红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HO_(2)-平衡机制的氯介导电催生^(1)O_(2)机理探究
14
作者 孙浩然 殷明明 +1 位作者 唐海亮 王立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4,共8页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i和Pt/Ti电极的性能,并探讨不同条件(Cl^(-)浓度、电极析氯活性、外加H_(2)O_(2)、通入O_(2))对电化学产^(1)O_(2)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O_(2)为主导的电化学体系能够去除超过96%的RhB且可缩短降解路径.高效生成^(1)O_(2)的基础是维持体系中产生的次氯酸根(ClO-)与过氧氢根(HO_(2)-)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过量都会抑制^(1)O_(2)的产生.本次研究以期为促进不同环境情况下^(1)O_(2)的生成和电极的定向制备与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介导 电化学产^(1)O_(2) RhB去除 ClO-—HO_(2)-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复合缓释氧剂的制备及其在河道底泥修复上的应用
15
作者 张翔翔 陈晨 +3 位作者 邹晓轩 孙菲菲 郑岩皓 邓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文章通过多次浇注方式制备了a-b-a型三层结构复合缓释氧剂(ORC),其外层为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混合包埋CaO2,中间层为PVA包埋CaO2。研究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在水中浸泡7 d后,外层PVA和PEG混合包埋层易于崩解,而中间的PVA包... 文章通过多次浇注方式制备了a-b-a型三层结构复合缓释氧剂(ORC),其外层为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PEG)混合包埋CaO2,中间层为PVA包埋CaO2。研究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在水中浸泡7 d后,外层PVA和PEG混合包埋层易于崩解,而中间的PVA包埋层则维持良好包埋状态,因此可兼具初期快速增氧和长时效释氧能力,并可通过调节各层比例获得不同的释氧特性,可满足不同溶氧情况水体的修复需要。底泥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三层结构复合ORC投加20 d后,底泥上覆水体的COD由43 mg/L降至24.3 mg/L,氨氮和总氮分别从20.8和29.7 mg/L降至12.9和21.7 mg/L,总磷由2.18 mg/L降至0.56 mg/L,均优于粉末CaO2和单层结构复合O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氧剂 多层复合 溶解氧 底泥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水系连通工程对练江流域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16
作者 刘思琦 杨海燕 +2 位作者 张钦城 崔茂云 詹鑫宇 《四川水利》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为科学评价平原河网上调水工程对水质的改善作用,以粤东地区韩江-榕江-练江连通调水治理练江水污染为背景,选取练江干流上游段至青洋山桥断面为研究对象,构建MIKE21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三江水系调补水情况,分析引水天数、引水水质... 为科学评价平原河网上调水工程对水质的改善作用,以粤东地区韩江-榕江-练江连通调水治理练江水污染为背景,选取练江干流上游段至青洋山桥断面为研究对象,构建MIKE21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三江水系调补水情况,分析引水天数、引水水质及闸站调度方式对河流水系水质的影响作用,并选取氨氮(NH_(3)-N)、总氮(TN)为研究因子,定量评估水系连通和闸站调度对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增加引水天数和引水流量对练江水系水质影响显著;当引水口水质由劣转优时,浓度改善率增长最明显;多水源引水与闸站调度相结合可以提升水质改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调水工程 水质 数值模型 闸站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O+DMAMH算法的河流突发水污染溯源研究
17
作者 刘晓晴 贾冬艳 +2 位作者 宋金玲 樊刘炎 张思萱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了准确获得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污染物排放时刻、排放位置以及排放量等参数,首先,根据监测点位的污染物实测数据和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的预测数据建立目标优化函数,使用蜣螂优化(DBO)算法对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然后,... 为了准确获得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污染物排放时刻、排放位置以及排放量等参数,首先,根据监测点位的污染物实测数据和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的预测数据建立目标优化函数,使用蜣螂优化(DBO)算法对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然后,将水污染溯源问题转化为贝叶斯估计问题,推导得到关于污染源信息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使用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辅助MH算法(DMAMH)对污染源信息进行抽样,从而反演出污染源的各个参数;最后,利用仿真试验对所提的水污染溯源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DBO算法对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准确性较高,使用DMAMH算法进行溯源的结果也更加精确、高效,因此该方法对于河流突发水污染溯源事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溯源 水污染迁移扩散模型 参数率定 扩散模型 MH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催化分离膜活化过一硫酸盐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18
作者 王振霖 张园 +4 位作者 吴丹 张立宝 尚小圆 刘宇琪 赵焕新 《化学试剂》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片,将CuO纳米片通过加压和抽滤固定方式负载到纤维膜表面,制成催化分离膜。在温度25℃、pH 7、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CuO纳米片负载量为79.58 g/m 2、驱动压力为5×10-3 MPa的条件下,催化分离膜在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片,将CuO纳米片通过加压和抽滤固定方式负载到纤维膜表面,制成催化分离膜。在温度25℃、pH 7、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CuO纳米片负载量为79.58 g/m 2、驱动压力为5×10-3 MPa的条件下,催化分离膜在10 min内对20 mg/L亚甲基蓝(MB)溶液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纯水通量为457 L/(m 2·h)。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确定1O_(2)是催化分离膜降解MB的主要活性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 氧化铜 催化分离膜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农药面源污染经人工湿地去除效果及途径分析
19
作者 曲军辉 王彬 +3 位作者 张志刚 马丹 徐晓俊 成中芹 《生物加工过程》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城市绿化管理对农药依赖性使得雨水径流中的农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为减少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湖水体的农药量,本文模拟绿化养护中农药的批次排放模式,构建人工湿地来模拟生态型滨河湿地,研究夏秋冬3个季节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城市绿化管理对农药依赖性使得雨水径流中的农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为减少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湖水体的农药量,本文模拟绿化养护中农药的批次排放模式,构建人工湿地来模拟生态型滨河湿地,研究夏秋冬3个季节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混合农药废水中噻虫嗪、二甲戊灵和百菌清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3种质量浓度均为0.1、0.5和1.0 mg/L的混合农药废水经湿地处理3 d,农药去除率达60.9%~98.3%,而对照池中农药去除率仅为0.58%~8.43%,湿地对农药的去除效率(从大到小)顺序均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特点。与对照池相比,经湿地处理后的农药废水对草履虫(指示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降低。进一步检测分析了农药在湿地基质和植物中的累积情况,结果表明湿地通过基质吸附(38.87%~81.6%)、微生物降解(0.28%~35.74%)和植物吸收(0.02%~4.62%)对农药去除,其中基质吸附是主要途径。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能在短期内显著去除或截留因雨水径流引起的冲击性农药负荷,降低河道农药面源污染及其生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农药面源污染 人工湿地 去除率 草履虫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小河流弯道水环境响应特征研究
20
作者 郭冰冰 陈弘 +1 位作者 胡德 周庆琛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研究了城市中小河流弯道水环境的响应特征。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探讨了不同弯道特性对水动力和水质参数(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弯道内凹岸流速显著高于中心线和凸岸位置,凹岸流速较大,水流... 研究了城市中小河流弯道水环境的响应特征。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探讨了不同弯道特性对水动力和水质参数(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弯道内凹岸流速显著高于中心线和凸岸位置,凹岸流速较大,水流动性强,污染物不易沉积。弯道的曲率和流量对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降低有显著影响。在流量Q=20 m^(3)/s和Q=30 m^(3)/s条件下,弯道进口处COD含量较高,出口处与中间处相比较低。COD_(Mn)、NH_(3)-N和TP在弯道内也表现出类似的降低趋势。合理布置河流治理工程设施和优化弯道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河流水质,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小河流 弯道特性 水动力和水质参数 污染物扩散 河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