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9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耦合过程中岩体缝间扰动规律
1
作者 饶平平 宁肯 崔纪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了研究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岩体缝间扰动及裂缝扩展规律,以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为基础,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对高压电脉冲在水压(3 MPa)下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岩体裂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 kV放电电压下,高压电脉... 为了研究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岩体缝间扰动及裂缝扩展规律,以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为基础,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对高压电脉冲在水压(3 MPa)下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岩体裂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 kV放电电压下,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较传统水力压裂的最大裂缝宽度提高了35%,且随着放电电压增大,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和起裂压力均增大,缝间干扰能力增强。此外,岩体中缝间干扰还与主应力差、注入速率、裂缝数量有关。具体而言,在相同的电压下,注入速率越快,裂缝长度越长,应力阴影效果越明显,缝间扰动越强;在注入速率相同的情况下,主应力差越大,裂缝朝最大主应力延伸的方向性越明显,起裂压力和最大裂缝宽度均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而减小;多个裂缝分支可以同时扩展并相互交叉,3条裂缝的应力阴影区比2条裂缝的影响区范围更广。研究结果可以为水下高压电脉冲压裂和煤层增透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并且为实际工程人为控制裂缝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脉冲 水力压裂 岩体 多裂缝扩展 应力干扰 扩展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矿山地下水通道精细探查与地质模型构建
2
作者 马蓝建 陈世万 +2 位作者 田浪 余会云 吴攀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融合矿区勘探钻孔、地质剖面图和物探成果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紫木凼金矿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刻画了该矿区岩溶通道空间展布,建立了融合岩溶通道的矿山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结果】结果显示,矿区内受采矿作用影响的一中段暗河流向与矿区外未受采矿影响的太平洞暗河流向相反;矿区内F3断层和F6断层分别为矿区东西方向的隔水边界。【结论】结果表明:采矿活动显著改变了紫木凼矿区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流向改变;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地下水岩溶通道与水文地质边界,厘清了矿区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实现了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可视化。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矿山地下水污染科学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通道 地下水污染 物探 三维地质模型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水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DAS GTS NX的采空区废石充填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李宗利 吴功勇 +4 位作者 聂兴信 张鑫 赵林海 阮顺玲 江松 《黄金》 2025年第2期23-29,共7页
地下矿采空区的恢复和治理对矿区及周边环境有重要影响。以某金属矿地下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该区域分步开采及充填过程、采空区废石充填后上覆岩层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区域实施废石充填+胶结充... 地下矿采空区的恢复和治理对矿区及周边环境有重要影响。以某金属矿地下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该区域分步开采及充填过程、采空区废石充填后上覆岩层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区域实施废石充填+胶结充填接顶后采空区安全稳定及地表河流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采空区实施废石充填+胶结充填接顶可有效减缓围岩应力,保障地表河床的稳定性,显著提升采空区结构稳定性,使整体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充填采矿法 MIDAS GTS NX软件 数值模拟 废石充填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技术的砂质边坡剪切带形成机制研究
4
作者 郭宇轩 陆烨 熊超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0,共14页
为探究边坡受荷破坏时的剪切带形成机制,设计室内模型试验.模型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表征和分析砂质边坡中剪切带的形成及边坡渐进破坏过程.采用离散元软件PFC3D模拟模型试验,对DIC计算结果进一步... 为探究边坡受荷破坏时的剪切带形成机制,设计室内模型试验.模型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表征和分析砂质边坡中剪切带的形成及边坡渐进破坏过程.采用离散元软件PFC3D模拟模型试验,对DIC计算结果进一步补充和验证.结果表明:剪切带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加载初期,剪应变区域分散在荷载周围.随着加载的推进,一些剪应变区域开始连接并形成多条剪切带,而一些剪应变区域逐渐消失.在3/4T时刻左右(T为边坡达到极限承载力并发生破坏的时间),多条剪切带转变为一条主剪切带,主剪切带在T时刻前后延伸至坡面.T时刻后,滑移体的水平位移迅速增加,表现为整体下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 边坡角度 边坡变形 剪应变 剪切带 PF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况条件下倾倒岩体边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刘士奇 周勇 +1 位作者 褚卫江 王环玲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在充分研究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基倾倒岩体地形地貌、岩体结构、工程地质特性等基础上,采用三维块体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右岸坝基上游侧倾倒变形体数值模型,分别对天然倾倒体、施工期倾倒体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各个过... 在充分研究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基倾倒岩体地形地貌、岩体结构、工程地质特性等基础上,采用三维块体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右岸坝基上游侧倾倒变形体数值模型,分别对天然倾倒体、施工期倾倒体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各个过程中倾倒体损伤变形、塑性区分布等特征,揭示反倾岩质倾倒体潜在失稳破坏机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开展定量分析,研究倾倒体的时效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右岸天然倾倒体整体稳定性较高,安全系数可以达到1.39;潜在失稳区域与开挖卸荷过程有关,表现出倾倒体渐进损伤演化特点;边坡系统锚索对倾倒体变形具有显著的控制性作用,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坡表浅层A和B_(1)类倾倒岩体的变形;监测数据表明,右岸坝基上游侧倾倒体的变形在坡脚开挖后持续时间较长,受降雨影响严重,使得倾倒变形过程呈现明显的时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尾水电站 块体离散元 倾倒变形体 安全系数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基土石方堆场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王文辉 吴传杰 +1 位作者 周成峰 卓国棪 《科技通报》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本文针对土石方堆场进行软土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计算地基土最终变形量,基于Fellenius理论提出分级堆载预压加塑料排水板地基处理情况下的堆载时间,依据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代表性监测点布设,由监测结果计算地基土固结度,验证堆载时间的... 本文针对土石方堆场进行软土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计算地基土最终变形量,基于Fellenius理论提出分级堆载预压加塑料排水板地基处理情况下的堆载时间,依据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代表性监测点布设,由监测结果计算地基土固结度,验证堆载时间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淤泥层容许承载力为22.12 k Pa,堆场临时边坡采用1∶1.25坡率时,场地安全系数最小达1.252,总体稳定,场地最终沉降量计算结果为1 814.21 mm,采用分级堆载预压加塑料排水板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可减少94.35%的工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堆载过程中最大沉降位于距堆载边界内约7 m处。基于Fellenius理论提出的堆载时间,经监测数据结果反算地基土固结度,验证了分级堆载时间的合理性。该方法可以为初步设计提供参考,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堆载预压 稳定性 固结度 监测数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兴市龙头山乡某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及评价
7
作者 张柏会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5年第1期25-27,共3页
针对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乡某隧道工程,在区内开展了以1∶2000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为主的工程勘察工作,综合前人研究进行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基本查明了拟建隧道区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将拟建隧道计... 针对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乡某隧道工程,在区内开展了以1∶2000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为主的工程勘察工作,综合前人研究进行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评价,基本查明了拟建隧道区域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将拟建隧道计算划分为总长1000 m隧道,其中Ⅴ级围岩长度770 m、Ⅳ级围岩长度230 m。隧道弃渣及隧道施工对环境存在一定影响,需注意施工方法并做好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工程勘察 地质特征 地质评价 德兴市龙头山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某孤石发育场地地层渗透性及渗流通道研究
8
作者 赵旭光 王博 +2 位作者 关俊威 陆敏凤 姚治远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5年第2期44-46,共3页
以广州市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花岗岩残积土夹孤石的场地开展了渗透性及渗流通道的相关试验研究。对抽水试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特别对抽水试验渗流通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与孤石交界处及孤石本身裂隙均存在渗流通道,... 以广州市某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花岗岩残积土夹孤石的场地开展了渗透性及渗流通道的相关试验研究。对抽水试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特别对抽水试验渗流通道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与孤石交界处及孤石本身裂隙均存在渗流通道,对抽水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对基坑渗水有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试验 孤石 地层渗透性 渗流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LSSVM-BP模型的高边坡力学参数反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卫亚 陈世壮 +5 位作者 张贵科 胡明涛 黄威 许晓逸 张海龙 王如宾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9,共8页
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构建非线性映射关系,结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非线性映射关系生成的数据库进行机器学习,构建了PSO-LSSVM-BP模型确定最优岩体力学参数。PSO-LSSVM-BP模型以高边坡监测位移数... 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构建非线性映射关系,结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对非线性映射关系生成的数据库进行机器学习,构建了PSO-LSSVM-BP模型确定最优岩体力学参数。PSO-LSSVM-BP模型以高边坡监测位移数据作为输入信息,通过反分析获得高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将反分析参数用于FLAC3D位移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PSO-LSSVM-BP模型,对不同蓄水位下两河口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发现水位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随着水位上升,边坡位移逐渐增大,其表面和断层处损伤程度加深,边坡局部点安全系数有所下降,但整体点安全系数均大于1.30,有一定安全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 力学参数反分析 粒子群优化 最小二乘向量机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两河口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施工引发粉土地面沉降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展飞 魏海龙 刘之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1-402,共12页
为研究黄泛区粉土地层内开挖双线地铁隧道对地上及其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某双线地铁隧道开挖工程为例,考虑地下水、隧道间距对地面沉降的影响,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将数值模拟... 为研究黄泛区粉土地层内开挖双线地铁隧道对地上及其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某双线地铁隧道开挖工程为例,考虑地下水、隧道间距对地面沉降的影响,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将数值模拟数据与Peck公式进行反演计算,并考虑隧道间隔和埋深的影响提出修正Peck公式,再结合叠加原理建立适用于双线隧道开挖引起地面沉降的修正叠加公式。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扰动地层将引起超静孔隙水压力现象;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得到隧道间隔为4 m时,地面沉降曲线呈现“V”型,隧道间隔为8 m、12 m时,则沉降曲线呈现“U”形;粉土内开挖双线地铁隧道,地面容易受到扰动且沉降量大,随着隧道间距的增加,隧道上方土体沉降量逐渐减小;基于修正Peck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在3%左右,表明该公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研究可为粉土地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区粉土 数值模拟 双线隧道 PECK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法的双排抗滑桩结构内力计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寻昌 高凡凡 +1 位作者 冉雨童 史征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 为研究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快速有效的内力计算模型,在对有连梁双排桩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结构简化为在桩顶连系梁零弯矩处断开的2根单桩结构,通过对双排桩受力进行叠加得到前后排桩桩顶连梁传递的弯矩与剪力,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有连梁双排抗滑桩受荷段、嵌固段全桩内力计算模型,进而对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桩体内力进行了计算。同时,通过大型室内模型试验内力实测结果对所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模型试验结果与所建计算模型得到的桩顶位移与桩身弯矩值吻合较好,说明简化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二者的后排桩最大弯矩出现位置略有偏差,计算得到的最大弯矩位置更接近实际桩体破坏位置,进一步验证了全桩内力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所建有限差分计算模型避免了将受荷段与嵌固段利用连续条件进行迭代的复杂运算过程,大大提升了计算效率,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有连梁双排桩内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连梁双排抗滑桩 有限差分法 全桩内力计算 模型试验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现今地应力测量与断层活动性分析
12
作者 孙炜锋 黄火林 +2 位作者 孙东生 孟文 陈群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1,共13页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 为获取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加查县新建水电站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探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活动性,采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技术,实测获取了工程场区的地应力状态,并在收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线地应力数据基础上,结合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对其断层活动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工程厂区内122.75~418.75 m深度,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SH介于6.07~37.62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Sh介于3.13~20.33MPa之间,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北北东向;(2)主应力关系总体表现为SH>Sh>Sv(Sv为垂向主应力),应力结构有利于逆断层的孕育和活动;(3)实测及收集的大部分数据应力莫尔圆与摩擦系数为0.6的破坏临界线相交,表明整体上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东段发生滑动失稳的风险较高,其中西侧贡嘎至朗县一带风险高于东侧林芝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断层活动性 雅鲁藏布江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相变含水率区间松散土石体中细粒组分抗剪特性试验
13
作者 江洎洧 王汉武 +1 位作者 黄玲 张静波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8,共9页
松散土石体在泥水作用下易引发地质灾害,其中细粒组分在高含水率下的抗剪性能骤然劣化是触发相变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环剪试验,对三峡库区某滑坡松散土石体试样设计试验方案,研究细组构由软塑~流塑发展的固-液相变全过程抗剪特性... 松散土石体在泥水作用下易引发地质灾害,其中细粒组分在高含水率下的抗剪性能骤然劣化是触发相变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环剪试验,对三峡库区某滑坡松散土石体试样设计试验方案,研究细组构由软塑~流塑发展的固-液相变全过程抗剪特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松散土石体试样为粗细组分二元特征较强的级配不良土体介质,其中,细粒组分在原状干密度条件下的饱和含水率为23.6%,液塑限分别为27.2和18.1,据此选定含水率23.6%~29.0%范围中的5个取值制定试验方案,可完整覆盖细粒组分的软塑~流塑相变;含水率为25.0%、26.0%和27.0%时,试样处软塑状态,在低法向压力下均可顺利开展环剪试验;其中,含水率25.0%试样恰进入软塑态,较含水率23.6%试样的峰值和残余内摩擦角分别降低23.5%和18.6%,峰值和残余黏聚力均降低超过80%。含水率为28.0%和29.0%时,试样已处于流塑状态,仅在无法向压力时可顺利开展环剪试验,且抗剪强度极低,其物理意义贴近于高黏稠泥浆的黏滞性;根据试样的黏聚力c在进入软塑状态时基本丧失,而内摩擦角φ表现为在软塑区间随含水率增加而逐步降低,进而触及液限骤然丧失的特性分析,c和φ劣化过程异步;经单元体受力模式和概化分析认为,相变前软塑状态试样静止侧压力系数K0的激增缓解了φ值的大幅骤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土石体 细粒组分 固–液相变 环剪试验 抗剪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平面分割和矩阵变换的航摄边坡点云滤波算法
14
作者 余加勇 杨宇驰 +1 位作者 王昱东 周翠竹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2,共11页
点云滤波是实现地面点与非地面点分离,获取最真实地面点云的重要处理手段,是进行公路边坡点云灾害识别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点云滤波算法在边坡场景下处理速度慢、结果精度低和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平面分割和矩阵变换的航摄边坡点... 点云滤波是实现地面点与非地面点分离,获取最真实地面点云的重要处理手段,是进行公路边坡点云灾害识别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点云滤波算法在边坡场景下处理速度慢、结果精度低和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平面分割和矩阵变换的航摄边坡点云滤波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曲率的区域生长算法对边坡进行多平面分割,得到多个边坡子点云;其次拟合得到边坡子点云平面模型,再利用旋转矩阵将边坡子点云进行空间转换至水平面;然后通过模拟布料下沉并设置距离阈值分离出非地面点;最后再次利用旋转矩阵的逆矩阵进行空间位置还原,进而得到滤波后的边坡点云.利用精细贴近仿地航线设计方法获取高精度点云模型以在不同的边坡场景下进行算法测试,并与其他传统滤波算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试验中,本文算法的总误差分别为7.11%、4.15%、1.45%、4.41%,在所有测试算法中最小;Kappa系数分别为0.77、0.90、0.96、0.90,在所有测试算法中最大.本文提出的算法在面对地形和植被情况复杂的边坡情景下,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以及较强的适用性,为公路边坡点云滤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无人机 航摄点云 点云滤波 多平面分割 矩阵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箱体结构件高压压铸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
15
作者 赵海 王晓璐 +1 位作者 罗丰源 魏三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为解决高压压铸铝合金箱体结构件在压铸过程中出现气孔、缩孔缩松等制造缺陷问题,使用有限元软件MAGMA对箱体结构件的完整压铸流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合金液在型腔中的流动、凝固等变化和铸造缺陷的发展趋势,并设计正交试验以优化压铸工... 为解决高压压铸铝合金箱体结构件在压铸过程中出现气孔、缩孔缩松等制造缺陷问题,使用有限元软件MAGMA对箱体结构件的完整压铸流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合金液在型腔中的流动、凝固等变化和铸造缺陷的发展趋势,并设计正交试验以优化压铸工艺参数。以卷气量、缩孔缩松缺陷和压铸循环时间作为评判标准,通过增加少量压铸循环时间,确定了针对某汽车箱体结构件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通过试生产验证了新工艺参数的可靠性,同时也表明合理的压铸工艺参数优化可以降低铸件的缺陷率和生产成本。最后,综合对比分析实际产品质量需求和优化结果,得到工艺参数对铸件质量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体结构件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高压压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岩溶地质与铁路勘察实践
16
作者 汪莹鹤 孙红林 王祥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1,29,共6页
研究目的:绵延于湘西、鄂西、渝东、黔东的武陵山区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质、气候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推进,本区域铁路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持续推进。本文对武陵山区已建铁路工程经验进行总结,并对... 研究目的:绵延于湘西、鄂西、渝东、黔东的武陵山区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质、气候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推进,本区域铁路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持续推进。本文对武陵山区已建铁路工程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研究结论:(1)武陵山区大部分位于碳酸盐台地,可溶岩面积占区域面积60%以上,岩溶强烈发育,岩溶及岩溶水成为控制铁路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2)本区域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强度主要受构造控制,总体表现为规模大、深度深、规律性差;(3)本地区应按“减灾防灾”理念进行地质选线,勘察期间开展岩溶专项勘察查清沿线岩溶分布情况,“绕避”为第一选线原则;无法绕避时应按“分带走高”的原则确定线站位方案;(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新的技术装备,向更精细识别、更可靠分析、更精准处治方向发展,成为本地区控制岩溶地质风险、解决工程面临问题的必然要求和趋势;(5)本文研究可为武陵山区将来铁路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区 岩溶 铁路 地质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基坑岩溶超大突涌水封堵抢险治理技术
17
作者 古伟斌 蔺青涛 +2 位作者 郭佰良 钟国锋 薛炜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5期21-25,36,共6页
在岩溶地区开挖超深基坑,当岩溶埋深较小且地下水较丰富时,基坑易发生底部突水、涌泥、涌砂等险情,严重时可造成基坑坍塌,直接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在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突涌水量大且险情紧急的情况下,外围帷幕注浆结合内部突涌水... 在岩溶地区开挖超深基坑,当岩溶埋深较小且地下水较丰富时,基坑易发生底部突水、涌泥、涌砂等险情,严重时可造成基坑坍塌,直接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在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突涌水量大且险情紧急的情况下,外围帷幕注浆结合内部突涌水点反压封堵的常规封堵抢险方法见效慢、耗时久、成本高,突涌水无法快速封堵,险情无法快速排除。为此结合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地铁车站35m深基坑底部岩溶发生1000m3/h超大突涌水抢险工程,采用双液浆2层囊袋式内封堵注浆技术,在基坑内对突涌水点直接进行钻孔注浆封堵,利用囊袋保证双液浆可快速凝固,第1层囊袋封堵钻孔和涌水点,第2层囊袋封堵钻孔旁的岩溶孔洞、裂缝等,上下层囊袋互相补充,并对溶洞底进行双液注浆堵漏,防止浆液流失。工程实践表明,治理大涌水量、高水压的基坑岩溶突涌水时,双液浆2层囊袋式内封堵注浆技术具有易操作、直接、快捷、针对性强的特点,可实现快速有效注浆、快速抢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岩溶 突涌水 双液注浆 囊袋 封堵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单体土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
18
作者 谌文武 祁强 +3 位作者 郭志谦 张帅 吴海鱼 刘沛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3,共9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5 km)的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带.大多数土遗址位于第四纪沉积物沉积区域,区域土壤主要为初育土.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的土遗址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土遗址处于半湿润区,土遗址所处区域自南至北的气候有显著差异.通过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发现,甘肃省重点土遗址自西向东分布密度逐渐变大,且整体沿甘肃省的主要水系干流及其支流展开分布.各历史时期的土遗址选址因其功能性而异,主要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土遗址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软黏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固结渗透仪渗透试验
19
作者 高彦斌 居奕含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3-1550,共8页
在饱和黏性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NAPL)渗透试验中,NAPL-土的相互作用易导致土样收缩而产生侧壁渗漏,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固结渗透仪开展了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煤油渗透试验,研究竖向固结压力pv的大小和土样结构性对侧壁渗漏以及试验... 在饱和黏性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NAPL)渗透试验中,NAPL-土的相互作用易导致土样收缩而产生侧壁渗漏,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固结渗透仪开展了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煤油渗透试验,研究竖向固结压力pv的大小和土样结构性对侧壁渗漏以及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絮凝结构的原状土样在pv为50 kPa、200 kPa下均存在侧壁渗漏,测得的渗透系数偏大,在pv=400 kPa下可得到可靠的试验结果。对于分散结构的重塑土,在pv=400 kPa下仍然存在侧壁渗漏。根据原状土样的孔径分布以及在pv=400 kPa下的渗透试验结果,讨论了上海淤泥质黏土中NAPL渗透的基本特性,对了解沿海软黏土中NAPL类污染物的迁移特征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有机液体 渗透试验 饱和黏性土 侧壁渗漏 固结渗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龙江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研究
20
作者 齐文浩 陈方晓 +1 位作者 李林芳 张苋凯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0,共9页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 局部场地效应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以场地类别为基础的场地效应划分结果较为粗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黑龙江地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和密度等资料为基础,统计出场地土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利用统计结果建立深度从10~80 m不等的15个经验场地模型。以黑龙江地区典型基岩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输入,为了消除随机相位的影响,每一目标谱合成40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这15个经验场地模型的地震反应,得到不同超越概率水准下地表峰值加速度统计值以及加速度反应谱标定谱的动力放大系数统计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场地厚度的增加,场地周期在逐渐增加,场地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放大倍数呈现减小的趋势;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场地PGA放大倍数减小的趋势呈现出非线性,动力放大系数随场地覆盖层变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力放大系数逐渐减小且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动力放大系数结果不是定值2.5,场地较薄并且地震动较小的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远超2.5;场地较厚并且地震动较强时,动力放大系数大多趋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放大倍数 动力放大系数 场地基本周期 地表峰值加速度 设计反应谱 反应谱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