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8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汪俊领 易军鹏 +4 位作者 李欣 刘文超 段续 李璐瑶 高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FD)5种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进行脱水处理,并对干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同时检测分析了干茶中的主要成分及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HAD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茶叶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可溶糖含量升高,单宁含量没有变化;HAD 80℃干茶中,引发茶汤涩味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低,茶汤色及香气感官评分高,香气组分最多且综合品质最好;HAD 60℃干茶总酚、总黄酮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高,苦涩味较重;FD干茶外形评价最好且单宁含量最低,但其总酚和总黄酮最高,且青草香气重,这与其挥发性物质中愈创木酚含量高有关,使其感官评分较低。所有干茶样品的香气成分中,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β-紫罗兰酮的OAV值均高于100,是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干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风味的形成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茶 冠突散囊菌发酵 干燥工艺 品质分析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圆 安会敏 +10 位作者 陈宏宇 许皓 应佳淇 江游仓 薛亚杰 赵亮亮 朱光美 郑雪雪 王志霞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文章综述了2024年我国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花茶加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综合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理论 加工技术 瓶颈与挑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长窨工艺对茉莉花茶滋味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郑亚楠 张华 +2 位作者 张群峰 王霆 任晓晋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窨制温度和时间是影响花茶品质的关键参数,优化相关工艺能够为提升茉莉花茶品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以兰花形绿茶和片形绿茶两种绿茶为茶坯,通过优化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分析茉莉花茶内含物质和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长窨工艺... 窨制温度和时间是影响花茶品质的关键参数,优化相关工艺能够为提升茉莉花茶品质提供技术保障。研究以兰花形绿茶和片形绿茶两种绿茶为茶坯,通过优化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分析茉莉花茶内含物质和感官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长窨工艺可显著提高兰花形和片形茉莉花茶的茶氨酸含量以及感官品质,尤其在堆温27~30℃下生产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名优茶的外形,又具有清鲜的内质,能明显区别于传统工艺茉莉花茶花香过于浓郁、滋味过于浓醇的品质风格。低温长窨工艺在兰花形和片形绿茶茶坯窨制花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为改善茉莉花茶品质和丰富花茶产品类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花 低温长窨 茉莉花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叶种茶散茶发花工艺研究初报
4
作者 张何信 王辉 +2 位作者 张志辉 伍曾利 陈怀中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海南大叶种为原料,对其发花工艺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项试验参数中,氧气浓度对茶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杂菌污染面积影响最大,各因素对孢子数影响的大小依次为茶坯规格及含氧量>茶坯湿度>环境湿度>环境温度;环... 以海南大叶种为原料,对其发花工艺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项试验参数中,氧气浓度对茶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杂菌污染面积影响最大,各因素对孢子数影响的大小依次为茶坯规格及含氧量>茶坯湿度>环境湿度>环境温度;环境适宜时,茶叶中的冠突散囊菌能在2 d内进入生殖生长期,不适宜时,杂菌会在1 d内成为优势种群;在室内温度28℃、室内湿度55%、茶坯温度31℃以下、茶坯湿度26%、辅以通氧措施的条件下,发酵后的茶叶金花茂盛金黄、颗粒饱满,发酵15 d时茶叶内孢子数达到58.8×10^(4)CFU/g,并且污染面积占比在0.1%以下。基于试验结果,在后续的生产质量管理中应当为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以孢子数、茶坯温度作为主要指标,茶坯湿度作为次要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此外,当污染面积占比超过5%时,说明发酵条件恶化,若不及时制止,则发醇基本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大叶种 黑茶 冠突散囊菌 金花菌 茶叶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炒烘结合工艺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张荣祥 杜亚如 +4 位作者 张德 董智杰 倪德江 郑时兵 余志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以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栽培茶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实验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探究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滚炒环节的温度、投叶量及茶叶水分含量对烘青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优化滚炒环节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综合32项指标提取... 以湖北宣恩县伍家台栽培茶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实验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探究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滚炒环节的温度、投叶量及茶叶水分含量对烘青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优化滚炒环节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综合32项指标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0.06%,以构建评价函数作为评判指标,结合主效应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滚炒环节温度(150±5)℃、投叶量2 kg、炒制后水分质量分数25%;烘青绿茶经滚炒后,感官评价结果发现其外形、香气、滋味、叶底得分较未经滚炒处理的样品均有所提高,涩味降低;茶叶条索匀整度、紧细度更好。研究显示,对于烘青绿茶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增加滚炒工艺环节对提升烘青绿茶品质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滚炒环节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6
作者 安娜 《福建茶叶》 2025年第1期150-152,共3页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江苏省首项茶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茶文化需要更进一步传承与发扬的背景下,本文聚焦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从茶文...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江苏省首项茶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茶文化需要更进一步传承与发扬的背景下,本文聚焦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从茶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概述、深挖其成功申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经验以及为进一步发展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提供相应的建议,为江苏省其余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申遗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螺春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青水仙白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
7
作者 陈仕斌 《福建茶叶》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以政和水仙一芽两叶小开面鲜叶为原料,按照两种不同的工艺加工成水仙白茶,并将其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研究在并筛前加入摇青工艺后的品质特点。结合审评技术,发现摇青后水仙白茶除色泽不如传统工艺水仙白茶,其余审评因子均高于传统白茶,特... 以政和水仙一芽两叶小开面鲜叶为原料,按照两种不同的工艺加工成水仙白茶,并将其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研究在并筛前加入摇青工艺后的品质特点。结合审评技术,发现摇青后水仙白茶除色泽不如传统工艺水仙白茶,其余审评因子均高于传统白茶,特别是香气、滋味因子显著高于传统白茶,在开发花香型白茶时可以加入摇青工艺,以提升水仙白茶的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白茶 日光萎凋 摇青 花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段续 宋艳红 +5 位作者 陈俊亮 李琳琳 刘文超 曹伟伟 任广跃 王兆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选择5种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和热泵干燥)对新鲜杜仲雄花进行脱水处理。测定了杜仲雄花干制品的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并对干制...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杜仲雄花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选择5种不同干燥方式(真空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辐射干燥和热泵干燥)对新鲜杜仲雄花进行脱水处理。测定了杜仲雄花干制品的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并对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所需时间最长,为14.1 h,能耗最高,为231.27 kJ/g,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效率最高,与真空冷冻干燥相比,干燥时间缩短57%,干燥能耗节省76%。与其他3种干燥方式相比,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杜仲雄花干制品的总色差最小,与新鲜样品最接近,表面结构更为平整,活性成分含量最高且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在挥发性成分检测中,干燥前后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18种,是新鲜杜仲雄花挥发性成分种类的1.8倍。综合分析,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为杜仲雄花的适宜干燥方式,该研究为杜仲雄花的干燥及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能耗 微观结构 活性成分 抗氧化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孟铁宏 李春荣 +1 位作者 王恒 臧贵勇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46-52,共7页
以黔南州都匀市本地种夏秋茶鲜叶为原料,探讨黔南黑茶最优加工工艺及条件参数。以渥堆时茶叶含水率、相对湿度、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黑茶感官品质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结果... 以黔南州都匀市本地种夏秋茶鲜叶为原料,探讨黔南黑茶最优加工工艺及条件参数。以渥堆时茶叶含水率、相对湿度、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黑茶感官品质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在渥堆时茶叶含水率63%、相对湿度89%、渥堆温度41℃及渥堆时间25h条件下,所制黔南黑茶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感官品质最佳,评分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黔南州黑茶加工工艺改进及产品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 黑茶 加工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海洋 徐金花 +2 位作者 周清源 陆路 严成俊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107-109,共3页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序分为鲜叶摊放、分级、杀青、摊凉、揉捻、毛火、摊凉、足火等。本文通过对各工序的操作方式、投叶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揉捻压力、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各工序适度参数等关键点指标进行研究,以使“中黄...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序分为鲜叶摊放、分级、杀青、摊凉、揉捻、毛火、摊凉、足火等。本文通过对各工序的操作方式、投叶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揉捻压力、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各工序适度参数等关键点指标进行研究,以使“中黄3号”品种鲜叶原料制作的炒青绿茶不断优化其加工工艺,达到更高的开发、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3号 炒青绿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烘精制工艺对单丛茶呈味物质及滋味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阮志燕 周宜洁 +3 位作者 林程辉 林培鑫 林伟周 苏新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8,共7页
研究不同复烘精制工艺条件下,单丛茶的呈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炭焙相比,采用电烘箱复烘精制可以有效地改善成品茶的外形色泽,提升茶汤的香气、汤色和滋味。对比呈味物质及感官品质,采用80℃电烘4 h的单丛茶感官评分... 研究不同复烘精制工艺条件下,单丛茶的呈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炭焙相比,采用电烘箱复烘精制可以有效地改善成品茶的外形色泽,提升茶汤的香气、汤色和滋味。对比呈味物质及感官品质,采用80℃电烘4 h的单丛茶感官评分为9.65,与炭焙无差异;而70℃电烘6 h的单丛茶茶汤保持最高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并表现出最高82.56%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16.12 mMTrolox/L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复烘精制过程中单丛茶内含酯类儿茶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复烘前的69.28%~79.21%,而非酯型儿茶素总含量变化不显著,与茶汤滋味转好为醇厚回甘的变化相一致。实验结果可以为电烘箱替代传统炭焙工艺,规范单丛茶清洁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丛茶 复烘精制 呈味物质 滋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茶汤色泽及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皓 肖虹菲 +5 位作者 林家威 欧行畅 欧阳建 黄甜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26,共10页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代工艺渥堆过程中,六堡茶酸味、苦味上升,涩味、鲜味及咸味下降,色差L值波动变化,a、b值逐渐升高,汤色由黄转变为橙红,游离氨基酸、黄酮、茶多酚、茶叶碱、儿茶素总量、氨基酸组分总量显著下降(P<0.05),可可碱、咖啡碱、没食子酸显著上升(P<0.05),水浸出物含量呈波动变化。游离氨基酸、黄酮、酯型儿茶素、DL-儿茶素(DL-catechin, DL-C)及部分氨基酸组分与酸味和苦味显著负相关,与涩味、鲜味及咸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没食子酸则相反;茶多酚与涩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DL-C及酯型儿茶素对渥堆过程中六堡茶的滋味具显著贡献(TAV> 1),其中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是六堡茶渥堆过程滋味品质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基酸组分对六堡茶滋味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电子舌 滋味成分 相关性 滋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云抗10号厌氧加工白茶的品质差异探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晨阳 高畅 +5 位作者 田迪 周小慧 任玲 李沅达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本研究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云抗10号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经过厌氧处理后采用相同工艺加工成白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测定和UHPLC-MS/MS高通量技术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以探究三个季节的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制成的白茶品质差异... 本研究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云抗10号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经过厌氧处理后采用相同工艺加工成白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测定和UHPLC-MS/MS高通量技术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以探究三个季节的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制成的白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三个季节的白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春季白茶干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持久且高扬,并且有花蜜香、毫香、药香以及独特工艺香等多种香气类型,滋味浓鲜甜爽,汤色黄亮,叶底软嫩明亮,感官品质最好。春季白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黄酮类含量最高,夏季白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成分中共检测到20种,其中显著性差异氨基酸有18种(P<0.05)。春季白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最高为1.22 mg/g,有8种氨基酸组分在春季白茶中含量最高;有3种在夏季白茶中含量最高;有6种在秋季白茶中含量最高。通过PCA主成分分析以及差异化合物筛选共得到15种区别三个季节白茶的差异化合物。综合感官审评结果、理化成分以及氨基酸组分来看,春季白茶与夏、秋两季白茶有明显差异,且春季白茶整体品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GABA) 云抗10号 品质差异 白茶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窨制方式对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鑫 朱艳 +3 位作者 汪芳 杜琪珍 尹军峰 许勇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6-277,共12页
传统花茶的窨制主要是以鲜花与茶叶结合,为探究不同的窨制方法对玫瑰红茶的滋味和品质的影响,通过4种窨制方法(鲜花赋香、玫瑰细胞液喷洒赋香、玫瑰细胞液蒸气赋香、花瓣与细胞液蒸气结合赋香)对红茶进行赋香,完成玫瑰红茶的窨制。以色... 传统花茶的窨制主要是以鲜花与茶叶结合,为探究不同的窨制方法对玫瑰红茶的滋味和品质的影响,通过4种窨制方法(鲜花赋香、玫瑰细胞液喷洒赋香、玫瑰细胞液蒸气赋香、花瓣与细胞液蒸气结合赋香)对红茶进行赋香,完成玫瑰红茶的窨制。以色差、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儿茶素等指标为依据,结合HS-SPME-GC-MS对不同窨制工艺制得的玫瑰红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赋香方式所得玫瑰红茶的理化成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鲜花赋香和细胞液喷洒赋香的两种红茶茶汤偏红、偏黄,明亮度不及其它2种赋香方式。以喷洒玫瑰细胞液的窨制方式得到的玫瑰红茶氨基酸含量较高(112.66 mg/L);以玫瑰鲜花窨制得到的玫瑰红茶茶多酚含量较低(680.38 mg/L)。玫瑰红茶的主要呈香化合物为苯乙醛、芳樟醇、(E,E)-2,4-庚二烯醛、水杨酸甲酯、乙酸苯乙酯、β-紫罗酮、香叶醇、2-正戊基呋喃和正己醛这9种,玫瑰鲜花细胞液窨制的玫瑰红茶中含有的9种主要呈香化合物显著高于其它3种。本研究有助于创新玫瑰红茶的窨制方式,为高品质玫瑰红茶的窨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红茶 赋香 玫瑰花细胞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丽娟 王伟伟 +1 位作者 许勇泉 江和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51,共8页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常用外源酶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外源酶在红茶加工重要工艺萎凋、揉捻及发酵中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有益转化,利用外源酶促进红茶特征成分茶黄素的合成及其含量提升,以及外源酶在红茶深加工中带来的品质变化。探索茶资源的酶法加工利用途径,可以为今后利用外源酶调控改善夏秋红茶的风味品质及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酶 红茶 加工 深加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堡工艺两个云南茶树品种加工茶叶的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蕊 高斯婷 +6 位作者 周小慧 郑茂新 张丽君 杨雪怡 肖雪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64,共11页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分析云南两个品种茶叶渥堆发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52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以芳樟醇、月桂烯醇、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亚麻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相对含量较高。ROAV贡献值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品种加工过程中主要香气贡献挥发性成分有19种,两个样品显著(P<0.05)贡献的香气化合物包括苯甲醇、癸醛、壬醛、α-紫罗酮、1-辛烯-3-醇、雪松醇、芳樟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壬醛、癸醛、β-紫罗兰酮等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云抗10号(Y6)陈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α-雪松醇、长叶蒎烯、β-柏木烯、右旋萜二烯、α-紫罗酮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黑龙潭群体种(H6)陈香透参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本研究从香气成分的角度明确了云抗10号、黑龙潭群体种均适合作为六堡茶原料,其中黑龙潭群体种在感官审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都高于云抗10号,因此黑龙潭群体种相较于云抗10号更适合做六堡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工艺 茶树品种 品质 香气成分 相对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茶10号低氟青砖茶渥堆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玉川 董晨 +5 位作者 唐海燕 余志 张德 郑时兵 倪德江 陈玉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95-99,共5页
选用湖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茶树品种鄂茶10号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对青砖茶关键工序-渥堆进行三因素(茶坯含水量、渥堆温度和湿度)三水平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茶坯含水量和渥堆湿度对青砖茶品质形成影响较大;最佳渥堆参数如下:茶坯含水... 选用湖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茶树品种鄂茶10号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对青砖茶关键工序-渥堆进行三因素(茶坯含水量、渥堆温度和湿度)三水平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茶坯含水量和渥堆湿度对青砖茶品质形成影响较大;最佳渥堆参数如下:茶坯含水量40%,发酵环境湿度70%,发酵环境温度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氟青砖茶 鄂茶10号 渥堆 品质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和工艺条件对白茶品质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长杙 杨天根 +4 位作者 翟精武 蒲璐璐 刘亚兵 王敏 杨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白茶属微发酵茶,不同茶树品种制作工艺白茶鲜醇可口和花香浓郁的品质有所差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茶中多酚类物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和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导致白茶外形、色泽及冲泡后汤色、滋味和香气发生不... 白茶属微发酵茶,不同茶树品种制作工艺白茶鲜醇可口和花香浓郁的品质有所差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茶中多酚类物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和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导致白茶外形、色泽及冲泡后汤色、滋味和香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赋予了独特的品质特征。白茶的品质形成十分复杂,其成分的组成、含量及所表现的香气特征受茶树品种和工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鉴于此,为推动工艺白茶产业的发展,挖掘白茶品质形成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白茶在萎凋和干燥过程中品质形成机制,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和工艺条件对白茶品质影响原因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提升白茶品质、优化白茶加工工艺及利用和选育更多不同茶树品种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工艺条件 茶树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秋萍 余雯 +2 位作者 谢基雄 曾新萍 应梦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0-218,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结合电子鼻技术,对经过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等处理的茉莉花茶挥发组分进行定... 为了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茉莉花茶挥发成分的影响,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结合电子鼻技术,对经过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等处理的茉莉花茶挥发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排名前三的是W1W、W2W、W5S,在不同的干燥处理下,能较好地体现茉莉花茶的挥发性物质的差别。HS-SPME-GC-MS的分析结果显示,茉莉花茶在四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处理下,鉴定出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其他类等96种挥发性组分,烯烃类种类最多可达37种。冷冻干燥的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总量最高达到47.382μg/g,其次是热泵干燥的44.429μg/g,其中烯烃类和醇类成分含量较高。热泵干燥处理下茉莉花茶香气指数最高,达到4.766。因此,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干燥方式下茉莉花茶品质的优劣,为茉莉花茶生产干燥方法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干燥方式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生茶加工过程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婷 范晓伟 +2 位作者 易伦朝 胡永丹 任达兵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414,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普洱生茶加工过程中的非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或表征了141个化合物,其中25个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较为明显,被筛选为差异性化合物(VIP>1,P<0.05)。4个加工阶段中,杀青和蒸压成型是...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普洱生茶加工过程中的非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或表征了141个化合物,其中25个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较为明显,被筛选为差异性化合物(VIP>1,P<0.05)。4个加工阶段中,杀青和蒸压成型是引起这些非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关键过程。杀青处理会显著降低大部分单体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而蒸压成型处理显著提高单体儿茶素的含量,并显著降低生物碱、氨基酸的含量。综合分析非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有利于厘清普洱生茶生产过程中品质形成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生茶 加工过程 非挥发性物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