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9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卤代对氨基苯酚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高鹏 王钰 《山东化工》 2025年第1期56-61,65,共7页
综述了卤代对氨基苯酚的制备工艺技术、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催化剂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并对其工业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关键词 卤代对氨基苯酚 硝基苯 加氢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鹅肠菜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曾稍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27-434,共8页
为提高鹅肠菜资源的附加值,对鹅肠菜多酚进行了超声辅助提取并考察了多酚的活性.首先考察了超声温度、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和超声时间4个单因素对鹅肠菜多酚提取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了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最... 为提高鹅肠菜资源的附加值,对鹅肠菜多酚进行了超声辅助提取并考察了多酚的活性.首先考察了超声温度、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和超声时间4个单因素对鹅肠菜多酚提取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了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最后考察了鹅肠菜多酚对亚硝盐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鹅肠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超声温度73℃,液料比33 mL/g,乙醇体积分数63%,超声时间41 min.在这种条件下,鹅肠菜多酚提取率的平均值为88.97 mg/g,与模型预测值(89.58 mg/g)相比,相对误差仅为0.68%,表明该模型是有效且可靠.鹅肠菜多酚具有一定的亚硝酸盐清除能力,且与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之间存在一种量效关系,其半抑制浓度(IC 50)为1.82 mg/L.该研究为鹅肠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肠菜 多酚 提取 响应面 亚硝酸盐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牛顿/非牛顿流体液-液两相流流动和传质研究
3
作者 张德旺 赵乾坤 +2 位作者 郭笑妮 尧超群 陈光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62-4169,F0004,共9页
利用传质在线表征技术研究了微通道内聚丙烯酰胺(PAAm)溶液为分散相的牛顿/非牛顿流体液-液两相流传质过程。首先探讨了两相流型,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串状弹状流,并考察了PAAm浓度对弹状流、串状弹状流和环状流流型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利用传质在线表征技术研究了微通道内聚丙烯酰胺(PAAm)溶液为分散相的牛顿/非牛顿流体液-液两相流传质过程。首先探讨了两相流型,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串状弹状流,并考察了PAAm浓度对弹状流、串状弹状流和环状流流型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液滴内的传质均受对流和扩散共同主导,但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变稀特性使液滴内的涡流和浓度分布发生显著改变。弹状液滴内的对流传质与流速、液滴长度和毛细管数相关。基于渗透理论,提出关联流量比和毛细管数的无量纲项以量化对流的影响,很好地预测了弹状流传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传质 非牛顿流体 过程强化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6-四氟苯酚中的有关物质
4
作者 韦林洪 殷义平 张虞婷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6-四氟苯酚中的有关物质。分析3批样品,结果显示:2,3,5,6-四氟苯酚与对羟基四氟苯甲酸、五氟苯甲酸的分离效果好。对羟基四氟苯甲酸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312、 0.0625μg/mL,五氟苯甲酸的检测限和定...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6-四氟苯酚中的有关物质。分析3批样品,结果显示:2,3,5,6-四氟苯酚与对羟基四氟苯甲酸、五氟苯甲酸的分离效果好。对羟基四氟苯甲酸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312、 0.0625μg/mL,五氟苯甲酸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97、 0.1992μg/mL。对羟基四氟苯甲酸和五氟苯甲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6%~107.5%、104.3%~107.9%。结果表明:对羟基四氟苯甲酸、五氟苯甲酸、最大未知单个杂质和总杂质的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2 3 5 6-四氟苯酚 对羟基四氟苯甲酸 五氟苯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生产及市场分析预测
5
作者 毕馨丹 梁胜 吴明烨 《化学工业》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以2023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双酚A生产建设、市场价格、进出口、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双酚A 生产建设 市场价格 进出口 发展趋势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硫酸氢钠协同催化对苯醌加氢性能
6
作者 冯忠祥 姚风浩 +3 位作者 彭程 田方正 宓家宁 于如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4,共6页
利用亚硫酸氢钠与对苯醌加成反应形成的水溶性α-羟基亚硫酸钠衍生物可抑制醌氢醌的生成特点,考察了亚硫酸氢钠用量对醌氢醌的抑制效果,确定了对苯醌加氢反应的最优条件,并对亚硫酸氢钠的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 利用亚硫酸氢钠与对苯醌加成反应形成的水溶性α-羟基亚硫酸钠衍生物可抑制醌氢醌的生成特点,考察了亚硫酸氢钠用量对醌氢醌的抑制效果,确定了对苯醌加氢反应的最优条件,并对亚硫酸氢钠的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氢气压力1.0 MPa、反应温度90℃、亚硫酸氢钠添加量为对苯醌量的25%(x)。添加亚硫酸氢钠可抑制对苯醌和对苯二酚的相互作用,在水相中,亚硫酸氢钠与对苯醌发生加成反应,阻断了对苯醌与对苯二酚之间氢键的形成,同时将对苯醌以水溶性α-羟基磺酸钠衍生物的形式存储,加氢时再调用,能有效抑制醌氢醌的形成,促进加氢反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加氢 电子转移络合物 醌氢醌 亚硫酸氢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臭氧与紫外线处理煤层气井压裂废水实验
7
作者 康权 左翀昊 +2 位作者 赵磊 程建文 田旭超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9期47-50,共4页
为提高煤层气井压裂废水的处理效果,减少煤层气井压裂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一种结合O_(3)与紫外线的混合处理方法,并分析O_(3)和紫外线对煤层气井压裂废水中COD、NH_(3)-N、石油类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O_(3)投入速率和... 为提高煤层气井压裂废水的处理效果,减少煤层气井压裂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一种结合O_(3)与紫外线的混合处理方法,并分析O_(3)和紫外线对煤层气井压裂废水中COD、NH_(3)-N、石油类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O_(3)投入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该方法的处理效果逐渐提升后趋于平缓;当O_(3)投入速率为2L·min^(-1)、反应时间为20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对煤层气井压裂废水中COD、NH_(3)-N、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73%、60%。处理后的煤层气井压裂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压裂废水 O3 紫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流程中几种典型酚类化合物的分布 被引量:16
8
作者 金星龙 江桂斌 +2 位作者 黄国兰 周群芳 刘景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7-1031,共5页
研究了辛基酚、壬基酚和双酚A等典型酚类雌激素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分布.采集于天津某污水处理厂的7个污水样品中的辛基酚、壬基酚和双酚A用二氯甲烷液液萃取,经三氟乙酸酐衍生后进行GC MS SIM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污水样品中辛基酚、壬基... 研究了辛基酚、壬基酚和双酚A等典型酚类雌激素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分布.采集于天津某污水处理厂的7个污水样品中的辛基酚、壬基酚和双酚A用二氯甲烷液液萃取,经三氟乙酸酐衍生后进行GC MS SIM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污水样品中辛基酚、壬基酚和双酚A的浓度分别在44 3~110 7,260 5~1657 5和28 6~506 0ng·L-1之间.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污染物主要产生于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以壬基酚为主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壬基酚 水样 厌氧消化处理 污染物 双酚A 酚类化合物 辛基酚 三氟乙酸 酸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刺槐花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 被引量:18
9
作者 向昌国 向宁 +2 位作者 黄成龙 孙海滨 李文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32-36,共5页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刺槐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微波时间为自变量,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及其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的...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刺槐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微波时间为自变量,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及其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刺槐花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37:1(mL/g)、微波时间145s、提取两次。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为8.63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花 黄酮类化合物 响应面法 微波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酸酐电合成过程中工作电压的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成未 余志辉 +2 位作者 齐涛 王福安 张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3,共3页
A new green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chromic anhydride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A self-made electro... A new green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chromic anhydride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A self-made electrosynthesis reactor of pure titanium and stainless steel, with a multiple-unit metal oxides combination anode, a cathode of stainless steel, and a reinforced combination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 with perfluorosulfonic and perfluorocarboxylic polymers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direc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experiment of chromic anhydride from sodium dichromate.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reaction of chromic anhydride might be quantitatively followed by the variation of operating voltage measured macroscopically with reaction time. Operating voltages wer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t the different initial sodium dichromat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olyte in the electrosynthesis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 and the variation of operating voltage with reaction time was discuss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variation of operating voltages with reaction time and the rate of change equations of operating voltage were established.The model characterizes the change of operating voltages in the electrosynthesis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 and provideds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process monitoring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chromic anhydr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酸酐 电化学合成 工作电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酸酐电化学合成中阳极液在钛基多元金属氧化物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成未 齐涛 +2 位作者 王福安 张懿 陈根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0-672,共3页
A new green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chromic anhydride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The anolyte used wa... A new green technology of producing chromic anhydride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romic anhydride.The anolyte used was sodium dichromate solution, and the anode used was a self-made combination electrode of titanium matrix with a multiple-unit metal oxides active coating.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sodium dichromate solution on a combination electrode of titanium matrix was studied with cyclic voltammetry as a part o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of this technique.The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 of 160 cycles indicated that the electrode possessed a very stabl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The peak currents ip and peak potentials Ep of the oxidation peaks for sodium dichromate solu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e., water under the existence of sodium dichromate, wer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weep rates v on the electrode.The equations of peak current ip versus v1/2 and peak potential Ep versus lnv were established, indicating that the electrode reaction was an irreversible diffusion-controlled reaction.Th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activation energy of electrode reaction was calcul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activation energy we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铬酸钠 电化学合成 循环伏安法 不可逆反应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计量学-荧光分析法同时测定萘、1-萘酚和2-萘酚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凡凡 任守信 +1 位作者 孟和 高玲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5-919,共5页
根据正交信号校正(OSC)、小波包变换(WPT)及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算法原理,编制了名为POSCWPTPLS的程序,结合荧光分析法快速、灵敏、选择性较好的优点,将该程序用于同时测定荧光光谱严重重叠的萘、1-萘酚和2-萘酚多组分体系,并将3种化学... 根据正交信号校正(OSC)、小波包变换(WPT)及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算法原理,编制了名为POSCWPTPLS的程序,结合荧光分析法快速、灵敏、选择性较好的优点,将该程序用于同时测定荧光光谱严重重叠的萘、1-萘酚和2-萘酚多组分体系,并将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OSC-WPT-PLS、WPT-PLS和PLS)进行比较。3种化合物的总相对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3.3%,5.9%和6.7%。结果表明:OSC-WPT-PLS法优于WPT-PLS和PLS法。将本方法用于自来水及两种废水的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收率分别为97.4%~102.7%,98.8%~100.7%和98.1%~1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分析法 化学计量学技术 同时测定 萘、1-萘酚和2-萘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代羟基二苯醚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玉良 马梦林 +3 位作者 傅容 陈淑华 杨志荣 侯若桐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4-737,共4页
模拟天然溴代羟基二苯醚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了7个溴代羟基二苯醚化合物,所有这些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1HNMR,MS和IR所证实.选择8种有害菌对合成的溴代羟基二苯醚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证实它们对所测试菌种具有优良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羟基二苯醚 溴代 活性研究 合成 抑菌 元素分析 新化合物 活性检测 抑制效果 ^1H NMR 有害菌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和邻苯二酚气相合成邻羟基苯乙醚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雪梅 朱小梅 +5 位作者 张文祥 潘春柳 王桂英 蒋大振 吴通好 唐敖庆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采用不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二元组分Al1P1.3 0 ,三元组分Al1P1.3 0 Si0 .17,四元组分Al1P1.3 0 Ti0 .3 0 Si0 .17三个催化剂 ,并研究了邻苯二酚与乙醇在该催化剂上的气相O 乙基化反应 .结果表明 ,在Al1P1.3 0 Ti0 .3 0 Si0 .17催化剂上 ,... 采用不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二元组分Al1P1.3 0 ,三元组分Al1P1.3 0 Si0 .17,四元组分Al1P1.3 0 Ti0 .3 0 Si0 .17三个催化剂 ,并研究了邻苯二酚与乙醇在该催化剂上的气相O 乙基化反应 .结果表明 ,在Al1P1.3 0 Ti0 .3 0 Si0 .17催化剂上 ,邻苯二酚转化率和目的产物收率分别约为 94%和 84% ,并在反应 10 0h内保持活性不衰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邻苯二酚 邻羟基苯乙醚 气相合成 催化剂 气相O-乙基化反应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5,6-四氟苄醇和4-甲基-2,3,5,6-四氟苄醇合成路线图解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长土 赵红梅 +1 位作者 周晓霜 徐杰1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0-312,共3页
关键词 2 3 5 6—四氟苄醇 4—甲基—2 3 5 6— 四氟苄醇 合成路线 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水共溶剂作用下木质素转化为酚类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芳黎 黎演明 +1 位作者 冼学权 卢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离子液体-水为共溶剂,磷钼酸铯为催化剂,对木质素进行降解制备酚类化合物。考察了共溶剂中水的加入量对木质素转化率及酚类物质选择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及反应时间对木质素转化率和酚类物质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 以离子液体-水为共溶剂,磷钼酸铯为催化剂,对木质素进行降解制备酚类化合物。考察了共溶剂中水的加入量对木质素转化率及酚类物质选择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及反应时间对木质素转化率和酚类物质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8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离子液体质量为150 mg、水的用量为20μL、反应时间为100 min时,木质素的转化率及酚类物质收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 78%和20. 08%。GC-MS分析结果表明,降解产物中酚类物质主要包括二甲氧基苯酚、苯酚、4-乙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水 木质素 降解 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醛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宪 缪伶 +1 位作者 王彬 王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1-26,共6页
采用硫酸锰与碳酸铵反应制得的碳酸锰为原料 ,在 3种温度条件下连续焙烧转化成Mn2 O3 ,将Mn2 O3 、硫酸和甲苯进行固、油、水非均相氧化反应 ,制备苯甲醛 .反应结束后 3相自然分层 ,油相经简单蒸馏分出苯甲醛产品 ,没反应的甲苯循环使... 采用硫酸锰与碳酸铵反应制得的碳酸锰为原料 ,在 3种温度条件下连续焙烧转化成Mn2 O3 ,将Mn2 O3 、硫酸和甲苯进行固、油、水非均相氧化反应 ,制备苯甲醛 .反应结束后 3相自然分层 ,油相经简单蒸馏分出苯甲醛产品 ,没反应的甲苯循环使用 ;水相中还原生成的硫酸锰 ,循环与碳酸铵反应 ,制备碳酸锰 ;固相剩余的Mn2 O3 用于循环氧化反应 .对整个工艺流程优化 ,5次循环后的苯甲醛转化率仍保持在 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生产 苯甲醛 MN2O3 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亚甲二氧基苯酚的合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新荣 李辉 +2 位作者 杨建奎 李霞 李宇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3,4-亚甲二氧基苯酚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剂和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以邻苯二酚、二氯甲烷为原料经环合得到1,2-亚甲二氧基苯,然后与乙酰氯经Friedel-Crafts反应得到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酮,最后经双氧水/乙酸氧化、水解得到目标产物,总收率2... 3,4-亚甲二氧基苯酚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剂和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以邻苯二酚、二氯甲烷为原料经环合得到1,2-亚甲二氧基苯,然后与乙酰氯经Friedel-Crafts反应得到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酮,最后经双氧水/乙酸氧化、水解得到目标产物,总收率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酚 3 4-亚甲二氧基苯酚 芝麻酚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代谢工程在酿酒酵母中高效合成2-萘乙醇
19
作者 何玙冰 付振浩 +5 位作者 李仁瀚 刘秀霞 刘春立 杨艳坤 李业 白仲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7,共9页
【目的】为实现生物合成重要化合物2-萘乙醇,探索利于2-萘乙醇合成的基因组合。【方法】向酿酒酵母BY4741发酵液中外源添加2-萘丙氨酸,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产物检测;绘制BY4741的生长曲线和产量曲线,添加不同浓度2-萘丙氨酸到BY4741... 【目的】为实现生物合成重要化合物2-萘乙醇,探索利于2-萘乙醇合成的基因组合。【方法】向酿酒酵母BY4741发酵液中外源添加2-萘丙氨酸,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产物检测;绘制BY4741的生长曲线和产量曲线,添加不同浓度2-萘丙氨酸到BY4741发酵液中并检测BY4741生长和生产情况;对BY4741进行代谢工程改造,构建过表达Ehrlich途径6个基因的质粒并转化进BY4741中;发酵6株改造菌株,检测产物产量。【结果】发酵液中检测到了推测产物2-萘乙醇,代谢工程改造菌株相较于野生型BY4741菌株产量均有所提升,其中过表达ARO9和ARO10基因使得2-萘乙醇的产量在外源添加1 mmol/L 2-萘丙氨酸的情况下达到0.258 mmol/L,转化率达到野生型的2.3倍。【结论】在酿酒酵母中实现了2-萘乙醇的生物合成,探索出ARO9和ARO10是利于2-萘乙醇生物合成的基因组合,为工业生产2-萘乙醇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合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萘乙醇 代谢工程 生物合成 酿酒酵母 Ehrlich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生啤酒花多酚类物质提取与含量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仿 张霞 +1 位作者 熊杰 王绍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38,共3页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按最优提取条件对新疆野生啤酒花的9个居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居群的多酚含量及其差异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含量差异极显著,含量最高的伊犁地区新源县阿勒马勒乡值为40.17...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按最优提取条件对新疆野生啤酒花的9个居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居群的多酚含量及其差异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含量差异极显著,含量最高的伊犁地区新源县阿勒马勒乡值为40.17mg/g,而最低的伊犁地区霍城县大西沟乡值为26.37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生啤酒花 多酚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