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钼酸铵生产干燥技术优化研究
1
作者 姚成 厉学武 +4 位作者 牛帅 席莎 李森 陈成 周莎 《中国钼业》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旨在找出七钼酸铵干燥技术的合适条件参数,以解决干燥过程中因条件不适造成的产品粉化和能源消耗问题。分别以钼含量、水含量、水不溶物、水溶性、Fsss粒度、热重分析及晶体形貌等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温度及不同送风速度... 旨在找出七钼酸铵干燥技术的合适条件参数,以解决干燥过程中因条件不适造成的产品粉化和能源消耗问题。分别以钼含量、水含量、水不溶物、水溶性、Fsss粒度、热重分析及晶体形貌等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温度及不同送风速度对七钼酸铵干燥产品钼含量和水溶性等质量指标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烘干七钼酸铵的合适工艺条件为:温度50~65℃,时间1~1.5 h,风速10 L/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温度 干燥时间 七钼酸铵 水溶性 热重分析 晶体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与优势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成武 曹建新 +2 位作者 张煜 任智丰 安媛 《干燥技术与设备》 CAS 2009年第2期68-74,共7页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以及超临界流体在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并且对超临界CO2微乳液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纳米材料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撞击流及其在干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伍沅 杨阿三 +2 位作者 程榕 孙勤 刘华彦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4-23,共10页
介绍撞击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相间传递的显著强化作用,评介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撞击流技术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评述撞击流在干燥领域中应用的进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 撞击流 强化传递 干燥 化工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涂膜干燥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夏正斌 涂伟萍 +1 位作者 杨卓如 陈焕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87,共5页
评述了人们对于聚合物涂膜形成过程及干燥机理的认识 ,并以涂膜干燥过程的模拟、涂膜缺陷的形成、扩散系数的测定及估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依据 。
关键词 聚合物涂膜 干燥 模型 扩散系数 过程模拟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式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韩清华 李树君 +1 位作者 马季威 赵东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6-139,共4页
阐述连续式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设计要点,分析并确定微波真空干燥室、微波系统及进出料系统的结构和相关参数。试验表明,整机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安全可靠,能快速低温干燥膨化高品质的苹果脆片。
关键词 微波 真空 干燥 连续式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漂白紫胶真空干燥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于连松 周梅村 +4 位作者 郑华 甘瑾 张汝国 张弘 陈智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21-125,共5页
为得到漂白紫胶真空干燥的优化条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漂白紫胶产品的颜色指数和干燥时间,用响应曲面法(RSM)设计试验并建立了真空干燥方法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漂... 为得到漂白紫胶真空干燥的优化条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漂白紫胶产品的颜色指数和干燥时间,用响应曲面法(RSM)设计试验并建立了真空干燥方法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描述漂白紫胶的真空干燥。通过优化得到了漂白紫胶真空干燥的最优条件:温度30℃,压强30kPa,可以得到颜色指数为1.0的漂白紫胶,其指标符合国家精制漂白紫胶1级标准;温度50℃,压强30kPa,可以得到颜色指数为1.4的漂白紫胶,其指标符合国家精制漂白紫胶2级标准。同时对此条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条件下制得的漂白紫胶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为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白紫胶 真空干燥 条件优化验证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干燥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康明 孙蓉 +1 位作者 谢克难 庞国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60,共4页
以汉白玉废料为起始原料,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纳米碳酸钙粉体,为了获得无团聚、特性好的碳酸钙粉体,探讨了4种干燥方式: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普通烘箱干燥对纳米碳酸钙粉体形成硬团聚的影响;并用平均粒度、BET和TEM法对制得的纳... 以汉白玉废料为起始原料,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纳米碳酸钙粉体,为了获得无团聚、特性好的碳酸钙粉体,探讨了4种干燥方式: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普通烘箱干燥对纳米碳酸钙粉体形成硬团聚的影响;并用平均粒度、BET和TEM法对制得的纳米碳酸钙粉体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和真空干燥都能防止纳米碳酸钙粉体形成硬团聚,其中冷冻干燥效果更显著,得到的碳酸钙粉体平均粒径为70nm,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冷冻干燥是最好的沉淀干燥方式;经喷雾干燥和烘箱干燥的碳酸钙粉体团聚现象严重,不适宜纳米碳酸钙干燥。同时分析了4种干燥方式中纳米碳酸钙粉体硬团聚形成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干燥方式 冷冻干燥 真空干燥 喷雾干燥 普通烘箱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飞 赫晓东 +1 位作者 杨丽丽 李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05期30-33,共4页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主要经历溶胶.凝胶过程以及随后的超临界干燥过程。详细描述了这2个阶段的特点。并对不同干燥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影响二氧化硅气凝胶结构和性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二氧化硅气凝胶 制备 溶胶-凝胶法 超临界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粒子流化床中的悬浮液干燥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国桓 李永辉 +2 位作者 赵忠祥 邢义堃 陈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4-480,共7页
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对混凝土外加剂等5种物料进行了干燥实验研究,提出了计算体积传热系数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惰性粒子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传质,体积传热系数可达3000W·m^(-3)·K^(-1),但是,床层压力降较高.... 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对混凝土外加剂等5种物料进行了干燥实验研究,提出了计算体积传热系数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惰性粒子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传质,体积传热系数可达3000W·m^(-3)·K^(-1),但是,床层压力降较高.干燥强度(以蒸出水计)可达50~60kg·m^(-3)·h^(-1),热效率30%~43%,若提高热风进口温度,后两项指标还可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惰性粒子 干燥 体积传热系数 悬浮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褐煤高温烟气干燥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董爱霞 张守玉 +4 位作者 郭熙 王秀军 丁艳军 董建勋 吕俊复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褐煤颗粒中水分蒸发界面为基础,将褐煤颗粒分为干区和湿区,干区考虑传热传质,湿区只考虑传热,并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一维球坐标系下单颗粒褐煤干燥脱水过程模型.利用Crank-Nicolson六点差分格式对其离散,模拟得到不同工况(初始烟温... 以褐煤颗粒中水分蒸发界面为基础,将褐煤颗粒分为干区和湿区,干区考虑传热传质,湿区只考虑传热,并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一维球坐标系下单颗粒褐煤干燥脱水过程模型.利用Crank-Nicolson六点差分格式对其离散,模拟得到不同工况(初始烟温、停留时间和颗粒粒径等)下的单颗粒褐煤含湿量及其内部温度分布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表明二者吻合度较好,所建干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褐煤干燥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初始烟温越高、停留时间越长以及颗粒粒径越小,干燥效果越好.当粒径为20mm的褐煤颗粒在初始温度为873K的热气流下停留131s时,其含水量即可从25.3%降到12%以下,此时颗粒表面的温度为537K,略高于挥发分初析温度(520K),此工况可以作为褐煤实际干燥过程中的最佳工况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高温烟气 干燥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多段干燥出机粮含水率与干燥过程温度关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春雨 赵学工 +2 位作者 迟庆雷 崔国华 闻邦椿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8-365,共8页
本文提出了粮食多段干燥过程排粮速度、各段温度的检测与统计计算方法。根据玉米四段干燥过程粮层通过干燥段2与缓苏段2及干燥段3与缓苏段3的温度差值,将玉米干燥温度变化特征分为:缓苏段温度平衡型,缓苏段温度上升型,缓苏段温度下降型... 本文提出了粮食多段干燥过程排粮速度、各段温度的检测与统计计算方法。根据玉米四段干燥过程粮层通过干燥段2与缓苏段2及干燥段3与缓苏段3的温度差值,将玉米干燥温度变化特征分为:缓苏段温度平衡型,缓苏段温度上升型,缓苏段温度下降型以及6种复合型。利用谷物表面温度为空气温度、颗粒内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水分在颗粒内部解吸附并汽化沿毛细通道逸出颗粒表面的模型和多孔介质内在压力梯度作用下沿毛细通道流动的水分传输机理解释了产生这种温度变化差异的原因,即近表皮层水分逸出阻力主要取决于玉米颗粒表皮层的致密性,而远离表皮层水分选出取决于表皮层与毛细通道阻力的作用之和。通过比较℃以上与0℃以下入机粮温样本温度特征类型占总样本量百分比,提出冷冻后玉米颗粒干燥时,表皮层致密性受到破坏,易于干燥过程水分的选出。给出了利用玉米干燥过程温度和干燥时间预测各类型玉米样本出机含水率的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干燥过程操作和实现干燥过程出机含水率的智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干燥 温度 玉米 缓苏 出机粮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芪提取物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俊红 张恒春 +1 位作者 邸倩倩 曹伟 《干燥技术与设备》 CAS 2007年第5期225-229,共5页
为探讨适用于中草药提取液浓缩干燥的新工艺,以黄芪水提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四种工艺,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样品干燥动力学特性、干膏制品的表观形貌及原子力显微特征和样品含糖量的... 为探讨适用于中草药提取液浓缩干燥的新工艺,以黄芪水提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四种工艺,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样品干燥动力学特性、干膏制品的表观形貌及原子力显微特征和样品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干燥1h所得到的干膏质量与其他方式干燥4h的效果相当。样品经冷冻干燥所得干膏粒径约为1.363nm,经热风干燥所得干膏的粒径约为5.419nm。相比较,样品经微波干燥后的多糖含量高于其它干燥方式。结论是,微波技术用于中草药提取液的浓缩干燥,不仅可以缩短干燥时间,而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干燥 黄芪提取物 显微结构:黄芪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真空组合干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化春光 任广跃 朱文学 《干燥技术与设备》 CAS 2009年第2期57-62,共6页
微波真空干燥是综合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各自优点的一项新技术,将微波干燥的快速高效性和真空干燥的低温高质相结合,在真空条件下利用微波对物料进行干燥处理,从而实现物料的快速低温干燥。着重阐述了微波真空组合干燥技术的机理、特点... 微波真空干燥是综合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各自优点的一项新技术,将微波干燥的快速高效性和真空干燥的低温高质相结合,在真空条件下利用微波对物料进行干燥处理,从而实现物料的快速低温干燥。着重阐述了微波真空组合干燥技术的机理、特点、干燥动力学以及影响微波真空干燥的重要因素,并对微波真空组合干燥的应用研究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真空 干燥 传热传质 干燥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干燥器中临界湿含量测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柴诚敬 冯亚云 +1 位作者 冯朝伍 胡瑞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0-44,共5页
介绍用气相法和固相法测定流化状态下物料临界湿含量的方法,并将实验结果与洞道式干燥器中测得的数据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用气相法测定流化状态下物料临界湿含量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和省料的优点。
关键词 流化床干燥器 临界湿含量 干燥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卓如 李志云 陈焕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5期11-17,共7页
通过对冷冻干燥过程微分质量和能量衡算,推导出描写冷冻干燥整个过程的传热与传质数学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关键词 冷冻除湿 数学模型 URIF模型 传热 传质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红外及蒸汽法干燥木材的综合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士龙 褚治德 +2 位作者 孟宪玲 杨俊红 马一太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9,共6页
研究了微波能干燥山毛榉、短波红外干燥松木、高温高速喷射黄杨木、长波远红外干燥榆木及传统的蒸汽法干燥水青冈 ,即 5种不同供热方式的干燥动力学规律。建立了非稳态干燥速率方程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也讨论了干燥质量与能耗。结果... 研究了微波能干燥山毛榉、短波红外干燥松木、高温高速喷射黄杨木、长波远红外干燥榆木及传统的蒸汽法干燥水青冈 ,即 5种不同供热方式的干燥动力学规律。建立了非稳态干燥速率方程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也讨论了干燥质量与能耗。结果表明以低温远红外干燥优质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干燥 红外线干燥 蒸汽干燥 木材 综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传热冷冻干燥速率的简捷估算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江 涂伟萍 +1 位作者 杨卓如 陈焕钦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对Sheng和Peck的辐射传热冷冻干燥模型进行简化 ,将该模型中升华阶段物料干燥层的误差函数温度分布近似为线性分布。计算表明 ,其结果与实验值及Sheng和Peck模型的预测值很接近。这种冷冻干燥过程中物料含水率和温度分布的简捷估算方法 。
关键词 冷冻干燥速率 温度分布 热辐射 辐射传热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干燥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凯 刘华彦 伍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5-239,共5页
实验研究了悬浮法PVC的干燥特性。在测定物料流化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单层筒形流化床测定干燥动力学曲线,并回归得到描述PVC干燥特性曲线的解析函数:确定了实验条件下PVC干燥的临界湿含量xc及传质系数K。由于实验方法比较接近工业干燥... 实验研究了悬浮法PVC的干燥特性。在测定物料流化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单层筒形流化床测定干燥动力学曲线,并回归得到描述PVC干燥特性曲线的解析函数:确定了实验条件下PVC干燥的临界湿含量xc及传质系数K。由于实验方法比较接近工业干燥过程,获得的结果对于工程应用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物料 干燥动力学 临界湿含量 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enPlus的煤干燥过程模拟计算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娜 黄雪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7,共3页
运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了煤干燥过程的模拟计算,研究了煤干燥的主要操作参数(干燥介质种类、温度、流量和湿度)与干煤出口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煤出口温度与干燥介质种类并无显著关系,干煤出口温度随着干燥介质的温度、流量的增... 运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了煤干燥过程的模拟计算,研究了煤干燥的主要操作参数(干燥介质种类、温度、流量和湿度)与干煤出口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煤出口温度与干燥介质种类并无显著关系,干煤出口温度随着干燥介质的温度、流量的增大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当干燥介质流量较小时,干煤出口温度随着干燥介质含水量的增加略有增加;而当干燥介质流量较大时干煤出口温度随着干燥介质含水量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干燥 AspenPlus软件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干燥的物理解释和建模综述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维 陈国华 《干燥技术与设备》 CAS 2006年第4期180-188,共9页
固体干燥的建模一直是干燥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自从Luikov体系和Whitaker理论建立以来,这样的努力已历经近三十年。通过回顾过去几十年所发表的数学模型,对固体干燥过程给出一些物理解释。经典的传递过程理论结合多孔介质理论足以... 固体干燥的建模一直是干燥技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自从Luikov体系和Whitaker理论建立以来,这样的努力已历经近三十年。通过回顾过去几十年所发表的数学模型,对固体干燥过程给出一些物理解释。经典的传递过程理论结合多孔介质理论足以在基础层面上解决固体干燥问题。但几乎全部的现有固体干燥模型仅能处理特殊的物料系统。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模型的通用性依然是一个主要问题。未知参数的测定和模型的实验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业干燥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期盼一个综合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须兼顾考虑准确性、通用性和复杂性/简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 固体干燥 多孔介质 传递 机理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