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8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距离煤层瓦斯异常区域采空区瓦斯综合治理研究
1
作者 高小峰 梁文勖 《煤》 2025年第1期59-61,70,共4页
针对台头煤焦公司上隅角瓦斯聚集问题,本研究对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对采空区瓦斯异常涌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邻近层瓦斯和向斜构造区域是采空区瓦斯涌出的主要原因,同时回采时未及时退锚导致采空区漏风,造成上隅角瓦斯聚集。为了... 针对台头煤焦公司上隅角瓦斯聚集问题,本研究对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对采空区瓦斯异常涌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邻近层瓦斯和向斜构造区域是采空区瓦斯涌出的主要原因,同时回采时未及时退锚导致采空区漏风,造成上隅角瓦斯聚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措施,包括使用长距离顶板高位钻孔、插管结合堵漏风等方法来治理采空区瓦斯问题。治理后,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成功降低至0.5%以下,有效控制了邻近层瓦斯的涌出,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隅角 瓦斯聚集 瓦斯抽采 长距离顶板高位钻孔 向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开-封”型密封取样装置及试验
2
作者 陈绍杰 周婷 +2 位作者 黄跃辉 徐阿猛 王智正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煤层瓦斯含量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和瓦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参数。针对井下直接法测定瓦斯含量存在的混样严重、损失瓦斯量大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封-开-封”型密封取样装置,取样前、取样时和取样后装置前端分别处于密闭、打开和密封... 煤层瓦斯含量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和瓦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参数。针对井下直接法测定瓦斯含量存在的混样严重、损失瓦斯量大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封-开-封”型密封取样装置,取样前、取样时和取样后装置前端分别处于密闭、打开和密封状态,密封后取样筒耐压不低于1MPa。现场试验表明,密封取样装置能够取到碎屑状煤样,最大取样深度70m。与传统钻屑取样相比,密封取样瓦斯含量测值高,损失瓦斯量占比小、实测瓦斯解吸量大,瓦斯含量测定准确性更高。密封取样装置为瓦斯含量直接测定实现深孔定点取样、减少取样过程暴露时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含量 封-开-封 反转密封 取样装置 定点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首采层水力割缝卸压抽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8,共7页
针对中近距离松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抽采防突难题,以皖北矿区任楼煤矿突出煤层群瓦斯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在对松软煤层水力割缝卸压增透机制、首采层割缝工艺参数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首采层煤巷条带水力割缝卸压增透、煤层群瓦斯联... 针对中近距离松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抽采防突难题,以皖北矿区任楼煤矿突出煤层群瓦斯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在对松软煤层水力割缝卸压增透机制、首采层割缝工艺参数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首采层煤巷条带水力割缝卸压增透、煤层群瓦斯联合抽采的综合治理技术,优化了钻孔布置方式,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割缝实施后钻孔的瓦斯抽采浓度、单孔日均抽采纯量分别是常规钻孔的4.27倍、3.94倍,煤层透气性提高了22~31倍,首采层72号煤层割缝后的防突有效半径可提高至5 m以上,检验抽采半径5 m处的瓦斯含量指标为4.13 m 3/t,在有效解决首采层煤巷条带瓦斯灾害的同时,钻孔工程量降低了2/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近距离突出煤层群 水力割缝 卸压增透 高效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板油型气涌出机制及直流电法探测技术
4
作者 柏发松 黄兴利 +3 位作者 魏明尧 张骞 翟艳鹏 冯步云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为解决煤系共伴生地层油型气异常涌出问题,提出了采用直流电法探测岩层稳定性,评估油型气涌出危险性的新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揭示了巷道底板下方油型气运移规律及涌出条件,发现无断层时底板岩层厚度对减少油型气涌出起主要作用,底板岩层... 为解决煤系共伴生地层油型气异常涌出问题,提出了采用直流电法探测岩层稳定性,评估油型气涌出危险性的新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揭示了巷道底板下方油型气运移规律及涌出条件,发现无断层时底板岩层厚度对减少油型气涌出起主要作用,底板岩层厚度越大、渗透率越小时,油型气涌出量越小;当存在断层时,泥岩层厚度对油型气的涌出不再起主要影响,油型气的异常涌出的风险较高。通过直流电法对2个典型巷道底板电阻率进行探测,数据表明,215运输巷整体电阻率分布比413辅运巷异常,底板岩层较不稳定,油型气涌出风险较大。探测结论与现场瓦斯浓度监测结果一致。表明直流电法可作为有效预防油型气涌出危险的探测手段,可为煤油气共生矿井油型气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型气 损伤 渗透率 直流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晋辉 郭晓阳 +4 位作者 赵博 金智新 邓存宝 刘继勇 王蒙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0,69,共11页
为了探究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规律,选取沙曲一矿6组煤岩样,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低温氮吸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煤岩甲烷吸附实验,分别研究煤岩样微观组分、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 为了探究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规律,选取沙曲一矿6组煤岩样,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低温氮吸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煤岩甲烷吸附实验,分别研究煤岩样微观组分、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和岩样无机组分质量分数分别为15.82%~20.93%、90.80%~94.68%,均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岩样BET比表面积为3.32~8.70 m^(2)/g、吸附孔体积为0.0095~0.0191 cm^(3)/g,均大于煤样的BET比表面积和吸附孔体积;岩样孔隙表面粗糙度、孔结构复杂度略大于煤样的孔隙表面粗糙度、孔结构复杂度,与黏土矿物含量高有关。煤岩样甲烷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朗格缪尔模型,可用极限吸附量V_(L)和朗格缪尔压力p_(L)描述吸附规律;相同吸附温度下,岩样存在一定的吸附性,煤样吸附性远大于岩样。分析得出,煤岩样的有机组分含量、黏土矿物含量、表面分形维数、比表面积和吸附孔体积对甲烷吸附过程V_(L)、p_(L)影响显著。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5种因素对甲烷吸附规律的影响关系:有机组分含量高、比表面积大的样品CH 4分子极限吸附量V_(L)越大,而黏土矿物含量高不利于吸附甲烷;吸附孔体积越小、黏土矿物含量越高、比表面积越大,朗格缪尔压力p_(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体系 微观组分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 朗格缪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祖国 张宁博 +3 位作者 高园园 王晓鹏 黄霓 李洋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3,共7页
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最严重的煤矿灾害之一,监测预警是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实际煤矿瓦斯环境相结合,基于动态和静态突出预测指标综合分析,确定突出预警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 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最严重的煤矿灾害之一,监测预警是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通过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实际煤矿瓦斯环境相结合,基于动态和静态突出预测指标综合分析,确定突出预警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并排序,并依据指标排序构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煤与瓦斯突出预警模型。指标排序结果依据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综合指标D/K、地质构造T、最大钻屑量S、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巷道类型Y、作业方式Z、煤层倾角α、煤层垂直深度H和煤层厚度M。以实际矿井工作面突出指标数据为例,利用自回归模型对指标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反映指标的变化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小的误差,可用于突出指标预测,且预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预警模型 多信息融合 层次分析 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HA-BiGRU的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模型
7
作者 李玉鹏 贾澎涛 +2 位作者 刘平 杨鸿宇 杨超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88,共9页
为了准确可靠地评估煤矿的瓦斯安全态势,提高煤矿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了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MHA)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GRU)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MHA-BiGRU)。首先,采用线性插值和滑动窗口方法,对原始的瓦斯相关监测时... 为了准确可靠地评估煤矿的瓦斯安全态势,提高煤矿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了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MHA)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GRU)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MHA-BiGRU)。首先,采用线性插值和滑动窗口方法,对原始的瓦斯相关监测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空间重构,为进一步的数据建模奠定基础;其次,鉴于BiGRU模型可以同时捕捉到序列中上下文的信息,用均方误差做损失函数、采用Adam优化算法,构建适用于瓦斯浓度时间序列的优化BiGRU学习模型,并确定在线预测学习的窗口大小和BiGRU模型参数;然后,将多头注意力机制(MHA)嵌入到BiGRU循环结构中,从BiGRU的输出中提取重要特征,多个注意力头可以关注隐藏状态序列的不同部分,捕捉复杂的时序关系和模式,提取的特征再通过循环可以由BiGRU进一步处理,捕捉更深层次的时序依赖;随后,下一层的MHA可以再次优化特征表示;最后,经过全连接层,生成最终的瓦斯浓度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GRU、BiGRU、MHA-RNN、MHALSTM、iTransformer、Linear等对比模型,MHA-BiGRU模型取得了最好的预测效果,显著提高了煤矿瓦斯安全态势的监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浓度 多头注意力机制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 深度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O_(2)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模拟研究
8
作者 周生啟 张雅宙 +2 位作者 汤晓辰 程根银 蔡春城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研究CO_(2)/O_(2)混合气体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特征,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为1.42%、3.48%和5.45%的烟煤分子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煤对CO_(2)/O_(2)混合气体的吸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煤中CO_(2)的吸附能力... 为研究CO_(2)/O_(2)混合气体在不同含水率烟煤中的竞争吸附特征,分别建立了含水率为1.42%、3.48%和5.45%的烟煤分子模型,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煤对CO_(2)/O_(2)混合气体的吸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煤中CO_(2)的吸附能力优于O_(2),煤中水分含量增加对CO_(2)和O_(2)气体的吸附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对CO_(2)的抑制作用更强。整个体系的相互作用能与CO_(2)的比例成正比,与煤的含水率成反比。说明向煤层注入CO_(2)时,含水率越高越不利于煤对气体的吸附,低压低温状态有利于增强防治煤自燃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混合气体 竞争吸附 含水率 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空区瓦斯对小煤柱采面上隅角的影响与治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牛鹏飞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期141-144,148,共5页
为消除邻近老空区积存瓦斯对小煤柱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的影响,以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霍煤矿2305回采工作面为原型,基于老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得出的结论,设计选用钻孔、并联现采采空区抽采支管、敷设专用管路3种方法进行抽采对比... 为消除邻近老空区积存瓦斯对小煤柱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的影响,以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霍煤矿2305回采工作面为原型,基于老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得出的结论,设计选用钻孔、并联现采采空区抽采支管、敷设专用管路3种方法进行抽采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抽采形式和抽采流量对老空区瓦斯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进入8m小煤柱区域后,老空区瓦斯通过顶帮裂隙流向现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明显上升;抽采前,老空区内瓦斯运移规律为回采工作面附近的瓦斯向现采采空区抽采口附近运移,抽采后,老空区内瓦斯运移规律为回采工作面附近的瓦斯仍有小部分向现采采空区抽采口附近运移,大部分由内侧向外侧抽采口运移;采用专用管路抽采老空区内积存瓦斯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改变老空区内瓦斯运移方向,现采埋管抽采瓦斯体积分数随老空区抽采管路瓦斯体积分数的下降而下降,两者具有强相关性,该抽采方式可有效消除小煤柱回采区域上隅角受老空区内积存瓦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柱开采 上隅角瓦斯治理 老空区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的煤样三维重构及气体表观渗透率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钰 马玉华 +3 位作者 李树刚 薛俊华 赵鹏翔 詹可亮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基于CT扫描技术对煤样扫描成像,并进行滤波和二值化处理,获取孔裂隙尺寸、孔隙率等特征参数。通过盒维法计算煤样的分形维数,推导煤样孔裂隙的平均迂曲度及迂曲度维数。结合分形理论和克努森数,推导煤体中经滑移修正的气体表观渗透率模... 基于CT扫描技术对煤样扫描成像,并进行滤波和二值化处理,获取孔裂隙尺寸、孔隙率等特征参数。通过盒维法计算煤样的分形维数,推导煤样孔裂隙的平均迂曲度及迂曲度维数。结合分形理论和克努森数,推导煤体中经滑移修正的气体表观渗透率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ANASY有限元软件研究煤体中的瓦斯渗流规律。结果表明,瓦斯在孔裂隙弯折处压力变化剧烈,渗流速度在孔裂隙弯折处达到最大,瓦斯在个别孔隙发生凝滞、不流通。采用经过滑移修正的气体表观渗透率模型计算瓦斯表观渗透率,并与通过Forchheimer公式拟合得到的瓦斯表观渗透率及通过FT模型计算得到的瓦斯表观渗透率相比较,发现经过滑移修正后的气体表观渗透率模型适用于微尺度介质中气体表观渗透率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三维重构 分形理论 滑脱效应 气体表观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奥 刘健 孙安祥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为探究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以长城三矿1311S工作面向斜构造为研究对象,从向斜构造区域不同位置选取煤样,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煤体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斜构造区域内煤体孔隙结构呈现规律性分布,比表面积... 为探究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以长城三矿1311S工作面向斜构造为研究对象,从向斜构造区域不同位置选取煤样,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煤体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斜构造区域内煤体孔隙结构呈现规律性分布,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从轴部向两翼逐渐减小,平均孔直径则逐渐增大;最可几孔径均分布在2 nm左右,向斜轴部最可几孔径小于两翼;通过对比分析分形维数得出,随着两翼距离向斜轴部越近,分形维数数值呈现线性增大趋势。通过对同一向斜不同位置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结构 低温氮气吸附 比表面积 分形维数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煤矿3^(#)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涌出量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伟伟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63-67,72,共6页
开采深度和开采速度的增加,瓦斯动力突出灾害频发,瓦斯预测以及全矿区评判成为开采任务的重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揭示大通矿区范围内瓦斯赋存以及突出可能性,采用采区实测数据对矿井范围内瓦斯含量以及涌出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4个采... 开采深度和开采速度的增加,瓦斯动力突出灾害频发,瓦斯预测以及全矿区评判成为开采任务的重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揭示大通矿区范围内瓦斯赋存以及突出可能性,采用采区实测数据对矿井范围内瓦斯含量以及涌出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4个采区的瓦斯赋存量和埋深进行拟合,3^(#)煤层的埋藏深度与瓦斯含量拟合关系为W=0.0057H+2.1618(R^(2)=0.88),分源预测法分别计算了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生产采区的瓦斯涌出量,井田内3#煤层瓦斯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矿井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达14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约为5.6 m^(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瓦斯赋存特征 涌出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ank-Nicolson差分方法的煤层瓦斯渗流解算
13
作者 杨鹏 龚选平 伍国栋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5,共8页
煤矿瓦斯抽采和自然放散过程中,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以Darcy渗流为主,吸附作用导致渗流控制方程变得较为复杂,不得不进行大幅简化。基于渗流理论,推导得出各种坐标系下标准形式的煤层中瓦斯Darcy渗流控制方程。针对煤壁突然暴露后瓦斯单... 煤矿瓦斯抽采和自然放散过程中,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以Darcy渗流为主,吸附作用导致渗流控制方程变得较为复杂,不得不进行大幅简化。基于渗流理论,推导得出各种坐标系下标准形式的煤层中瓦斯Darcy渗流控制方程。针对煤壁突然暴露后瓦斯单向流动的问题,在不进行过多简化的前提下,利用Crank-Nicolson差分方法推导得出无条件稳定的、具有二阶精度的离散化表征的渗流控制有限差分方程。利用Python语言的SciPy包,选择用于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的Powell混合法的变体,通过编程实现了对所构建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解算得出不同时刻、距煤壁不同位置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与距离都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给出了在任意位置、不同时间的瓦斯含量计算的综合拟合公式;同时得出煤壁瓦斯涌出速率随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下降的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渗流 渗流控制方程 单向流 解算 吸附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区域甲烷分布特征及关键监测位置研究
14
作者 张婧 张桓瑞 +1 位作者 赵乾坤 屈世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9-216,共8页
基于现阶段综采工作面甲烷浓度实时监测范围未覆盖综采“三机”所在区域,且工作面人工巡检位置难以把握的问题,在对工作面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落煤点位置及风速条件,并采用现场实测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区域... 基于现阶段综采工作面甲烷浓度实时监测范围未覆盖综采“三机”所在区域,且工作面人工巡检位置难以把握的问题,在对工作面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落煤点位置及风速条件,并采用现场实测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区域甲烷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优化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布置和人工巡检策略提供借鉴。首先将工作面受限空间划分为294个网格,然后使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三维模型进行边界条件设置并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甲烷在不同网格区域的扩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比现场实测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仿真实验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煤作业进行至工作面中部时甲烷扩散范围最广,风速影响甲烷在不同区域的扩散范围,但落煤甲烷由于逆风流方向运输产生的扩散强度远小于沿风流方向扩散强度,且工作面区域甲烷浓度最大值位置仅与落煤点位置相关。综合不同落煤点位置和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甲烷扩散规律,应重点在横-1区域与纵-2区域、纵-3区域的重合位置布置甲烷传感器或加强巡检频次。研究成果揭示了综采工作面区域甲烷扩散机理,对于确定工作面瓦斯监测的关键位置和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综采工作面瓦斯灾害防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落煤 甲烷涌出 扩散规律 甲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A-GM-BP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预测
15
作者 焦辈男 撒占友 +3 位作者 韩炳南 刘杰 卢守青 王昊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共10页
煤矿瓦斯事故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大,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预测可以为制定瓦斯治理措施、预防瓦斯事故提供重要依据。为解决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受多因素影响、数据波动大而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在灰色预... 煤矿瓦斯事故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大,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预测可以为制定瓦斯治理措施、预防瓦斯事故提供重要依据。为解决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受多因素影响、数据波动大而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在灰色预测与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麻雀搜索算法(SSA),建立了一种ISSA-GM-BP模型用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预测;该模型利用Chebyshev混沌映射、动态惯性权重、Lévy飞行策略算法对SSA进行改进,在灰色预测中引入动态生成系数α建立动态灰色GM(1,1,α)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组合使用,再通过改进SSA对组合模型进行优化,利用该模型对某矿山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及其回风瓦斯体积分数进行预测,并与SSA-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作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工作面回风瓦斯体积分数2方面,ISSA-GM-BP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95%、2.65%,SSA-BP神经网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50%、8.00%,BP神经网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49%、9.76%,且ISSA-GM-BP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609、0.9587,预测值完全符合实际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和工作面回风瓦斯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在预测精确性与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安全 瓦斯涌出量预测 灰色理论 BP神经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瓦斯含量反演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动态预测研究
16
作者 朱墨然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为解决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无法实时准确预测的问题,通过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工作面瓦斯含量反演的难点和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瓦斯含量反演模型,提出基于瓦斯含量反演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动态... 为解决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无法实时准确预测的问题,通过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工作面瓦斯含量反演的难点和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瓦斯含量反演模型,提出基于瓦斯含量反演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动态预测方法。该预测方法以瓦斯在煤体中的赋存状态是连续变化为前提,通过工作面煤体瓦斯含量反演并结合瓦斯涌出量特征系数的确定来对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并在陕西象山煤矿进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能够较好地对煤矿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瓦斯涌出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范围在0.09~0.20 m^(3)/min之间,误差百分比控制在20%以内。利用该预测方法能够对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进行实时连续预测,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含量反演 瓦斯涌出量 含量预测 涌出量预测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选择与BO−GBDT的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17
作者 马文伟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144,共9页
影响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特征众多,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原始数据降维,可节省计算资源,但会改变数据集的原始特征结构,损失部分原始数据特征的细节信息。针对该问题,建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利用5种特征选择算法... 影响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特征众多,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原始数据降维,可节省计算资源,但会改变数据集的原始特征结构,损失部分原始数据特征的细节信息。针对该问题,建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利用5种特征选择算法对数据集进行特征过滤,分析每种特征组合在GBDT模型中的拟合度、计算时间及预测结果,优选出包装法为最佳的特征选择算法;结合现场实际,优选出8种特征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明,特征数量的多少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并不呈正比关系,冗余特征或无关特征的存在反而会降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通过5种超参数寻优算法对GBDT模型进行超参数寻优,对比分析每一种超参数组合下GBDT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寻优算法本身对GBDT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影响较小,但基于树结构Parzen估计器(TPE)的贝叶斯优化(BO)算法所得出的最优超参数组合在GBDT模型中具有最高的准确率和相对较少的优化时间,其优化性能最佳,以此建立BO−GBDT模型。将特征选择后的数据集划分出训练集及测试集,利用BO−GBDT模型进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并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O−GBDT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其平均相对误差为2.61%,相比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降低了35.56%,37.41%,32.03%,能够满足现场工程应用需求,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涌出量预测 特征选择 梯度提升决策树 贝叶斯优化 超参数优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动力灾害电磁辐射监测仪及其应用 被引量:102
18
作者 王恩元 何学秋 +3 位作者 刘贞堂 窦林名 周世宁 聂百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基于受载煤岩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规律,研制了具有电磁信号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通讯和灾害预报等功能的煤岩动力灾害电磁辐射监测仪,开发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具有数据通讯、参数设置、数据处理及分析和动态预报等功能的软件.该仪... 基于受载煤岩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规律,研制了具有电磁信号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通讯和灾害预报等功能的煤岩动力灾害电磁辐射监测仪,开发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具有数据通讯、参数设置、数据处理及分析和动态预报等功能的软件.该仪器在预测煤与瓦斯突出时,有突出危险煤层的电磁辐射水平远高于无突出危险煤层;在预测冲击地压时,矿压大的地方,电磁辐射较强,有冲击危险的区域,电磁辐射异常,表现为电磁辐射水平明显增强或变化剧烈.表明电磁辐射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危险性是可行的,研制的电磁辐射监测仪实现了非接触预测,省时省力,对生产影响较小,稳定性好,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监测仪 监测预报 煤与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的瓦斯含量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19
作者 郝明 翟耀威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64-168,共5页
为了实现对煤层中瓦斯含量的精准预测,以中泰矿业二_(1)煤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煤岩基质模型,来获得基质干骨架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二_(1)煤层的岩石物理模型,依据地质模型提取地震属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聚类分析优选最终得到二_... 为了实现对煤层中瓦斯含量的精准预测,以中泰矿业二_(1)煤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煤岩基质模型,来获得基质干骨架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二_(1)煤层的岩石物理模型,依据地质模型提取地震属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聚类分析优选最终得到二_(1)煤层的4种地震属性,最后利用灰色支持向量机对二_(1)煤层瓦斯含量进行预测,并和实测瓦斯含量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含量 岩石物理模型 灰色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被引量:71
20
作者 戴广龙 汪有清 +2 位作者 张纯如 李庆明 邵广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2-385,共4页
分析了分源法预测保护层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理论和保护层开采时上覆煤岩层采动裂隙的分布,然后应用分源法预测了谢桥矿1242(1)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为15.93-17.22 m3/min,误差为3.3%-4.5%.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瓦斯涌出量 预测 瓦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