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虾一种C型杆状病毒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孔杰 石拓 +3 位作者 刘萍 韩玲玲 徐怀恕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4-398,共5页
于1994和1995两年的7月从青岛崂山上马镇养虾场中染病的中国对虾中分离纯化出一种C型杆状病毒。为建立中国对虾病毒的鉴别和检测技术,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电泳纯化的病毒DNA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病虾匀浆、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 于1994和1995两年的7月从青岛崂山上马镇养虾场中染病的中国对虾中分离纯化出一种C型杆状病毒。为建立中国对虾病毒的鉴别和检测技术,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电泳纯化的病毒DNA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病虾匀浆、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获得完整病毒粒子;从病毒中提取DNA后再进行电泳纯化,收集长度完整、均一的病毒DNA;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Operon生产的10碱基随机引物K试剂盒进行扩增试验。结果显示:1.病毒DNA有两种存在形式;2.K试剂盒中有2个引物能将病毒DNA扩增出长度不同的产物,其中编号为OPK—01的随机引物可产生多态性DNA片段;3.1995年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的RAPD分析结果与1994年相同,证实1994和1995两年度引起中国对虾疾病的病原是同一种杆状病毒。由此可以认为: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能将中国对虾C型杆状病毒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而达到病毒鉴别和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杆状病毒 随机扩增 多态性 DN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弧菌病的间接荧光抗体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晓华 徐怀恕 +4 位作者 许兵 纪伟尚 韩茵 杨学宋 马建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04-610,共7页
于1994年8月—1995年5月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其中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应用该技术在山东省莱州... 于1994年8月—1995年5月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其中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应用该技术在山东省莱州市大华水产实业公司养殖场检测中国对虾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结果表明,养成期人工感染对虾中,副溶血弧菌主要集中于中国对虾的注射点附近的肌肉及血淋巴中,说明由肌肉注射而进入体内的病原菌主要转移部位是血淋巴;菌浴感染苗期中国对虾中,尽管虾苗外观未见异常,但可检测到大量副溶血弧菌;苗期对虾中的副溶血弧菌现场检测,3组发病虾苗样品中均检测到副溶血弧菌,3组外观健康的虾苗样品中,其中1组样品中检测到副溶血弧菌,另外2组样品未检测到副溶血弧菌,表明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用于诊断发病的感染对虾,也可用于检测带菌状态或未发病的感染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荧光抗体 诊断 中国对虾 副溶血弧菌 弧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对虾弧菌病药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郑天凌 陈瑛 +1 位作者 李福东 蔡立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研究了一株对虾弧菌病病原菌对2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了几种抗菌性较强、抗菌谱较广且价格较低廉的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药物在海水环境中对该菌作用的有效性和药物联用效果。结果表明,... 研究了一株对虾弧菌病病原菌对2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了几种抗菌性较强、抗菌谱较广且价格较低廉的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药物在海水环境中对该菌作用的有效性和药物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MIC值,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药物之间的作用表现为:协同、拮抗和无关三种结果,不同药物在海水中作用时间不一。本文对药物滥施乱用的后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病菌、合理用药的建议,同时强调在水产养殖活动中,在防治微生物病害方面实施生态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控制药物 对虾 弧菌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 被引量:27
4
作者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1989年9月青岛崂山区上马镇养虾场部分虾池中流行红腿病。自垂死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成虾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经 63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tus oulgaris Ha... 1989年9月青岛崂山区上马镇养虾场部分虾池中流行红腿病。自垂死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成虾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经 63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tus oulgaris Hauser)。中国对虾养成期红腿病系由条件致病菌所致,其作用部位在对虾血淋巴并引起血淋巴混浊、变稀、凝固能力下降。该病的实质是由于细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变形菌 红腿病 中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薛清刚 钱鸣亮 +1 位作者 王文兴 王克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0-216,共7页
用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颗粒免疫家兔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并建立了一种反向间接血凝法以诊断HPV感染。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ng/ml病毒蛋白的检测限水平。通过对10份已固定的患病对虾肝胰腺样品分别取... 用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颗粒免疫家兔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并建立了一种反向间接血凝法以诊断HPV感染。该方法的敏感性可达ng/ml病毒蛋白的检测限水平。通过对10份已固定的患病对虾肝胰腺样品分别取一小部分进行检测,证实反向间接血凝法与组织病理检查的相符性良好,而前者具有方法简便、重复性好、试剂稳定和样品检测可在1.5—2小时内完成等特点,适合在现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细小病毒 反向间接血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败血病病原菌(气单胞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19
6
作者 樊海平 孟庆显 俞开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38,共7页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O/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 本文从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败血病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在TCBS上不生长,对O/129不敏感.在不含NaCl的基础培养基上能生长。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利用蔗糖、麦芽糖和淀粉产酸不产气,利用果糖、甘露醇、半乳糖和密二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肌醇、山梨醇、木糖、蕈糖等,精氨酸双水解、色氨酸脱氨阳性。嗜水气单胞菌发酵葡萄糖产气、V-P反应、柠檬酸盐利用、H2S产生均为阳性;而豚鼠气单胞菌的上述反应均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败血病 致病性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邓欢 刘军 +1 位作者 刘亚杰 严隽箕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7,共5页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P.orientalis)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P.orientalis)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anguillarumBergman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感染 黄鳃病 药物防治 中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病原菌2-5B菌株16SrRNA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被引量:4
8
作者 叶军 孔杰 +3 位作者 刘萍 张岩 杨丛海 徐怀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9-15,共7页
用引物PL1-PL2PCR扩增对虾病原菌——坎普氏弧菌(V.campbellii)2-5B菌株16SrRNA基因-1223bP的片段,采用pUC19质粒构建dT载体法完成该片段的克隆。部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坎普氏弧菌标准株序列之间同源性为... 用引物PL1-PL2PCR扩增对虾病原菌——坎普氏弧菌(V.campbellii)2-5B菌株16SrRNA基因-1223bP的片段,采用pUC19质粒构建dT载体法完成该片段的克隆。部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坎普氏弧菌标准株序列之间同源性为96.94%。所测序列可为PCR特异性引物及寡核苷酸探针设计提供依据,进而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和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病原菌 16SRRNA基因 克隆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凯 郑国兴 曹直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03-308,共6页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光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大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镜观...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光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大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镜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有许多不同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的空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黑鳃病 细菌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白黑斑病的病原病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生力 王崇明 +1 位作者 杨丛海 许小幸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5-331,共7页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自黑斑病虾投喂感染,与病虾共栖感染以及用分离于病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自黑斑病虾投喂感染,与病虾共栖感染以及用分离于病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通过对病虾的酚氧化酶活力测定.血细胞的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认为该病是由于对虾长期营养不良在应激状态下所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疾病。腹部每节两侧基部和尾肢等部位出现的病灶──白班或黑斑是在对虾处于应激状态下,酚氧化酶诱导相关基质山酚到醌最终产生黑色素形成的。此外还讨论了相关基质的来源以及与对虾应激反应有关的几项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白黑斑病 细菌 酚氧化酶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病害防治药物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萍 李健 +1 位作者 孙修涛 刘得月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34-41,共8页
报告了常用渔用药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毒剂对不同种类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在试验所用的3种藻类中,扁藻最敏感,其次是三角褐指藻,最后是金藻3011;消毒剂对不同浓度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 报告了常用渔用药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毒剂对不同种类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在试验所用的3种藻类中,扁藻最敏感,其次是三角褐指藻,最后是金藻3011;消毒剂对不同浓度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不同,随着藻液浓度的降低,消毒剂对其杀伤作用明显;不同药物对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消毒剂类影响较为显著,抗菌药物影响不明显,抗病毒药物和中草药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养殖 药物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虾杆状病毒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福生 孙淑芳 +3 位作者 徐瑞 吴时友 姚龙涛 徐菊洪 《中国动物检疫》 CAS 1994年第6期5-6,共2页
用聚合酶苗反应(PCR),对36份养殖中国对虾,13份海水、虾池底泥、饵料生物及其它养殖环境中的甲壳动物进行了杆状病毒检测,共检出带毒虾23份,带毒海水1份。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了检测的可靠性。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杆状病毒 PCR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甘西 陈明 +6 位作者 余晓丽 李莉萍 陈汉忠 徐增辉 雷爱莹 梁万文 黄维义 《广西水产科技》 2006年第4期8-14,共7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对~株来源于发病罗非鱼的链球菌进行分类学鉴定,本研究利用原核生物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该菌株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长约1.5kbp目的片段,测序得到一条长度为1447bp核苷酸序列。核苷酸...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对~株来源于发病罗非鱼的链球菌进行分类学鉴定,本研究利用原核生物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该菌株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长约1.5kbp目的片段,测序得到一条长度为1447bp核苷酸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NCBI公布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SCCF5L菌株16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99.496),暂称为中国广西株(S.iniae-CGX)。同时,亲源关系较近的S.iniae、S.difficile和S,agalaciate代表菌株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该菌株与S.iniae代表菌株组成同一进化分支,与s.agalaciate代表菌株组成的另一进化分支距离较近(95.596),而与S.difficile代表菌株组成的进化分支距离较远(92.3%)。本研究证实,从发病罗非鱼脑组织分离得到的致病性链球菌为海豚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16s RRNA 克隆 系统发育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越冬中国对虾烂眼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欢 郭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2-14,共3页
本文对越冬中国对虾烂眼病的病因,症状,药物治疗,分离菌9013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烂眼病的发生初步断定是由革兰氏阴性,弧状,端生单根鞭毛的孤菌9013感染所致。大蒜、痢特灵、漂白粉对烂眼病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 本文对越冬中国对虾烂眼病的病因,症状,药物治疗,分离菌9013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烂眼病的发生初步断定是由革兰氏阴性,弧状,端生单根鞭毛的孤菌9013感染所致。大蒜、痢特灵、漂白粉对烂眼病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分离苗9013对新诺明、红霉素、白霉素、吡哌酸、土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显示高度敏感,对丁氨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氯唑青霉素、链霉素、头胞菌素、痢物灵、卡那霉素显示中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青霉素,新青Ⅱ号、羧苄青霉素、磺苄霉素显示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烂眼病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病原细菌药物抑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凤翱 于占国 +1 位作者 郭皓 贺杰 《水产养殖》 CAS 1996年第5期27-28,共2页
虾病主要是在水质环境恶化条件下,对虾免疫力低下,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趁机感染所致。因此,虾病防治的要旨应该是抑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繁生,保护和改善养殖水质、底质环境,提高对虾免疫力。抑制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繁生的最... 虾病主要是在水质环境恶化条件下,对虾免疫力低下,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趁机感染所致。因此,虾病防治的要旨应该是抑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繁生,保护和改善养殖水质、底质环境,提高对虾免疫力。抑制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繁生的最直接和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药浴或投喂药饵。然而,选择哪种或哪几种药物抑菌效果最好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来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作者对对虾红腿病病原细菌和海水中异养细菌、海洋弧菌进行了实验室药物抑制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病 对虾 病原细菌 药物抑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弧菌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6
作者 马立人 张淑杰 +5 位作者 康志清 张桂年 杜玉珍 李琳 张刚柱 刘志强 《河北渔业》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10,共6页
1991~1992年间,从唐山沿海四县7个对虾养殖场采集弧菌综合症病虾81尾,并将虾体主要患病部位进行弧菌分高培养,虾体弧菌检出率为95.1%(71/81),主要患病部位弧菌阳性分离率为86.8%(146/168),对其中64株弧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为麦... 1991~1992年间,从唐山沿海四县7个对虾养殖场采集弧菌综合症病虾81尾,并将虾体主要患病部位进行弧菌分高培养,虾体弧菌检出率为95.1%(71/81),主要患病部位弧菌阳性分离率为86.8%(146/168),对其中64株弧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为麦氏弧菌8株(12.5%),哈佛弧菌6株(9.4%),弯曲弧菌7株(10.9%),溶藻弧菌21株(32.8%),河弧菌10株(15.6%),副溶血弧菌1株(1.6%),霍利斯弧菌11株(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弧菌病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菌感染对虾体血淋巴组分影响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吴新民 宋兴安 杨金晓 《河北渔业》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3,28,共5页
本项实验通过虾体肌肉注射病原菌和人工创伤后用病原菌浸浴虾体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其对虾体血淋巴蛋白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可使血淋巴蛋白组分的分子量和含量增大或减小,从而使虾体表现出活力下降或死亡。
关键词 病原菌 对虾 血淋巴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流行病时期综合养殖技术探讨
18
作者 徐新章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25,共3页
对虾流行病时期综合养殖技术探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徐新章目前,我国对虾养殖海域基本上被病毒所污染,只是不同海域其病毒种类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病毒性流行病的发生,因此过去那种半精养模式在流行病泛滥时期必须淘汰,应用新的综... 对虾流行病时期综合养殖技术探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徐新章目前,我国对虾养殖海域基本上被病毒所污染,只是不同海域其病毒种类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病毒性流行病的发生,因此过去那种半精养模式在流行病泛滥时期必须淘汰,应用新的综合养殖技术来替代,我国的养虾业才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流行病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业如何预防“虾瘟”
19
作者 陈宪春 《中国饲料》 1994年第3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对虾 养殖 虾瘟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一种杆状病毒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石拓 孔杰 +3 位作者 包振民 梁兴明 刘萍 王崇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0-64,T001,共6页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粒子主要在核内装配,并导致细胞结构的病变。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20~400nm×100~130nm,两端钝圆,中部膨大,有囊膜,分内外两后,核衣壳大小为250~300nm×70~100nm。细胞内未观察到有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存在。根据病毒学分类原则,该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亚群,即杆状病毒C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杆状病毒 分离提纯 电镜观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