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1
作者 郭宝华 崔茂欢 +3 位作者 徐丕聪 姜健发 房以好 王有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18科31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7科10种,爬行动物1目11科21种。31种两栖爬行动物中,除东洋界和古北界广布种2种外,其余29种均为东洋种,其中东...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18科31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7科10种,爬行动物1目11科21种。31种两栖爬行动物中,除东洋界和古北界广布种2种外,其余29种均为东洋种,其中东洋界广布种13种(占比41.93%)、西南区种9种(占比29.03%)。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3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种5种,易危种5种,近危种2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种1种,易危种4种,近危种1种;列入CITES附录物种3种;列入“三有动物”名录物种21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F、G指数均较低,在科、属水平上多样性均较低,爬行动物G-F指数高于两栖动物,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高于两栖动物。针对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段玉宝 王英树 +2 位作者 马建章 白素英 戎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缅甸蟒海南养殖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突变-漂移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部分位点杂合显著过剩,并未显著偏离突变-漂移平衡,近期没有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数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养殖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介蝮蛇毒纤溶酶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德涵 刘玉芬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3,共5页
克隆中介蝮蛇(Gloydius intermedius)纤维溶解酶(Fibrinolytic enzyme,FLE)基因,分析其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从中介蝮蛇毒腺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纤溶酶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再进行序列的测定... 克隆中介蝮蛇(Gloydius intermedius)纤维溶解酶(Fibrinolytic enzyme,FLE)基因,分析其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从中介蝮蛇毒腺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纤溶酶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再进行序列的测定并且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扩增得到完整开放读码框在内的长为777bp的纤溶酶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了编码中介蝮蛇纤溶酶的基因序列,推导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开放读码框编码258个氨基酸,含有大量疏水氨基酸。其中,前1~19位氨基酸编码信号肽;根据同源性推测,以His65、Asp110和Ser204组成纤溶酶的活性中心并高度保守;序列内含12个Cys,两两配对结合成的6个二硫键对纤溶酶的高级构型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成功克隆中介蝮蛇毒纤溶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遗传特征以及为该酶在原核及真核生物中的表达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蝮蛇 纤溶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修复年限斑茅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红英 刘静华 +3 位作者 杨家绅 胡金德 王佳颖 祝三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8-63,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斑茅对大宝山多金属(Cu、Cd、Zn)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斑茅根系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对不同修复年限(3年、2年、1年与当年)斑茅根系下的土壤动物进行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研... 为了进一步研究斑茅对大宝山多金属(Cu、Cd、Zn)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斑茅根系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对不同修复年限(3年、2年、1年与当年)斑茅根系下的土壤动物进行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其土壤动物个体数集中凸显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个体,蜱螨目个体数量明显优势于弹尾目,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个体数罕见;斑茅种植对多金属(Cu、Cd、Zn)污染土壤中的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体现在构成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的类群数、个体数量及优势类群弹尾目个体等随着修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多,其中最早恢复的是常见类群;斑茅根系土壤动物的季节消长特征体现在同一样地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呈现春高夏低秋高冬低的规律,其变化次序为秋>春>夏>冬;修复年限越长斑茅根系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季节动态呈现冬高规律,不同修复年限样地秋季和春季动物类群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斑茅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小飚 蒋才云 +1 位作者 苏仕林 黄珂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于2007年7月、2012年7月,采用样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现已记录爬行动物39种,隶属1目9科30属。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8种,广布种1种,无古北... 于2007年7月、2012年7月,采用样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进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现已记录爬行动物39种,隶属1目9科30属。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8种,广布种1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反映出典型的华南区动物区系特征。优势科为游蛇科,优势种有中国壁虎、变色树蜥、铜蜓蜥、南草蜥、渔游蛇、草腹链蛇6种。并分析了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且提出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 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内蒙古根河地区驼鹿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于沿泽 吴新宇 +2 位作者 尹冬冬 张立博 穆文静 《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4,共4页
2013~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技术,在内蒙古根河林业局共布设71条长约2~4 km样线、调查313个10 m×10 m样方、1 489个2 m×2 m样方、共收集117份粪便,373个驼鹿出现点数据。利用驼鹿出现... 2013~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技术,在内蒙古根河林业局共布设71条长约2~4 km样线、调查313个10 m×10 m样方、1 489个2 m×2 m样方、共收集117份粪便,373个驼鹿出现点数据。利用驼鹿出现数据作为分布点数据,选取地形、植被类型等22种因子作为生境变量,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分析了深冬时期根河地区驼鹿冬季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生境因子对驼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值)值为0.92,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驼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火烧迹地距离、距农田距离、海拔、柳、距沼泽距离、距人为活动点距离、距灌丛距离。驼鹿的适宜生境在根河地区呈现连续性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从植被类型上看,适宜生境大部分分布于针叶林,且适宜生境的面积为1 155.8 km^2,约占根河研究区总面积的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鹿 MAXENT 生态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几种主要经济蛇类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钟福生 刘军 刘振湘 《湖南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16-18,共3页
作者于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8种适应湖南人工养殖的主要经济蛇类的区系组成、资源利用价值和食性分析,并就湖南8种主要经济蛇类的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和提出保护性建议。
关键词 经济蛇类 资源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田阳敢壮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保护
8
作者 曾小飚 苏仕林 +1 位作者 黄珂 贾桂康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2期66-69,共4页
2004至2005年对田阳敢壮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共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1种,隶属于5属4科1目,爬行动物16种,隶属于10属8科2目.区系特点为:物种组成较丰富;华中—华南区种类丰富;区系组成较简单,... 2004至2005年对田阳敢壮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共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1种,隶属于5属4科1目,爬行动物16种,隶属于10属8科2目.区系特点为:物种组成较丰富;华中—华南区种类丰富;区系组成较简单,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特有种所占比例较低.提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该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同时加强对乌龟、中华鳖、眼镜蛇等的人工驯化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区系 敢壮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发情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5
9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1 位作者 丁由中 李新庆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8-613,共6页
2004年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 2004年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00到19:00,扬子鳄昼间游动行为占有最大的百分率,达到(34.30±26.27)%;其次是停息行为,为(30.44±18.50)%;再次为晒阳和吼叫行为,分别为(21.04±32.95)%和(14.16±18.97)%。游动行为各时段占有的百分率比较接近,为26.47%~44.83%,但在游动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姿势游泳。停息行为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9:00~11:00和17:00~19:00时间段;晒阳行为出现在6月3日以后,仅有1个高峰期(11:00~13:00)。吼叫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7:00—9:00时间段;结合夜晚记录发现,21:00~23:00时间段也是一个吼叫高峰。扬子鳄的吼叫次数与水温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吼叫次数最多的水温差为3.5℃,在1.5~3.5℃吼叫最频繁。笔者认为,该时期扬子鳄的活动行为主要受繁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扬子鳄 行为 活动节律 发情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初龙 张雪萍 黄丽荣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帽儿山林区蚯蚓平均种群密度为 19 6 9ind /m2 ,平均生物量为 7 72 g/m2 ,全年蚯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 :初秋 >夏末 >春末夏初 >仲秋 >盛夏。水热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蚯蚓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蚯蚓对水热因子有一定的耐受限... 帽儿山林区蚯蚓平均种群密度为 19 6 9ind /m2 ,平均生物量为 7 72 g/m2 ,全年蚯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 :初秋 >夏末 >春末夏初 >仲秋 >盛夏。水热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蚯蚓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蚯蚓对水热因子有一定的耐受限度 ,最适宜温度范围是 15~ 2 0℃ ,最适含水量范围是 5 5 %~ 6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儿山林区 森林生态系统 蚯蚓 种群动态 水热条件 种群密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幼蛇快速增长法——热带异地人工饲养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明行 谭群英 +1 位作者 李勇 杨道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4-198,共5页
中国蛇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食用和医用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乱采滥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以及污水和农药污染(Lietal.,2005)。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名贵中药材蕲蛇干的制作原料,
关键词 尖吻蝮 幼蛇 异地人工饲养 平均增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地区麝鼠养殖前景
12
作者 张永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7期178-178,31,共2页
麝鼠是啮齿动物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一种,它的皮毛和肉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本文就麝鼠的生物学特性、麝鼠的养殖及榆林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几方面来阐述榆林地区麝鼠的养殖前景。
关键词 麝鼠 榆林地区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冬黎黎 刘玉芬 +1 位作者 张竹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1-74,共4页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是一类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酶,广泛存在于多种蛇毒中。利用蛋白质分离技术从蛇毒中高度纯化而得的蛇毒纤溶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蛇毒纤溶酶的理化性质和酶学...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是一类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酶,广泛存在于多种蛇毒中。利用蛋白质分离技术从蛇毒中高度纯化而得的蛇毒纤溶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蛇毒纤溶酶的理化性质和酶学特性做了简要概述,并对蛇毒纤溶酶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及作为抗栓剂的开发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纤溶酶 纤溶活性 溶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心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14
作者 张光宇 邓大军 +2 位作者 胡建业 赵志娟 刘冰许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725-728,共4页
采用H.E.染色、显微镜观察法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差别.3种动物的心脏均为两心房一心室,但丽纹龙蜥的心室开始出现不完全分隔,... 采用H.E.染色、显微镜观察法对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丽纹龙蜥的心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蝾螈、太行隆肛蛙心脏结构基本相同,丽纹龙蜥的心脏与二者有一定差别.3种动物的心脏均为两心房一心室,但丽纹龙蜥的心室开始出现不完全分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系统;红细胞均为有核红细胞;心脏壁有内、中、外3层结构,分别为心内膜、心肌层及心外膜.心内膜位于心脏内层,表面是一层不规则的多角形内皮细胞,胞核为椭圆形.心肌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间充满结缔组织和血管.心肌纤维由心肌细胞组成,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心外膜位于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多弹性纤维.3种动物心脏结构的差别是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蝾螈 太行隆肛蛙 丽纹龙蜥 心脏 H E 染色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厘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俊 赵济川 +2 位作者 周瑜 杨宝田 董丙君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35-40,共6页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爬行动物研究文献,并结合相关分类网站进行系统总结,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厘定。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0科18属32种。与原名录相比,更改了2目、5科、10属、21种共38处,同时,简要叙述了分...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爬行动物研究文献,并结合相关分类网站进行系统总结,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厘定。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0科18属32种。与原名录相比,更改了2目、5科、10属、21种共38处,同时,简要叙述了分类变动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爬行动物 名录 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及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的探索实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钱发斌 延红卫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1期34-37,42,共5页
运用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对矢量数据逻辑错误修改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实现。经应用分析与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较传统的修改方法效率提高了4倍,不... 运用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对矢量数据逻辑错误修改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实现。经应用分析与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较传统的修改方法效率提高了4倍,不仅可靠高效,且可重复使用,不限图层、字段类型,对任何坐标的任何矢量图层均可实现快速检查和修改,一次编程,永久使用,灵活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ARCENGINE 二次开发方法 数据库技术 矢量图层 逻辑错误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目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其生境特征分析
17
作者 王有兵 杨国斌 +4 位作者 王荣兴 杨建军 刘起斌 姜健发 余皖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49-54,共6页
为了掌握水目山自然保护区及临近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于2019年6月对该区域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生境特征。结果显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 为了掌握水目山自然保护区及临近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于2019年6月对该区域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生境特征。结果显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外来种1种;爬行动物14种,隶属于2目5科11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红瘰疣螈;云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眼镜王蛇;首次在大理州境内记录到蓝尾蝾螈楚雄亚种;保护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于临近区域,但被逐渐破碎化和孤岛化;建设用地及耕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威胁较大。提出保护溪流、湖泊及其周围植被,建立科研监测体系和监测设施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动物区系 珍稀保护物种 生境特征 水目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再引入工程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宏根 汪仁平 《安徽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28-32,共5页
我国的扬子鳄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001年国家林业局根据专家的评估,提出通过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实施再引入,来恢复和扩大野生扬子鳄种群的战略;2002年启动扬子鳄野外再引入工程,并在安徽和上海两地实施。经过再引入地的选择、改造以及... 我国的扬子鳄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001年国家林业局根据专家的评估,提出通过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实施再引入,来恢复和扩大野生扬子鳄种群的战略;2002年启动扬子鳄野外再引入工程,并在安徽和上海两地实施。经过再引入地的选择、改造以及人工养殖扬子鳄的筛选和野化训练等工作,再引入活动在安徽省郎溪县高井庙林场连续实施12年,共野外放归99条扬子鳄;在上海崇明东滩实施2次,放归12条扬子鳄。所放归的扬子鳄在野外生存成功,并繁育出了116条后代。实施再引入工程初步实现了扩大野生鳄种群的目的,并为以后大规模实施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再引入 野外 高井庙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天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特性和分布 被引量:4
19
作者 贺亚东 杜选长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第5期13-15,38,共4页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分析研究了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特性和分布,表明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2目5科6属;爬行动物21种,隶属2目6科17属;区系为以东洋界区系为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不明...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分析研究了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特性和分布,表明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2目5科6属;爬行动物21种,隶属2目6科17属;区系为以东洋界区系为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不明显。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提出了建议,以期使两栖爬行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继军 张旋 +3 位作者 陈继红 谢镇国 杨绍军 潘成坤 《贵州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25-30,共6页
2005年5月~2006年11月,我们参加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该区的爬行动物共进行了5次调查。调查表明,该区爬行动物有60种,隶属3目10科33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滑鼠蛇、眼镜蛇、眼镜王蛇3种;列入中... 2005年5月~2006年11月,我们参加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该区的爬行动物共进行了5次调查。调查表明,该区爬行动物有60种,隶属3目10科33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滑鼠蛇、眼镜蛇、眼镜王蛇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鳖、脆蛇蜥、灰腹绿锦蛇、紫灰锦蛇、黑眉锦蛇、王锦蛇、玉斑锦蛇、灰鼠蛇、滑鼠蛇、乌梢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白头蝰、尖吻蝮等14种;毒蛇有银环蛇、丽纹蛇、福建丽纹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头蝰、尖吻蝮、竹叶青、山烙铁头、烙铁头等10种;王锦蛇、乌梢蛇和竹叶青等11种为优势种群。结合该区实际和爬行动物资源状况,提出了该区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合理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调查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