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叶满江红与墨西哥满江红杂交后代有性器官(孢子果)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唐龙飞 陈坚 +1 位作者 章宁 郑德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54-59,共6页
1992年,从小叶满江红(A。microphylla)与墨西哥满江红(A。mexicana)的有性杂交后代中得到育性正常的大小孢子果。采用光学与扫描电子显微锐分别对来自亲本和子一代杂种大孢子果的孢囊外周壁和浮膘表面形... 1992年,从小叶满江红(A。microphylla)与墨西哥满江红(A。mexicana)的有性杂交后代中得到育性正常的大小孢子果。采用光学与扫描电子显微锐分别对来自亲本和子一代杂种大孢子果的孢囊外周壁和浮膘表面形态以及小孢子果泡胶块上的钩毛形态和钩毛横隔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满江红分类及杂种鉴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种间杂种 有性繁殖器管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三膘亚属种间杂种F_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金桂英 魏文雄 +1 位作者 陈坚 刘中柱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42-48,共7页
本文通过小叶满江红(Azollamicrophylla)×蕨状满江红(Azollafiliculoides)(B×A)、墨西哥满江红(Azollamexicana)、蕨状满江红(M×A)种间正反交杂种一代... 本文通过小叶满江红(Azollamicrophylla)×蕨状满江红(Azollafiliculoides)(B×A)、墨西哥满江红(Azollamexicana)、蕨状满江红(M×A)种间正反交杂种一代五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揭示种间杂种F1代若干重要的遗传特点,为杂种苗的鉴定提供植物形态学及生殖生物学方面的依据。这五个性状是:1.叶色;2.叶表皮毛;3.泡胶块上钩毛;4.孢子育性;5.茎的分枝方式和植株形态。五个性状除B×A和M×A两组合杂种正常环境下的叶色和茎的分枝方式相同于父母本外,其余四个性状均区别于父母本。此外,本文在讨论部分对杂种小孢子败育原因以及小孢子育性对三膘亚属红萍生物种的划分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种间杂种 遗传 性状 杂种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雄性器官的数量分类研究初报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坚 罗涛 +1 位作者 唐龙飞 林永辉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2-46,共5页
以17种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的雄性器官泡胶块为基本分类单位,根据数量分类的原理,定义了13种不同横隔数的钩毛为属性指标并测定其数量,而后利用模式分析软件(PATN)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探讨类群组与三膘亚属种(系... 以17种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的雄性器官泡胶块为基本分类单位,根据数量分类的原理,定义了13种不同横隔数的钩毛为属性指标并测定其数量,而后利用模式分析软件(PATN)进行了聚类分析。通过探讨类群组与三膘亚属种(系)间亲缘性的关系,以及在种群鉴别中的作用,认为数量分类可作为满江红分类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江红 三膘亚属 种间杂种 雄性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江红茎尖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陆培基 徐国忠 +2 位作者 郑伟文 华泽钊 孙卫东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2-37,共6页
本文探讨用二步保护法,即冻前用低浓度DMSO抗冻剂对茎尖进行预处理,冻时用高浓度VS_2液作保护剂对蕨状满江红和卡州满江红茎尖进行慢速冷冻(0.5—5.0℃/min)所取得的效果。研究表明,茎尖的生理状况,DMSO的浓度及处理时间,降温速率对茎... 本文探讨用二步保护法,即冻前用低浓度DMSO抗冻剂对茎尖进行预处理,冻时用高浓度VS_2液作保护剂对蕨状满江红和卡州满江红茎尖进行慢速冷冻(0.5—5.0℃/min)所取得的效果。研究表明,茎尖的生理状况,DMSO的浓度及处理时间,降温速率对茎尖冻后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将蕨状满江红冷冻到-30℃的20个不同处理中,有18个处理的53个茎尖存活,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冷冻到-32.5℃的8个处理中,有5个处理的14个茎尖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茎尖 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