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4 位作者 孙国峰 顾克军 张岳芳 郑建初 陈留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5-1081,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著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著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小麦 产量 氮素累积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研究 被引量:49
2
作者 崔欢虎 张松令 +3 位作者 张鸿杰 徐建兵 郑王义 马爱萍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1期10-14,共5页
1994~1996年,在山西浮山以露地条播等为对照,就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技术在冬前、拔节期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使单株分蘖、次生根、... 1994~1996年,在山西浮山以露地条播等为对照,就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技术在冬前、拔节期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使单株分蘖、次生根、绿叶数优于对照;在生长中后期有效利用深层水,使水分生产效率较对照提高0.11kg/mm,较好地协调了高产小麦水热规律需求,达到小麦公顷产量4521.0kg。该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水热环境,是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旱地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晓虎 贺明荣 +3 位作者 代兴龙 孔海波 肖丽丽 李传兴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9期65-69,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相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升高;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千粒重则相应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在延迟播期和增加密度的最终影响下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两个品种的籽粒含氮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因此,通过适当延迟播期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种植密度(基本苗)分别为405.0、517.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延迟 种植密度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邵敏敏 黄玲 +7 位作者 徐兴科 赵凯 孙雷明 王霖 闫璐 吕鹏 鞠正春 高瑞杰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30-34,共5页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行距配置 苗带宽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 被引量:16
5
作者 姚建民 王海存 殷海善 《山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1期7-10,共4页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表明,渗水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地膜覆盖的含水量;渗水地膜在显著提高地温的同时可以降低午时的极端高温;渗水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比常规地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增产15.7%,比不覆盖小麦增...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表明,渗水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地膜覆盖的含水量;渗水地膜在显著提高地温的同时可以降低午时的极端高温;渗水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比常规地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增产15.7%,比不覆盖小麦增产1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水地膜 小麦 穴播 全覆盖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力水平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孔海波 肖丽丽 +4 位作者 代兴龙 李传兴 王月超 李华英 贺明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35-39,共5页
以泰农18为试材,在播种密度(基本苗)405.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两个不同地力水平和适度早播(10月1日)、适播(10月8日)和适度晚播(10月15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地力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偏低... 以泰农18为试材,在播种密度(基本苗)405.0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两个不同地力水平和适度早播(10月1日)、适播(10月8日)和适度晚播(10月15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地力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但氮素利用率偏低;同地力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通过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条件下相当水平的籽粒产量;虽然推迟播期降低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但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两者互补,所以适当推迟播期氮素利用率仍可维持与早播和适播相当的水平。因此,在不同地力水平下,适当推迟播期可以调控冬小麦冬前群体免受冷害和寒害的影响,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力水平 播期 籽粒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地小麦免耕直播技术及其配套机具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耀发 王兴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9-125,共7页
以2BMFF─9B小麦免耕分层施肥播种机的试验研究为基础,从我国北方小麦旱地免耕直播技术的工艺特点出发,综合分析了这种配套机具的作业工艺,通过性能和动力性能。并从农艺与农机结合出发,提出了2BMFF─9B小麦免耕施肥... 以2BMFF─9B小麦免耕分层施肥播种机的试验研究为基础,从我国北方小麦旱地免耕直播技术的工艺特点出发,综合分析了这种配套机具的作业工艺,通过性能和动力性能。并从农艺与农机结合出发,提出了2BMFF─9B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的进一步改进措施和北方旱区免耕直播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直播 配套机具 旱地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麦春播灌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龚学臣 牛瑞明 +2 位作者 王立秋 乔永明 王晓春 《麦类作物》 CSCD 1999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利用 logistic 方程,对弱冬性小麦品种春播灌浆特性与春小麦灌浆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冬麦春播灌浆附合 logistic 生长曲线,其灌浆特性介于强春性小麦和弱春性小麦之间。
关键词 冬麦 春播 灌浆特性 LOGISTIC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混播试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安林利 徐兆飞 张哲夫 《山西农业科学》 1989年第3期11-11,共1页
目前生产上把提高亩穗数作为小麦增产途径,由于群体密度大,群本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不同品种有不同的特点,根系分布、株型、叶型以及对环境条件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如果把不同品种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群体与个体之... 目前生产上把提高亩穗数作为小麦增产途径,由于群体密度大,群本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不同品种有不同的特点,根系分布、株型、叶型以及对环境条件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如果把不同品种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 1984年,美国人Allan.J.ciha和Gordon.Rubehthaler报道,春小麦品种混播,出粉率、蛋白质含量、面团性状、烘烤性及抗病性等方面都优于播种单一品种。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想通过品种混播,发挥群体效应,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种 品种 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M图像采用模式识别技术自动提取冬小麦播种面积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乃斌 覃平 周迎春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1993年第4期28-33,共6页
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获取当年种植面积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在禹城县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中,应用同步TM信息源,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特征,选择 TM 的适宜时相,构建多维绿度图,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分层... 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获取当年种植面积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在禹城县冬小麦遥感估产试验中,应用同步TM信息源,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特征,选择 TM 的适宜时相,构建多维绿度图,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分层自动提取纯麦地、套种麦地信息。这项研究结果与1/5万比例尺 TM 图像目视解译小麦面积相比较,其相对误差甚小,达到了估产实际应用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图像 模式识别 冬小麦 播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家传 朱高纪 +5 位作者 张伟 吴秋艳 孙艳华 崔小东 韦胜利 高启云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5期46-49,共4页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泛麦5号 播期 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非正常播期中的生育表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广才 吴东兵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共5页
1988~1990年,在北京进行了小麦生态试验.春型品种在晚秋播试验中存在着春蘖发生期,以侧茎成穗的方式完成生活周期,可以和冬型品种花期相遇,成熟期相近,千粒重较高.冬型品种在早春播试验中能抽穗、开花、成熟.0~15℃的温度和较短的日... 1988~1990年,在北京进行了小麦生态试验.春型品种在晚秋播试验中存在着春蘖发生期,以侧茎成穗的方式完成生活周期,可以和冬型品种花期相遇,成熟期相近,千粒重较高.冬型品种在早春播试验中能抽穗、开花、成熟.0~15℃的温度和较短的日长相组合,保证了田间春化.春型和冬型小麦品种都有较广的生态适应范围.了解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非正常播期中的生育表现,对小麦科研与生产,尤其在异常气候条件下的小麦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正常播期 生育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适宜播期播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鹏 孙明柱 +2 位作者 张凤云 高国强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51-54,共4页
为充分挖掘鲁原502的高产潜力,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鲁原502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鲁原502的产量和公顷穗数逐渐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提高;不同播期对千粒重影响较大,... 为充分挖掘鲁原502的高产潜力,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鲁原502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鲁原502的产量和公顷穗数逐渐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提高;不同播期对千粒重影响较大,其次为公顷穗数,而对穗粒数影响较小;随着播量增加,鲁原502的产量逐渐提高,公顷穗数先逐渐上升后趋于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下降;播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鲁原502在济南及周边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4-12日,适宜播量(基本苗)为225.0万-270.0万/hm2。鲁原502获得高产,首先要做到适期适量播种,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同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应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原502 播期 播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与播种量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保伟 陆引罡 +2 位作者 秦广利 远红伟 张振中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年第4期283-287,共5页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和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高播种量处理(18万粒.667m-2)能够增加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对小麦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麦的产量,以N3T1处理组合为最高。表明在低播种量高氮肥的条件下,小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最低产量相比增加14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播种量 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年份陇东旱塬地膜覆盖穴播冬小麦增产效果试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勇 樊庭禄 宋尚有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共3页
1994~1995年度在陇东旱塬进行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增幅37.24%~157.6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7.66%~ 137.96%。植株结实小穗数增加0.6~3.6个,单穗粒... 1994~1995年度在陇东旱塬进行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增幅37.24%~157.6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7.66%~ 137.96%。植株结实小穗数增加0.6~3.6个,单穗粒数增加1.3~14.6粒,同时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塬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全耕层播种增产效果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乔蕊清 卫云宗 +3 位作者 谢福来 王丽萍 阎淑平 常玉恒 《山西农业科学》 1995年第2期10-13,共4页
冬小麦全耕层播种是针对回茬麦产量低及劳畜力紧张等问题而创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80年代以来,在晋南北部麦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与常规条播比较,亩穗数增加9.6万,穗粒数多1.6粒,千粒重提高2.1g,平均亩增... 冬小麦全耕层播种是针对回茬麦产量低及劳畜力紧张等问题而创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80年代以来,在晋南北部麦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与常规条播比较,亩穗数增加9.6万,穗粒数多1.6粒,千粒重提高2.1g,平均亩增产1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全耕层播种 回茬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麦8号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国才 钱存鸣 +4 位作者 姚金保 杨学明 周朝飞 盛培英 黄胜东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12,共2页
宁麦8号在10月15~25日播种产量最高,且其间差异不显著,11月5日播种显著减产,11月15日播种极显著减产。为有效利用冬前温光资源而获取高产,但又要避免或减轻冬前和早春冻害而达到稳产,其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前后... 宁麦8号在10月15~25日播种产量最高,且其间差异不显著,11月5日播种显著减产,11月15日播种极显著减产。为有效利用冬前温光资源而获取高产,但又要避免或减轻冬前和早春冻害而达到稳产,其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前后。宁麦8号春性较弱,前中期生长稳健,生育进程较慢,拔节抽穗期较迟,抗寒性明显强于扬麦158;宁麦8号的主要增产优势为矮秆抗倒和穗大粒多。为延长穗分化时间,提高幼穗分化强度及争得较高粒重,应适期早播并足肥争早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宁麦8号 生育进程 春性 抗寒性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套播麦栽培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建飞 霍中洋 +2 位作者 许轲 陈庆明 董明辉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16,共6页
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对稻田套播麦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稻套麦技术可显著地降低麦作生产成本,增加纯收入,提高活劳动净产率,在相近的产量水平下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94.35元,比原来的麦作技术增加... 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对稻田套播麦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稻套麦技术可显著地降低麦作生产成本,增加纯收入,提高活劳动净产率,在相近的产量水平下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94.35元,比原来的麦作技术增加20.84%,活劳动净产率提高了26.62%;(2)稻套麦技术具有规模经营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在规模经营条件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3)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熟练程度,优化投入结构,能进一步挖掘稻套麦的产量潜力和效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田套播 技术经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稻田小麦撒播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臧秀旺 金先春 +1 位作者 赵红 白锦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9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撒播技术 稻田 改进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旱1号小麦不同播期试验初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彦宗 翟宏贤 +3 位作者 马风贤 陈太轩 李光普 李新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7年第7期21-22,共2页
郑旱1号小麦不同播期试验初报黄彦宗翟宏贤马风贤陈太轩李光普(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偃师471900)李新友(郑州市种子管理站)为了探讨旱地小麦新品种(系)郑旱1号在偃师市旱地种植的最佳播期,1996年在邙岭乡东蔡庄... 郑旱1号小麦不同播期试验初报黄彦宗翟宏贤马风贤陈太轩李光普(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偃师471900)李新友(郑州市种子管理站)为了探讨旱地小麦新品种(系)郑旱1号在偃师市旱地种植的最佳播期,1996年在邙岭乡东蔡庄村进行了郑旱1号不同播期试验。现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旱1号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