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4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及其他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宝燕 石洁 +3 位作者 汪少丽 陈平 栾炳辉 刘保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39,共7页
为明确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6个地市的66株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氯氟醚菌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的... 为明确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6个地市的66株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氯氟醚菌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白腐病菌群体对氯氟醚菌唑表现为敏感,氯氟醚菌唑对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210~1.9464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578±0.432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山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随机选择的31株葡萄白腐病菌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1.1667±0.4456)、(2.1577±0.5007)和(5.8187±1.5538)μg/mL。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活性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相当,优于戊唑醇,该结果可为田间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菌 氯氟醚菌唑 敏感性 三唑类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江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不同杀虫剂对其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帅 叶文男 +3 位作者 刘兆宇 吴向辉 孙俊铭 高聪芬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06,360,共5页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抗性监测 褐飞虱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马唐种群对2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
3
作者 黄乾龙 王楚桃 +6 位作者 欧阳杰 朱子超 何永歆 蒋刚 管玉圣 熊英 李贤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7-271,305,共6页
为高效科学防除重庆地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不同马唐种群对2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ED_(50)和相对抗性倍数(RI)。结果表明,不同马唐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为高效科学防除重庆地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不同马唐种群对2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ED_(50)和相对抗性倍数(RI)。结果表明,不同马唐种群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相对敏感种群除外);DJSP02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分别表现为中抗(RI=8.78)和低抗(RI=2.10),其ED_(50)分别为377.31 g/hm^(2)和37.97 g/hm^(2);DJSP03对噁唑酰草胺、烯草酮分别表现为低抗(RI=3.18)和中抗(RI=7.56),其ED_(50)分别为136.84 g/hm^(2)和136.93 g/hm^(2),均已产生了正交互抗性。因此,在对重庆地区抗性马唐种群进行防除时宜与其他类型的除草剂混用或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唐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 敏感性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对9类常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红 王月超 +3 位作者 孙莹 高红 陶波 韩玉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靶标位点基因的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的靶标抗性,另一种是杂草对除草剂吸收、转运、固存和代谢等一个或多个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导致的非靶标抗性。本文综述了杂草对9类不同作用方式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性杂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除草剂 作用方式 非靶标抗性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庞志钊 崔亚婧 +2 位作者 鲁乾 赵树青 翟士勇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家蝇对甲基吡恶磷、氯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D_(50)分别为0.3835、0.3297、0.1786、0.0436μg/♀;家蝇对上...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家蝇对甲基吡恶磷、氯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D_(50)分别为0.3835、0.3297、0.1786、0.0436μg/♀;家蝇对上述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1.69、38.34、3.78、14.06。结论需要持续开展家蝇抗药性监测,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选择低抗性的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点滴法 杀虫剂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甲硫氨酸和L-半胱氨酸混合液对抗二氯喹啉酸孔雀稗生长、生理和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汪鹏 周浪 +4 位作者 赵义 林熠斌 姚明 王向磊 宋圆圆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1,共9页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长期使用已导致部分稗草出现高水平抗药性,氨基酸在植物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抗二氯喹啉酸的孔雀稗Echinochloa crus-pavonis为试材,研究了在500μmol/L二氯喹啉酸胁迫下,外源添加200、400、600和800μmol/L...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长期使用已导致部分稗草出现高水平抗药性,氨基酸在植物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抗二氯喹啉酸的孔雀稗Echinochloa crus-pavonis为试材,研究了在500μmol/L二氯喹啉酸胁迫下,外源添加200、400、600和800μmol/L系列浓度的L-甲硫氨酸和L-半胱氨酸的等摩尔浓度混合液处理,对抗性型孔雀稗生长、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以及乙烯生物合成及氰化物解毒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除草剂胁迫时,上述氨基酸混合液处理对抗性孔雀稗生长无显著影响,对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没有影响,仅600和800μmol/L氨基酸混合液处理可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而在500μmol/L的二氯喹啉酸胁迫下,氨基酸混合液预处理对抗性稗草的生长存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象,同时,随着氨基酸混合液浓度升高,稗草抗氧化酶(SOD、CAT、PPO)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逐渐升高。此外,外源添加L-甲硫氨酸和L-半胱氨酸混合液处理显著激活了乙烯信号途径,乙烯信号途径1-氨基环丙烷基-1-羧酸(ACC)合成酶基因、ACC氧化酶基因以及与氰化物解毒相关的β-氰丙氨酸合成酶基因EC_CAS均随着氨基酸混合液浓度的升高而上调表达,其中600和800μmol/L混合液预处理强烈诱导了所有5个测试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发现,外源施加L-甲硫氨酸和L-半胱氨酸混合液可通过影响植物乙烯信号途径而调控稗草对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抗性,对降低稻田中除草剂的施用量以及减缓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稗 除草剂抗性 二氯喹啉酸 氨基酸 酶活性 乙烯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杀虫剂二元分类抗性风险模型
7
作者 李蔚 何祺 +4 位作者 刘哲 李秀珍 崔佳琳 张晓鸣 张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害虫对其产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杀虫剂的室内抗性实验可获得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但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试材获取困难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快速、合理评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害虫对其产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杀虫剂的室内抗性实验可获得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但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试材获取困难等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快速、合理评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基于节肢动物抗性数据库(arthropod pesticide resistance database,APRD)、英国作物生产委员会(British crop production council,BCPC)和SPECS数据库,选择结构相似性低的样本组成训练集,结合6种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组织映射聚类算法(self-organizing map,SOM),分别构建了杀虫剂的二元分类抗性风险模型,基于测试集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并用最优模型对外部验证集进行了预测。单一模型中,DT在外部验证集中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4.62%;同时,采用投票机制整合了6种模型,其在外部验证集中阳性样本预测准确率为78.95%,阴性样本预测准确率为65%。本研究构建的抗性模型可为新杀虫剂的潜在抗性风险提供理论评估,有助于指导杀虫剂在农田中的科学使用以延缓其抗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害虫抗药性 机器学习 抗性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蚜虫取食诱导棉花对棉长管蚜与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闫文静 朱玉永 +3 位作者 张玉栋 吴娜 张全成 王俊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1,158,共7页
为研究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与棉蚜Aphis gossypii对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取食适应性,揭示取食诱导下两种蚜虫的取食竞争机制,采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测定在健康棉花、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的... 为研究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与棉蚜Aphis gossypii对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取食适应性,揭示取食诱导下两种蚜虫的取食竞争机制,采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测定在健康棉花、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的棉花上取食6 h的棉长管蚜和棉蚜的16个重要参数,比较两种蚜虫的取食行为。研究发现:1)取食健康棉花时,棉蚜在木质部(G波)的取食持续总时间长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木质部的取食能力大于棉长管蚜,但二者在韧皮部的取食能力相差不大。2)取食棉长管蚜诱导的棉花时,棉蚜取食韧皮部(E2波)持续的总时间为(2 531.33±60.86)s,显著大于棉长管蚜E2波持续总时间[(2 196.00±98.91)s];取食棉蚜诱导的棉花时,棉蚜取食韧皮部、木质部持续的总时间显著长于棉长管蚜(P<0.05),说明棉蚜对于棉蚜诱导棉花的取食耐受性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对两种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适应性更强,更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棉长管蚜与棉蚜取食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棉花的F波持续总时间长于健康棉花,说明经取食诱导的棉花具有一定的抗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棉花 竞争 取食行为 寄主植物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鳄梨蒂腐病毛色二孢属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璐茜 高银洁 +3 位作者 叶倩倩 贺瑞 王萌 杨叶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 由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真菌引起的蒂腐病是对采后鳄梨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为明确鳄梨蒂腐病原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及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在鳄梨蒂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海南和云南省鳄梨种植区的101个蒂腐病菌菌株对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敏感性,以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建立该种群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对蒂腐病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6±0.04)、(0.72±0.49)、(0.86±0.98)和(1.25±1.38)μg/mL。其中优势种L. pseudotheobromae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将相应的平均EC_(50)值作为鳄梨蒂腐病菌对上述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基线。分别有4%和8%的菌株其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值大于5μg/mL;91%和100%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性很低,平均EC_(50)值分别高达(371.03±353.38)和(622.86±771.28)μg/mL,且为非正态分布。同时,针对上述可能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测序和表达量分析,qRT-PCR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靶标基因CYP51未发生任何点突变,但经药剂处理12 h后,抗性菌株CYP51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显著上调,推测该基因的过表达与病原菌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形成有关;然而,抗性菌株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靶标基因Cyt b却既没有发生点突变也没有呈现过表达,因此其抗药性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我国鳄梨蒂腐病菌对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非常敏感,2种杀菌剂可考虑作为鳄梨蒂腐病防治的优先候选药剂,但该病原菌对另外2种供试杀菌剂的潜在抗性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梨蒂腐病 毛色二孢属 内吸性杀菌剂 敏感性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玲玲 徐凡 +2 位作者 李嘉文 陈芷莹 郑明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3-715,共13页
随着除草剂持续、广泛地使用,杂草的抗性不断增强,新的抗性机理不断被发现。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杂草在靶标抗性(target-site resistance,TSR)和非靶标抗性(non-target-site resistance,NTSR)机理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TSR机理主要包括乙... 随着除草剂持续、广泛地使用,杂草的抗性不断增强,新的抗性机理不断被发现。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杂草在靶标抗性(target-site resistance,TSR)和非靶标抗性(non-target-site resistance,NTSR)机理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TSR机理主要包括乙酰乳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5-烯醇丙酮酰莽酸-3-磷酸合酶等多个除草剂靶标酶上发生的新抗性突变,以及应对更强除草剂选择压力的靶标酶多位点突变和多靶标同工酶突变等。此外,本文也针对细胞色素P450(CYP81)酶、醛酮还原酶和ABC转运蛋白(EcABCC8)等NTSR机理在对草甘膦抗性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杂草抗性分子机理和抗性进化规律,在科学使用除草剂和创制新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除草剂 靶标抗性 非靶标抗性 抗性突变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抗药性检测
11
作者 李敏 靳彦峰 +4 位作者 郑振兴 安泉成 陈雨轩 王杰 周艳宾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目的】长期连续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烟草根茎病害导致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明确病原菌的抗药性水平,根据烟草K326品种黑胫病和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要素筛选对其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建立精准施药技术。【方法】采集广西... 【目的】长期连续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烟草根茎病害导致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明确病原菌的抗药性水平,根据烟草K326品种黑胫病和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要素筛选对其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建立精准施药技术。【方法】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烟区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黑胫病和青枯病的病原菌,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得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EC50,进而计算得到抗性指数。【结果】在广西烟区一共分离得到185株烟草黑胫病菌和79株烟草青枯病菌。其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仅为1.96μg/m L。而66.5%霜霉威盐酸盐水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8 863.03μg/m L。烟草黑胫病菌已对甲霜·锰锌、噁霉·稻瘟灵、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霜霉威产生了高度抗性。52%氯尿硫酸铜可溶性粉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达到了97.55μg/m L。而20%噻菌铜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达到了198.25μg/mL。90%以上烟草青枯病原菌对6种药剂均敏感,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结论】广西烟区烯酰吗啉和氟吗·乙铝在生产防治上仍可选用。对其余5种药剂来说,所有分离出的烟草黑胫病菌均为高抗菌株,抗性频率达到了100%,这5种药剂在广西烟区烟草黑胫病的防控中已经失效,没有实用价值。对于烟草青枯病菌来说,噻森铜、氯尿硫酸铜、中生菌素、噻唑锌、溴菌壬菌铜和噻菌铜都以敏感菌株为优势群体,占比94.94%。靖西2株表现出高抗性,富川2株表现出中抗性,仅占总菌株数的5.06%,上述6种药剂仍可用于百色和贺州主要烟区防治烟草青枯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烟区 烟草黑胫病 烟草青枯病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柑橘全爪螨对虫螨腈和丁醚脲的抗药性监测
12
作者 韩旸 刘天傲 +2 位作者 雷翠云 李怡杰 娄兵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8-283,332,共7页
为探究广西地区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对虫螨腈和丁醚脲的抗药性变化情况,采用叶碟浸渍法测定了2022年-2024年广西阳朔、荔浦、武鸣、鹿寨、永福、灵川6地柑橘全爪螨对虫螨腈和丁醚脲的抗药性。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022年5个种群对... 为探究广西地区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对虫螨腈和丁醚脲的抗药性变化情况,采用叶碟浸渍法测定了2022年-2024年广西阳朔、荔浦、武鸣、鹿寨、永福、灵川6地柑橘全爪螨对虫螨腈和丁醚脲的抗药性。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022年5个种群对丁醚脲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39.2~78.7倍);阳朔、永福、荔浦种群对虫螨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45.4~93.6倍),武鸣(192.6倍)、鹿寨(125.3倍)表现为高水平抗性。2023年阳朔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其余种群对虫螨腈和丁醚脲均已达高水平抗性。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40 g/L虫螨腈SC 1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 d防效为76.7%,药后15 d可达98.9%。广西荔浦、武鸣、鹿寨、永福4地柑橘全爪螨种群对虫螨腈和丁醚脲已达高水平抗性,应暂停这2种药剂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全爪螨 抗药性监测 虫螨腈 丁醚脲 田间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除草剂作物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13
作者 戴玲玲 梁蓉 +2 位作者 谢广乐 强胜 宋小玲 《杂草学报》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抗除草剂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植抗除草剂作物能提高杂草防除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随着抗除草剂作物大面积推广和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抗除草剂作物自身杂草化、抗性基因漂移、除草剂选择压导致的杂草抗性问题也逐步显... 抗除草剂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种植抗除草剂作物能提高杂草防除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随着抗除草剂作物大面积推广和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抗除草剂作物自身杂草化、抗性基因漂移、除草剂选择压导致的杂草抗性问题也逐步显现,如何科学研发和应用抗除草剂作物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系统综述了全球利用转基因技术、自然变异、人工诱变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研发抗除草剂作物及其商业化应用的进展;特别介绍了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及应用现状。从抗除草剂作物自身杂草化、抗性基因漂移以及除草剂选择压3个方面分析了抗除草剂作物种植可能引起的抗性杂草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抗除草剂作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除草剂作物 抗性杂草 自身杂草化 基因漂移 除草剂选择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被引量:66
14
作者 张传清 张雅 +2 位作者 魏方林 刘少颖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5-249,共5页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l%,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灰霉病菌 杀菌剂 抗药性检测 田间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性群体的扩散路径分析——基于致病菌种类及所产毒素化学型鉴定和抗药性检出的时序性 被引量:36
15
作者 戴大凯 贾晓静 +4 位作者 武东霞 侯毅平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 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7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及敏感菌株Fusarium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的鉴定、所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及多菌灵抗性菌株检出时序性的分析,初步推测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在中国麦区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3省和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或敏感菌株优势群体均是F.asiaticum,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2省及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菌株优势群体为F.graminearum,抗性菌株优势群体则为F.asiaticum。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抗多菌灵菌株F.asiaticum产生毒素的化学型为3-AcDON和NIV,并以3-AcDON为主。江苏省连续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长达20多年后才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而近年来检测到田间抗性菌株的山东、河南2省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的历史较短,且为偶尔使用,药剂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推测山东和河南麦区出现的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可能是通过种子调运及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等方式从抗药性发生较早的江淮麦区流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多菌灵 抗药性 毒素化学型 扩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50
16
作者 王文桥 马志强 +1 位作者 张小风 张文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1,共6页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由基本风险和治理风险组成。杀菌剂使用之前或之初可根据 人工诱变、药剂选择或驯化实验、田间野生敏感菌株敏感性变异、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 征、杀菌剂作用方式等进行基本抗药风险预测;杀菌剂使用数...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由基本风险和治理风险组成。杀菌剂使用之前或之初可根据 人工诱变、药剂选择或驯化实验、田间野生敏感菌株敏感性变异、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 征、杀菌剂作用方式等进行基本抗药风险预测;杀菌剂使用数年之后可根据人工诱变、药剂 选择或驯化、田间药效与抗药性发生、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征、杀菌剂作用方式与使用 对策等已有资料进行抗药风险评估。目前已有4种方法用于抗药风险评估。由杀菌剂与病害 共同决定的基本抗药风险可分成低、中和高度。基本抗性风险高的药剂合理使用可延缓田间 抗药性发生,中度基本抗性风险药剂不合理使用也可引发田间抗药性发生和药效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菌 杀菌剂 抗性风险 基本风险 治理风险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7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5 位作者 毕秋艳 牛芳胜 韩秀英 张小风 王文桥 张利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抗药性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桔小实蝇抗药性动态监测 被引量:61
18
作者 章玉苹 曾玲 +1 位作者 陆永跃 梁广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3,共4页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部分地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种群对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桔小实蝇种群中,对敌百虫的抗性有5个地区种群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部分地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种群对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桔小实蝇种群中,对敌百虫的抗性有5个地区种群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27.42~16.42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8.04~4.33倍,2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有3个地区种群抗性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33.82~12.19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9.27~4.14倍,4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则有6个地区种群达到了中抗水平,抗性倍数高达24.00~10.52倍;4个地区种群抗性为低抗,抗性倍数为8.41~7.39倍,仅1个地区种群仍处于敏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抗药性 敌百虫 高效氯氰菊酯 阿维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胶孢炭疽菌对3种麦角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31
19
作者 邓维萍 杨敏 +7 位作者 杜飞 刘屹湘 张丽韬 闫莹莹 汪思齐 杨积忠 何霞红 朱书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 系统比较了从云南省主要葡萄产区采集的57株葡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三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烯唑醇、腈菌唑及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咪鲜胺的敏感性、交互敏感性及敏感性与生存适合度的相关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值在0.01~1.58 mg/L之间,高于其对烯唑醇(EC50值为0.05~25.45 mg/L)和腈菌唑(EC50值为0.49~192.93 mg/L)的敏感性;部分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对咪鲜胺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供试菌株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与对烯唑醇和腈菌唑的敏感性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低敏感性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菌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烯唑醇 腈菌唑 咪鲜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君良 王金信 +3 位作者 刘伟堂 金涛 李小芳 毕亚玲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7-353,共7页
为明确北方地区冬小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运用培养皿法和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5省13个地区采集点麦田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并分别测定了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和... 为明确北方地区冬小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运用培养皿法和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5省13个地区采集点麦田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并分别测定了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和敏感生物型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培养皿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为6.17倍,其他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0.94-2.04倍之间,仍处于较为敏感状态。温室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仍为最高,达到233倍,其他地区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1.23-3.73倍之间,尚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离体条件下,苯磺隆对荠菜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ALS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664μmol/L和0.053 3μmol/L,抗药性生物型的抗性倍数达12.5倍。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已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而其体内ALS敏感性降低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田 荠菜 苯磺隆 抗药性 乙酰乳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