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黑胚病抗性研究
1
作者 李新华 张珂 +3 位作者 欧行奇 王紫娟 欧阳娟 张帅垒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小麦品种黑胚率在6.17%~63.17%之间。‘百农607’、‘百农207’、‘山农17’、‘山农116’、‘伟隆169’和‘新麦45’的籽粒黑胚率低,病情指数轻,均为小麦黑胚病轻感类型;‘周麦36’、‘周麦28’、‘高麦6号’、‘囤麦127’、‘安科1602’和‘矮抗58’籽粒黑胚率高,病情指数重,均为小麦黑胚病高感类型。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小麦种植提供了关于品种选择和病害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减少黑胚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黑胚率 病情指数 抗性分级 抗性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2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
作者 林嘉豪 户雪敏 +5 位作者 段维彤 杨俊杰 黄朝炎 黄卫利 李宇翔 胡小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之一,也是小麦条锈病由西北越夏区传播至华中小麦主产区的关键通道,加强对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准确预测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95年-2023年的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滑动窗口法筛选出了...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之一,也是小麦条锈病由西北越夏区传播至华中小麦主产区的关键通道,加强对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准确预测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95年-2023年的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滑动窗口法筛选出了与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相关的因子,包括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照时数、日累积降水量,并以1995年-2020年的数据构建了条锈病发生面积的基于全子集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88.7%和88.1%,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9.8%和95.2%;BP神经网络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96.5%和95.8%,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1.6%和90.9%。因此,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最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发生面积 全子集回归 BP神经网络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化学杀菌剂对小麦根腐病的协同防治作用
4
作者 卞寅博 赵净怡 +3 位作者 韩胜芳 侯春燕 乔妹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本研究探讨了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方法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JY214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52.50%。同时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为了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本研究探讨了通过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方法防治小麦根腐病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发现枯草芽孢杆菌JY214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52.50%。同时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酷拉斯的EC50为0.3309μg/mL,抑菌效果较好,而且与JY214的相容性最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利用JY214芽孢制剂及使用浓度为0.176μg/mL的酷拉斯混合拌种,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强于单独使用JY214芽孢制剂和单独使用1.35μg/mL酷拉斯的处理,二者联合使用对小麦的根长、株高、茎粗还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枯草芽孢杆菌JY214中分离了两种具有抑制假禾谷镰刀菌活性的抗菌脂肽,经过ESI-MS鉴定为芬芥素。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使用枯草芽孢杆菌JY214和酷拉斯混合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达到了减药增效、绿色防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腐病 枯草芽孢杆菌 化学杀菌剂 协同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诱抗剂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和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牛雯雯 李跃 +6 位作者 商明清 王涛 唐文颖 赵艳丽 高俊平 张路生 杜宝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为探索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对小麦生长势、抗病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21—2023年,在邹城市、滨城区、牡丹区、商河县开展田间试验。设维大力、氨基寡糖素、常规药剂和CK处理,通过种子包衣、茎叶喷雾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 为探索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对小麦生长势、抗病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21—2023年,在邹城市、滨城区、牡丹区、商河县开展田间试验。设维大力、氨基寡糖素、常规药剂和CK处理,通过种子包衣、茎叶喷雾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个试验点维大力处理小麦长势优于其他3个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9.54%、77.46%、62.39%、74.58%,增产率分别为23.69%、38.25%、20.75%、9.12%,均高于其他3个处理。通过整体分析,维大力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提高防效,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出苗量,增加产量,与氨基寡糖素处理效果相当,且略优于氨基寡糖素。该研究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维大力 茎基腐病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药频次和间隔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病菌消长动态的影响
6
作者 黄慧 张曼玉 +1 位作者 张承启 陈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18,共8页
为提高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控制效果,采用2种杀菌剂研究了施药频次和施药间隔期对赤霉病防效、籽粒DON含量、病菌消长和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的控制... 为提高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控制效果,采用2种杀菌剂研究了施药频次和施药间隔期对赤霉病防效、籽粒DON含量、病菌消长和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1次防治,且与3次防治间无显著差异;扬花初期第1次防治后第5~7天进行第2次施药,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间隔更长时间的处理;第3次防治的实施时间对防效无显著影响。第1次防治后10 d内麦穗中菌量的增长受到显著抑制,10 d后抑制作用减弱;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第1次防治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防治,第2次防治后30 d时麦穗中赤霉病菌的含量分别为16.61μg/100 mg和15.56μg/100 mg,显著低于1次防治处理;随着第2次防治时间的后移,小麦穗部菌量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次防治后第5、10、15、20天进行第3次防治,麦穗最终带菌量无显著差异。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不同频次及间隔期施药处理下,麦穗中农药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以施药当天最高,随后快速降低;各处理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农药残留均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施药频次 间隔期 防效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菌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赤霉病流行与化学防控现状及控病降毒关键技术理论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段亚冰 周明国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概述了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现状,深入剖析了该病流行危害的原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控历程,综述了化学防控及其抗药性发生的现状,并总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此外,对小麦赤霉病控病降毒关键技术... 概述了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现状,深入剖析了该病流行危害的原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控历程,综述了化学防控及其抗药性发生的现状,并总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此外,对小麦赤霉病控病降毒关键技术理论创新与应用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展望了小麦赤霉病精准防控的科学用药技术方案,并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阐释。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精准选药、科学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化学防控 抗药性 DON毒素 抗病降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菌唑与丙环唑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宏州 王兵兵 +5 位作者 王陈斌 张新建 杨红福 徐超 张建华 朱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为研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优选配比制剂对赤霉病、籽粒DON毒素、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配比为1:1... 为研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优选配比制剂对赤霉病、籽粒DON毒素、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配比为1:1时增效系数为2.4375,增效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40%丙硫菌唑·丙环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60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籽粒DON防效分别为93.46%和91.26%,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病指防效分别为93.50%和93.19%,均高于常规药剂戊唑醇和多菌灵,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40%丙硫菌唑·丙环唑OD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和叶锈病兼治效果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丙硫菌唑 丙环唑 联合毒力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万才 李跃 +10 位作者 王保通 李好海 冯小军 刘媛 彭红 吕国强 张光先 王玲 赵中华 王晓杰 康振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6,共10页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跨区域流行的重大病害。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发病面积、流行程度、流行频率明显降低,但由于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新毒性小种不断产生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流行规律和成灾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十二五”以来我国在小麦条锈病菌毒性新小种产生、有性生殖、侵染循环和大区流行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学习和实践以往病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的防控策略,提出了精准监测预报、毒性小种变异监测、早期菌源控制、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了全国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越夏易变区、冬季繁殖区(越冬区)和春季流行区分区防控技术体系。经在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防控效果8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的成效。2022年-2023年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组织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势头,全国病害发生面积出现了新低,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条锈菌 跨区域全周期 绿色防控 技术体系 大区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10
作者 张顾旭 徐润兰 +4 位作者 万玉杰 董金希 李程 唐泽庚 史善权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80-181,190,共3页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少赤霉病造成的损失、降低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带来的威胁,特选用5种不同药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施药1次,每667 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少赤霉病造成的损失、降低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带来的威胁,特选用5种不同药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施药1次,每667 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 mL或35%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45 m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第1次施药后10d再施药1次,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 小麦赤霉病 防效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35%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山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11
作者 陶敏 夏武华 吴翠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同时田间菌源量高、种植品种抗性不强、耕作方式和管理不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害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还会对人和牲畜造成危害。基于此,提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完善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秸秆还田、施用基肥和引入生物防治菌,降低田间病原基数;采用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采取药剂拌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用药和选择合适施药机械等措施,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适时收获、晾晒和储藏,加强收储管理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为相关地区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镰刀菌属 秸秆还田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及施药时间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的影响
12
作者 叶徐豪 曾宇浩 +1 位作者 倪明 陈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30-34,共5页
以扬麦24为供试材料,对2020、2021和2024年的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展开调查,分析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探究生育期节点(扬花初期和盛期)、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等药剂及施药频次(1次和2次)对其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的... 以扬麦24为供试材料,对2020、2021和2024年的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展开调查,分析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探究生育期节点(扬花初期和盛期)、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等药剂及施药频次(1次和2次)对其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的影响,并观测不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持续阴雨天气且日均气温在15℃以上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2020年处于轻发状态,2021年偏重发生,2024年处于大流行状态;施用的药剂对小麦生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中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的感官性状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综合田间防效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赤霉病的防控效果相对突出,2020年扬花初期偏晚施用1次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1.33%、86.05%、0.33和86.05%;在扬花初期施用1次,2021年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41%、85.33%、1.68和90.45%,2024年分别为11.04%、85.20%、3.22和89.93%。综上,赤霉病轻发年份总体防控窗口期较长,扬花初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期,把握该时期1次施用合适药剂即能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实际生产中,在小麦扬花初期,推荐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900 mL/hm2,以防治小麦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窗口期 施药频次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衣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建周 李春盈 +4 位作者 王风涛 刘明 张天兴 崔明珠 齐建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4,共8页
茎基腐病已成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茎基腐病主栽品种稀少,生产上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措施。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综合评价现有的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及增... 茎基腐病已成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茎基腐病主栽品种稀少,生产上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措施。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综合评价现有的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及增产效果,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采取高感茎基腐病小麦品种郑麦1354为研究对象,播种前种子包衣晾干,利用高致病力茎基腐病菌株PY20-20培养小米菌谷,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进行人工接种病圃,包衣种子和接种菌谷等重量混合播种,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和乳熟期记载处理小区植株发病情况,调查9种种衣剂处理后不同生育期的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成熟收获后测定小区实际产量,结合小麦产量相关性状,比较种衣剂防病增产作用。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后拔节期茎基腐病DI值均小于1.0,显著小于空白对照(5.07),防治效果为85.09%~100%,其中33 g·L^(-1)咯菌·噻虫胺、9%苯甲·吡虫啉和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的防效达到为97%~100%。在乳熟期,种衣剂处理后茎基腐病DI平均值低于15,显著小于空白对照(81.55),其中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效较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92%和95%,而且分别增产39.62%和36.31%。综合而言,采用种衣剂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好且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种衣剂 病情指数 产量相关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阳市小麦茎基腐病预防控制策略的思考
14
作者 李强 严红 +2 位作者 杨瑞清 周功焕 韩波 《湖北植保》 2025年第1期69-72,共4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具有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性,近年来在枣阳呈零星发生态势。为避免茎基腐病对枣阳市小麦安全生产造成进一步威胁,本文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枣阳市小麦茎基腐病致病的潜在诱因,探索制定了小...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具有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性,近年来在枣阳呈零星发生态势。为避免茎基腐病对枣阳市小麦安全生产造成进一步威胁,本文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枣阳市小麦茎基腐病致病的潜在诱因,探索制定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该病害的生态防治和理化控制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基腐病 防控策略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腥掷孢酵母17wy1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俊美 李亚红 +4 位作者 徐飞 杨共强 冯超红 李好海 宋玉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 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腥掷孢酵母 分类鉴定 诱导抗病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试验
16
作者 王旭民 卢凯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0期62-63,80,共3页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天水市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流行性病害,直接影响小麦的稳产高产。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理想药剂,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丙环唑水乳剂525...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天水市小麦生产上最为严重的流行性病害,直接影响小麦的稳产高产。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理想药剂,对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丙环唑水乳剂525 g/hm^(2)、30%己唑醇悬浮剂180 g/hm^(2)、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25 g/hm^(2)、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g/hm^(2)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良好,其防效和较空白对照的增产率均优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900 g/hm^(2),可在大田防治中轮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安全性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孢复合种对常用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伟群 王晓阳 +1 位作者 朱卫刚 吴宁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4,共6页
近年来,受秸秆粗放还田、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由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频繁暴发流行,成为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稳产丰收。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 近年来,受秸秆粗放还田、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由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频繁暴发流行,成为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稳产丰收。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也严重威胁小麦质量安全。当前,由于缺乏高抗小麦品种,化学防治仍然是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但随着单一作用方式药剂的长期使用,病菌抗药性问题也逐渐加重。本文综述了禾谷镰孢复合种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抑制剂、肌球蛋白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等几类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和抗性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抗药性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孢复合种 杀菌剂抗性 抗性机制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4 位作者 张勃 黄瑾 孙振宇 骆惠生 王万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495-502,共8页
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60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60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更好保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条锈病研究在国内影响和地位,为持续引领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研究进展 机遇 挑战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晓丽 韩奥辉 +3 位作者 焦岩 付瑞琪 刘润强 周锋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但由于生产上缺乏对小麦赤霉病稳定的高产抗病品种,因此当前对其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由于小麦长时间、大量及不科学地施用杀菌剂,因此当前已有很多关于禾谷镰刀菌... 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但由于生产上缺乏对小麦赤霉病稳定的高产抗病品种,因此当前对其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由于小麦长时间、大量及不科学地施用杀菌剂,因此当前已有很多关于禾谷镰刀菌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论文综述禾谷镰刀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抗药性监测、分子机制及交互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一研究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控提供指导,对保障小麦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三唑类杀菌剂 抗药性监测 分子机制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个小麦主栽及后备品种抗赤霉病评价与籽粒DON毒素含量分析
20
作者 史文琦 刘美玲 +4 位作者 郑磊 张强 喻大昭 龚双军 杨立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269,320,共9页
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评估小麦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与赤霉病抗性内在联系,本研究分别以‘华麦1169’‘小偃22’‘郑9023’和‘苏麦3号’为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21年春季对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16个... 为发掘赤霉病的抗性种质资源,评估小麦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与赤霉病抗性内在联系,本研究分别以‘华麦1169’‘小偃22’‘郑9023’和‘苏麦3号’为高感、中感、中抗和高抗赤霉病对照品种,于2021年春季对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16个主栽品种和湖北的39个主栽和后备品种,采用双花滴注接种法开展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对供试材料用与Fhb1、Fhb2、Fhb4、Fhb5和Fhb7和QFhs.crc-2DL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并对55个小麦品种测定其收获后籽粒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5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有21个表现为中抗赤霉病。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发现,抗性鉴定为中抗的21个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未检测出目标抗赤霉病基因,推测其可能含有其他未知或未检测的抗赤霉病基因;55个小麦中仅‘华麦169’携带Fhb1,平均病小穗率22.34%;‘新麦18’‘扬麦11’和‘西农979’等5个品种携带Fhb2,平均病小穗率为28.34%~45.92%;‘偃展4110’‘衡观35’和‘烟农19’等5个品种携带Fhb4,平均病小穗率为26.73%~65.59%;‘良星99’‘华麦1123’和‘襄麦35’等13个品种携带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为32.96%~70.81%;未检测到携带Fhb5的品种。籽粒DON毒素测定结果表明,田间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21个品种中,其籽粒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8倍,有8个品种籽粒DON毒素含量超过3500μg/kg,田间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的13个品种中,DON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超过最低的4倍,除‘扬麦13’‘鄂麦352’和‘荆麦66’这3个品种DON毒素含量低于3500μg/kg,其余10个均高于3500μg/kg。这些检测结果充分说明对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筛选来说,田间抗病鉴定取得的信息量远远不够,即使田间鉴定为中抗,也有必要对品种的籽粒DON毒素进行测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品种的综合抗赤霉病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分子标记 DON含量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