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郭亮娜 丁慧慧 李江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0,共10页
[目的]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藏东南区域尺度上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机制等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藏东南海拔3500 m、海拔3900 m和海拔4300 m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 [目的]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藏东南区域尺度上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机制等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藏东南海拔3500 m、海拔3900 m和海拔4300 m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湿筛法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容重(BD)、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NCA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磷(AP)、速效氮(AN)、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则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WSA、平均质量直径(MWD)、GMD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分形维数D在海拔4300 m最高。在海拔3900 m VWC与团聚体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而AP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海拔4300 mm,AP,NCAP,毛管孔隙度(CAP),NH_(4)^(+)-N,TN,SOC,AN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NCAP,NH_(4)^(+)-N,TN,SOC,AN与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此外,高海拔地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互作关系最紧密和最复杂,AP是影响中、高海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森林土壤 海拔 土壤团聚体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丘陵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改良土壤效应研究
2
作者 王启鑫 杨静 +4 位作者 赵振宇 刘文静 芦月 高芳磊 夏江宝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选取胶东半岛昆嵛山森林公园缓冲区的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CBM)、油松+柞树混交林(YZ)、板栗经济林(BL)、黑松防护林(HS)4种不同林分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裸地(CK)作为对照,分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蓄水量等10个土壤物理指标,土壤有机碳... 选取胶东半岛昆嵛山森林公园缓冲区的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CBM)、油松+柞树混交林(YZ)、板栗经济林(BL)、黑松防护林(HS)4种不同林分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裸地(CK)作为对照,分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蓄水量等10个土壤物理指标,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等8个养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林分对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对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和养分特征均有改良效应,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不同林分类型对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阔叶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纯林;综合改良效果以刺槐+白杨+麻栎混交林最好,其次是黑松林和油松+柞树混交林,板栗林改良效果相对较差。为减少研究区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涵蓄水分能力,增加土壤养分积累,应选择多树种混交方式进行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养分 林分类型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变化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平 丁智强 +1 位作者 李璐杉 李玉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242,共11页
[目的]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变化机制,为该地未来植被恢复、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云南松林(PY)... [目的]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变化机制,为该地未来植被恢复、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云南松林(PY)、华山松林(PA)、银荆林(AD)、旱冬瓜林(ACF)、针阔混交林(TF)、次生常绿阔叶林(SF)6种主要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坡旱地(DSL)作为对照,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样,利用干、湿筛分法分离测定>5 mm,5~2 mm,2~0.25 mm,<0.25 mm 4个粒级团聚体含量,计算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结构破坏率(PAD)4个稳定性指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1) 6种森林类型在0—60 cm均以0.25~2 mm的小团聚体为主,而坡旱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粒级从0.25~2 mm向<0.25 mm转变;(2) 0—60 cm土层中坡旱地平均WR_(>0.25),MWD,GMD和PAD分别为55.40%,1.16 mm,0.52 mm,40.47%,6种森林类型分别为71.61%~78.20%,1.97~2.61 mm,0.93~1.27 mm,12.59%~20.47%,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表现为坡旱地最差,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最好,其次是云南松林、旱冬瓜林,银荆林和华山松林较差;(3)团聚体稳定性在宏观尺度上受森林类型、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01),而在微观尺度上主要受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全钾、有机质、砂粒和黏粒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土壤理化性质、养分、质地解释了团聚体稳定性的90.5%,其中以理化性质、养分及其交互作用的贡献最大,解释率为61.3%,土壤质地往往与其他因子共同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其独立解释率仅为5.1%。[结论]滇中地区退耕还林可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未来的生态恢复应该以营造云南松林和旱冬瓜林为主,同时避免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促进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影响因素 森林类型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防护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谢雷雷 潘理 +4 位作者 李伟珍 师立鹏 刘星雨 王雪誉 王秀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76,共6页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典型黑土、阻控土壤退化、维持耕地产能和可持续利用,选择典型黑土区3个地点的杨树林带和紧邻林带的耕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酶活性、化学性质和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结合气候因素,分析两...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典型黑土、阻控土壤退化、维持耕地产能和可持续利用,选择典型黑土区3个地点的杨树林带和紧邻林带的耕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酶活性、化学性质和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结合气候因素,分析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在克山县和宾县的所有土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林带高于耕地,而辽源市的所有土层土壤均无显著差异(P>0.05)(2)3个地点耕地及辽源市林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而克山县和宾县林带的土层土壤均无显著差异(P>0.05)。(3)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林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H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有效磷质量分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耕地土壤有机碳与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pH相关性不显著(P>0.05)。(4)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为总球囊霉素、碱解氮和全磷,次要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土地利用类型 防护林带 有机碳 球囊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上海城市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2
5
作者 顾兵 吕子文 +3 位作者 梁晶 黄懿珍 周立祥 方海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5,共7页
研究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上海城市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能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在试验设计的6120kg·hm-2覆盖量范围内,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有... 研究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上海城市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能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在试验设计的6120kg·hm-2覆盖量范围内,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覆盖用量与这些土壤肥力指标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要在覆盖160天后且覆盖量高时才出现;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也显著增加,微生物周转速率加快,周期缩短,转移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显著正相关,能有效评价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土地的改良效果。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提高城市土壤质量、降低绿地养护费用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植物废弃物 覆盖 城市林地 土壤肥力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 被引量:23
6
作者 欧阳帅 项文化 +5 位作者 陈亮 曾叶霖 胡彦婷 雷丕锋 方晰 邓湘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暴雨频繁导致的水土流失已引起广泛关注。森林植被恢复改变冠层结构、地表覆盖物和土壤性质等作用界面,从而影响降雨侵蚀过程,是调控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从植被冠层(林冠和林下植被)、地表覆盖物(凋落物和生物结皮)和土壤(根系、微生物和团聚体)作用界面消减降雨侵蚀力和增强土壤抗侵蚀性等研究视角,分析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对水土流失调控机制,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对深入认识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的调控机制,提高南方山地丘陵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微生物 调控机制 山地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重建的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39
7
作者 宋乃平 杨新国 +3 位作者 何秀珍 何彤慧 李勇 刘孝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6,共6页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构建了由天然草地和7,12,27a柠条林组成的序列,对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200cm土壤剖面上的有机质含量由草地、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依次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的显著程度...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构建了由天然草地和7,12,27a柠条林组成的序列,对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200cm土壤剖面上的有机质含量由草地、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依次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的显著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更深土层上体现。(2)全氮含量由草地到幼龄林阶段显著增加,由幼龄林到中龄林再到老龄林依次减少。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之间全氮含量减少的最大幅度随林龄增加向土壤深层移动。碱解氮与全氮具有一致的规律。(3)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效磷含量依次为:老龄林<幼龄林<中龄林<草地。(4)3个不同林龄的柠条林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在柠条行内和行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柠条行内与行间的有机质和全氮相关程度很高,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柠条林 土壤养分效应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尾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演变 被引量:22
8
作者 彭东海 侯晓龙 +6 位作者 何宗明 刘露奇 蔡丽平 林静雯 江瑞荣 黄福才 钟均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4,共6页
为探寻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以福建紫金山金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研究,并与未被... 为探寻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以福建紫金山金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研究,并与未被破坏的自然植物群落和植被恢复前的裸尾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有效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且随群落演替的进行呈上升趋势,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α多样性指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2)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容重和pH值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逐渐提升,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在恢复到11a时达到最大,相对于裸尾矿分别提高了112.91%和95.31%,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是裸尾矿的1.99~23.30倍,养分含量逐渐增大,其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植被的恢复不断改善着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又促进了植物群落的发育和恢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山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2种锦鸡儿灌丛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潘军 安超平 +3 位作者 吴旭东 周娟 米楠 宋乃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6,共6页
以生长在荒漠草原地区常见的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各发育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荒漠草原区中间锦鸡儿属于低矮但树冠较密... 以生长在荒漠草原地区常见的柠条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各发育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荒漠草原区中间锦鸡儿属于低矮但树冠较密的灌丛,而柠条锦鸡儿属于高大但树冠稀疏的灌丛。(2)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柠条灌丛沙堆从小变大的变化过程中,灌丛内部各土层的土壤整体呈极显著差异(P<0.01)。2种锦鸡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灌丛沙堆面积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明显大于边缘和外部,说明2种锦鸡儿在灌丛化过程中均出现了"肥岛效应"。2种锦鸡儿灌丛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局部有波动;土壤碱解氮含量在各发育阶段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中间锦鸡儿灌丛的发育是伴随着土壤条件改善和地表草本植被共同作用进行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灌丛尺度上呈现从土壤表层至下层养分改善同时进行,而柠条锦鸡儿灌丛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出"自下而上"的恢复演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中间锦鸡儿 柠条锦鸡儿 灌丛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塘江源头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抗剪强度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晓勉 张金池 +4 位作者 王云南 陈茂青 岳春雷 田刚 李世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4,90,共7页
对钱塘江源头地区6种不同林分类型及2个对照类型(茶园、农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抗剪强度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根系特性进行了测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容... 对钱塘江源头地区6种不同林分类型及2个对照类型(茶园、农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抗剪强度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根系特性进行了测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土壤粘聚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粉粒/粘粒与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粘聚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剪强度与植物根系各指标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根体积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根长和根质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对研究区8种植被类型抗剪强度和影响因子聚类分析得出:毛竹林和灌木林土壤抗剪性能最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麻栎林和杉木林次之;茶园和农田土壤抗剪性能较弱。建立了不同等级土壤抗剪强度与影响因子的回归模型,精度达8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剪强度 理化性质 根系特性 回归模型 钱塘江源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根系的固土力学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曹云生 陈丽华 +2 位作者 盖小刚 刘小光 李长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0,14,共6页
为深入了解林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根系固土作用,对油松根系进行了拉伸、拔出和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结果表明,油松根系的抗拉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大成幂函数关系增加,而抗拉强度随直径的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根系受拉的应... 为深入了解林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探讨不同条件下的根系固土作用,对油松根系进行了拉伸、拔出和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结果表明,油松根系的抗拉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大成幂函数关系增加,而抗拉强度随直径的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根系受拉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参数不同,以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均为单峰曲线,具有弹塑性材料的特征,极限应力和极限延伸率的大小与根系直径无明显的关系;根土界面最大摩擦力随着根径的增加呈现出近似线性的增长趋势。根径越大,根系越深,根土界面摩擦力就越大,进而对土壤的摩擦锚固作用就越强。相同根径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围压下,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的根径和围压下,垂直埋根方式的根土复合体抗剪效果好于水平埋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固土力学 抗拉特性 摩擦特性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柠条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异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振国 黄建成 +1 位作者 焦菊英 白文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 应用时空互代方法,以柠条林为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空间变异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林土壤肥力处于较低水平;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各环境因子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因子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和地形与人工林地土壤养分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人工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均增加,与利用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的增加量不明显,全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速效钾经过多年积累有明显的增加。从土壤养分指数模型可以算出该区的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约需35a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速效钾则约需27a才能达到中上等养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人工林 空间变异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根系的轴向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春娟 陈丽华 +2 位作者 赵红华 冀晓东 李云霞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8-585,共8页
初次室内模拟自然界导致土壤侵蚀的循环荷载作用,研究油松根系的轴向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油松根系100次和1 000次疲劳后的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大于疲劳前根系单调轴向抗拉力和抗拉强度;油松根系轴向循环应力-应变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 初次室内模拟自然界导致土壤侵蚀的循环荷载作用,研究油松根系的轴向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油松根系100次和1 000次疲劳后的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大于疲劳前根系单调轴向抗拉力和抗拉强度;油松根系轴向循环应力-应变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循环特征,"滞回环"最初阶段为较饱满的"梭形",具有较好的塑形变形和耗能能力,其间距较大,表现为"稀疏型"排列;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滞回环"间距越来越小,表现为"密集型"排列,趋于稳定;"滞回环"的加载段和卸载段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拟合曲线参数A、B、C除较小直径波动较大外,其余各根径的函数参数变化平稳;根系的疲劳轴向应变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以第20次循环为界限,总应变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应变迅速增长阶段和应变缓慢增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循环荷载 抗拉强度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岩溶地区三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强 常恩福 +4 位作者 毕波 李品荣 尹艾萍 刘永国 侬时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33,共5页
对滇东南岩溶地区3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坡耕地的径流和植被、土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恢复植被后,能取到明显的固土保水增肥作用。营造纯林、乔草混交林或经济林与牧草复合经营,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考虑保水、保土和保... 对滇东南岩溶地区3种退耕还林模式和坡耕地的径流和植被、土壤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地还林恢复植被后,能取到明显的固土保水增肥作用。营造纯林、乔草混交林或经济林与牧草复合经营,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综合考虑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川滇桤木∶红三叶>墨西哥柏>花椒∶大百脉根。与坡耕地相比,川滇桤木与红三叶混交林能减少37.23%的径流和99.40%的土壤流失,固体养分流失量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减少99.37%,99.43%,98.68%,98.86%,99.34%,99.35%和99.58%,液体养分流失中氮、磷、钾分别减少32.45%,19.80%和21.57%。不仅减少了水土和养分的流失,同时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对土壤的改良和营养补充,使土壤养分有所提高,而坡耕地的土壤养分则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退耕还林 造林模式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卫伟 陈利顶 +3 位作者 傅伯杰 赵新峰 黄志霖 巩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3,47,共6页
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事件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 a径流小区观测数据,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3个指标,利用快速聚类的方法将定西市安家沟内产流性降... 研究不同类型降雨事件下土地利用/覆被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4 a径流小区观测数据,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3个指标,利用快速聚类的方法将定西市安家沟内产流性降雨事件划分为3种格局。总体而言,降雨格局2为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事件的集合;降雨格局3为雨量分散、雨强小而历时很长的一类降雨事件的集合;而降雨格局1则为雨强、历时等特征值都介于格局3和格局2之间的降雨事件的集合体。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降雨格局下的径流侵蚀规律。(1)从静态观点来看,5种土地利用类型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依次为沙棘>荒草>油松>苜蓿>小麦。苜蓿地的土壤侵蚀严重,可能跟人为干扰破坏和苜蓿自身生长习性有关。(2)3种降雨格局中,以降雨格局2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侵蚀最为严重,降雨格局1次之,降雨格局3最弱。即雨量集中、雨强很高而历时较短的降雨类型是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3)多年生植被(如沙棘、油松等)的径流侵蚀有随生长年数增长而减弱的趋势,以生长初期最为严重,随后逐渐减弱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而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径流侵蚀不仅取决于该植被类型,更重要的是决定于该植被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降雨格局 土地利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主分量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叶绍明 温远光 张慧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对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主分量因子,并通过连栽桉树人工林主分量因子对不同代次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代次桉树人工林0—20cm和20—40c... 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对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主分量因子,并通过连栽桉树人工林主分量因子对不同代次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代次桉树人工林0—20cm和20—40cm的土壤主分量影响因子基本相同,由土壤的物理性质和N,P,K这3大营养元素构成的第一主分量是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桉树人工林在经过3代连栽后,林地土壤的综合肥力较第1、第2代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综合肥力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连栽桉树人工林地良好的土壤通气透水性和提高土壤N,P,K养分含量对保持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土壤肥力 主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张飞 陈云明 +1 位作者 王耀凤 王琳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有机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柠条林可增加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50a柠条除外),改善毛管孔隙状况,促进土壤的正...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柠条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有机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柠条林可增加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50a柠条除外),改善毛管孔隙状况,促进土壤的正向发育,>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而>0.25mm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在土壤剖面上,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根系和枯落物的共同影响,柠条林对表层土壤的各项物理性质改善作用最为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改善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林 黄土丘陵区 物理性质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根系固土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8
18
作者 宋维峰 陈丽华 刘秀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0-186,共7页
为了探索林木根系的固土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根系的固土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根系固土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鉴于此,概述了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加筋理论、锚固理论等根系固土基础理论以及须根理论模... 为了探索林木根系的固土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根系的固土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根系固土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鉴于此,概述了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加筋理论、锚固理论等根系固土基础理论以及须根理论模型(W氏模型)、垂直根系木本植物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水平根系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等根系固土的分析模型。依据固土理论,提出了今后根系固土作用研究重点是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与土的摩擦特性以及根系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根系 固土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冬时期树枝弯曲性能的试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淑娟 吴亚明 +1 位作者 徐曼琼 谢宝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3,69,共5页
以初冬时期北京常见的7个树种树枝为试验材料,将树枝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新鲜状态和自然干燥6个月后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出抗弯模量、抗弯强度和应变,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出各树种树枝的含水率、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结果表明,初冬时期... 以初冬时期北京常见的7个树种树枝为试验材料,将树枝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新鲜状态和自然干燥6个月后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出抗弯模量、抗弯强度和应变,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出各树种树枝的含水率、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结果表明,初冬时期各树种新鲜树枝的抗弯弹性模量在1 368~4 327 MPa,干树枝的抗弯弹性模量在2 827~6 174 MPa,干树枝的抗弯模量是新鲜树枝抗弯模量的1.29~2.58倍;新鲜树枝的抗弯强度在35.3~65.3MPa,干树枝的抗弯强度在55.3~178.5 MPa,干树枝的抗弯强度提高了53.1%~73.3%;新鲜树枝的应变因树种差异较大,最大可达6.40%,最小为0.54%,干树枝的应变在0.24%~3.36%,各树种干树枝的应变较新鲜树枝均有减小。统计结果表明,初冬时期树枝的弯曲性能与其含水率密切相关,即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抗弯模量与抗弯强度降低,而弯曲变形增加。在自然环境载荷作用下,新鲜树枝将发生较大弯曲变形,而干树枝可能被直接折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冬时期 树枝 三点弯曲实验 含水率 抗弯模量 抗弯强度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林下土壤侵蚀控制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桂静 崔明 +2 位作者 周金星 彭绍云 谢炎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通过在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建立标准径流小区,2007-2010年连续观测3种不同措施下林地的产流和产沙情况,研究南方红壤区降雨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充沛,年内分配不... 通过在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建立标准径流小区,2007-2010年连续观测3种不同措施下林地的产流和产沙情况,研究南方红壤区降雨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充沛,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汛期降雨量占到年均降雨量的67.2%,是年内径流泥沙损失最多的时期,其中,6月份的降雨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7.3%,应注重进行水土保持;(2)林地施肥改良、封育、人工补植3种控制措施的年均减流率分别为47.9%,47.5%,44.2%,年均减沙率分别为71.4%,67.8%,62.3%,减沙效益比减流效益高30.8%,3种控制措施均具有较好的减流减沙效益,但以林地施肥改良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最好;(3)不同控制措施的年际水土保持效益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土壤侵蚀 降雨量 产流产沙量 水土保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