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吕楠 周宇 +8 位作者 杨鹏飞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目的评价应用Tubridge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99例患者共101个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1个为首次治疗,10个为复发动脉... 目的评价应用Tubridge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99例患者共101个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1个为首次治疗,10个为复发动脉瘤。动脉瘤平均最大径为(19.6±6.6)mm,94个位于前循环,7个位于后循环。61例患者的61个动脉瘤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38例患者的40个动脉瘤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予以临床随访与影像学随访。结果 99例患者的101个动脉瘤共置入血流导向装置116枚(Tubridge74枚、Pipeline 42枚),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术后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并死亡,2例发生缺血性并发症。88个动脉瘤获得了影像学随访,其中短期随访(0~6个月)完全闭塞率为66.7%(42/63)、中长期随访(7~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73.5%(36/49)、长期随访(>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89.3%(25/28)。全部动脉瘤末次影像学随访完全闭塞率为72.7%(64/88),Tubridge组和Pipeline组分别为73.6%(39/53)和71.4%(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顶端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生 李宝民 +4 位作者 王君 曹向宇 刘新峰 葛爱莉 张阿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5-1347,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58岁,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9例窄...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58岁,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9例窄颈动脉瘤行直接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利用支架辅助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术后随访12~36个月,无再出血发生。所有患者恢复良好,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颅内动脉瘤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楚野 梁斌 +6 位作者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王贤 谷金 陈航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1~2周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运动疗法、针灸、高压氧及PNF治疗。3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进行感觉及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治疗前比较,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治疗后,中年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但与青少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NF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患者疗效基本相同,其对于中年患者疗效是否更为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磊 姜东林 +4 位作者 吕广明 严志强 赵朋 孙钧铭 李成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前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后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后根)和坐骨神经切断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每组10只。10周后... 目的探讨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前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后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后根)和坐骨神经切断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每组10只。10周后取左右两侧腓肠肌,应用荧光标记、电镜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细胞的凋亡表现及Fas/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10周后,骨骼肌细胞出现各种凋亡变化,细胞核凋亡形态明显,其中后根切断组、前根切断组和坐骨神经切断组的细胞核排列密集程度依次增加,Fas/FasL表达依次增强。电镜观察可见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细胞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但出现凋亡前期的形态改变。结论运动神经损伤对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大于感觉神经损伤,临床治疗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萎缩应优先考虑重建运动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肌萎缩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拉力参数构建兔腰骶神经牵拉损伤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保国锋 崔志明 +6 位作者 张金波 李卫东 朱昌来 徐冠华 孙郁雨 王玲玲 朱乐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2期8384-8387,共4页
背景:神经根牵拉损伤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发病原因之一,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经证实。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脊髓、神经根牵拉损伤后光镜和电镜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形态学动物实... 背景:神经根牵拉损伤是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近期发病原因之一,但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经证实。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脊髓、神经根牵拉损伤后光镜和电镜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形态学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10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12周龄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重度牵拉组4组,每组10只。方法:轻、中、重度牵拉组动物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1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0.4,1和1.8N的拉力水平牵拉左侧S1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和脊髓的牵拉性损伤,分别定义为轻、中和重度牵拉,时间持续10min。对照组不牵拉。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对受牵拉节段脊髓,两侧S1神经根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测神经元和髓鞘。结果:轻度牵拉组牵拉侧前角个别神经元稍肿胀,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形态基本上正常,个别白质小片状脱髓鞘样改变,神经根髓鞘和轴索轻度水肿,脱髓鞘不明显;中度牵拉组白质有脱髓鞘改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轴索崩解、断裂;灰质神经元水肿明显加重,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尼氏体消失,核固缩、深染,神经根髓鞘和轴索水肿,局部轻度脱髓鞘改变;重度牵拉组牵拉侧白质为不规则的大片脱髓鞘区,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固缩、变形、核深染,神经根有髓神经纤维萎缩、数目减少,重度脱髓鞘改变。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术后神经根和脊髓的病理分级改变与牵拉损伤程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神经根 脊髓 牵拉 形态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粘合法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新波 梁喜凤 +2 位作者 张梦云 张荣 杨晓花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FG)粘合法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至2012年就诊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31.35岁。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其...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FG)粘合法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至2012年就诊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31.35岁。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其中一组采用单纯缝合法(单纯神经缝合组);另一组在缝合的同时,局部应用FG粘合,并联合应用NGF(神经缝合+FG及NGF组)。术后所有的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观察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而对FG及NGF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单纯神经缝合组中,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恢复6例,部分恢复11例,无明显恢复7例,优良率70.8%;神经缝合+FG及NGF组中,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恢复21例,部分恢复3例,优良率100%,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神经缝合组(P<0.05)。结论在修复神经过程中联合应用FG及NGF,可明显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纤维蛋白胶 神经生长因子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6
7
作者 崔铉默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350-1352,1357,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颅内动脉瘤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成功率、GOS评分、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颅内动脉瘤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成功率、GO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瘤体复发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栓塞成功率(96.9%)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OS评分为5分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瘤体复发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一般颅内动脉瘤,颅内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技术疗效值得肯定,并发症少,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法 栓塞 自膨胀式支架 微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4
8
作者 闫秀琴 刘廷英 +2 位作者 张伟 刘伟 黎琍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8期744-745,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各项必要检查,常规及急救物品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术者做好用药、输液及监护工作。结果2例痊愈,1例死亡,低于本病的...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各项必要检查,常规及急救物品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术者做好用药、输液及监护工作。结果2例痊愈,1例死亡,低于本病的平均死亡率。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严密监视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脑肿胀的体会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更新 侯文 +2 位作者 赵晓平 畅涛 周雄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年第3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脑损伤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收治的36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脑损伤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预后状况。结果:36例中,死亡15例,重残2例,中残5例,轻残1例,恢复良好13例。死亡率为41.7%。...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脑损伤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收治的36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脑损伤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预后状况。结果:36例中,死亡15例,重残2例,中残5例,轻残1例,恢复良好13例。死亡率为41.7%。结论: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疗,有手术指征的,尽早积极手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以中医系统理论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能提高生存率,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肿胀 中西医结合疗法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1例
10
作者 程钢戈 董连强 +4 位作者 杜庆广 张晖 张宝国 武琛 黄永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04-1504,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创伤性 胼胝体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化酶激活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赵世伟 高葳 +1 位作者 李炳万 唐在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腺苷、前列腺素E1以及Zn2+等环化酶激活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1996-07在吉林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①前列腺素E1... 目的:观察腺苷、前列腺素E1以及Zn2+等环化酶激活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1996-07在吉林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n=10):①前列腺素E1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夹毁模型,术后4h术侧股二头肌注射前列腺素E1溶液0.05mg/kg,1次/d,定时给药,连续14d。②腺苷组:造模同前,注射腺苷溶液20mg/kg,注射时间和部位同前列腺素E1组。③高锌组:造模同前,术前10d开始喂以高锌饲料(饲料锌含量为52.7mg/kg)。④神经生长因子组:造模同前,术侧后肢足跖皮下注射β神经生长因子溶液0.1mg/kg,注射时间同前列腺素E1组。⑤模型组:造模同前,注射0.5mL灭菌生理盐水,注射时间和部位同前列腺素E1组。⑥假手术组:手术但不夹毁神经,余同模型组。在造模后21d,取大鼠L5背根节用图像分析法观测细胞数、核偏心率及核等圆径。结果:经补充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背根节细胞数:腺苷组及前列腺素E1组的细胞存活数均低于假手术组和神经生长因子组(P<0.05);各组背根节大、中、小细胞构成比例无差别(P>0.05),大细胞损失最大,其细胞平均数为假手术组的57.5%;中细胞损失最小,其细胞平均数为假手术组的89%。②核偏心率: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锌组与假手术组无差别(P>0.05),腺苷组低于模型组(P<0.05),前列腺素E1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③核等圆径: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锌组与加手术组无差别(P>0.05),腺苷组低于模型组(P<0.05),前列腺素E1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结论:腺苷等环化酶激活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脊髓背根节神经元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中Zn2+的保护效应与神经生长因子无差别,腺苷、前列腺素E1保护效应低于神经生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腺苷 前列腺素E类 神经元 传入/*药物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桑内酯对锥体神经元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作用(英文)
12
作者 邹晓毅 周华 周树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5期168-170,共3页
背景:神经元异常放电的基础是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激活与离子的跨膜运动。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是将细胞电活动与代谢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通道。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是否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马桑内酯是否具有调节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作用... 背景:神经元异常放电的基础是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激活与离子的跨膜运动。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是将细胞电活动与代谢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通道。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是否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马桑内酯是否具有调节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了解致痫剂马桑内酯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细胞膜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影响及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5/12在泸州医学院完成。将Wistar乳鼠的培养的海马锥体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四乙基胺组,二磷酸核苷组,马桑内酯组,电导与动力学组。方法:Wistar乳鼠在麻醉和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海马组织,接种、培养24h后加入10μmol/L的阿糖胞苷,选择培养7~10d、生长良好、形态典型的锥体神经元进行膜片钳试验。正常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四乙基胺组加入5mmol/L氯化四乙基胺;二磷酸核苷组先加入30μmoL/L的二磷酸核苷,后加入0.5mol/L的三磷酸腺苷;致痫组先加入1.0mL/L的马桑内酯,后加入1μmol/L的优降糖;对电导与动力学组,先调节钳制电压的大小,了解通道开放及通道形态,后加入马桑内酯。主要观察指标押①观察神经元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活动及形态。②观察不同钳制电压对通道活动的影响;了解二磷酸核苷、三磷酸腺苷和氯化四乙铵对通道的影响。③观察致痫剂马桑内酯对神经元细胞膜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的激活作用及优降糖的影响。结果:①对称性高钾溶液条件下,通道的翻转电位接近0mV。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开放随着钳制电压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多,具有电压依赖性,该通道可被氯化四乙铵阻断。②其电流-电压(I-V)曲线可被直线拟合,电导值为(78.23±12.04)pS。③30μmol/L的二磷酸核苷可使通道开放增多,0.5mol/L的三磷酸腺苷可抑制通道活动。④1.0mL/L的马桑内酯诱导通道开放数量明显增多,1μmol/L的优降糖可抑制通道活动。⑤通道开放时间,致痫神经元τ01为(1.754±0.060)ms,正常神经元为(1.733±0.046)ms,无显著性差异穴n=25,t=0.147,P>0.05雪鸦而τ02正常组为(2.441±0.265)ms,致痫组延长,为(10.446±0.579)ms穴n=25,t=0.000,P<0.01雪。结论:在马桑内酯诱导的癫痫发作中,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开放的作用是降低动作电位频率、保护神经元,可能起一种负反馈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钾通道 腺苷三磷酸 马桑内酯 膜片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91例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临床疗效分析
13
作者 罗鹏刚 熊龙 张兰亭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91例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患儿施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1例患者术后81例痉挛完全消失,10例明显缓...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91例锥体束系痉挛性脑瘫患儿施行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痉挛解除情况并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1例患者术后81例痉挛完全消失,10例明显缓解,解痉有效率100%;术后行走能力评分5分43例,4分30例,3分12例,总有效率93.5%;步态明显改善49例,有所改善26例,总有效率82.4%。结论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锥体束系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 锥体束系 脑性瘫痪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中干变异2例分析
14
作者 闫厚军 田光磊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3490-3490,共1页
关键词 臂丛/损伤 臂丛/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在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芬 张军明 +5 位作者 张禅 王旭阳 廖敏 任艳华 屠文展 雷亚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0-1001,1008,共3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去传入损伤后电针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L1-L5、L7-S2背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为备用背根)、手术+电针刺组(电针组)、手术+电针刺+NT-3抗体... 目的探讨内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去传入损伤后电针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L1-L5、L7-S2背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为备用背根)、手术+电针刺组(电针组)、手术+电针刺+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备用背根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且电针组感觉神经元突起标记点密度(171.5±12.1/100μm2)明显高于手术组(101.2±6.5/100μm2)及抗体封闭组(142.3±12.3/100μm2,P<0.05)。结论电针刺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而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3 电针 神经元可塑性 神经元 传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16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齐文涛 武永康 +1 位作者 王友伟 曹德茂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人路在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单侧半椎板人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例,胸段6例,腰段9例。结果16例肿瘤均全切除。病理...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人路在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单侧半椎板人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例,胸段6例,腰段9例。结果16例肿瘤均全切除。病理结果: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室管膜瘤1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随访16例,时间6~26个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脊柱稳定性好。结论经单侧半椎板人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手术创伤小,对脊椎后柱结构破坏少,可有效治疗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入路 半椎板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NGF基因的Schwann细胞对慢性神经根嵌压伤后神经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志勇 杨大志 +2 位作者 刘洪涛 徐亮 王多 《脊柱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目的观察转染NGF基因的Schwann细胞(SCs)在慢性神经根嵌压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动物模型,体外培养、纯化SCs并转染NGF基因,检测基因表达后种植于神经根嵌压伤处,术后2周处死动物切取神经根组织,行wes... 目的观察转染NGF基因的Schwann细胞(SCs)在慢性神经根嵌压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嵌压伤的动物模型,体外培养、纯化SCs并转染NGF基因,检测基因表达后种植于神经根嵌压伤处,术后2周处死动物切取神经根组织,行western blot、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转染NGF的SCs可以在体内长期存活并形成新的髓鞘,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单纯SCs组显著促进慢性神经根嵌压伤后的神经修复。结论转染NGF基因的SCs在慢性神经根嵌压伤后的神经修复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慢性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根病 许旺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再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贺 王东 +2 位作者 张金峰 张向艳 李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5期2312-2313,共2页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占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0%左右[1],因其与脑干比邻,多为宽颈及大动脉瘤,长期随访如果破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不予治疗,几乎所有病例在3~6年内因再出血死亡或重残,再出血几率较前循环动脉瘤比高2~3倍[2],...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占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0%左右[1],因其与脑干比邻,多为宽颈及大动脉瘤,长期随访如果破裂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不予治疗,几乎所有病例在3~6年内因再出血死亡或重残,再出血几率较前循环动脉瘤比高2~3倍[2],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保守治疗预后极差。开颅手术治疗的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都很大,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本文回顾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应用双微管技术血管内栓塞治疗15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底动脉瘤 双微管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度犬马尾压迫模型诱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俊铭 史建刚 +5 位作者 史国栋 刘颜玲 刘晓红 贾连顺 叶晓健 李家顺 《脊柱外科杂志》 2007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犬急性重度马尾神经压迫48h的相关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表达水平。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8),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实验性犬急性重度马尾神经压迫48h的相关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表达水平。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8),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4)行多重马尾压缢,其中第1根束缢线使整个马尾束缢了50%-75%,另3根束缢线使马尾束缢了25%-50%。对照组(n=4)仅行马尾暴露而未行马尾束缢。于术后48h取相应脊髓及DRG行HE染色、BDNF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多重马尾束缢后48h可在相应下腰骶髓和DRG神经元群体内诱导出显著的BDNF增量调节;而脊髓、DRG和神经纤维内相关结构亦见BDNF阳性表达。结论多重马尾束缢犬模型形成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e syndrome,CES)时,BDNF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和炎性痛、神经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 多发性神经根病 脊神经节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血管合并臂丛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玉珍 洪光祥 王发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1082-1083,共2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损伤 锁骨下动脉/外科学 臂丛/损伤 臂丛/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