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改良的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预测脓毒血症预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作者 杨伟 李晨曦 +1 位作者 周月晨 张淑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评价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qSOFA)系统与乳酸改良的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LqSOFA)系统对脓毒血症预后进行早期预测的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 目的:评价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qSOFA)系统与乳酸改良的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LqSOFA)系统对脓毒血症预后进行早期预测的效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收集采用qSOFA和LqSOFA两项评分预测脓毒血症预后的研究,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双变量meta分析模型评价两项评估量表在预测高死亡率方面的效能。采用双变量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对研究的灵敏度、特异性、诊断优势比(DOR)、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26937例患者。qSOFA与LqSOFA均与脓毒血症患者较高死亡风险相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风险比(RR)分别为1.46(95%CI:1.23~1.74)和1.21(95%CI:1.08~1.35),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1)。在预测死亡方面,LqSOF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0.82(95%CI:0.71~0.90),qSOF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0.74(95%CI:0.59~0.85)。结论:qSOFA和LqSOFA对脓毒血症患者的高死亡风险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LqSOFA灵敏度更高,对早期预后预测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乳酸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预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期间内皮糖萼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锦 万晓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0期132-136,共5页
内皮糖萼是衬于血管内皮表面的多功能结构,其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关键作用。内皮糖萼的基本成分包括糖蛋白和蛋白聚糖。脓毒症期间,内皮糖萼通过多种机制降解,内皮结构和功能受损,引起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内皮糖萼是衬于血管内皮表面的多功能结构,其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关键作用。内皮糖萼的基本成分包括糖蛋白和蛋白聚糖。脓毒症期间,内皮糖萼通过多种机制降解,内皮结构和功能受损,引起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直至死亡。本文对脓毒症期间内皮糖萼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作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糖萼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微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飞方 朱义洪 薛细松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效果及对其微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及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莆田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脓毒症102例患者,根据其入院编号顺序按照1:1比例分...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效果及对其微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及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莆田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脓毒症102例患者,根据其入院编号顺序按照1:1比例分至两组中,即对照组(n=51,予以单纯CBP治疗)与观察组(n=51,予以CBP+乌司他丁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微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及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94.12%和对照组76.47%的总有效率比较,前者更具优势(P<0.05);两组治疗前后微循环指标差异显著,PVD、PPV及MFI提升显著,TVD下降显著,而观察组以上指标提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明显,PCT、CRP及IL-10可见显著下降,但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以上各指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机械通气、ICU住院及总住院时间方面更占优势,且28d病死率更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BP治疗重症脓毒症可提高治疗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机体微循环,还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重症脓毒症 微循环指标 炎症指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oll样受体9与创伤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唐国强 胡惠 曾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Toll样受体9(TLR9)水平与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53例创伤后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208例未发生脓毒症患者(无脓毒症组),以及63例体检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 目的探讨血清Toll样受体9(TLR9)水平与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53例创伤后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208例未发生脓毒症患者(无脓毒症组),以及63例体检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创伤患者入院1 h(T0)、3 h(T1)、6 h(T2)、12 h(T3)、24 h(T4)、48 h(T5)、72 h(T6)的血清TLR9水平(对照组仅体检日检测)。分析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TLR9对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无脓毒症组T0时血清TLR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T1~T6血清TLR9水平均高于无脓毒症组(P<0.05)。死亡组T4~T6血清TLR9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基线SOFA评分≥17分、T6时TLR9≥3 pg/mL是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T6时TLR9、基线SOFA评分以及两者联合预测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754和0.824。结论创伤所致脓毒症患者血清TLR9水平显著增高,且与院内死亡有关,可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脓毒症 TOLL样受体9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2R激动剂C21联合ACE2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臧思皓 岳佳 曾庆繁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93-129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受体(AT2R)激动剂C2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抑制剂联合作用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受体(AT2R)激动剂C2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抑制剂联合作用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LPS构建脓毒症模型,其中治疗组、ACE2抑制组、联合组在注射LPS前分别注射C21、ACE2抑制剂(MLN-4760)及二者联合进行干预;干预结束8 h后,麻醉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AT2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取血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心脏和肾脏样本制作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心脏和肾脏组织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L-6、IL-10、TNF-α、AngⅡ、AT1R及AT2R升高,实验组、ACE2抑制组、联合组NO升高(P<0.05);与实验组比较,治疗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T1R及AngⅡ降低、IL-10升高(P<0.05),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大鼠血清AT2R升高(P<0.05);与实验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NO降低(P<0.05),ACE2抑制组NO升高(P<0.05);与治疗组比较,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T1R及NO升高(P<0.05),IL-10、AT2R降低(P<0.05);与ACE2抑制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ngⅡ及NO降低(P<0.05),IL-10、AT2R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实验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心肌、肾脏细胞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但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肾小管空泡变性、炎症细胞浸润较轻。结论AT2R激动剂C21联合ACE2抑制剂可减轻大鼠因高AT1R引起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血清AT1R、AT2R及AngⅡ影响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1受体 血管紧张素2受体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6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6
作者 董晓玉 马晴晴 +3 位作者 殷俊 李家斌 郑美娟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患者121例,分为两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95例,包括非脓毒症患者19例,脓毒症患者5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0例)、局部感染组(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患者121例,分为两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95例,包括非脓毒症患者19例,脓毒症患者5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0例)、局部感染组(26例)以及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BNs)表面簇分化抗原(CD)62L、CD64和CD11b分子及其吞噬功能。结果SIRS组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最高(P<0.01),其次为局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脓毒症休克组IL-6水平最高(P<0.01),其次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休克组与脓毒症组血清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IL-6组比较,高IL-6组脓毒症患者血清hsCRP、PCT和IL-10水平亦见增高(P<0.01),PBNs CD11b指数和CD64指数也同时增高(P<0.01),高IL-6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高于低IL-6组(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血清IL-6水平随着疾病进展而逐渐升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是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高IL-6水平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同时高表达CD64和CD11b。血清IL-6水平与脓毒症的诊断和分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可为临床诊断及分期、疾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10 CD64 CD11B CD62L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幼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周伟 杜泽丽 +3 位作者 郭露 朱凯 江咏梅 杨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942-943,938,共3页
目的 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方法 对我院 1997年6月~ 2 0 0 0年 6月 4 95 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 6 5 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6 5 5株细菌中前 3位病原菌依次为... 目的 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方法 对我院 1997年6月~ 2 0 0 0年 6月 4 95 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 6 5 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6 5 5株细菌中前 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SCON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大肠埃希菌 ,分别占 32 .1%、17.4 %、9.0 % ;药敏结果显示 ,近 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MRS)逐年上升 ;在 16种抗生素中 ,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 (1.8% )、亚胺培南 (3.4 % )耐药率最低 ;对氨苄西林 (84 .7% )、替卡西林 (84 .7% )保持高耐药率。结论 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 ,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 病原菌 耐药性 败血症 抗生素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诱因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庆兴 冯红军 +4 位作者 陈迎晓 王邦松 郑宇 苏刚 金益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 探讨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的诱因以及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4年6月住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诱因、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10例次(占33.33%),心血... 目的 探讨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的诱因以及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4年6月住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诱因、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10例次(占33.33%),心血管疾病9例次(占30.00%),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意外各5例次;在发病前7例(23.33%)施行了穿刺导管深静脉留置;41株病原菌中G^+菌6株(14.6%),G^-菌27株(65.9%),真菌8株(19.5%);病原菌分布老年组真菌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对G^-杆菌敏感性良好的药物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而耐药性较高的是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真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 基础疾病较多、各种侵袭性操作、尤其是静脉导管留置是医院老年患者败血症的诱因;G^-菌是主要致病菌;老年组真菌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良好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败血症 诱因 耐药性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军 吕一枝 +2 位作者 李志飞 邹英杰 汤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3期4109-4114,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败血症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的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 目的评价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败血症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的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分为A组(<10 mg/L)8例、B组(10~20 mg/L)34例和C组(>20 mg/L)8例,同期另选择非感染性疾病或非免疫系统疾病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B、C组患儿的血药浓度、药敏试验指标、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4组免疫功能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谷浓度、峰浓度、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4)/最低抑菌浓度(MIC)预测临床疗效的效能。结果 B组、C组患儿谷浓度、峰浓度、AUC24以及AUC24/MIC均高于A组(P<0.05);C组患儿谷浓度、峰浓度、AUC24以及AUC24/MIC高于B组(P<0.05)。A、B、C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细菌学疗效优于A组(P<0.05)。AUC24/MIC预测临床疗效的效能优于谷浓度和峰浓度(Z=4.153、4.201,P值均<0.001)。C组患儿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前,A、B、C组患儿的CD_3^+、CD_4^+、CD_8^+比例以及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_(64)^+、NK细胞比例以及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CD_3^+、CD_4^+、CD_8^+比例和IgA、IgG水平高于A组,CD_(64)^+、NK细胞比例以及IgM水平低于A组(P<0.05);治疗后,A、B、C组患儿的免疫学指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中有重要作用;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0~20 mg/L时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且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AUC24/MIC>391可以预测患儿的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败血症 新生儿学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多粘菌素B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期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6 位作者 王华东 董军 王彦平 付咏梅 杨皓庄 张穗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白、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测定。结果 :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 ,包括对家兔体温、C -反应蛋白以及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变化的抑制等 (P <0 0 5 ) ,并且其效果与预先给予全剂量多粘菌素B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内毒素性疾病治疗中 ,选择分别作用于内毒素不同结构部位的两种拮抗剂组成合剂 ,可以利用某些拮抗剂的不同特点相互取长补短 ,从多个环节上拮抗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降低单一药物的剂量 ,减轻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急性期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例成人败血症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邦松 李庆兴 +1 位作者 王震龙 苏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54-355,共2页
目的 探讨败血症与医院感染发展的趋势 ,致病菌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3月~ 1999年 3月间 ,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10 4例 10 9次败血症。结果  10 4例 10 9次败血症中院内感染占 5 2 .9% ,院外感染占 47.1% ;本组败血... 目的 探讨败血症与医院感染发展的趋势 ,致病菌的变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3月~ 1999年 3月间 ,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10 4例 10 9次败血症。结果  10 4例 10 9次败血症中院内感染占 5 2 .9% ,院外感染占 47.1% ;本组败血症有严重基础病与易感因素占 88.5 % ;致病菌分布特点有 :G- 菌呈上升趋势 ,G- 菌则有下降趋势 ,但仍以 G-菌为主 ;条件致病菌、复数菌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 ;本组院内感染病死率高(34 .5 6 % ) ,这往往与宿主防御机能或诱因因素有关。结论  G+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 ,G-菌则有下降趋势 ,条件致病菌和真菌败血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应注意合理用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医院内感染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例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凤琴 叶枫 +1 位作者 张丽崧 陈丽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008-1009,共2页
目的 探索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 1998~ 2 0 0 3年 6 3例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败血症发生率为 0 .0 6 % ,病死率达 33.33% ,发病与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联用... 目的 探索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 1998~ 2 0 0 3年 6 3例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败血症发生率为 0 .0 6 % ,病死率达 33.33% ,发病与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联用多种抗生素等有明显的关系 ,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败血症 革兰阴性杆菌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危重病人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秀琴 时兢 +3 位作者 谢卫星 陆荣国 王烨 衡军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3-654,共2页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败血症早期诊断的快速、可靠的方法和降钙素原 (PCT)对危重病人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发光法 (ILMA)对 12 0例怀疑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测定血清降钙素原 ,结合C -反应蛋白 (CRP)测定和血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败血症早期诊断的快速、可靠的方法和降钙素原 (PCT)对危重病人败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发光法 (ILMA)对 12 0例怀疑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测定血清降钙素原 ,结合C -反应蛋白 (CRP)测定和血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 0例病人中PCT阳性 4 5例 ,CRP阳性 17例 ,血培养阳性 12例。在有明显感染灶组中PCT与CRP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在伴有MODS组中PCT与CRP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在与有明显感染灶组比较PCT阳性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PCT均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CT可以作为危重病人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 ,PCT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败血症预后的指标。PCT持续或进行性升高提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败血症 诊断 危重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数菌败血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菌谱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邦松 李庆兴 泮发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741-743,共3页
目的 探讨复数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70~ 2 0 0 2年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99例复数菌败血症。结果  99例复数菌败血症中都有基础疾病 ,多系耐药菌株感染 ,医院内感染占多数 77例 ... 目的 探讨复数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70~ 2 0 0 2年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 99例复数菌败血症。结果  99例复数菌败血症中都有基础疾病 ,多系耐药菌株感染 ,医院内感染占多数 77例 77.8% ,医院外感染占 2 2 .2 % ;危险因素包括恶性疾病、免疫抑制、化疗和放疗、介入性诊治、操作不当、住 ICU、滥用抗药菌物 ,呼吸机应用等 ;致病菌的特点 :革兰阴性菌 (G- )占多数、革兰阳性菌(G+ )增加 ,条件致病菌和合并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结论 复数菌败血症危重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 ,应早发现 ,治疗基础疾病 ,预防或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合理用药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数菌败血症 危险因素 耐药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败血症大鼠肝、肾、心、肺线粒体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蒋建新 汪江淮 +3 位作者 陈惠孙 田昆仑 王涛 刁有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3-186,共4页
本实验根据Wichterman等人方法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败血症大鼠模型,观察了CLP败血症早、晚期心、肺、肝和肾线粒体功能的变化。CLP12h,肝、肾和心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1,P<0.05,P<0.01)。CLP1... 本实验根据Wichterman等人方法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败血症大鼠模型,观察了CLP败血症早、晚期心、肺、肝和肾线粒体功能的变化。CLP12h,肝、肾和心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1,P<0.05,P<0.01)。CLP16h,肺线粒体RCR亦有明显降低(P<0.001)。各生命脏器线粒体P/O值也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CLP20h,RCR和P/O都下降更甚。结果提示CLP败血症过程中,生命脏器线粒体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生命脏器线粒体损伤可能是败血症过程中多种器官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细菌和/或内毒素的直接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线粒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立燕 徐若男 +6 位作者 韩根成 王仁喜 陈国江 肖鹤 侯春梅 沈倍奋 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66-770,共5页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在应用化疗或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常合并严重感染,使得近年来败血症的发生逐年增多,败血症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本研究建立成熟的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为探讨败血症中的...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在应用化疗或大量的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常合并严重感染,使得近年来败血症的发生逐年增多,败血症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本研究建立成熟的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为探讨败血症中的致病机制提供体实验基础。以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建立实验性败血症小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补体C5a、IL-6、TNF-α、IFN-γ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和肠系膜淋巴细胞的凋亡,HE染色方法观察胸腺和脾的病理损伤。实验结果显示,70%-80%左右的动物于术后72小时内死亡,在限定的观察时间内只有20%左右动物生存,CLP手术组的动物体重也有明显降低,补体C5a、IL-6、TNF-α、IFN-γ等与败血症相关的炎症介质在CLP手术后均表现为显著的上调,CLP术后20小时小鼠胸腺及肠系膜的CD4+淋巴细胞均出现了明显凋亡,胸腺及脾组织也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损伤,研究结果显示了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败血症小鼠模型(CLP),为进一步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提供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盲肠结扎 盲肠穿孔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卫萍 邵海砜 +3 位作者 李珍大 张小卫 秦卫松 宗永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6-317,共2页
目的 对全自动血培养仪 (Bac T/ 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用 Bac T/ Alert系统对 2 6 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 ,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 ,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 目的 对全自动血培养仪 (Bac T/ 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 ,用 Bac T/ Alert系统对 2 6 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 ,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 ,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 培养时间缩短至 5 d、2 4h以内阳性者为6 2 .9% ,48h以内阳性者 89.0 % ,72 h以内阳性者 96 .1% ,培养阳性率为 12 .8% ,共检出 5 9种菌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 40 .9%。结论  Bac T/ 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 ;而且操作简便 ,结果快速、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败血症 细菌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败血症休克晚期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稳态变化及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悦敏 单绮娴 +3 位作者 张雄 金红峰 屠洁 夏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 :探讨败血症休克晚期血管平滑肌 (VSM)细胞内钙稳态的变化与血管低反应性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和穿孔法 (CLP)复制大鼠败血症休克模型 ,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 ,测定大鼠去内皮主动脉环的张力。结果 :CLP组动脉环对苯... 目的 :探讨败血症休克晚期血管平滑肌 (VSM)细胞内钙稳态的变化与血管低反应性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和穿孔法 (CLP)复制大鼠败血症休克模型 ,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 ,测定大鼠去内皮主动脉环的张力。结果 :CLP组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 (PE)和KCl的收缩反应均低于假手术组 (Sham) ;CLP组动脉环的钙浓度-收缩曲线比Sham组明显右移 ;在无钙液中 ,CLP组动脉环对咖啡因诱导的收缩幅度与Sham组比无显著差异 ,而由PE及随后加入的CaCl2 所引起的收缩幅度则明显低于Sham组 (P <0 .0 5 )。预先用特异性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孵育后 ,CLP组动脉环的收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败血症休克晚期VSM的低反应性可能涉及VSM细胞的钙稳态失调 ,NO的过量产生可能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主动脉 败血症休克 晚期 血管平滑肌 钙稳态 收缩反应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新 刘伟武 +4 位作者 刘丽梅 李岸英 王缉义 王冬晓 庞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败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某妇幼保健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剖宫产手术患者,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选取剖宫产患者...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败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某妇幼保健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剖宫产手术患者,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选取剖宫产患者4 604例,发生败血症32例,发病率为0.7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妊娠合并糖尿病(OR=4.03)、有阴道试产(OR=15.86)、阴查次数≥3次(OR=6.77)、胎膜早破≥12 h(OR=3.47)、术中出血量≥1 000 mL(OR=4.66)、术后留置导尿管>24 h(OR=2.83)、一周内有使用抗菌药物史(OR=3.20)共7个指标为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周≥34 W(OR=0.20)、血红蛋白≥100 g/L(OR=0.40)、清蛋白≥35 g/L(OR=0.28)和正常羊水量(OR=0.22)共4个指标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应针对孕产妇围手术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和对保护因素进行医学干预,以期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术后败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败血症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Th17细胞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庞玉洪 赵建明 +3 位作者 陈抗侵 牟爱华 毛界 蔡志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35期3919-392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细胞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72例)、中危组(65例)和高危组(43例);按脓毒症患者...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细胞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危组(72例)、中危组(65例)和高危组(43例);按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48例)和死亡组(32例)。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肌酐(SCr)水平,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情况,并进行组间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外周血Th17细胞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不佳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危重组间外周血Th17细胞、IL-17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其中高危组最高,中危组次之,低危组最低。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IL-17、SCr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Th17细胞与APACHEⅡ评分(r=0. 83,P <0. 05)、SCr水平呈正相关(r=0. 70,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h17细胞诊断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 8%和82. 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56,95%CI为[0. 774,0. 921],均显著高于S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 6%和70. 1%,AUC为0. 768,95%CI为[0. 669,0. 841],P均<0. 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作为一项有效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7细胞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