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蛋白(precursor S1 protein,preS1)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及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检查的228例乙...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蛋白(precursor S1 protein,preS1)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及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检查的228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HB患者75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93例(LC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60例(HCC组)。根据LC和HCC组肝组织活检分析肝脏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HCC组血清preS1水平[496.32(457.63,988.0)ng/mL]和LC组[338.72(247.93,554.61)ng/mL]血清preS1水平均显著高于CHB组[113.69(87.09,177.40)ng/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组血清preS1水平亦高于LC组(P=0.002)。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reS1水平鉴别诊断CHB与L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是0.881(95%CI:0.830~0.932),鉴别诊断CHB/LC与HCC的AUC是0.861(95%CI:0.815~0.908)。3组患者的血清preS1水平与HBsAg(rs=0.799,P<0.001)呈强正相关和Log HBV DNA(rs=0.262,P<0.001)呈弱正相关。此外LC组和HCC组血清preS1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分级(rs=0.201,P=0.009)及肝纤维化分期也呈弱正相关性(rs=0.295,P<0.001)。结论血清preS1水平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和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呈正相关,有可能成为鉴别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肝硬化或癌变的候选标志物。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深圳市罗湖区某幼儿园一起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混合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疫情持续传播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整理...目的明确深圳市罗湖区某幼儿园一起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混合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疫情持续传播的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整理分析疫情相关资料,在疫情接报和持续传播阶段分别采集病例咽拭子、肛拭子以及环境样本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及基因分型。结果本起疫情共持续42d,报告115例病例,无重症、住院及死亡病例。其中HA 86例,HFMD 11例,其他18例。幼儿园整体罹患率为20.7%(115/555),其中教学楼二楼儿童罹患率为27.5%(57/207),与一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824,95%CI:1.187~2.804)。实验室检测发现前后两次采样的病原体型别不同。疫情持续传播可能与社区密切接触、首诊误诊、晨检不规范、游园活动等因素有关。结论这是一起由多个传播源头引起的HA混合HFMD聚集性疫情。既有社区到幼儿园的传播,也存在幼儿园跨班级间传播。建议校园传染病防控增加居家隔离观察期,以防疫情持续传播。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2022-2023年凉山地区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特征,并开展多中心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调查,选取凉山地区6家县市级医院(西昌市人民医院、凉山州妇幼保健院、西昌市妇幼保健院、凉山州...目的调查2022-2023年凉山地区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特征,并开展多中心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调查,选取凉山地区6家县市级医院(西昌市人民医院、凉山州妇幼保健院、西昌市妇幼保健院、凉山州昭觉县医院、西昌市冕宁县医院、凉山州越西县医院),采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病房年龄<28d的新生儿大便样本2918份,其中2022年1393份(腹泻样本65份,非腹泻样本1328份),2023年1525份(腹泻样本77份,非腹泻样本1448份),对样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分析感染特征。结果在2918份新生儿大便样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82份,阳性率为2.81%,其中腹泻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4.51%(49/142),非腹泻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6),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呕吐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4.75%(49/141),非呕吐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7),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5.00%(49/140),非发热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8),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7至9月阳性率<1.5%,12月至次年2月阳性率较高,均>4.5%,各月份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可见明显季节感染高峰,12月至次年2月检出率较高;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情况均是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的危险因素(P<0.05);25.00%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出现腹泻症状。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新生儿腹泻的重要原因,轮状病毒感染高峰期集中于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不同日龄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率差异明显,需加以干预。腹泻、胎龄、喂养方式、出生体重、NICU入住情况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结合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新生儿入院后即完善疑似感染轮状病毒实验室检查。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蛋白(precursor S1 protein,preS1)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及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检查的228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HB患者75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93例(LC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60例(HCC组)。根据LC和HCC组肝组织活检分析肝脏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HCC组血清preS1水平[496.32(457.63,988.0)ng/mL]和LC组[338.72(247.93,554.61)ng/mL]血清preS1水平均显著高于CHB组[113.69(87.09,177.40)ng/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组血清preS1水平亦高于LC组(P=0.002)。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reS1水平鉴别诊断CHB与L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是0.881(95%CI:0.830~0.932),鉴别诊断CHB/LC与HCC的AUC是0.861(95%CI:0.815~0.908)。3组患者的血清preS1水平与HBsAg(rs=0.799,P<0.001)呈强正相关和Log HBV DNA(rs=0.262,P<0.001)呈弱正相关。此外LC组和HCC组血清preS1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分级(rs=0.201,P=0.009)及肝纤维化分期也呈弱正相关性(rs=0.295,P<0.001)。结论血清preS1水平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和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呈正相关,有可能成为鉴别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肝硬化或癌变的候选标志物。
文摘目的调查2022-2023年凉山地区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特征,并开展多中心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调查,选取凉山地区6家县市级医院(西昌市人民医院、凉山州妇幼保健院、西昌市妇幼保健院、凉山州昭觉县医院、西昌市冕宁县医院、凉山州越西县医院),采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病房年龄<28d的新生儿大便样本2918份,其中2022年1393份(腹泻样本65份,非腹泻样本1328份),2023年1525份(腹泻样本77份,非腹泻样本1448份),对样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分析感染特征。结果在2918份新生儿大便样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阳性82份,阳性率为2.81%,其中腹泻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4.51%(49/142),非腹泻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6),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呕吐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4.75%(49/141),非呕吐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7),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新生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5.00%(49/140),非发热新生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19%(33/2778),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7至9月阳性率<1.5%,12月至次年2月阳性率较高,均>4.5%,各月份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可见明显季节感染高峰,12月至次年2月检出率较高;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情况均是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的危险因素(P<0.05);25.00%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出现腹泻症状。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新生儿腹泻的重要原因,轮状病毒感染高峰期集中于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不同日龄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率差异明显,需加以干预。腹泻、胎龄、喂养方式、出生体重、NICU入住情况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结合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新生儿入院后即完善疑似感染轮状病毒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