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9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头翁汤通过HMGB1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1
作者 朱维娜 马春华 +3 位作者 阮杰 周芙琼 张亚杰 隆红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对葡聚糖硫酸钠所致小鼠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美沙拉嗪组(5-ASA)(800 mg·kg^(-1)),...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对葡聚糖硫酸钠所致小鼠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美沙拉嗪组(5-ASA)(800 mg·kg^(-1)),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7 d构建UC模型,造模d 5开始灌胃给药,连续7 d。观察小鼠体质量,肠道大体观形态、结肠长度、生存率、结肠质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含量;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肠道HMGB1、免疫球蛋白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肽酶9(MMP-9)、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白头翁汤有效减轻UC小鼠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下调炎症因子IL-6和IL-1β、VCAM和ICAM、MMP-9,下调HMGB1。此外,它还抑制核Nrf2/HO-1通路。结论白头翁汤对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炎症指标及氧化应激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水平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结肠黏膜的屏障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溃疡性结肠炎 Nrf-2/HO-1信号通路 HMGB1 氧化应激 葡聚糖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探讨补肾通腑方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及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王旭 张杰 +2 位作者 赵敏 宋晓雨 段建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 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调控肠道菌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以APP/PS1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通腑方治疗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16S rDNA检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IL-6等炎症因子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肾通腑方可以缩短AD模型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路径,增加跨越平台次数(P<0.05),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丰度,促进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修复,降低iNOS/Iba1共表达,提高Arg1/Iba1共表达(P<0.01),促进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下调TLR4、NF-κB、IL-6等促炎因子的表达。结论补肾通腑方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介导的LPS/TLR4/NF-κB通路,从而抑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补肾通腑方 肠道菌群 LPS/TLR4/NF-κB通路 16S rDNA 微生物-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细胞DU 145的影响
3
作者 朱文雄 袁轶峰 +3 位作者 刘慧 龙柳芽 张熙 陈其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究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脑转移细胞DU 145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制备空白血清和益肾通癃汤含药血清,将DU 145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阳性药物组(25μmol/L ICG-001),益肾通癃汤低、中、高剂量组(5%、10%、15%含药血... 目的探究益肾通癃汤对人前列腺癌脑转移细胞DU 145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制备空白血清和益肾通癃汤含药血清,将DU 145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阳性药物组(25μmol/L ICG-001),益肾通癃汤低、中、高剂量组(5%、10%、15%含药血清),联合用药组(25μmol/L ICG-001+15%含药血清)。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RT-qPCR法检测细胞Wnt1、Wnt3a、β-catenin、GSK-3β、AP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Wnt1、Wnt3a、β-catenin、GSK-3β、p-GSK-3β、APC蛋白表达。结果益肾通癃汤可有效抑制DU 145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降低Wnt1、Wnt3a、β-catenin、APC mRNA和蛋白表达(P<0.01),升高GSK-3βmRNA及蛋白表达(P<0.01),降低p-GSK-3β蛋白表达(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且与ICG联用时效果最佳。结论益肾通癃汤可能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发挥对前列腺癌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通癃汤 前列腺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DU 145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骨-牡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抗抑郁效应
4
作者 宋永贵 陈运丽 +6 位作者 苏丹 李前民 李惠珍 艾志福 杨明 朱根华 陈丽玲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3,共9页
目的探索龙骨-牡蛎在经典名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对抗抑郁的增效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帕罗西汀组(10 mg/kg)、全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高剂量组(10.4、20.8 g/kg)和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龙骨和牡蛎)低、高剂... 目的探索龙骨-牡蛎在经典名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对抗抑郁的增效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帕罗西汀组(10 mg/kg)、全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高剂量组(10.4、20.8 g/kg)和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龙骨和牡蛎)低、高剂量组(9.1、18.2 g/kg),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刺激联合孤养法建立小鼠抑郁模型,共造模35 d,造模21 d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4 d。给药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价小鼠抑郁样行为,并检测小鼠颈动脉血流量。收集小鼠粪便,运用16S rRNA测序分析评估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追踪肠道偶氮还原酶活性以及神经递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方的抗抑郁神经行为学表现优于去方,对2种差异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及其10种差异菌属的丰富度产生回调作用。与去方比较,全方对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值的调节突出,降低了肠道偶氮还原酶的活性,回调了海马和结肠组织所含神经递质水平。此外,抑郁样行为的减轻、肠道菌群以及神经递质的改变显示与偶氮还原酶活性高度相关。结论龙骨-牡蛎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包括恢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菌落稳态,降低肠道偶氮还原酶活性,回调神经递质的异常变化,增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效,对全方配伍后抗抑郁效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牡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抗抑郁 肠道菌群 偶氮还原酶活性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根碱调节CXCL12/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5
作者 田佳玉 冯丹 +3 位作者 胡焓 张书力 童胜雄 李少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CC-390(CXCL12/CXCR4信号激活剂,2.2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NUCC-390(2.2 mg/kg)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TX)建立PHN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含10%Tween 80和10%乙醇的生理盐水,血根碱和NUCC-390处理后,检测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过敏及热痛觉过敏症状,比较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热刺激反应潜伏期(PWTL);TUNEL染色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ELISA检测大鼠脊髓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环氧化酶-2(COX-2)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XCL12/CXC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WMT显著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根碱低、高剂量组大鼠PWMT均升高(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血根碱高剂量组比较,血根碱高剂量+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血根碱可通过下调CXCL12/CXCR4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进而阻止PHN大鼠炎症反应发生,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减轻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和热痛觉减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根碱 CXCL12/CXCR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及实验验证探讨麦冬皂苷D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李仲普 黄乐 +3 位作者 刘雨 胡学军 邓秀娟 管聘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目的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麦冬皂苷D(OP-D)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作用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1)利用R软件的Limma包分析GEO数据库中IPF差异表达基因数据,筛选IPF疾病靶点;采用PharmMapper和SwissTa... 目的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麦冬皂苷D(OP-D)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作用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1)利用R软件的Limma包分析GEO数据库中IPF差异表达基因数据,筛选IPF疾病靶点;采用PharmMapper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OP-D作用靶点;对筛选得到的OP-D作用靶点与IPF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OP-D治疗IPF的潜在作用靶点。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OP-D抗IPF的核心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OP-D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采用TGF-β(10μg·L^(-1))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1)),并用不同浓度OP-D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筛选得到IPF疾病靶点2040个,OP-D作用靶点408个,取交集得到30个OP-D治疗IPF的潜在作用靶点。OP-D抗IPF的生物过程主要在胶原蛋白分解代谢过程、胶原蛋白代谢过程、细胞外基质分解和对异生物刺激的反应方面;主要涉及通路包括肥厚型心肌病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进一步筛选得到IGF1、MMP1、MMP2、MMP3、MMP7、ACE、CCL5等OP-D抗IPF的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OP-D与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OP-D能浓度依赖性抑制HFL^(-1)细胞的活力,选择1、2、4μmol·L^(-1)OP-D进行后续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F-β组细胞的EdU阳性率及迁移细胞数显著升高(P<0.01);TUNEL阳性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Bcl-2、FN-1、α-SMA、CollagenⅠ、IGF1、MMP1、MMP2、MMP3、MMP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TGF-β组比较,1、2、4μmol·L^(-1)OP-D组的细胞EdU阳性率与迁移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P<0.01),TUNEL阳性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Bcl-2、IGF1、MMP1、MMP2、MMP3、MMP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4μmol·L^(-1)OP-D组细胞的FN-1、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2、4μmol·L^(-1)OP-D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OP-D可能通过抑制IGF1表达,降低MMPs表达水平,进而抑制HFL^(-1)细胞增殖、迁移、凋亡抵抗和纤维化,从而发挥抗IPF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D 特发性肺纤维化 生物信息学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验证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改善ApoE~(-/-)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吕美君 贾连群 +3 位作者 闵冬雨 宋囡 王杰 张琦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4,I0003,共7页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开始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化瘀祛痰方组灌胃化瘀祛痰方20 g/(kg·d),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混悬液2.275 mg/(kg·d),每日1次,给药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EndMT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主动脉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TWIST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poA-Ⅰ、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ZEB1、TWIST、Akt1、p-Akt1、β-catenin、p-β-catenin、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内壁不平整光滑,可见多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附着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且结构紊乱,管腔中可见脱落的斑块碎;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化瘀祛痰方干预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内壁欠光滑,可见少量内皮细胞脱落,管壁厚度明显减轻;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能够显著改善ApoE~(-/-)AS小鼠EndM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调节EndMT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节EndMT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痰方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间质转化 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当归芍药散对自然流产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8
作者 马丽亚 刘宾 +9 位作者 郭申 俎兆轩 杜婧雯 高佳豪 张鑫 张童 齐傲宇 唐雨 张明昊 张大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8-280,共13页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自然流产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孕1天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屈孕酮组和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在孕1-12天分别灌胃当归芍药散5.175 g·kg^(-1)...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自然流产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孕1天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屈孕酮组和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在孕1-12天分别灌胃当归芍药散5.175 g·kg^(-1)、10.35 g·kg^(-1)、20.7 g·kg^(-1),地屈孕酮组大鼠灌胃地屈孕酮溶液2 mg·kg^(-1),1次·d^(-1)。孕13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灌胃米非司酮溶液5 mg·kg^(-1)建立自然流产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孕14天取血检测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水平;剖取子宫观察形态和计算子宫系数、流产率;HE染色观察大鼠妊娠子宫病理形态;非标记差异定量蛋白组技术检测大鼠妊娠子宫中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PPI、GO和KEGG分析,免疫组化实验验证当归芍药散的主要调控靶点。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系数和血清GnRH、FSH、LH、E_(2)水平显著降低(P<0.05),流产率显著增加(P<0.05),妊娠子宫内膜存在流产病变;经当归芍药散干预后,大鼠子宫系数和血清GnRH、FSH、LH、E_(2)水平显著升高(P<0.05),流产率显著减小(P<0.05),妊娠子宫内膜病变减轻。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共检测550个有效差异蛋白;PPI分析表明160个蛋白质为枢纽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当归芍药散干预自然流产进程与黏着斑途径有关,涉及上调Akt2、Col1a2、Col6a2,下调Pten等主要靶点;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妊娠子宫中Pte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Akt2、Col6a1、Col6a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屈孕酮组和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妊娠子宫中Pte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kt2、Col6a1、Col6a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可通过下调Pten水平,上调Akt2、Col6a1、Col6a2水平来实现对自然流产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自然流产 蛋白质组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金钱草总黄酮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减少小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
9
作者 宗益平 张俊麒 +3 位作者 王子杰 韩鹏 张炜 鲁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3,共7页
目的:探究广金钱草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Desmodium styracifolium,TFDS)对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选择性巨噬细胞m TOR复合物2的RPTOR独立伴侣(RPTOR independent companion of mTOR complex 2,Rictor)基... 目的:探究广金钱草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Desmodium styracifolium,TFDS)对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选择性巨噬细胞m TOR复合物2的RPTOR独立伴侣(RPTOR independent companion of mTOR complex 2,Rictor)基因敲除小鼠(Rictor^(fl/fl)Cre^(+))及其对照组小鼠(Rictor^(fl/fl)Cre^(-))的肾草酸钙结石模型,并给予TFDS干预。收集各组小鼠肾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检查,探讨TFDS对小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影响;原代提取上述两种小鼠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分别给予TFDS干预,通过PCR、细胞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检探究上述机制。结果:Rictor^(fl/fl)Cre^(+)组小鼠的肾组织中肾草酸钙结石数目显著多于Rictor^(fl/fl)Cre^(-)组,并伴随M1型巨噬细胞极化明显增多;TFDS干预两组小鼠后,TFDS+Rictor^(fl/fl)Cre^(-)组的肾组织中肾草酸钙结石及M1型巨噬细胞极化均显著降低,而TFDS+Rictor^(fl/fl)Cre^(+)组的肾草酸钙结石形成较Rictor^(fl/fl)Cre^(+)组无明显变化。细胞实验表明,Rictor敲除后的BMDM出现了显著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TFDS干预未敲除Rictor的BMDM组中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明显减少;而TFDS干预后Rictor敲除的BMDM极化较干预前无显著变化。结论:TFDS有效且安全地减少肾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可能与抑制Rictor调控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肾草酸钙结石 RICTOR 广金钱草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蠲痹汤含药血清调控线粒体自噬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关节软骨细胞损伤
10
作者 郑永智 陈飞飞 +2 位作者 康乾 晋春阳 王若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882-2891,共10页
背景: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的缺陷会引起细胞凋亡和基质消失等软骨细胞退行性病变的变化。目的:探讨蠲痹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给予生理盐水、... 背景: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的缺陷会引起细胞凋亡和基质消失等软骨细胞退行性病变的变化。目的:探讨蠲痹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给予生理盐水、蠲痹汤低、中、高剂量(1.24,2.48,4.96 g/kg)、塞来昔布(阳性药物),连续灌胃2周后获得含药血清。①分离软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组、蠲痹汤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及阳性药物血清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线粒体自噬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TEN诱导激酶1/Parkin通路相关蛋白和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表达、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②分别采用PTEN诱导激酶1 siRNA和Compound C进行干预,探究AMPK/PTEN诱导激酶1/Parkin通路在蠲痹汤含药血清调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组软骨细胞存活率、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PTEN诱导激酶1、Parkin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蛋白水平以及线粒体自噬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蛋白水平、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白细胞介素1β组比较,蠲痹汤各剂量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物血清组上述各项指标呈现相反的变化(P<0.05);②PTEN诱导激酶1 siRNA可显著抑制蠲痹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处理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降低蠲痹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症与凋亡的保护作用;Compound C逆转了蠲痹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处理软骨细胞中PTEN诱导激酶1/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论:蠲痹汤含药血清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水平来抑制软骨细胞炎症和凋亡,从而减轻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退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PTEN诱导激酶1/Parkin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蠲痹汤 软骨细胞 线粒体自噬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AMPK PTEN诱导激酶1/Park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调控NLRP3/TRIF/Beclin 1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1
作者 贺丽丽 姜春宏 +3 位作者 刘顺畅 白桦 顾一煌 李开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4,I0010-I0013,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功能、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及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功能、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及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优势。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生理盐水组、电针+激动剂组,每组12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4 h建立I/R模型。电针组、电针+生理盐水组、电针+激动剂组于“内关”行电针干预,每次20 min,1次/d,连续4 d;电针+激动剂组在每次电针前30 min于腹腔注射NLRP3受体激动剂尼日利亚菌素钠盐Nigericin(1 mg/kg);电针+生理盐水组在每次电针前30 min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激动剂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造模后4h后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评估心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LRP3、Beclin 1、TRIF、Caspase-1、LC3、IL-18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F、LVFS值明显降低(P<0.05),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结构模糊、有大片炎性浸润,心肌组织中IL-6水平及NLRP3、TRIF、Beclin 1、LC3 mRNA和蛋白等指标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LVEF、LVFS明显升高(P<0.05),心肌纤维断裂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组织中IL-6水平、NLRP3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TRIF、Beclin 1、LC3 mRNA和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电针+生理盐水组LVEF、LVFS及心肌组织中IL-6水平及NLRP3、TRIF、Beclin 1、LC3 mRNA和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电针+激动剂组大鼠LVEF、LVFS明显降低(P<0.05),心肌结构异常,有明显的组织纤维化和炎性浸润,心肌组织中IL-6水平、NLRP3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TRIF、Beclin 1、LC3 mRNA和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通过调控自噬水平减轻I/R大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NLRP3/TRIF/Beclin 1信号通路有关,对中医疗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噬 NLRP3 Beclin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12
作者 贾媛媛 曲艺 +2 位作者 白剑 王正东 田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 目的研究运动联合赤芍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运动组、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与高脂饮食持续喂养4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肝脏重量;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和瘦素(LP)的浓度。结果高脂饮食连续喂养4周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ALT、AST、TC、TG、LDL-C和FFA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赤芍组和运动联合赤芍组中HDL-C和LP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联合赤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通过降低ALT、AST、TC、TG、LDL-C和FFA,升高HDL-C和LP,降低血脂并改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瘦素 游离脂肪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卫气同病证与气营两燔证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王婷 刘城鑫 +3 位作者 黄慧婷 詹少锋 王凯 温武金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2,共13页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高频证候用药规律,并基于生物信息学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卫气同病证与气营两燔证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登革热高频证候用药规律。运用R4.0.2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核心药物...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高频证候用药规律,并基于生物信息学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卫气同病证与气营两燔证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登革热高频证候用药规律。运用R4.0.2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核心药物挖掘分析。分别统计登革热高频证型的治法分布、处方分布、药物频次,并基于Apriori算法挖掘高频证型所涉及的关联规则及核心中药。(2)探索卫气同病证与气营两燔证核心中药治疗登革热的机制。进行核心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注释,筛选登革热疾病基因,构建核心中药治疗登革热的“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筛选核心中药治疗登革热的关键靶点及其器官表达情况,进行通路注释及生物功能注释。结果(1)登革热高频证型分别是卫气同病证及气营两燔证。卫气同病证药物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以(葛根、金银花)→黄芩、(甘草、金银花)→黄芩、(甘草、黄芩)→金银花为首,核心中药组成包括黄芩、连翘、葛根、金银花、柴胡、甘草6味药物,槲皮素、山柰酚、熊果酸等在卫气同病证中靶向的治疗靶点最丰富。气营两燔证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以(赤芍、牡丹皮)→玄参、(赤芍、牡丹皮)→生地黄为首,核心中药组成包括牡丹皮、赤芍、黄芩、连翘、生地黄、玄参、水牛角、知母、甘草9味药物,山柰酚、槲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在气营两燔证中靶向的治疗靶点最丰富。(2)将2221个登革热疾病靶点与不同证型下核心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卫气同病证1201个作用靶点,气营两燔证1248个作用靶点)互相映射,提取到175个卫气同病证及187个气营两燔证的核心中药治疗登革热的潜在作用靶点。提取到5个卫气同病证符合多重科学算法的核心靶点:HSP90AA1、HSP90AB1、PSMB9、PSMB8、SRC,4个气营两燔证符合多重科学算法的核心靶点:HSP90AA1、HSP90AB1、JUN、TP53,共有2个相同的核心靶点,5个不同的核心靶点。槲皮素、山柰酚、熊果酸、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可能为治疗卫气同病证登革热的关键活性成分;山柰酚、槲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熊果酸、黄芩素可能为治疗气营两燔证登革热的关键活性成分。HSP90AB1在两个证型靶点中表达量最高,主要表达在肺、肌肉-骨骼、神经、肾上腺4个器官。核心中药治疗登革热的KEGG通路主要与炎症、免疫失衡、血管通透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病理环节相关,气营两燔证核心中药靶点在炎症和免疫调节方面的通路显著性较卫气同病证高。卫气同病证和气营两燔证核心中药靶点共有18条相同的条目,4条不同的条目。对比两个证型,气营两燔证中高表达基因的数目较卫气同病证多,且在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方面的通路显著性较卫气同病证高。结论登革热临床最常见证型为卫气同病证及气营两燔证,卫气同病证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透表为主,气营两燔证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相对于卫气同病证,中医治疗气营两燔证登革热更侧重于抗炎及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通过调节IL-17信号通路、细胞凋亡、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发挥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卫气同病证 气营两燔证 数据挖掘 生物信息学 网络药理学 同病异治
原文传递
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4
作者 曹慧玲 张洁 +2 位作者 朱小飞 钱世宁 陈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和梗死率计算,观察ucMSCs在脑组织定位情况,采用芯片技术对各实验组进行研究,对样本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PCR验证。结果 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移植效果显著高于未处理组,表现在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明显,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减少和梗死率降低显著,观察发现该组ucMSCs定位于脑损伤组织的数量明显多于未处理组,根据筛选条件,筛出2 905个差异mRNA,其中1 754个上调、1 151个下调,依据倍数变化值≥2.0且P≤0.05,得到27个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且表达激活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Ccr6、Ccr3、Cxcr1和Ccl6,随机验证结果证实Ccr3及Cxcr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ucMSCs显著提高了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预处理后的ucMSCs迁移至脑损伤部位数量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可能与川芎嗪激活多种趋化因子Ccr6、Ccr3、Cxcr1和Ccl6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脑卒中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迁移 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钩藤碱减轻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刘崇 刘亚婷 +1 位作者 张壮 周国平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异钩藤碱对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选取40只小鼠建立PD模型,造模成功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异钩藤碱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设对照组1... 目的探讨异钩藤碱对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选取40只小鼠建立PD模型,造模成功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异钩藤碱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异钩藤碱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药20、40、80 mg/kg的异钩藤碱混悬液(0.9%氯化钠溶液配制),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用爬杆实验和旷场实验评定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组织中多巴胺(DA)水平;TUNEL法检测黑质区神经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黑质区微RNA-376b-3p(miR-376b-3p)、转录因子SP1(SP1)和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LRRK2)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黑质区SP1、LRRK2、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4.58±0.27)μg/L比较,模型组(1.35±0.13)μg/L小鼠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异钩藤碱低剂量组(1.86±0.17)μg/L、中剂量组(2.56±0.21)μg/L和高剂量组(3.40±0.29)μg/L小鼠DA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且以异钩藤碱高剂量组最佳。与模型组比较,异钩藤碱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爬杆时间、IL-1β、TNF-α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SP1和LRRK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α-syn蛋白水平降低,运动总距离、miR-376b-3p以及TH蛋白水平升高(P<0.05),且以异钩藤碱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5)。结论异钩藤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D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减轻神经炎症反应,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可能是通过影响miR-376b-3p/SP1/LRRK2信号系统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藤属 帕金森病 异钩藤碱 神经元损伤 转录因子SP1 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rf2/HO-1和NF-κB信号通路探讨清化止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16
作者 黄华 王永通 +2 位作者 丁旭枫 蒋捷 季利江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45,共8页
目的探讨清化止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0 mg/kg)和清化止泻方低、高剂量组(13.64、27.29 g/kg),每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 目的探讨清化止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20 mg/kg)和清化止泻方低、高剂量组(13.64、27.29 g/kg),每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加番泻叶水煎剂灌胃法构建IBS-D大鼠模型,各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4 d。观察各组大鼠进食状况、粪便性状和体质量变化;腹部撤离反射(AWR)测定大鼠肠疼痛敏感性;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TUNEL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结肠组织ZO-1、Occludin、Nrf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M1型和M2巨噬细胞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Nrf2、HO-1、p-IκBα、p-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化止泻方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AWR痛觉阈值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结构基本完整,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大量细胞变性脱落;结肠组织ZO-1、Occludin蛋白荧光强度增强(P<0.05,P<0.01);结肠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P<0.01);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向M2极化(P<0.05,P<0.01);结肠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p-IκBα/IκBα和p-P65/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清化止泻方可改善IBS-D大鼠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其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化止泻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 Nrf2/HO-1信号通路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提高生长期小鼠骨强度的研究
17
作者 李亮 唐汉琴 +5 位作者 马智慧 轩莹莹 杨玉田 高玉海 申栋帅 陈克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探究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G)对生长期小鼠骨强度的影响,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选取1月龄的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等体积的蒸馏水)、PDG-L组[PDG,36 mg/(kg·d)]和PDG-H组[PDG,72 m... 目的探究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PDG)对生长期小鼠骨强度的影响,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选取1月龄的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等体积的蒸馏水)、PDG-L组[PDG,36 mg/(kg·d)]和PDG-H组[PDG,72 mg/(kg·d)],每组15只,6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进行Micro-CT成像分析、生物力学检测、双荧光标记分析、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和骨组织相关蛋白表达分析等。结果PDG给药对小鼠主要脏器未发生明显病理改变;与Control组相比,PDG-L组胫骨的Tb.BMD显著增加(P<0.01),Tb.N、Tb.Th、Tb.BV/TV明显增加(P<0.05),Tb.Sp显著降低(P<0.01),PDG-H组Tb.BMD明显增加(P<0.05);PDG-L组股骨的最大载荷和弯曲模量显著提高(P<0.01),弯曲强度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PDG-H组最大载荷和弯曲强度也高于Control组(P<0.05);PDG各组胫骨皮质骨荧光间距显著增加(P<0.01),骨形成速率提高,骨矿化沉积速率加快;PDG-L组OPG水平相比于Control组显著提高(P<0.01),RANKL水平显著降低(P<0.01);PDG各组成骨相关蛋白BMP2、OSX和Runx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骨调节蛋白OPG显著提高(P<0.01),RANKL显著降低(P<0.05)。结论PDG能有效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提高骨质量,促进骨形成及抑制骨吸收,提高生长期小鼠的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骨密度 骨微结构 骨强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及实现路径探究
18
作者 魏盛 李自发 +3 位作者 耿希文 张浩 王新宇 胡明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及方法学进步。基于此背景,系统梳理并厘清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即借助中医证素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为指导,尝试建立完整的模型评价体系。并指出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实现路径,即自然状态下行为要素采集及时序分析、应激状态下异常行为表型鉴定分析、模型动物证候判别的等效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素辨证理论 情志病证动物模型 理论构想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F-1/CXCR4轴探讨雷公藤多糖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19
作者 贾微 宁志莹 +5 位作者 岑妍慧 刘鑫 杨瑞 李博佳 李森 张宸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8,I0003-I0006,共8页
目的探究雷公藤多糖通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取新生第4天昆明小鼠的胰腺组织制备原代胰腺干细胞,使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胰腺干细胞;使用双硫腙(DTZ)染色法鉴定胰岛β细胞... 目的探究雷公藤多糖通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取新生第4天昆明小鼠的胰腺组织制备原代胰腺干细胞,使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胰腺干细胞;使用双硫腙(DTZ)染色法鉴定胰岛β细胞;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各培养时间点细胞进行拍照记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各给药时间点SDF-1释放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SDF-1和CXCR4的相对mRNA表达量;使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各组细胞SDF-1和CXCR4蛋白表达量。结果使用免疫组化法鉴定所取细胞Nestin阳性、呈棕黄色;双硫腙(DTZ)染色呈阳性,且给药组细胞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对照组细胞SDF-1释放量相对持平,实验组细胞SDF-1释放量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步上升,在第26天达到峰值,随后SDF-1释放量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步下降;qPCR技术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SDF-1和CXCR4的相对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WB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SDF-1和CXCR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结论雷公藤多糖可以通过SDF-1/CXCR4轴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糖 胰腺干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菊苣复合多糖对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20
作者 王晓宇 邢书燕 +2 位作者 张丹洋 李亚晨 包永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目的】探究茯苓菊苣复合多糖(Poria cocos and chicory complex polysaccharides,PCCP)对二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的降血糖及肝脏保护作用,为天然多糖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茯苓菊苣复合多糖,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随... 【目的】探究茯苓菊苣复合多糖(Poria cocos and chicory complex polysaccharides,PCCP)对二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的降血糖及肝脏保护作用,为天然多糖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茯苓菊苣复合多糖,测定其中的多糖含量。随机挑选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K1),其余大鼠利用高脂饮食诱导联合腹腔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二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K2)和茯苓菊苣复合多糖低、中、高剂量组(LM、MM、HM)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组(CK3),每组10只,其中LM、MM、HM组分别每日灌胃茯苓菊苣复合多糖2.85,5.7,8.55 g/kg,CK3每日灌胃二甲双胍300 mg/kg,CK1和CK2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灌胃结束时检测大鼠体质量及餐后2 h血糖浓度、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和胰岛素耐量(ITT),以及血清中胰岛素浓度、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HO)、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肝损伤指标(肝脏系数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并测定肝脏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制备的茯苓菊苣复合多糖中多糖质量分数为(72.17±0.66)%。CK2大鼠组血糖与CK1组相比显著升高,MM组和HM组血糖与CK2组相比显著降低,体质量显著增加,肝脏系数显著降低。与CK2组相比,LM、MM、HM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得到改善,AST和ALT活性显著降低;MM组T-CHO、TG、LDL-C浓度显著降低。显微观察结果表明,CK2组大鼠胰岛细胞数量明显减少,MM、HM组胰岛细胞数量有所恢复。肝组织氧化应激结果表明,CK2组大鼠SOD、CAT、GSH活性与CK1组相比显著降低,HM组SOD、CAT、GSH活性与CK2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茯苓菊苣复合多糖具有降低二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功效,对高血脂症有缓解作用,对肝脏和胰腺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菊苣 复合多糖 二型糖尿病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