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学思考
1
作者 葛德燕 温知新 +2 位作者 李睿 刘启涛 杨奇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国分布哺乳动物有效种模式产地信息的梳理,开展了其空间分布密度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中发现区域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有效种中约42%物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在国内,藏东南、横断山和台湾地区是我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高度聚集的区域,国内分布现生哺乳动物的模式产地中有超过54%的种类(超过170种)分布在这些区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现哺乳动物模式产地密度的分析揭示,早期描述的大多数物种的模式产地并不在国内,这与林奈双名法提出后,生物分类学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有关,同时也与这些物种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区有关。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和台湾地区也是1800年以来新物种发现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与区域内分布大量特有物种、狭域分布种有关。关注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集中分布区域,并加快地模标本和高质量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下一代生物分类学者的培养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模式产地 空间分布 基因组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铜仁发现砂鳖
2
作者 徐宇浩 陈梦词 +3 位作者 张天佑 龚宴安 黄松 彭丽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7,共8页
砂鳖[Pelodiscus axenaria(Zhou,Zhang&Fang,1991)],是周工健等(1991)依据湖南标本描述的鳖属(Pelodiscus)物种。砂鳖个体较小,常栖于水质清澈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宽阔溪流中。由于电捕、挖掘河沙、修建护岸、开垦滩涂、水质... 砂鳖[Pelodiscus axenaria(Zhou,Zhang&Fang,1991)],是周工健等(1991)依据湖南标本描述的鳖属(Pelodiscus)物种。砂鳖个体较小,常栖于水质清澈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宽阔溪流中。由于电捕、挖掘河沙、修建护岸、开垦滩涂、水质污染和食物短缺等原因,砂鳖数量锐减,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目前仅湖南、广东和广西有分布记录。2024年3月,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采集到2号鳖属物种标本。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采自贵州铜仁的样本与湖南、广东和广西的砂鳖样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1.1%~2.5%。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砂鳖,系贵州省爬行类新纪录种。砂鳖在贵州省铜仁市的发现,拓宽了砂鳖分布的西限,对其地理分布、基础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纪录 铜仁市 砂鳖 鳖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两栖动物新纪录——武陵掌突蟾
3
作者 马琦 陈涛 +1 位作者 万里鹏 王志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6,共9页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标本。经形态鉴定对比,和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掌突蟾属部分物种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到的掌突蟾物种与武陵掌突蟾聚为一支;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贵州省江口县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与模式产地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掌突蟾种群遗传距离为1.6%。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武陵掌突蟾,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掌突蟾 重庆市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蟾蜍1新属2新种
4
作者 饶定齐 彭霄鹏 +3 位作者 乔轶伦 陈凯峥 李佳灵 周洪鑫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3,共6页
云南大窑大百草岭和永德大雪山分布的具有溪流繁殖习性的小型蟾蜍是2种新的未描述蟾蜍新种,它们都与哀牢蟾蜍(Parabufo Bufo ailaonica)有相似的形态和习性:(1)体型较小;(2)无鼓膜;(3)蝌蚪口部无吸盘;(4)产卵于山区溪流。因此,我们为其... 云南大窑大百草岭和永德大雪山分布的具有溪流繁殖习性的小型蟾蜍是2种新的未描述蟾蜍新种,它们都与哀牢蟾蜍(Parabufo Bufo ailaonica)有相似的形态和习性:(1)体型较小;(2)无鼓膜;(3)蝌蚪口部无吸盘;(4)产卵于山区溪流。因此,我们为其建立了1个新属(Parabufo gen.nov.),并将这2个新种分别命名为Parabufo baicaolingensis sp.nov.和Parabufo xueshanensis sp.nov.,将哀牢蟾蜍(Parabufo Bufo ailaonica)移入该新属。3个种之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1)体型大小:雄性的百草岭蟾蜍45.0~50.2 mm,雪山蟾蜍53.1~62.0 mm,哀牢蟾蜍41.1 mm,雌性的百草岭蟾蜍66.0~70.5 mm,雪山蟾蜍(缺少样本),哀牢蟾蜍52.0~55.0 mm;(2)皮肤:百草岭蟾蜍皮肤较为粗糙并密布大小不一的疣粒和痣粒(尤其雌蟾),雪山蟾蜍背部皮肤较光滑且疣粒很少,哀牢蟾蜍背部皮肤较为光滑但疣粒明显且大小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属 蟾蜍科 溪流繁殖蟾蜍 新种 云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树蛙属新亚种(两栖纲:无尾目:树蛙科)--台北树蛙景宁亚种
5
作者 刘宝权 黄俊恺 +5 位作者 周建青 陆文朱 周佳俊 王聿凡 周林明 陈丽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2-920,共9页
2023年2—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采集到8号张树蛙属(Zhangixalus)标本(27°42'20.11″N,119°37'12.57″E;海拔1107.5 m),通过形态学特征检索发现与台北树... 2023年2—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采集到8号张树蛙属(Zhangixalus)标本(27°42'20.11″N,119°37'12.57″E;海拔1107.5 m),通过形态学特征检索发现与台北树蛙(Z.taipeia⁃nus)相似;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显示此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与台北树蛙聚为一支,且与台湾地区台北树蛙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2%。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将本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定为台北树蛙一新亚种--台北树蛙景宁亚种(Zhangixalus taipeianus jingningensis Liu,Huang,Zhou and Wang,s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树蛙属 台北树蛙景宁亚种 新亚种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发现海南原指树蛙
6
作者 张栋儒 唐尚婧 +2 位作者 沈文菁 李琪 韦新葵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2019年6月8日,在云南省罗平县多依河村采集到3号树蛙科Rhacophoridae原指树蛙属Kurixalus物种标本。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小,吻端较尖;鼓膜明显且圆;眼大,瞳孔横置;背部皮肤粗糙;泄殖孔下方具圆疣;第4指、掌部、前臂、第5趾、跖和跗的外侧... 2019年6月8日,在云南省罗平县多依河村采集到3号树蛙科Rhacophoridae原指树蛙属Kurixalus物种标本。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小,吻端较尖;鼓膜明显且圆;眼大,瞳孔横置;背部皮肤粗糙;泄殖孔下方具圆疣;第4指、掌部、前臂、第5趾、跖和跗的外侧均具有顶端白色的锯齿状缘膜;背面深褐色为主,四肢有深褐色横斑,两眼间有三角形黑斑;后背有一瓶形斑纹,腹面满布深色大斑点;单咽下内声囊。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构建的原指树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鉴定这些标本为海南原指树蛙K. hainanus,是云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本研究扩展了对海南原指树蛙的分布范围的认知,为该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管理,以及利用积累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原指树蛙 云南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江豚全球适宜栖息地分布预测
7
作者 陈炳耀 杨丛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东亚江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水域,目前的关注度较少,科学家还未对其栖息地进行过相关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平台以及物种分布位点和6种环境变量数据,构... 东亚江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水域,目前的关注度较少,科学家还未对其栖息地进行过相关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平台以及物种分布位点和6种环境变量数据,构建了适宜栖息地的模型,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73和0.965,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模型预测适合度大于0.5的中高度适宜栖息地约213110.2 km^(2),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以北的中国沿岸海域(159865.4 km^(2))、朝鲜半岛西南部海域(37863.3 km^(2))和日本的东南部海域(4615 km^(2));适合度大于0.7的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至江苏南通,盐城到连云港附近,山东威海以北的渤海海域,韩国的江华湾及周边海域.通过分析因子贡献率、排列重要性和刀切法检验,水深、盐度以及海表温度在东亚江豚栖息地选择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对长江口及渤海湾增加现有保护区的面积或建立新的保护区,管控区内的人类活动,促进东亚江豚的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江豚 环境变量 栖息地预测 水深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冠斑犀鸟分布现状调查
8
作者 宋志勇 匡天义 +4 位作者 张忠员 李俊松 万正林 沈涵 乔新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85-87,122,共4页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嘎栋、布朗山8个乡镇(街道)均有冠斑犀鸟分布,分布海拔为500~1400 m,共7~8个种群,数量(32±3)只,冠斑犀鸟对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有选择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斑犀鸟 分布 种群 现状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尾蹶鼠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初步分析
9
作者 高艺 吴禹岐 +7 位作者 韩美凤 郭秋颖 蔡赫 张春凤 金志民 陈欢 张隽晟 刘铸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522,共8页
长尾蹶鼠(Sicista caudata)自发现至今,获得的标本甚少,形态学数据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较为匮乏。2023年4—10月,在我国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海拔约740 m,北纬44°48′44″,东经129°02′04″)针阔混交林中采集到6号长尾蹶鼠标本... 长尾蹶鼠(Sicista caudata)自发现至今,获得的标本甚少,形态学数据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较为匮乏。2023年4—10月,在我国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海拔约740 m,北纬44°48′44″,东经129°02′04″)针阔混交林中采集到6号长尾蹶鼠标本。根据本次采集标本,结合原始描述,总结长尾蹶鼠形态学特征:背毛棕黄色或棕色,无纵纹;腹毛灰黄色或灰白色;前后足背面同色,均覆有白色的毛;尾背面颜色接近于体背颜色,尾腹面颜色略浅,非双色;头体长60~71 mm;尾长100~116 mm;尾长长于体长的1.5倍;颅全长19.6~20.9 mm。系统进化树显示我国黑龙江的长尾蹶鼠与俄罗斯萨哈林岛的长尾蹶鼠构成一个进化支,但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为0.0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蹶鼠属 长尾蹶鼠 Cyt b基因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中段豹种群繁殖参数及生存动态初探
10
作者 赵莹 刘蓓蓓 +5 位作者 甄鑫 马子驭 黄巧雯 宋大昭 申小莉 李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748,共11页
豹华北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华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于2016—2023年,基于332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收集的数据(累计相机工作日416242 d),对太行山中段豹种群的繁殖状况进行调查... 豹华北亚种(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华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于2016—2023年,基于332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收集的数据(累计相机工作日416242 d),对太行山中段豹种群的繁殖状况进行调查和初步总结,分析了该种群的繁殖生态、繁殖行为和幼仔的生存情况。研究期间,调查范围覆盖191个4 km×4 km网格,共记录到豹独立有效探测5065次,从中识别出261次繁殖事件,包括成年雄豹和雌豹互相跟随事件17次,交配事件5次,育幼事件243次。累计共识别出57只成年雌豹(最小可识别个体数),其中24只雌豹繁育了43胎(其中19胎为连续繁殖)。共记录到79只成功离巢的豹幼仔;在能够清晰识别性别的幼仔(n=29)中,雌雄性别比为0.93∶1。尾随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产仔事件则全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在研究区内,豹胎仔数(以成功离巢幼仔数计)(1.84±0.74)只(n=43),产仔间隔(18.83±9.18)个月(n=19),雌豹首次分娩年龄(4.61±1.62)岁(n=3);幼仔独立时间为(11.98±1.93)月龄(n=26),独立后稳定留存超过1年的个体占32.6%。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雌性和雄性幼仔的平均留存时间分别为1648 d和1467 d;雄性的留存时长显示出更快的下降趋势。本研究首次基于长期的系统野外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野生豹华北亚种种群的繁殖参数。后续研究应深入探究人为和自然因素对豹种群繁殖生态和生存状况的影响机制,识别限制华北豹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华北豹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豹华北亚种 繁殖生态 繁殖参数 胎仔数 红外相机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11
作者 赵晨光 杨维 +5 位作者 钟乾娟 吴明慧 胡隆琴 豆文理 吴涵 段玉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53,共12页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274张,其中兽类3810张,鸟类2958张,家畜829张,人类677张。共记录兽类20种,分属6目12科,鸟类72种,分属7目2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合计占拍摄物种总数的17.39%。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兽类新记录3种: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鸟类新记录42种,包括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灰头灰雀(Psittiparus gularis)、蓝歌鸲(Larvivora cyane)等。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生境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兽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鸟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提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更新了该区域物种资源的数据库,还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低山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12
作者 聂海娟 张亚祖 +3 位作者 闫晓东 卜书海 麻友俊 郑雪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2-631,共10页
海拔梯度下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为了解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采用夹日法并辅以陷阱法,按照200 m垂直梯度在海拔800~2423 m内连续设置8个海拔... 海拔梯度下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为了解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采用夹日法并辅以陷阱法,按照200 m垂直梯度在海拔800~2423 m内连续设置8个海拔带40个样点,累积布夹8858夹次,陷阱240桶次。结果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357只,隶属3目7科13属20种,包括啮齿目16种、劳亚食虫目和兔形目各2种,保护区增加5个新纪录物种;(2)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地区最高,小型兽类群落主要由华南针毛鼠(Niviventer huang)、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组成;(3)物种相对多度和插值矫正丰富度的回归拟合为显著的一元三次曲线模型(P<0.01),高峰值(5.55%,13)出现在海拔1200 m左右,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低海拔地区最高。长青保护区中低山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左偏倚中峰模式,提示保护区今后也应重视对低海拔段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垂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两栖类新记录——桂北琴蛙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3
作者 马艺涵 李辉 +6 位作者 朱乐强 刘佳昱 刘五洲 张荣华 聂美红 张志强 莫小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2023年4月21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于白云湖(26°18′36.23″N,110°20′05.43″E;海拔606 m)采集到2号蛙类标本(1雌1雄),经初步形态鉴定,其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特征相似。对采集标... 2023年4月21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于白云湖(26°18′36.23″N,110°20′05.43″E;海拔606 m)采集到2号蛙类标本(1雌1雄),经初步形态鉴定,其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特征相似。对采集标本的线粒体16S r RNA进行PCR扩增测序后,构建琴蛙属(Nidi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蛙类标本与桂北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该标本与广西兴安县采集的桂北琴蛙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琴蛙属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3.2%~8.7%)。经形态特征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蛙类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琴蛙属(Nidirana)桂北琴蛙,为湖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琴蛙 新记录种 南山国家公园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新邵县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及分析
14
作者 马艺涵 李辉 +4 位作者 李松文 李旭丰 张贤 张志强 莫小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430-436,共7页
为掌握新邵县境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状况,于2022年5月—2023年4月开展了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工作,共记录到两栖动物2目7科21种,爬行动物1目8科28种。其中,东洋界物种共27种,占比55.10%;广布种共22种,占比44.90%。此次调查记录到爬行动... 为掌握新邵县境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状况,于2022年5月—2023年4月开展了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工作,共记录到两栖动物2目7科21种,爬行动物1目8科28种。其中,东洋界物种共27种,占比55.10%;广布种共22种,占比44.90%。此次调查记录到爬行动物广西棱蜥洪江亚种(Tropidophorus guangxiensis hongjiangensis)和沈氏脊蛇(Achalinus sheni),说明新邵县是两物种(亚种)自新种报道后的又一分布地,这对两物种(亚种)的分类系统学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新邵县两栖爬行动物的本底资源状况,为相关部门后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爬行类 多样性调查 新邵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脊椎动物资源监测
15
作者 彭亮飞 熊能 +2 位作者 夏子通 凌辉 赵伟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235-1244,共10页
北山地下实验室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重要设施,其场址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对于评估实验室施工和运行的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样线法、样方法、红外相机监测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实验室周围5 km内的陆生野生脊椎... 北山地下实验室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重要设施,其场址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对于评估实验室施工和运行的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样线法、样方法、红外相机监测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实验室周围5 km内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依据场址区域的动物资源特点提出符合该区域生态特点的长期监测方案,为安全评价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依据。2019—2023年共记录到脊椎动物3纲16目32科46种,珍稀濒危物种比例较高,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记录到的物种主要为古北界物种,分布型主要为中亚型。鸟类多样性最高,居留型以夏候鸟为主。多年监测发现,场址附近动物的物种组成存在较大波动,尤其是鸟类。动物种类的变化除与监测数据积累有关外,更多的是由迁徙季节偶然路过的鸟类物种引起。针对地下实验室场址区域脊椎动物资源特点,本研究建议通过6条鸟类样线、8个啮齿类样方、1个爬行类样方及25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场址区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建议未来关注场址区域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各类群稳定分布的优势物种的种群数量,如爬行类中的变色沙蜥,鸟类中的石鸡、漠䳭、黑尾地鸦、白喉林莺、荒漠林莺和荒漠伯劳等,中大型哺乳类中的赤狐、蒙古兔、猞猁、戈壁盘羊和鹅喉羚等;小型哺乳类中的子午沙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地下实验室 脊椎动物 生态系统 动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六种鸟类新纪录
16
作者 叶琳 高国富 +8 位作者 周敏军 钱庆其 陈成 苏圣博 卢亚萍 王永祥 张曼玲 郑炜 包浩然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4-911,共8页
报道6种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穗䳭(Oenanthe oenanthe)、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以及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考虑原... 报道6种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穗䳭(Oenanthe oenanthe)、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以及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蓝鹀和褐胸鹟为江苏罕见旅鸟,岩燕、斑尾鹃鸠、穗䳭和长尾山椒鸟为江苏迷鸟,并对近年来因分布区北扩而出现在江苏南部的鸟类进行讨论。观测记录为研究上述鸟类的分布现状和扩散规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新纪录 江苏省 红外相机 迷鸟 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夜鹰、黄冠啄木鸟、雪雁在浙江的发现记述
17
作者 熊胜 温超然 +2 位作者 钱程 金伟 徐天乐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本文记述了2022—2023年3种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分别是林夜鹰Caprimulgus affin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和雪雁Anser caerulescens,其中,林夜鹰和黄冠啄木鸟可能为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的分布北扩,雪雁可能是因为北方冬季极寒... 本文记述了2022—2023年3种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分别是林夜鹰Caprimulgus affin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和雪雁Anser caerulescens,其中,林夜鹰和黄冠啄木鸟可能为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的分布北扩,雪雁可能是因为北方冬季极寒天气和食物匮乏或在迁徙途中脱离队伍等南下;从居留型看,推测林夜鹰在浙江的居留型应为留鸟或夏候鸟,黄冠啄木鸟在浙江的居留型应为留鸟,雪雁在浙江应为迷鸟。本次的发现结果是对浙江鸟类多样性数据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夜鹰 黄冠啄木鸟 雪雁 新记录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18
作者 黄泰涵 蒋勇 +6 位作者 郑笑傲 刘昊 傅晓雪 蒋艳 肖羽蝶 卿鹏 石红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1-76,共6页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 物种多样性调查是动物生态研究的基础工作.于2023年4—8月,对四川贡嘎山地区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物种2科7属9种,其中的6个物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包括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丽江菊头蝠R. osgoodi、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金毛管鼻蝠Murina chrysochaetes、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及宝兴宽吻蝠Submyotodon moupinensis.结合文献记录,贡嘎山地区现共有翼手目动物3科7属15种,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型为主.本次调查进一步丰富了贡嘎山地区翼手类动物资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蝙蝠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大红鹳Phoenicopterusroseus
19
作者 潘成荣 徐升 +4 位作者 钱贞兵 宋昀微 王光耀 宋向荣 李春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2022年12月17日,笔者所在的调查队伍在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村(30°19′36″N,117°01′10″E,海拔6 m)开展越冬水鸟调查时,记录到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 1只.查阅相关专著与文献资料后,确定该种为安徽省鸟... 2022年12月17日,笔者所在的调查队伍在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村(30°19′36″N,117°01′10″E,海拔6 m)开展越冬水鸟调查时,记录到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 1只.查阅相关专著与文献资料后,确定该种为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新记录 大红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探讨
20
作者 陈报阳 聂海燕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1-564,共14页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 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对中国翼手目物种资源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影响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的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可划分为5个分布型11个分布亚型,并推断出:(1)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区是中国翼手目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翼手目主要分布中心;(2)陇南山地-秦巴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山地为3个次级分布中心;(3)台琼海岛、天山地区、东北地区和太行山区形成4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中心。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翼手目的地理分布格局、区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翼手目的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入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格局 翼手目 中国 动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