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3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1
作者 孙捷 章蜜 +2 位作者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花面狸 日活动节律 空间格局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猪獾种群密度、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特征
2
作者 王扬 厉亮 +6 位作者 郑南忠 俞遴 童根平 付文燕 宋虓 赵闪闪 徐爱春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进行3年调查,累积118800个工作天数。利用随机相遇模型估算了猪獾种群密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分析了猪獾与同域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并通过构建单物种占域模型评估了猪獾的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表明:(1)猪獾在清凉峰保护区内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26±2.97)只,并存在季节和年际间变化。(2)猪獾偏好晨昏活动,与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与黄鼬(Mustela sibirica)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3)占域模型结果表明,猪獾在繁殖季倾向栖息在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且气温正向影响其栖息地利用;在非繁殖季,猪獾偏好在缓坡、距居民区较近以及气温较高区域活动。本研究扩展了对猪獾野外生态习性的了解及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其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食肉动物 占域模型 随机相遇模型 核密度指数 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东市不同生态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3
作者 秦昊 钟稚昉 +4 位作者 田晔 吕忠海 腊孟珂 肖巧玲 芦昱 《环境生态学》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鸟类是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尤为重要。基于启东市鸟类本底调查和遥感数据提取的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启东市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研究鸣禽、陆禽、涉禽、游禽、攀禽、猛... 鸟类是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尤为重要。基于启东市鸟类本底调查和遥感数据提取的环境变量,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启东市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研究鸣禽、陆禽、涉禽、游禽、攀禽、猛禽6种生态型鸟类栖息地分布状况。结果显示:鸟类最适宜区呈现沿海块状分布、陆域带状和零散分布的特征,较适宜区有沿水系分布的格局。涉禽和游禽的最适宜区沿海分布,其余生态型鸟类在陆域均广泛分布。土地利用类型(33.2%)、距水源距离(20.4%)和距道路距离(18.6%)为影响各生态型鸟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划分的鸟类保护地已经覆盖了大部分最适宜区,但在长江沿岸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建议加强滨江滩地的岸线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 启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
4
作者 李萍 任宝平 +4 位作者 邓怀庆 金崑 李文永 周江 齐旭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21)。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旨在保护以海南长臂猿为旗舰物种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经过持续保护,其野生种群得以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下地行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蒙古野驴适宜生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帅帅 胡杨 +5 位作者 邵长亮 蒋丽伟 张于光 苏志珠 吴波 李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适宜生境脆弱程度,是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制定适应性保护对策的关键和基础。本文筛选207个蒙古野驴分布点位以及9个环境变量,在BIOMOD2平台上利用其10种物种分布模型评估当前和未来2050s(2041—... 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适宜生境脆弱程度,是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制定适应性保护对策的关键和基础。本文筛选207个蒙古野驴分布点位以及9个环境变量,在BIOMOD2平台上利用其10种物种分布模型评估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70年)、2080s(2071—210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生境脆弱程度。结果表明:(1)在BIOMOD2平台的10种模型中,随机森林(RF)模拟效果最好,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RE)评分最低;组合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值(TSS)为0.93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表明平台模拟结果相对可靠;(2)年平均气温和最冷季平均气温是影响蒙古野驴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因素;(3)蒙古野驴当前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北部和中部,以及216国道两侧;到2080s(SSP370),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东部,适宜生境面积较当前减少68.8%。本研究利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组合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生境的动态变化,计算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蒙古野驴适宜栖息地的覆盖程度,为国家公园保护蒙古野驴提供适应性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物种 BIOMOD2 脆弱性评价 保护对策 气候庇护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6
作者 尹光华 覃忠义 +12 位作者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9309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5目14科23种,雉类1目1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7.5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43)、野猪(Sus scrofa,RAI=2.39)、猕猴(Macaca mulatta,RAI=2.26)和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RAI=2.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栖大中型兽类 雉类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庆江段存在溯河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刀鲚实证研究
7
作者 许颖 姜涛 +2 位作者 杨健 刘洪波 陈修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其比值为一直小于3.0的低值,表明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是其比值不仅有小于3.0的低值区,还有大于3.0的高值区(小于7.0),表明其不仅有淡水的生境履历,还有高盐度的河口半咸水生境履历。长颌刀鲚的耳石Sr/Ca值均具有小于3.0的低值区和大于3.0(甚至大于7.0)高值区的显著波动,表现为典型的淡水、河口半咸水及海水的溯河洄游型生境履历,Sr含量面分析图谱也可印证上述结果。本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群体组成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刀鲚和溯河洄游型长颌刀鲚3种生态表型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安庆江段 长颌刀鲚 短颌刀鲚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8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物移动的空间记忆研究进展
9
作者 郭晓艺 王巍 +1 位作者 顾佳音 姜广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许多动物类群在家域范围内迁移或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它们可以整合显著的空间线索进行目的地识别、导航,并记忆栖息地内可获得的食物种类、食物斑块的分布以及食物成熟的季节等信息,并构建空间认知地图... 许多动物类群在家域范围内迁移或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它们可以整合显著的空间线索进行目的地识别、导航,并记忆栖息地内可获得的食物种类、食物斑块的分布以及食物成熟的季节等信息,并构建空间认知地图,表现出空间记忆能力。本文全面梳理了圈养实验、自然环境下的野外实验、自然状态移动轨迹的观测和分析以及数字虚拟实验环境下探索动物空间记忆研究,归纳了上述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针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多学科交叉,多场景应用以及动物空间记忆生态模型的研发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动物空间记忆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动物栖息地利用机制、移动的内在驱动因素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此外,该研究领域还可为保护濒危物种、缓解人兽冲突及增加圈养动物福利等野生动物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记忆 空间认知 移动轨迹 移动生态学 移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产卵行为与生态水文指标响应关系研究——以长江四大家鱼为例
10
作者 班学君 樊博 +4 位作者 刘瀚 俞立雄 林俊强 夏继红 张迪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四大家鱼作为我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类,近年来产卵规模大幅衰减,水文条件作为影响家鱼自然繁殖的重要因素,确定四大家鱼产卵行为与生态水文指标的关系对保护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宜昌段为研究区域,采用ROC曲线、分类... 四大家鱼作为我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类,近年来产卵规模大幅衰减,水文条件作为影响家鱼自然繁殖的重要因素,确定四大家鱼产卵行为与生态水文指标的关系对保护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宜昌段为研究区域,采用ROC曲线、分类回归树、Logistic回归等方法将生态水文指标对家鱼产卵刺激划分为“无效、低效、高效”多分类问题,分析家鱼产卵行为与生态水文指标间的响应关系,并对比研究不同方法间的性能与优缺点。结果显示,ROC曲线判别准确率、预测准确率、模型鲁棒性均最优,是判定生态水文指标对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影响的最优方法;当流量日增量大于1370 m^(3)/s且两次洪峰间隔时间大于7.5 d时可以引起四大家鱼高效产卵响应。辨识出高效刺激家鱼产卵的生态水文指标及其阈值,对生态调度的优化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家鱼 生态水文指标 ROC曲线 生态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11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风险应激对雄性布氏田鼠及子代繁殖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周桃秀 陈琳 +3 位作者 吴涌珍 杨生妹 魏万红 武瑞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风险应激对自身及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的阶段性。青春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敏感的重要阶段,推测青春期所经历的捕食风险应激对雄鼠和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实验选取90...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性布氏田鼠暴露于捕食风险应激对自身及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的阶段性。青春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敏感的重要阶段,推测青春期所经历的捕食风险应激对雄鼠和后代繁殖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实验选取90日龄成年期和28日龄青春期雄性布氏田鼠作为亲代,每天分别暴露于蒸馏水、兔尿和猫尿1 h,连续18 d。随后每组随机选取一半田鼠取样检测性腺器官指数、精子质量和数量等参数,另一半与正常雌鼠交配,待后代成年后检测繁殖性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成年期和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性布氏田鼠精子正常率显著下降,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的雄鼠仅降低了正常精子比例;成年期雄性田鼠暴露于猫气味没有影响繁殖输出,而青春期暴露的雄鼠的后代在出生时雌性比例显著增加;成年期暴露于猫气味和兔气味都没有影响后代的繁殖性能,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的雄鼠的后代成年后性腺指数、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而暴露于兔气味仅降低了雄性后代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率。以上结果验证了本研究假设,即捕食风险应激对布氏田鼠亲代和后代的繁殖性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青春期应激的效应更强更持久,存在明显的效应阶段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风险 父体效应 繁殖性能 布氏田鼠 成年期 青春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猕猴的交配行为参数与模式
13
作者 何民强 田军东 +1 位作者 李文韬 路纪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43.3)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2.03)d;(4)猕猴属(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交配 多次爬跨射精 猕猴属 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种间冲突行为初报
14
作者 蔡成林 柳帅 +4 位作者 李萍 齐旭明 周照骊 陈远 龙文兴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对动物种群动态的调控具有重要影响(Akçakaya et al.,2019;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当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物种同域分布,并且空间和食物等必要生存资源有限时,就可能发生种间竞争,进而导致其生态位的分化。种间竞争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利用型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和干涉型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Dhondt,2012;Chen et al.,2020)。同一资源对两种动物都非常重要,但两者竞争过程中不发生直接冲突,表现为利用型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干扰另一种动物使其得不到资源,且发生直接冲突,则为干涉型竞争(Kro‐nfeld-Schor and Dayan,2003;Dhondt,2012)。这些竞争关系可能影响物种种群的稳定,或者使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发生转变以避免竞争,从而实现长期共存(Mittelbach and McGill,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猕猴 种间竞争 干涉型竞争 同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
15
作者 王晓龙 吴佳忆 +4 位作者 周鑫 吕青昕 申立泉 耿硕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行为取样,结合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检测,分析雄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睾酮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3),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皮质醇水平(60.41±2.82)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49.35±4.32)ng/g;攻击性与粪样睾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6,P=0.017),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睾酮水平(101.27±4.94)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84.48±4.10)ng/g;攻击性与麝香分泌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41),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分泌量(10.62±0.58)g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8.28±0.91)g;攻击性与麝香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5,P=0.039),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酮含量(1.98±0.18)%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1.31±0.23)%。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建群时要避免较强攻击性个体同处一群,并基于攻击性的快速评估及粪样激素的实时监测等,即时优化圈养麝的社群结构,减少麝群的社群胁迫,提升个体的麝香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为麝类迁地保育的优化及药用麝香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攻击性 粪样类固醇激素 麝香分泌 麝香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
16
作者 韩梦亚 田军东 +3 位作者 周言言 王钰炜 罗彤彤 路纪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间的打搅频次无显著差异(P=0.157),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大多指向其母亲(90%),婴幼猴的性打搅均指向其母亲。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频次、方式和打搅对象等表现出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基于功能分析,本研究认为,雄性和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均支持性竞争假说,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支持学习假说,婴幼猴的性打搅支持分离焦虑假说和学习假说。本研究结果可望增加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发育及其功能差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猕猴 性打搅 性竞争 繁殖 行为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17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叶猴婴猴月龄和性别对母婴关系的影响
18
作者 李家兴 周颖铭 +2 位作者 黄乘明 范鹏来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的一群野生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母婴行为的发生持续时长和发生频次,结合婴猴月龄和性别,探究婴猴月龄和性别对白头叶猴母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婴猴月龄显著影响白头叶猴的母婴关系。随着婴猴月龄的不断增长,母猴对婴猴的保护也随之逐渐减少,表明婴猴的发育是从依赖母猴到逐步独立融入社群的过程。婴猴性别对母婴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在发生频次上母猴对雌性婴猴的照顾明显多于雄性婴猴。婴猴性别对母婴间的理毛行为、含乳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怀抱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白头叶猴母猴对不同性别的婴猴采取不同的照顾方式,这可能与雄性婴猴和雌性婴猴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母婴关系 年龄变化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辽西地区亚洲狗獾生境适宜性分析
19
作者 上官周怡 冯超凡 +2 位作者 王佳宁 万冬梅 张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21,共11页
为掌握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生境利用及适宜生境分布格局,本研究利用2018年和2022年辽西地区的132个亚洲狗獾有效分布点,基于MaxEnt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源是影响辽西地区亚洲狗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2... 为掌握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生境利用及适宜生境分布格局,本研究利用2018年和2022年辽西地区的132个亚洲狗獾有效分布点,基于MaxEnt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源是影响辽西地区亚洲狗獾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2)辽西地区亚洲狗獾在海拔1150 m、坡度40°、归一化植被指数85%、最热月最高温24.5℃、气温年较差39℃、距河流距离100 m左右的生境出现概率最高。(3)潜在适宜生境面积约12051.1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63%。高适宜生境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凌源、建昌、绥中和中部的喀左、朝阳等地区;低适宜生境分布较为分散,在整个研究区均有分布;中适宜生境则环绕高适宜生境,成为高、低适宜生境间的过渡区。本研究明确了辽西地区亚洲狗獾适宜生境的分布格局和限制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这将有助于研究亚洲狗獾在辽西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为该地区亚洲狗獾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精细的生境分布规律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狗獾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20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3 位作者 王昱心 李文永 齐旭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冠长臂猿 性二色 毛色变化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