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4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枣植物组织改良的Steedman’s wax石蜡切片方法
1
作者 马小玲 章英才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石蜡制片方法,减少试验过程中有毒试剂二甲苯的使用,以4个时期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Lingwu Changzao’)的叶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的低熔点多酯蜡(Steedman’s wax)切片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叶和...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石蜡制片方法,减少试验过程中有毒试剂二甲苯的使用,以4个时期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Lingwu Changzao’)的叶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的低熔点多酯蜡(Steedman’s wax)切片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叶和果实结构特征,包括采用改良包埋试剂,省略二甲苯透明步骤,缩短试验过程,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植物组织石蜡制片方法,并与常规石蜡切片方法比较,为研究植物组织结构特征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通过改良的低熔点多酯蜡切片法获得的叶片和果实组织的形态结构完整且染色清晰,该改良方法不但简化了试验步骤、缩短了制片周期,而且制得的切片质量与常规石蜡切片质量无差别,达到了优化试验步骤、避免二甲苯等有毒试剂使用、节省试验时间、整体上提高植物石蜡制片效率的目的,值得用于更多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熔点多酯蜡 石蜡切片 解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试管块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2
作者 孙欢 张延红 +3 位作者 何春雨 郭清毅 陈红刚 何玉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5年第1期23-28,35,共7页
目的:探明半夏试管块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和积累的规律,为高效调控半夏块茎发生和生长、提高半夏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半夏叶柄为外植体,根据试管块茎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划分块茎发生和发育时期。采用石蜡切... 目的:探明半夏试管块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和积累的规律,为高效调控半夏块茎发生和生长、提高半夏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半夏叶柄为外植体,根据试管块茎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划分块茎发生和发育时期。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测块茎不同时期组织、细胞中淀粉粒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根据形态学划分,半夏试管块茎发生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即叶柄期(0 d)、膨大期(9 d)、球形期(14 d)、芽点期(19 d)、芽尖期(25 d)和成苗期(40 d),从接种叶柄至块茎萌发成苗需要40 d左右。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叶柄期淀粉粒零散分布在表皮下的薄壁细胞以及维管束和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中,数量极少;随着块茎的膨大和发育,薄壁细胞脱分化发生分裂增殖,淀粉粒逐渐积累,且呈极性分布,同时淀粉粒体积也逐渐增大。结论:半夏块茎的发生与发育是细胞分裂、细胞膨大及淀粉粒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试管块茎 形态学 生长发育 淀粉粒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苗砧嫁接与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显微结构的比较
3
作者 杨鸿玉 孙茂理 +3 位作者 陈涛 冯士令 周莉君 丁春邦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长林40号’(‘Changlin 40’)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快速石蜡切片法,比较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解析不同繁殖方式油茶愈伤组织形成和根系发育过程,揭示植株...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长林40号’(‘Changlin 40’)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快速石蜡切片法,比较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解析不同繁殖方式油茶愈伤组织形成和根系发育过程,揭示植株宏观生长与微观结构间的内部联系,分析根、茎、叶显微结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的愈伤组织形成及愈合期分别为0~40和0~20 d。扦插20 d,油茶插穗基部皮层诱导产生根原基细胞;扦插90 d侧根开始形成。芽苗砧嫁接40 d,油茶砧木和接穗愈伤组织完全连接;芽苗砧嫁接90 d,主根增粗,大量侧根产生。芽苗砧嫁接2年生油茶茎木质部增厚,茎木质部率约为扦插油茶的2倍;叶主脉木质部厚度(334.41μm)显著高于扦插油茶(249.70μm),木质化程度明显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油茶大多数显微结构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芽苗砧嫁接油茶19个显微结构指标在平方欧氏距离4.0处分为4类,其中,根维管柱厚度、叶片厚度、茎髓部厚度和根中柱鞘厚度4个指标聚为Ⅱ类,茎木质部厚度(Ⅲ类)和茎直径(Ⅳ类)单独聚类,其余13个指标聚为Ⅰ类;根维管柱厚度、茎木质部厚度和叶主脉厚度分别为根、茎、叶的代表性指标,相关指数分别为0.897、0.882和0.650。综合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油茶的生根情况较好,根维管柱增粗,茎和叶木质部分化能力强,叶主脉增厚,组织结构紧密度增加,芽苗砧嫁接可作为油茶品种‘长林40号’低产林改造的繁殖方式;根维管柱厚度、茎木质部厚度和叶主脉厚度可作为评价芽苗砧嫁接油茶发育特性的典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长林40号’ 芽苗砧嫁接 扦插 营养器官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及其氮添加响应
4
作者 张孝琰 倪晓凤 +1 位作者 蔡琼 吉成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华北落叶松样地优势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对不同氮添加处理(0、20、50 kg·hm^(-2)a^(-1))的响应,并探讨不同氮添加处理条件下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林下植物不同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指数具有一定规律,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等相对稳定,海绵组织厚度较为敏感。2)氮添加对林下植物9个叶解剖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各叶解剖特征间的相关关系多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低氮添加,高氮添加可增强叶片厚度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削弱维管组织相关指标间的关系。3)幼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基础数值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下植物各叶解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龄林林下植物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维管组织相关指标表现出受抑制效果;近熟林与幼龄林相反,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抑制,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中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程度最高且多为正响应。【结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样地林下植物的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和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对外源氮添加可能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在解读植物响应适应机制时需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区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解剖特征 氮添加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林龄 林下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拟单性木兰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余道平 李策宏 +2 位作者 李小杰 陈绪玲 谢孔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的常绿乔木,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极度濒危植物。为探究峨眉拟单性木兰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的时期及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两性花中的...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的常绿乔木,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极度濒危植物。为探究峨眉拟单性木兰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的时期及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两性花中的不育雄蕊和雄花中的可育雄蕊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观察2种雄蕊的花药发育过程,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含量,分析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1)不育雄蕊与可育雄蕊在减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差异,不育雄蕊的绒毡层致密、没有发育,四分体未形成,随后解体,花粉囊中无花粉;可育雄蕊的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发育正常,成熟时花粉囊开裂,花粉粒溢出。(2)不育雄蕊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在减数分裂时期、单核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低于可育雄蕊。(3)不育雄蕊POD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减数分裂时期、单核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高于可育雄蕊;不育雄蕊CAT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可育雄蕊。综上认为,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在减速分裂时期,其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物质能量代谢降低,绒毡层没有进一步发育,不能给小孢子母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异常,造成细胞内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受阻,无法形成四分体。该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峨眉拟单性木兰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性系统演化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拟单性木兰 雄性不育 花药发育 生理生化特性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峨眉含笑种子发育的形态解剖研究
6
作者 陈小红 陈俐洁 +1 位作者 龚志鸿 赵安玖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探究峨眉含笑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解剖特征变化,解析其种子繁殖的生物学机制和濒危原因,为濒危植物的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的峨眉含笑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测形态学变化和解剖... 【目的】探究峨眉含笑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解剖特征变化,解析其种子繁殖的生物学机制和濒危原因,为濒危植物的生态保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的峨眉含笑种子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测形态学变化和解剖结构特征,并用植物生理学方法对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种子发育初期为黄绿色圆球形,成熟后圆形子弹头状。外种皮红色革质,由3~4层表皮细胞构成;中种皮为橘红色肉质,由薄壁组织构成,细胞内后含物丰富,油脂感显著;内种皮中的扁平细胞分化成厚壁细胞,逐渐坚硬木质化,颜色由白色变为黑色。胚乳由薄壁细胞组成,胞内染成红色的后含物越来越多,形态从透明液态逐渐发育为坚实凝固态。种胚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4个阶段,种子掉落时子叶形胚已发育完全。可溶性糖含量随种子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初期缓慢上升,中后期逐渐稳定;粗脂肪含量前期快速上升、后期积累放缓。【结论】种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外种皮色彩鲜艳、中种皮油脂含量高、内种皮通透性差、种子早期停止生长、中后期胚乳发育异常和含胚率低等问题,导致峨眉含笑种子质量低下,限制了种子自然萌发和天然更新进程,是种群衰退甚至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发育 形态解剖 营养物质 峨眉含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酸枣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曲凯伦 张云程 +3 位作者 王海青 李彪 康莹 董胜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0,共13页
以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19个种源地的211份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29个数量性状)进行观测和变异分析,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数量性状的变异来... 以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w.〕19个种源地的211份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29个数量性状)进行观测和变异分析,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数量性状的变异来源、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能够反映酸枣表型特征的主要数量性状。结果表明:酸枣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44%~55.21%和0.34~1.65;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57%~85.46%和0.24~2.09,极值比为1.67~14.06。陕西佳县、内蒙古元宝山和河北复兴种源的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高,辽宁喀左、陕西延川和河北赞皇种源的数量性状多样性丰富。酸枣数量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的方差分量比例均值分别为69.86%和14.88%,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0.82。叶长、叶形指数、可食率等12个数量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74%,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叶柄宽度等17个数量性状可作为评价酸枣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基于数量性状可将19个种源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主要特征为叶片小、果实和果核小、出核率高;类群Ⅱ主要特征为果实和果核大、可食率高;类群Ⅲ主要特征为叶片长、枣吊长、枣吊叶片数多;类群Ⅳ主要特征为二次枝长、直刺和弯刺短。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酸枣表型多样性丰富,种源间和种源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种源间变异是主要变异来源,不同种源酸枣可用于选育不同表型性状酸枣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表型性状 表型多样性 地理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元素对半夏试管珠芽形成及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樊慧 郭苏杭 +3 位作者 王进秀 张延红 何春雨 郭清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3,共9页
为选出培养半夏试管珠芽的适宜Fe^(2+)浓度,该研究通过梯度改变1/2MS基本培养基中Fe^(2+)浓度,依据试管珠芽的形成时间、诱导率,试管苗地上、地下形态指标,试管珠芽中淀粉粒数量与分布,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试管珠芽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得... 为选出培养半夏试管珠芽的适宜Fe^(2+)浓度,该研究通过梯度改变1/2MS基本培养基中Fe^(2+)浓度,依据试管珠芽的形成时间、诱导率,试管苗地上、地下形态指标,试管珠芽中淀粉粒数量与分布,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试管珠芽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得出试验结果为9.2×10^(-5)mol·L^(-1)浓度下各项指标最佳。此外,还发现Fe缺素下无法形成完整试管珠芽,说明Fe是半夏试管珠芽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但同时浓度不宜过高,因高浓度Fe^(2+)下,形成的试管珠芽极小且后续无法正常萌发成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试管珠芽 试管苗 淀粉粒 Fe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假俭草和牛鞭草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秦格格 韩炼 +7 位作者 何心雨 王玉生 任凡 陈兹舜 周存宇 杨朝东 谭德宝 张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4,共9页
假俭草和牛鞭草是2种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并能在旱生和水湿环境中生长的湿地植物,适应江汉平原地区的季节性洪水,在长江流域各种退化湿地和消落带的植被修复中耐水淹植物的筛选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假俭草和牛鞭草环境适应性结构(通气组... 假俭草和牛鞭草是2种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并能在旱生和水湿环境中生长的湿地植物,适应江汉平原地区的季节性洪水,在长江流域各种退化湿地和消落带的植被修复中耐水淹植物的筛选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假俭草和牛鞭草环境适应性结构(通气组织和质外体屏障结构)和解剖结构差异所体现的耐水淹能力倾向,研究了两个物种根、茎解剖结构与组织化学特性。运用植物解剖切片法、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结果表明:1)假俭草和牛鞭草具有适应湿地环境的解剖结构特征,是典型的湿地植物。这些结构特征包括通气组织(茎部气腔和根部裂-溶生性通气组织)和质外体屏障(内皮层、外皮层、栓质化组织和角质层)等。假俭草和牛鞭草的不定根都具有内皮层和外皮层,其细胞壁上都有木栓质和木质素沉积。2)牛鞭草的茎具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和维管束鞘细胞以及髓腔;而假俭草的茎仅有木质化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厚壁机械组织环和维管束鞘细胞,以及髓腔和皮层气腔。牛鞭草匍匐茎和根状茎均具连续的栓质化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和维管束鞘,而假俭草匍匐茎的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仅木质化且是不连续的,从而推测牛鞭草比假俭草适应更高强度的淹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假俭草 牛鞭草 解剖结构 通气组织 质外体屏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冬青适应干旱环境的解剖结构变化
10
作者 邢钟毓 邢钰坤 +3 位作者 李银祥 杨跃文 胡志健 曹恭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7-64,共8页
以沙冬青盆栽苗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根、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沙冬青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沙冬青在土壤含水量为2%~4%时仍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含水量下沙冬青根、茎、叶结构存在差异。随... 以沙冬青盆栽苗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根、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沙冬青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沙冬青在土壤含水量为2%~4%时仍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含水量下沙冬青根、茎、叶结构存在差异。随土壤水分的降低,沙冬青根系生长越细长,木质化程度越深,周皮相对厚度增大,通过发育分化根部结构来提高植株抗旱性。沙冬青茎和叶表皮外附角质层,茎皮层内有皮层维管束提高输导能力,同时在土壤水分低时髓依旧较发达,表现出较强的贮水能力。沙冬青叶为等面叶,随土壤水分的降低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孔下室深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比值、主脉维管组织、木质化程度均呈不同程度增加,通过降低水分散失、提高气体交换、提高叶面积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来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冬青 石蜡切片 解剖结构 水分胁迫 旱生结构
原文传递
宽叶山蒿叶和艾叶的微形态鉴别
11
作者 刘孟奇 位文娜 +2 位作者 邱田田 兰金旭 陈随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7-986,共10页
[目的]对宽叶山蒿叶和艾叶进行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微形态资料。[方法]利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叶脉、叶表面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强光背景下,只有宽叶山蒿叶各级叶脉能清晰观察到。(2)腺毛只分布于宽叶山... [目的]对宽叶山蒿叶和艾叶进行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微形态资料。[方法]利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叶脉、叶表面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强光背景下,只有宽叶山蒿叶各级叶脉能清晰观察到。(2)腺毛只分布于宽叶山蒿叶的下表面,而艾叶上、下表面均有大量腺毛。(3)和艾叶相似,宽叶山蒿叶下表面也密被T形非腺毛,顶细胞有2种:一种顶细胞呈长梭形而弯曲,平均长度约1450μm(Ⅰ型);另一种顶细胞细长,扁平且扭曲,平均长度约2800μm(Ⅱ型)。(4)宽叶山蒿叶肉组织中草酸钙簇晶较少,且最大只有10μm。[结论]宽叶山蒿和艾的叶脉微形态特点及其叶上表面腺毛的有无特征可用于两者叶的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山蒿 显微鉴别 腺毛 叶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树不同发育时期胚珠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的优化
12
作者 祁永梁 李亚鹏 +11 位作者 李世安 刘克林 岳涵 郑为军 余海 胡瑞阳 任俊杰 欧国范 张淑敏 于立新 孙宇涵 李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2,共9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宜槲树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作体系,为后续槲树胚胎发育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将材料以60 d为界分为60 d前和60 d后两部分,对材料处理方式(授粉60 d前后的材料分别进行仅保留子房与胚珠处理)、浸蜡时间(18,24,36 h)与浸蜡条件(60℃烘箱内抽真空处理0,6,8,12 h)、切片厚度(6,8,10μm)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授粉70 d样品切片为材料,对染色方法(染色液分别为5 g/L苏木精、1 g/L甲苯胺蓝和10 g/L番红-固绿)及染色时间(1,2,5,10,15 min)进行优化,建立适合槲树胚珠的石蜡切片制备体系。【结果】授粉60 d前的样品仅保留子房部分,授粉60 d后的样品仅保留胚珠,两者在50℃烘箱经甘油乙醇浸泡48 h的软化处理后,所得切片效果最佳,可避免蜡带破裂等不良现象出现。将浸蜡时间延长至36 h,并于第1次浸纯蜡过程中在60℃烘箱内先进行12 h抽真空处理,可保证发育后期体积较大材料的充分浸蜡;脱蜡前将玻片进行3 h抽真空处理,可明显降低脱片率;授粉60 d前样品的切片厚度以8μm为宜,授粉60 d及以后的样品以10μm最佳。槲树胚株石蜡切片制备时,采用5 g/L苏木精染色5 min时的制片效果最好。【结论】建立并优化了槲树不同发育时期子房或胚珠石蜡切片的制备体系,采用该优化体系可获得蜡带连续、结构完整、染色均匀、背景清晰的槲树子房或胚珠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树胚珠 胚胎发育 石蜡切片 制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榔榆木质部细胞构造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唐建 吕运舟 +4 位作者 叶萌 严瑞昌 张海哲 石江涛 李春涛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5,16,共6页
为了探究榔榆木质部形成中细胞形态与壁层组分变化规律,以1个生长季内木质部细胞产生过程为主线,联合解剖学技术与光谱学技术,初步研究了木质部细胞形态、细胞尺寸及细胞壁主要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月出现2排早材管孔,以单管... 为了探究榔榆木质部形成中细胞形态与壁层组分变化规律,以1个生长季内木质部细胞产生过程为主线,联合解剖学技术与光谱学技术,初步研究了木质部细胞形态、细胞尺寸及细胞壁主要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月出现2排早材管孔,以单管孔为主,5月开始大量产生木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壁厚,直至9月形成宽约2 mm的木质部;导管与木纤维细胞从4—6月处于伸长阶段,大小随后略有降低;2类细胞的直径则呈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导管细胞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沉积过程在季节内稳定;而木纤维细胞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沉积具有季节差异,生长季早期相对含量较低,晚期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说明2类细胞间主要组分沉积存在不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解剖 早材 晚材 木材细胞壁 纤维形态 榔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柏珠孔闭合过程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
14
作者 尚鑫 朱小影 +1 位作者 贾智硕 张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6-1463,共8页
【目的】探究侧柏珠孔闭合过程,以丰富裸子植物珠孔闭合数据,为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提供参考。【方法】以侧柏雌球花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观察授粉后胚珠发育过程;同时基于珠孔闭合方式对本内苏铁和其他现... 【目的】探究侧柏珠孔闭合过程,以丰富裸子植物珠孔闭合数据,为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提供参考。【方法】以侧柏雌球花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观察授粉后胚珠发育过程;同时基于珠孔闭合方式对本内苏铁和其他现存裸子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侧柏花粉进入胚珠后,珠孔端珠被最内侧2层细胞开始辐射状向内横向生长,直至将珠孔完全堵塞。(2)侧柏珠孔闭合过程中,珠被细胞为长圆锥形,细胞层数增多至4~6层。(3)裸子植物珠孔闭合方式可分为4类:其中苏铁、银杏为一类,松属植物与罗汉松科植物为一类,本内苏铁单独一支,侧柏及其他种聚为一类。【结论】侧柏珠孔闭合过程不同于苏铁类植物和银杏,但与松科植物及本内苏铁的珠孔闭合过程类似,这暗示本内苏铁与现存松柏类植物在珠孔闭合有一定的演化关系,为理解裸子植物生殖系统演化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科 珠孔闭合 珠心组织 裸子植物 珠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对猫爪草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王黎 赵丹丹 张鸽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5-106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遮阴程度对野生植物猫爪草光合特性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其耐阴性以及开展规模化栽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盆栽猫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全光照(CK)、30%遮阴(T_(1))、50%遮阴(T_(2))、70%... 【目的】探究不同遮阴程度对野生植物猫爪草光合特性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其耐阴性以及开展规模化栽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以盆栽猫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全光照(CK)、30%遮阴(T_(1))、50%遮阴(T_(2))、70%遮阴(T_(3))和90%遮阴(T_(4))5个处理,对各处理下叶片光合特性及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遮阴程度增加,猫爪草叶面积在T_(3)环境下达到最大值,而株高和茎粗逐渐降低。(2)随遮阴程度增加,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E)先升后降,在T_(4)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_(d))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逐渐降低;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最大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先升后降,初始荧光(F_(o))和热耗散的电子比率(φ_(Do))则先降后升。(3)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叶片气孔密度先减后增,并在T3处理达到最小值,上下表皮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逐渐降低,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先降后升,组织结构疏松度(SR)先升后降。(4)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片厚度及上、下表皮厚度与Rd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海绵组织厚度、CTR和SR与P_(n,max),以及栅海比(P/S)、SR与AQE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绵组织厚度和SR与F_(o)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猫爪草可以通过降低光合速率和改变叶片结构提高耐阴性,在全光照下生长良好,也能较好地适应30%~70%遮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爪草 遮阴 光合特性 叶片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兰科植物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天柔 安明态 +2 位作者 王琨 余江洪 唐煜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兰科植物营养器官结构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特性和不同兰科植物响应生境异质的生存策略,为兰科植物研究、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叶、假鳞茎、根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结构观察并测量相关指标,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不同兰科植物结构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丘北冬蕙兰、莎叶兰、兔耳兰和单叶石仙桃均为等面叶,叶片较薄;栗鳞贝母兰与梳帽卷瓣兰叶片为异面叶,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较厚。(2)假鳞茎主要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地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小,维管束密度大;附生兰基本组织细胞较大,储水结构较发达。(3)地生兰根被和皮层较厚,根被细胞排列紧密,皮层细胞小层数多;附生兰根被与皮层较薄,皮层细胞较大。(4)叶片下表皮厚度与叶片厚度、叶维管束直径、叶肉厚度、叶脉厚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肉厚度与下角质层厚度、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呈显著(P<0.05)负相关;假鳞茎直径和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假鳞茎维管束直径占比与假鳞茎直径、表皮厚度、假鳞茎维管束数量、假鳞茎横截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的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根被厚度和皮层厚度与根维管束直径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兰科植物根部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趋同适应性,叶片和假鳞茎结构间相互促进协调,是兰科植物响应干旱喀斯特环境的重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兰科植物 结构特征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乐骋 陶凯锋 +3 位作者 朱永 张锦 罗艳 李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裂且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一对且由粘盘及粘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时,因不育隔膜组织降解而形成2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层,为“多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形成坚固的花粉团;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该研究结果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兰属 形态学 花粉团发育 多层型花药壁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红山茶茎和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18
作者 李婷芳 袁紫君 吴钿 《林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2期36-39,共4页
为探索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的解剖结构与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和表皮印拓法对杜鹃红山茶茎和叶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茎的解剖结构皮层占比大;叶表皮外壁较厚,覆盖有角质膜,上表皮没有气孔器... 为探索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的解剖结构与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和表皮印拓法对杜鹃红山茶茎和叶的解剖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茎的解剖结构皮层占比大;叶表皮外壁较厚,覆盖有角质膜,上表皮没有气孔器,这种结构略具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茎的表皮没有明显的角质膜;叶为异面叶,叶肉组织中海绵组织约占3/4,细胞间隙特别发达;茎和叶脉的木质部导管的管腔均较小;这些特征则显示出相对较弱的耐旱能力。解剖结构的不相协调,可能是限制其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红山茶 Camellia azalea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性
原文传递
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发育解剖及小花糖分变化研究
19
作者 提忠慧 王明玖 +2 位作者 张慧敏 常雅迪 吴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5-1311,共7页
【目的】高加索三叶草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了解其花蜜腺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及其发育规律对认识其小花糖分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取5个发育时期的高加索三叶草小花,石蜡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毛细管法和生理... 【目的】高加索三叶草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了解其花蜜腺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及其发育规律对认识其小花糖分变化规律和合理利用该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取5个发育时期的高加索三叶草小花,石蜡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毛细管法和生理试剂盒测定花蜜量和糖分含量。【结果】(1)单个小花的花蜜量为(0.394±0.095)μL,每1 m^(2)草地花蜜量为(4536.93±1319.34)μL。(2)蜜腺位于9枚合生雄蕊的花丝内侧基部,为雄蕊蜜腺。蜜腺组织在整个泌蜜过程中淀粉粒分布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属于淀粉型蜜腺。(3)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为7.978 mg/g;可溶性糖各组分中果糖占比最大,超过50%,在小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淀粉占全糖含量的81%~82%,其中盛花期最高,为35.173 mg/g。【结论】高加索三叶草花蜜腺属于雄蕊蜜腺,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构成。原蜜由花托维管束提供,经泌蜜组织加工成蜜汁,后由表皮的气孔泌出。小花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最高,其中果糖占比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加索三叶草 花蜜腺 发育解剖 花蜜量 小花糖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中质外体屏障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杨朝东 张霞 +3 位作者 刘国锋 张俊卫 包满珠 周志翔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植物根中质外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质外体屏障指根中内、外皮层初生壁的凯氏带,或次生壁栓质化和木质化,以及植物体表角质层组成的保护组织,能隔绝水、离子和氧气不能自由进出植物体的屏障结构,具有保护植物...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植物根中质外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质外体屏障指根中内、外皮层初生壁的凯氏带,或次生壁栓质化和木质化,以及植物体表角质层组成的保护组织,能隔绝水、离子和氧气不能自由进出植物体的屏障结构,具有保护植物体的生理功能。根中凯氏带的分子发育机理研究表明根内皮层类似哺乳动物上皮组织的保护作用。植物根中质外体保证内部各种生理代谢在稳定的内部环境中进行,是植物适应各种逆境的重要屏障结构。根中质外体屏障在植物适应干旱、洪涝灾害、离子胁迫和病虫害的侵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索适应并修复极端生态环境的植物资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外体屏障 解剖结构 组织化学 时空发育 透性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