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year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ropical mountain peatlands from the southern Espinhaço Mountain Range in Brazil
1
作者 Diego TASSINARI Cristiano CHRISTOFARO +6 位作者 Uidemar M.BARRAL Camila R.COSTA Thiago A.A.PINTO William J.DO CARMO Bárbara P.C.SILVA Érica P.C.ARDOZO Alexandre C.SILV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25年第3期820-837,共18页
Tropical mountain peatlands in Brazil’s Southern Espinhaço Range are vital ecosystems,acting as carbon reservoirs,hydrological buffers,and biodiversity hotspots while sustaining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nd prese... Tropical mountain peatlands in Brazil’s Southern Espinhaço Range are vital ecosystems,acting as carbon reservoirs,hydrological buffers,and biodiversity hotspots while sustaining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nd preserving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Despite their importance,peatlands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face degradation by grazing and fires,threatening their ability to regulate ecosystem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such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water cycling,biological activity,and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Since 2016,we have monitored peat temperatures in two contrasting peatlands–one preserved(within a protected area)and one disturbed(outside the protected area)–to understand how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mpact these fragile ecosystems.Seasonal patterns dominated temperature variation,accounting for 60% of air and 81%–92% of peatl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However,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amplitudes differed between peatlands and depths.Interannual variability revealed stronger trends in the disturbed peatland,where a 1℃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 caused the trend to increase 0.70℃–0.87℃ on average at depths of 0.85 m–0.92 m.By contrast,the preserved peatland showed smaller increases(0.20℃–0.24℃)at comparable depths(1.06 m–1.24 m),suggesting a greater resilience.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monitored peatlands was majorly driven by seasonal patterns,as revealed by time series decomposition and sinewave fit.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mplitude varied between the two peatlands and among sampling sites,reflecting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measurement depth.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lso exhibited distinct effects between peatlands and monitoring sites.The time series trend component showed more pronounced fluctuations at shallower depths and in the disturbed peatland.For every 1℃ increase in the trend component of the air temperature,the trend component of the peatland time series increased by 0.70℃ and 0.87℃on average at depths of 0.85 m and 0.92 m,respectively,in the disturbed peatland.In contrast,the preserved peatland exhibited smaller increases of 0.20℃ and 0.24℃ at comparable depths(1.06 m and 1.24 m).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for feedback responses between peatland disturbance and climate change,threatening their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ng carbon and water cycles.Expanding long-term monitoring,strengthening conservation efforts,and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are essential to safeguard the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tropical mountain pea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S Organic soil Soil temperature Histosol Degra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plant diversity, cover, and life forms in a warm arid mountain: Insights from Sierra de Velasco, Argentina
2
作者 Sofia V.LIZARRAGA Omar VARELA Julieta CARIL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25年第3期873-887,共15页
Mountains are important reservoirs of biodiversity and endemism on a global scal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ltitudinal configuration of this divers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arid mountains. We explored varia... Mountains are important reservoirs of biodiversity and endemism on a global scal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ltitudinal configuration of this divers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arid mountains. We explored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diversity, cover,and life forms of vascular plants along a complete altitudinal gradient(1300-4000 m a.s.l) in Sierra de Velasco, an arid mountain in northwestern Argentina.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plant diversity and cover. Field sampl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the Sa. de Velasco,on the western slope in eight 50 m wide altitudinal bands at 400 m elevation intervals. We used rectangular plots(20 × 4 m;n:10/altitudinal band) to register the vascular plants of all the growth forms, and linear transects(20 m long.;n:30/altitudinal band) to quantify the vegetation cover using the point intercept method. Diversity was calculated using hill numbers.Data analysis include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s), and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 A total of 232 species from 51families and 158 genera were registered. Species composition showed greater similarity at intermediate elevations. Plant diversity and cover exhibited a unimodal distribution, peaking at intermediate elevations(2100-2500 m). In contrast, life forms' distribution showed divergent patterns. Therophytes and succulents predominated at low altitudes,phanerophytes and hemicryptophytes at medium altitudes, and chamaephytes and geophytes at high altitudes. The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cover were primarily driven by climatic factors.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e Sierra de Velasco should focus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zones due to their high biodivers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ion gradient Plant diversity Life forms Arid mountains Diversity pattern Climatic driv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3
作者 张亮霞 张媛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经过70 a的努力与探索,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人们系统了解荒漠化防治及助推其发展提供服务。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政... 经过70 a的努力与探索,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为人们系统了解荒漠化防治及助推其发展提供服务。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政策经历了萌发(1949-1977年)、初步形成(1978-1994年)、快速发展(1995-2012年)和提质增效(2013年至今)4个阶段;荒漠化防治技术经历了起步探索(1949-1977年)、稳步发展(1978-1999年)、快速提升(2000-2012年)和创新突破(2012年至今)4个阶段。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演变与技术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策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引导和支持,技术发展为政策调整完善提供了动力和依据。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科技联合创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政策 技术 演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丽江地区石鼓古湖的发现及其在现代金沙江河谷发育中的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希涛 曲永新 +2 位作者 张永双 胡道功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aBP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上覆的第四级阶地沉积物的年龄为88.0~80.9kaBP。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有由温湿向湿热转化的趋势。根据对玉龙雪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研究,石鼓古湖最初应是玉龙雪山西麓中更新世早期玉龙冰期冰碛物堰塞金沙江河谷而成的,中更新世晚期丽江冰期的冰水沉积物进一步加以堰塞,直至8万多年前被金沙江侵蚀而再次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石鼓“长江第一湾” 同位素年龄测定 中-晚更新世 古湖 金沙江河谷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地区现代表土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6
5
作者 夏敦胜 魏海涛 +3 位作者 马剑英 王训明 张家武 赵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37-946,共10页
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绿洲和戈壁及蒙古国南部戈壁等亚洲中部粉尘源区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磁学性质(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表土样品中主要磁性... 在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漠、绿洲和戈壁及蒙古国南部戈壁等亚洲中部粉尘源区采集了表土(包括沙漠和土壤)样品,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磁学性质(包括磁化率、无磁滞磁化率、等温剩磁、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表土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铁磁矿,含有赤铁矿和磁赤铁矿,并伴有少量顺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粒度主要是准单畴(PSD)和多畴(MD),超顺磁性颗粒含量较低,接近于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含量。中亚地区表土磁性矿物含量总体都较低,磁性矿物含量在空间上与降雨量成正比。研究结果指示西部地区(准噶尔盆地和南部塔里木盆地)表土样品较北部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蒙古高原)表土样品,其粗颗粒磁性矿物含量高,而细颗粒磁性矿物含量低。本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层古土壤磁性增强源自成土过程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表土 黄土 沙漠 戈壁 中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中世纪暖期以来的温湿模式:来自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沉积记录的证据
6
作者 曾巧 曾蒙秀 +9 位作者 彭海军 伍永秋 宋友桂 王嘉晟 刘云凤 吴江宏 盛恩国 吴洋洋 王天阳 倪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7-1848,共12页
通过高密度AMS14C测年构建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YJP01钻孔的年代框架,基于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野鸡坪泥炭中主要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恢复该区中世纪暖期至小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成... 通过高密度AMS14C测年构建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YJP01钻孔的年代框架,基于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野鸡坪泥炭中主要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恢复该区中世纪暖期至小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解析西南地区及临近区域在这2个时期气候条件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野鸡坪地区中世纪暖期(1 200―1450年)和小冰期(1 450―1880年)的气候特征分别为暖湿和冷干,与周边地区的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西南地区在这2个气候特征时期存在“暖湿-冷干”和“暖干-冷湿”2种温湿度组合模式,在空间上存在一条分界线并呈现东西分异模式;③西风南支位置的南北移动对西南地区过去千年的温湿度组合模式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 野鸡坪泥炭 岩芯扫描 小冰期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绿洲当代人地关系紧张情势与缓解途径 被引量:25
7
作者 姜逢清 朱诚 +1 位作者 穆桂金 胡汝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讨论了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情势 ;分析了造成新疆绿洲目前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认为环境先天脆弱、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气候的干暖化等是产生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生态环境前提 ;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过... 讨论了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情势 ;分析了造成新疆绿洲目前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认为环境先天脆弱、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气候的干暖化等是产生目前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生态环境前提 ;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过激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资源滥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不严以及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是造成目前区域人地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绿洲 人地关系 水资源 干暖化 气候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政策 管理机制 有偿使用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晓华 李加林 +1 位作者 杨秀春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2,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 应用分形理论以及多元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结论为:①慈溪市、贵州省不同尺度分割区域的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均客观存在,不因尺度不同而变化;②尺度转折点因尺度不同而出现,贵州省(省域尺度)土地利用存在尺度转折点,慈溪市(县域尺度)土地利用不存在尺度转折点;③不同尺度的慈溪市、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不仅主要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而且其所受到的影响跨尺度存在;④尺度的差异造成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随尺度出现变化;平均图斑形状指数对慈溪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分维影响最大,图斑数则对贵州省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地 空间结构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7年辉河湿地面积变化及其与局地气候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葛德祥 李翀 +2 位作者 王义成 徐文新 赵慧颖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14-320,共7页
辉河湿地作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辉河湿地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7年每一年的第97天至第289天的250m分辨率16天合成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90m分辨率的研... 辉河湿地作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辉河湿地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7年每一年的第97天至第289天的250m分辨率16天合成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90m分辨率的研究区DEM数据,根据典型地物第97天至第289天期间的ND-VI变化曲线特征,构建典型湿地地物信息提取模型,对辉河湿地面积进行提取。利用距研究区最近的鄂温克旗气象站200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湿地面积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7年期间,辉河湿地面积波动变化,2000年辉河湿地面积最大,为651.75km2,2006年面积最小,为441.19km2;5~9月降水量对辉河湿地面积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灰关联度为0.82,即当地植物生长期的降水量是影响辉河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湿地面积 提取 局地气候 灰关联度 辉河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国庆 阚瑷珂 +4 位作者 王绪本 高志勇 汪涵 陈露 永忠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和坡度5个参数的保护区湿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4700m且坡度≤4°的佩枯错、浪强错、多布扎等湖泊密集的高原湖盆地区、佩枯错与浪强错之间的平原地带和保护区中部及北部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大部分湿地分布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2000~2008年保护区湿地以季相变化为主,6~9月(湿季)湿地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6~9月湿地面积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0.1%;坡度和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和提取该地区湿地空间分布范围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MODIS影像 增强型植被指数 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 地表水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 被引量:98
11
作者 朱晓华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1-677,共7页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进而,在计算北京等8... 应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首先计算了中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的分维与稳定性指数;其次,分析了北京、安徽、江苏、广东、贵州、新疆、西藏、辽宁等8省区的土地分形结构;进而,在计算北京等8省区土地结构分维与图斑数、平均图斑面积、平均图斑形状指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图斑数和相应图斑形状指数对土地空间结构分维的重要影响。指出:土地结构分维所能体现出的信息主要还是受到土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结构 分形 分维 机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汉代黄河古河道与临戎古城位置的考证
12
作者 李成路 张绪教 +2 位作者 武法东 叶培盛 张皓月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31,共14页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古城遗址周边10 km范围进行网格化槽型钻取心,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粒度属性模型与沉积结构模型,对隐伏的古河道位置进行了较为精准地确定;并通过钻孔岩心沉积相分析与年代学测试,对古河道的沉积结构与年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临戎古城遗址西3 km处存在(2.39±0.24) ka~(1.36±0.05) Cal ka BP的黄河古河道,自南向北流经临戎城西。以此确定的黄河与朔方郡各属县治城的相对位置符合史料的记载。本研究从沉积学角度为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临戎古城遗址位置的考证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古河道 临戎古城 三维可视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68
13
作者 郑度 傅小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197,共5页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途径。综合地理区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涉及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其划分原则有:自然和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相结合,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发生统一性原则,宏观区域框架与地域类型相结合等。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须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标应有区域可比性,能反映动态、可以量化,便于操作。由此得出的结果可作为划分区域发展状态地域类型的依据,进而提出综合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综合地理区划 指标体系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被引量:36
14
作者 申元村 汪久文 伍光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关键词 中国 绿洲 绿洲区划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戈壁水文水质现状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涛 刘世增 +7 位作者 纪永福 唐进年 方峨天 丁峰 安富博 张德奎 魏怀东 李昌龙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4-500,共7页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 通过对河西不同区域戈壁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对采集水样水质的检测分析表明:河西走廊戈壁水质总体良好.从戈壁不同的分布区域水质分级来看:党河流域中下游戈壁、黑河流域中下游戈壁水质以Ⅰ类较好的水为主,未检测出Ⅲ、Ⅳ类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北山黑戈壁区域水质相对下降,均有Ⅲ类水检出.石羊河流域下游戈壁水质以Ⅱ类中等水为主,Ⅰ类较好的水比例降低,但是总体上水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水质 戈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与预警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被引量:10
16
作者 姜逢清 穆桂金 +1 位作者 杨德刚 胡汝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1期9-14,共6页
本文讨论了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 ,认为干旱区绿洲扩张要受到资源、环境与生态的限制 ,绿洲规模一旦超过这些阀限 ,将会出现严重的人地关系失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洲规模扩张预警的意义以及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与步骤 。
关键词 绿洲 规模扩张 阀限 预警指标体系 框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17
作者 林欣如 肖国桥 +3 位作者 杨吉龙 潘卿 赵卿宇 梁美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4,共9页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演化 物源示踪 永定河 三门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绿洲坡面分异演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勃 程国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对干旱区绿洲的物质和能量随坡面分异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不同类型绿洲形成和演化的自然背景和农业资源组合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在综合分析影响... 对干旱区绿洲的物质和能量随坡面分异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不同类型绿洲形成和演化的自然背景和农业资源组合的特点 ,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在综合分析影响绿洲坡面分异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化学性质、土壤性状和水资源供应状况等自然地理要素基础上 ,将黑河绿洲划分为高位绿洲、中位绿洲和低位绿洲等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黑河流域不同类型绿洲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随坡面的分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绿洲 干旱区 农业资源 地质构造 气候 地貌 地表水 地下水 土壤 坡面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晓华 蔡运龙 +1 位作者 蒋为国 吴健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8,共8页
研究目的:探索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研究方法:根据丹麦科学家P·Bak、C·Tang等提出的现代自组织理论。研究结果:以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从不同时空、不同区域、不同... 研究目的:探索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研究方法:根据丹麦科学家P·Bak、C·Tang等提出的现代自组织理论。研究结果:以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从不同时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并系统给出了土地利用系统自组织性质的大量定量实证。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自组织性质,对于揭示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普遍现象和机制 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湿地——一种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广友 王海霞 《湿地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确认园林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独特类型。定义园林湿地为:在以隔离物为边界的空间范围内,构建具有协调建筑物和文化装饰的人工水景湿地,并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与居住等综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复合湿地系统。园林湿地具有不同的类型... 确认园林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独特类型。定义园林湿地为:在以隔离物为边界的空间范围内,构建具有协调建筑物和文化装饰的人工水景湿地,并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与居住等综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复合湿地系统。园林湿地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按风格可分为欧美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具有极高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园林湿地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湿地 定义 结构与功能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