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锰矿成矿过程中铁锰分离与富锰矿形成机制
1
作者 张连昌 李文君 +5 位作者 董志国 李文 徐一帆 高炳宇 王长乐 朱明田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0,共16页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①锰与铁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如在pH>7.78时锰单独沉积,pH值在6.5~8.0之间铁、锰可同时沉淀,pH<7.78铁则单独沉淀;②原始含铁、锰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引起铁、锰浸出率的不同;③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④早期黄铁矿在缺氧还原条件下的优先沉淀;⑤来自陆源的可溶性Fe2+和Mn2+在海水介质中,由于胶体或有机颗粒吸附和自身氧化作用能力的不同。综合研究表明铁锰分离是锰沉积成矿的必经过程,不同沉积锰矿床的铁、锰分离程度(Mn/Fe值)差异较大,海洋环境中的铁、锰分离和富锰成矿过程主要受控于次氧化条件下铁的优先氧化或缺氧硫化条件下黄铁矿的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比值 铁锰分离 富锰矿床 沉积成矿机制 沉积锰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周缘中-新生代钾盐矿床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
2
作者 王立成 吴驰华 +1 位作者 张华 龚大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1042,共29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叻钾盐成矿带成矿时代为中-晚白垩世,但盆地间含钾序列对比困难;成钾卤水与海水相关,但其源-汇系统在陆相环境中受到了构造地貌-气候的共同作用;提出干旱背景下风成砂岩-钾盐指状交叉叠置的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固体钾盐的有利时期,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至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富钾卤水的有利聚集期;但固体钾盐和富钾卤水的成因和模式仍待进一步研究。察尔汗盐湖成钾作用具有在晚更新世以来短时爆发的特点,地表河水可能是重要的补给来源,构造作用在含盐盆地迁移和深部卤水富集中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构造-古地理作用是制约海/陆相钾盐成矿和保存的核心因素,控制了含蒸发岩盆地古气候、海水成分变化和盆地封闭条件,以及成钾期后改造、变形和保存。本文提出今后的研究要注重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要以构造-古地理为主线,创新出适合各盆地自身地质规律的成钾模式;未来的找钾突破重点是明确成钾后期构造改造和保存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塔里木、四川和思茅盆地等今后重点研究和勘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 构造作用 古气候 盐构造 成矿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作用研究——以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床为例
3
作者 侯信高 琚宜文 +6 位作者 冯宏业 肖蕾 乔鹏 陶丽茹 王鹏 王巍 高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106,共21页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温度条件下,有机质与金属离子络合并非其参与金顶铅锌矿化的主要方式。金顶矿区有机质普遍经历过生物降解,但仍含有可检的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烃以及萘、菲、联苯等化合物,少量有机质已不含正构烷烃和类异戊间二烯烃,呈现出甾烷初步降解的特征,无25-降霍烷生成,总体符合2~5级生物降解,与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BSR)相一致。矿床内成矿方解石的δ^(13)C_(PDB)与δ^(18) O_(PDB)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Y/Ho值以及Sr含量等指标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的方解石的特征不同,且矿床中固体沥青的δ^(13)C_(PDB)值(-27‰)未显示出小于烃源岩δ^(13)C_(PDB)(估算值)的特征,因此认为TSR可能在盆地局部浅层区域内不起主要作用。硫化物δ^(34)S的估算结果显示,由有机质热解生成的H_(2)S的δ^(34)S值为-5‰~0,这与矿床金属硫化物δ^(34)S直方图中重硫同位素峰值的范围(-8‰~-2‰)相符。基于实际成矿特征,考虑1/3的铅锌矿石与有机质热解作用相关,且古油藏原油含硫量为1.5%,则成矿所需原油量为9687万t,这与地质事实相符,表明有机质热解也可能参与成矿作用。综上,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有机质主要通过古油藏形成阶段的BSR作用和盆地深部高温成矿阶段的TSR作用或有机质热解作用参与铅锌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参与成矿作用 金顶铅锌矿床 细菌硫酸盐还原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 有机质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水地区早二叠世古地理和古地貌及其对锂资源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邓旭升 熊兴国 +6 位作者 王文明 张德明 李月森 周武 赵磊 龚桂源 李治海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8-382,共15页
贵州习水地区发育下二叠统大竹园组铝质沉积物,具有碎屑状、砾屑状、包粒状和泥状结构,岩石类型与锂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及古地貌缺乏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锂的富集与古地理和古地貌... 贵州习水地区发育下二叠统大竹园组铝质沉积物,具有碎屑状、砾屑状、包粒状和泥状结构,岩石类型与锂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及古地貌缺乏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锂的富集与古地理和古地貌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及其邻区下二叠统锂资源的找矿和勘查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浅表探矿工程和钻孔编录、系统取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竹园组的岩性组合对比、沉积特征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及地层厚度统计等,划分了贵州习水地区早二叠世沉积微相,并编制了该时期的古地理和古地貌图,综合分析和探讨了古地理及古地貌对锂资源的控制作用。贵州习水地区在早二叠世位于近岸平原和黔北平原的交汇区域,古盐度分别表现为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浅湖、高地、高地边缘、洼地边缘和洼地,古地貌整体呈现南西高、北东低;锂资源主要形成于洼地边缘,含锂岩石以碎屑状铝土岩为主;高地边缘中锂的富集程度相对较低,含锂岩石为包粒状、砾屑状铝土岩、铝土质泥岩,而洼地和浅湖的泥岩和铝土质泥岩中未发现锂的富集。综合分析认为,贵州习水地区锂的富集程度与淋滤作用相关,受古地理和古地貌控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 古地理 古地貌 早二叠世 大竹园组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土矿及伴生关键金属矿床的岩石(矿石)组成、成矿序列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3
5
作者 杜远生 余文超 +18 位作者 翁申富 雷志远 李沛刚 覃英 邓克勇 卢树藩 罗香建 符宏斌 张嘉玮 吴波 邓旭升 陈群 郭尚宇 张启连 覃丰 邹应中 庞大卫 周锦涛 成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2-1166,共15页
大陆风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多种能量形式(太阳能、风能、化学能和重力势能)和物理化学过程,是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不同层面(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迁移和重新分配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异常的元素富集可形成... 大陆风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多种能量形式(太阳能、风能、化学能和重力势能)和物理化学过程,是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不同层面(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迁移和重新分配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异常的元素富集可形成工业级的风化淋滤矿床。风化淋滤矿床可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和沉积—淋滤型矿床2种类型。传统的矿床学和沉积学研究方法在理解风化淋滤矿床形成过程中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解析成矿阶段和动态成矿过程方面仍不甚明晰,导致该类型矿床在基础研究和勘查方面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一批问题。本研究在厘清大陆风化作用、风化壳(古风化壳)、土壤(古土壤)等概念的基础之上,对现代风化淋滤剖面(如广西贵港三水铝石矿床)和古老风化淋滤型矿床(如中国华南地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铝土矿床及沉积淋滤型稀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分析与对比工作。研究发现,风化淋滤矿床的结构组分主要包括碎屑、团粒与包粒、块状黏土等结构类型,分别对应碎屑状、包粒状、致密状矿石的形成。成岩过程主要依赖于氧化物矿物及黏土质的胶结与填隙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淋滤序列和剖面结构划分方案。该方案以风化剖面中渗流带与潜流带作为基本的划分依据,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序列与沉积—淋滤型矿床序列,两者主要以是否出现沉积单位作为主要识别标志。以古气候为主线分析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成因机理,并结合近年来质量平衡计算相关成果,总结了淋滤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将风化淋滤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概括为成矿母质形成、成矿物质风化和后期改造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风化 铝土矿 关键金属 成矿序列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金)如瓦西铜-钴矿床表生成矿过程及其勘探意义
6
作者 陶玻 王涛 +5 位作者 李昶 贾宗明 白发青 薛明 田毓龙 邱正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1-642,共12页
中非成矿带刚果(金)如瓦西(Ruashi)铜-钴矿床经历了表生成矿作用,但其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矿物学观察和矿山生产勘探的基础上,对如瓦西铜-钴矿床的表生分带组构与次生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原生矿体由黄铜矿、... 中非成矿带刚果(金)如瓦西(Ruashi)铜-钴矿床经历了表生成矿作用,但其研究薄弱。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矿物学观察和矿山生产勘探的基础上,对如瓦西铜-钴矿床的表生分带组构与次生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原生矿体由黄铜矿、斑铜矿、硫铜钴矿等含铜硫化物矿物组成,矿石品位铜在1%~2%、钴在0.1%~0.3%范围内。矿床在近地表发生表生氧化作用后,上部形成了氧化带,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带:(1)完全氧化亚带;(2)淋滤亚带;(3)次生氧化物富集亚带。上部完全氧化亚带发育富钴氧化物堆积体“矿帽”(钴品位在1%~3%,部分可达12%),淋滤亚带几乎不含铜、钴金属矿物,次生富集氧化物亚带由孔雀石、硅孔雀石、蓝铜矿、胆矾、水胆矾等氧化物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矿石品位铜在5%~10%、钴在0.8%~1.0%范围内,相对原生矿石富集了3~5倍。下部为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出现蓝铜矿、辉铜矿等次生硫化物矿物,矿石品位铜在3%~5%、钴在0.3%~0.8%范围内,相对原生硫化矿富集了1~3倍。综合分析认为,如瓦西铜-钴矿床表生成矿作用受岩石地层、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因素的控制,次生富集作用明显提高了矿石品位和矿床开发价值,形成了氧化物富铜-钴矿、硫化物富铜-钴矿和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氧化物富铜矿及黑色富钴矿等类型的高-特高品位矿体。经勘探验证,在矿区深边部新揭露高品位矿石资源量256万吨,平均品位铜为3.68%、钴为0.44%,可采储量143万吨,平均品位铜为3.53%、钴为0.32%。该研究可为矿区及区域同类型矿山硫化矿演化成氧化矿的表生富集过程及深边部找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氧化 次生富集 找矿预测 高品位矿石 如瓦西铜-钴矿床 刚果(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脑木更地区黏土矿物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
7
作者 孙涛 余小林 +6 位作者 罗宁 李小伟 刘杏 李健敏 辛玮江 潘娟 张静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437-1444,共8页
本文对二连盆地脑木更地区赛汉组矿层及围岩进行XRD黏土矿物成分分析,以探讨黏土矿物特征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经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该区铀矿物为沥青铀矿,见黄铁矿与沥青铀矿共生。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 本文对二连盆地脑木更地区赛汉组矿层及围岩进行XRD黏土矿物成分分析,以探讨黏土矿物特征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经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该区铀矿物为沥青铀矿,见黄铁矿与沥青铀矿共生。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测定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微观形貌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含量在三者中最高,其与高岭石含量呈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其主要由高岭石转化而来,偏碱性的孔隙流体造成黏土矿物的蚀变和转换。矿层及围岩中黏土矿物的种类及含量差异性不明显,表明黏土矿物与铀成矿及富集作用相关性不明显,在赛汉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黏土矿物可以吸附铀,但不是铀成矿及富集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赛汉组砂岩中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研究,该区存在两期流体作用,一期是高岭石反映的偏酸性环境,另一期是蒙脱石反映的碱性环境,揭示了由酸性→碱性流体的作用过程。黏土矿物可以作为铀成矿过程中后生流体示踪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黏土矿物 二连盆地 脑木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 被引量:1
8
作者 罗伟 彭静 +2 位作者 李生红 湛波 陈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323,共12页
为查明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上部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对大竹园组内典型岩(矿)石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半土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45.3×10^(-6),黏土... 为查明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上部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对大竹园组内典型岩(矿)石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半土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45.3×10^(-6),黏土岩ω(Li)平均为132.0×10^(-6),铝质黏土岩ω(Li)平均为465.9×10^(-6),铝土岩ω(Li)平均为791.0×10^(-6),致密块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1 013.0×10^(-6)。豆状、半土状铝土矿主要由硬水铝石组成;致密块状铝土矿主要由勃姆石组成,次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铝质黏土岩主要由高岭石、伊利石组成,次为蒙脱石、石英;绿泥石黏土岩主要由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组成。锂主要富集在致密块状铝土矿、铝土岩和铝质黏土岩中,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含锂的绿泥石中,少量赋存于勃姆石。由于勃姆石起到屏障作用,使得致密块状铝土矿中锂含量最高。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REE物源示踪研究表明,富锂岩系中的锂可能来源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来源 大竹园组 贵州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旦坪铝土矿床胶体包粒成因及其形成时间估算 被引量:1
9
作者 成龙 余文超 +4 位作者 杜远生 周锦涛 熊国林 翁申富 郭尚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7-1184,共18页
世界大多数铝土矿床中均发育有同心层状的颗粒结构,其生长过程记录了铝土矿成矿相关信息,具备重建铝土矿成矿环境的潜力。区别于碳酸盐岩鲕粒,对铝土矿床中这种类似鲕粒的多圈层包粒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基本的定义、成因与生长时限... 世界大多数铝土矿床中均发育有同心层状的颗粒结构,其生长过程记录了铝土矿成矿相关信息,具备重建铝土矿成矿环境的潜力。区别于碳酸盐岩鲕粒,对铝土矿床中这种类似鲕粒的多圈层包粒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基本的定义、成因与生长时限均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代热带氧化土剖面中淀积黏化层产出包粒结构这一特点,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旦坪矿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将铝土矿同心层状结构命名为“胶体包粒结构”。本研究在对旦坪铝土矿床典型含矿岩系剖面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其中的胶体包粒开展了研究。旦坪铝土矿中的胶体包粒由不同类型的核心及周围交替出现的铝赤铁矿、勃姆石圈层组成。采用二分值法对包粒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圆度以圆形、近圆形为主。归一化处理包粒圈层范围为11.2~319.5μm。对胶体包粒圈层数目的统计发现,其层数以1~3层为主。基于以上统计数据,研究使用Fick第一定律及其拓展式对铝土矿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进行估算,并尝试构建其扩散生长模型。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计算结果表明:胶体包粒内铝赤铁矿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1~96.9年,勃姆石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2~143.6年。微观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0.4 mm)的形成时间约为0.6~481.2年;手标本尺度胶体包粒(粒径2.0~5.0 mm)的形成时间为1178~7364年。预估铝土矿中各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5.0 mm)的形成时间为0.6~7364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包粒结构与铝土矿形成过程中淋滤作用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互层状圈层的形成指示了旦坪地区含铝土矿地层中胶体包粒的周期性凝聚作用,从微观上刻画了周期性的成矿节律。胶体包粒形成过程中铝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是主导因素,其行为特征主要受到风化剖面中有机酸浓度、氧化还原条件、圈层矿物表面电荷属性等关键控制条件对羟基铝和交换铝的吸附富集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滤作用 Fick第一定律 扩散系数 风化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非新元古代造山带钴超常富集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天宇 邱正杰 +4 位作者 周伶俐 胡乔帆 莫江平 曾庆栋 范宏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7-3054,共18页
钴被誉为“低碳能源金属”,是我国乃至全球急缺的关键金属矿产。中非新元古代铜钴矿带内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每年为全球提供了60%以上的钴金属产量,是研究钴超常富集的最佳区域。前人对该矿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铜的成矿作用,然而该矿... 钴被誉为“低碳能源金属”,是我国乃至全球急缺的关键金属矿产。中非新元古代铜钴矿带内的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每年为全球提供了60%以上的钴金属产量,是研究钴超常富集的最佳区域。前人对该矿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铜的成矿作用,然而该矿带内的铜矿床并非都伴生钴,目前对伴生钴的来源-富集过程及其与沉积、成岩、造山作用的成因联系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综述了中非铜钴矿带内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主要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认为超大陆裂解过程改变了中非铜钴矿带的沉积盆地环境,使得钴在沉积地层中发生初始预富集,此外古气候条件,包括增氧事件和冰川事件,也可能对该矿带内的大规模钴的聚集产生了积极作用。新元古代造山作用重新活化沉积地层呈分散分布的钴元素,导致钴的进一步富集。因此,中非铜钴矿带中的钴超常富集是大气-地球-水圈-生物圈之间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成矿效应。在矿床尺度,深入理解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在中非铜钴矿带,甚至在全球其他有利沉积盆地内,勘探更多的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造山带 钴超常富集 沉积岩容矿型铜钴矿床 中非铜钴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山市上青沟石英砂岩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环境
11
作者 王琦 苗迪 《吉林地质》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地层是高纯度石英砂岩含矿层,在此发现矿体一处,二氧化硅品位在90%及以上,呈厚层状产出,资源储量达到大型矿床标准。矿石为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通过对矿石样品、夹层石英砂岩样品的半定量全分析、多项...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地层是高纯度石英砂岩含矿层,在此发现矿体一处,二氧化硅品位在90%及以上,呈厚层状产出,资源储量达到大型矿床标准。矿石为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通过对矿石样品、夹层石英砂岩样品的半定量全分析、多项分析等地球化学测试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成矿的物源区特征、古盐度、氧化还原程度以及成矿构造背景,说明了上青沟石英砂岩矿由正常沉积作用形成,为辽东台隆的长英质岩石原始沉积的产物,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滨海环境,钓鱼台组中部石英砂岩是寻找石英砂岩矿的有利部位。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区周边及深部找矿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岩 钓鱼台组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克波西米亚盆地斯特拉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模式
12
作者 艾尔提肯·阿不都克玉木 宋昊 +3 位作者 陈友良 赵子超 李巨初 张成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964,共14页
【研究目的 】捷克波西米亚盆地斯特拉地区是著名的铀成矿区,区内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作用复杂,厘定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对于完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研究、对中国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斯... 【研究目的 】捷克波西米亚盆地斯特拉地区是著名的铀成矿区,区内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作用复杂,厘定其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对于完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研究、对中国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斯特拉地区砂岩铀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的基础上,对其铀源、成矿阶段以及矿床成因进行综合研究并对中国松辽盆地同类砂岩型铀矿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 】斯特拉矿床根据其矿物组合特征可划分为6个成矿阶段,分别是炭质-伊利石阶段、赤铁矿-高岭土阶段、铀富集阶段、多金属成矿阶段、褐铁矿化阶段以及赤铁矿-石英阶段。通过研究认为,出露于盆地东北部的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较低的Th/U值表明,这两类岩石中部分铀以活性铀形式存在,是成矿潜在的铀源。斯特拉矿床是以白垩系富铀沉积层位为基础,在其上叠加了早阿尔卑斯期岩浆热液作用,后因地壳缓慢上升,导致铀重新活化,进一步在盆地内层间氧化带局部叠加铀成矿作用,形成板状、脉状、卷状3种铀矿体共存的砂岩型铀矿床。【结论 】本文提出了成矿模式:斯特拉地区砂岩型铀矿床属于多铀源—以盆地基底原始铀源为主、多阶段大地构造控矿—以早阿尔卑斯期(~70 Ma)造山运动为主、多成因复合成矿—以早阿尔卑斯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为主的“三多三主”复合成因砂岩型铀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成矿特征 成矿模式 斯特拉地区 波西米亚盆地 捷克共和国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州煤田煤下铝本溪组铝土矿伴生关键金属研究
13
作者 薛亚飞 王晓江 《轻金属》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通过对河南省禹州煤田煤下铝预、普、详查三个阶段的勘查,发现铝土矿中广泛富集锂、镓、稀土等关键金属,通过对神垕-梁北矿段IZK17012钻孔本溪组地层重采样和分析,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中富集的关键金属研究,总结了关键金属... 通过对河南省禹州煤田煤下铝预、普、详查三个阶段的勘查,发现铝土矿中广泛富集锂、镓、稀土等关键金属,通过对神垕-梁北矿段IZK17012钻孔本溪组地层重采样和分析,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地质特征及其中富集的关键金属研究,总结了关键金属的富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关键金属Li、Ga、W、U和RE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指示不同类型的铝土岩均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经济价值。总体而言,禹州煤田本溪组含铝岩系中关键金属Li、Ga、W、U、REE的资源潜力及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后续应加强铝土矿综合利用,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实现铝土矿中伴生关键金属的系统评价及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关键金属 富集规律 本溪组 禹州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66
14
作者 向伟东 方锡珩 +3 位作者 李田港 陈晓林 庞雅庆 程华汉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57-266,共10页
东胜铀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的辫状河道沉积砂体中,铀矿体受灰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接触带控制。灰绿色砂岩的化学成分中硅酸盐矿物二价铁含量高是该类型砂岩呈现绿色的重要原因。在矿物组成上,灰绿色砂岩主要表现为粘土矿物总... 东胜铀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的辫状河道沉积砂体中,铀矿体受灰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接触带控制。灰绿色砂岩的化学成分中硅酸盐矿物二价铁含量高是该类型砂岩呈现绿色的重要原因。在矿物组成上,灰绿色砂岩主要表现为粘土矿物总量高,特别是绿泥石含量高。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表明,东胜铀矿区存在后生还原作用。灰绿色砂岩是控矿的古氧化岩石遭受还原性流体改造的产物,后生还原作用掩盖了古氧化蚀变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矿作用。东胜地区后生还原作用在时间上和成因上与河套断陷盆地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密切联系。铀在矿石中主要呈铀矿物和吸附形式存在。通过电子探针和x一射线粉晶分析鉴定,确定东胜铀矿床矿石中的主要铀矿物为铀石,并含有少量钛铀矿和沥青铀矿。富矿石样品中铀石单矿物的铀铅同位素年龄集中分布于20~10Ma之间。通过研究,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胜铀矿床的“多阶段铀成矿模式”,即“成岩期预富集-层间渗入成矿-再改造富集-油气还原保护”的多阶段、多成因流体长期富集改造的铀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胜铀矿床 成矿特征 多阶段铀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铝土矿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焦扬 王训练 +4 位作者 崔银亮 姜永果 周洪瑞 高金汉 王根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42,共12页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地区铝土矿是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下伏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或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玄武岩。矿石以泥晶结构为主,含少量粒屑结构与鲕粒结构;矿石的结构特征表明风化物质可能经过短距离的...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地区铝土矿是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下伏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或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玄武岩。矿石以泥晶结构为主,含少量粒屑结构与鲕粒结构;矿石的结构特征表明风化物质可能经过短距离的搬运。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铝土矿石中Al2O3分别与Fe2O3和TiO2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在铝土矿矿化过程中,微量元素Zr、Hf、Nb、Ta和Bi相对于Li、Rb、Sr、Ba不断富集。元素Zr、Hf、Nb、Ta分别与TiO2显示较高的相关性。运用稳定元素相关性(如Zr-Hf、Nb-Ta)、lgNi和lgCr二元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方法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下伏碳酸盐岩可能也提供了少量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来源 文山县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祝瑞勤 奚小双 +1 位作者 吴堑虹 杨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6-393,共8页
通过堆积矿矿-土组合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平果矿区在强烈剥蚀环境中堆积矿保存的地质条件,将矿层结构类型划分为斜坡型、洼地型和塌陷型,明确了它们与矿区岩溶地貌分带对应、继承演化的关系。通过矿层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土物源关系、风化... 通过堆积矿矿-土组合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平果矿区在强烈剥蚀环境中堆积矿保存的地质条件,将矿层结构类型划分为斜坡型、洼地型和塌陷型,明确了它们与矿区岩溶地貌分带对应、继承演化的关系。通过矿层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土物源关系、风化程度、成矿相关性等方面揭示了堆积矿在演化过程中风化强、剥蚀弱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利于铝土矿的成矿。矿层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层结构型式指示堆积矿具有不同的保存方式。从斜坡型、洼地型到塌陷型,岩溶发育程度逐渐增强、水系活动从地表转变为地下。地壳的垂直运动及前峰面侵蚀形成了堆积矿保存的封闭环境,同时也存在形成开放环境使堆积矿流失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层 物质来源 岩溶封闭地貌 广西平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祝瑞勤 奚小双 +1 位作者 吴堑虹 杨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4-751,共8页
研究了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风化程度的发展对应于矿区岩溶地貌的演化;地貌分带是矿区岩溶演化的基本规律之一;随着地貌演化过程中岩溶类型的顺序发展,地貌分带形态的变化趋向于... 研究了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岩溶地貌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平果堆积铝土矿风化程度的发展对应于矿区岩溶地貌的演化;地貌分带是矿区岩溶演化的基本规律之一;随着地貌演化过程中岩溶类型的顺序发展,地貌分带形态的变化趋向于不规则;矿区岩溶类型分带对应不同的水系结构,分带地貌演化反映水系发展过程,从水系演化关系指示矿区岩溶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多旋回活动的特征;通过对比那豆与太平—教美矿区,发现堆积矿的分布形态随地貌演化趋向于分散和不均匀,堆积矿成分的变化趋势符合风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堆积矿的氧化铝含量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与地下岩溶演化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岩溶地貌初步恢复了矿区地下小流域水系分布形态,发现岩溶水系发育程度是形成地貌差异和堆积矿变化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平果铝土矿 岩溶地貌演化 塔状峰林 岩溶流域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燕山期区域三叉断裂构造型式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全铁军 奚小双 +2 位作者 孔华 吴堑虹 陈泽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13-2620,共8页
在对湘南中生代区域成矿构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热柱三叉断裂构造,认为这种构造是燕山早期地幔对流活动在岩石圈形成的一种构造型式。其主要证据包括:湘南有色金属矿床呈3个不同方向的线状分布;其交汇中心与湘南穹窿构造中心吻合;... 在对湘南中生代区域成矿构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热柱三叉断裂构造,认为这种构造是燕山早期地幔对流活动在岩石圈形成的一种构造型式。其主要证据包括:湘南有色金属矿床呈3个不同方向的线状分布;其交汇中心与湘南穹窿构造中心吻合;构造系统中矿床和成矿岩体具有同时性。已有花岗岩和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燕山期华南深部存在地幔活动,这为湘南发育热柱三叉断裂构造提供了深部构造背景支持。三叉断裂构造型式的发现和认识为湘南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新的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断裂 地幔柱 华南地区 花岗岩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西段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差异剥蚀机理与风化矿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梦 许成 +1 位作者 王睿 康志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0-679,共10页
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位于南岭花岗岩带的西段,为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位的产物。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由东西向展布的姑婆山花岗岩体和花山花岗岩体组成,两岩体规模、形态及主体组成单元基本相同,且主体单元均为成矿岩体,但两岩体构造型... 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位于南岭花岗岩带的西段,为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位的产物。姑婆山–花山花岗岩基由东西向展布的姑婆山花岗岩体和花山花岗岩体组成,两岩体规模、形态及主体组成单元基本相同,且主体单元均为成矿岩体,但两岩体构造型式迥异。姑婆山花岗岩体具有外侵式、反环带构造型式,岩石能量较小、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弱、形成较早的里松单元出露于岩体的中部,四周被岩石能量较大、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强、形成较晚的望高和新路单元所环绕,地貌上对应的表现为岩体中央成凹陷盆地,四周为中山陡坡地形,由此导致岩体内水系向岩体中央盆地汇聚,并在岩体中央盆地及集中外泄的里松河河谷阶地内富集形成风化矿床;与此相反,花山花岗岩体具有内侵式、正环带构造型式,岩石能量较大、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强、形成较晚的华美和望高单元位于岩体的中部,四周被岩石能量较小、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弱、形成较早的里松等单元所环绕,地貌上对应的表现为岩体中央呈中山地形,四周多为低山丘陵,水系从岩体向外呈放射状分布,这种放射型水系不易于在岩体内部形成较大规模的风化矿床,砂锡及风化型稀土矿随河水搬运距离较远,最终在岩体外环(或边缘)地势较低的思勤江汇水盆地及河谷阶地内沉积富集形成大型砂锡及风化型稀土矿。姑婆山和花山两姐妹花岗岩体不同的构造型式是形成两岩体地貌景观差异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导致两岩体风化矿床空间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构造型式 岩石能量 差异剥蚀 风化矿床 南岭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磷矿多层位控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常苏娟 朱杰勇 +1 位作者 杨永超 孔志岗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0-195,共6页
滇东磷矿赋矿层位多样,已发现那章组、梅树村组、筇竹寺组、汤池组、红石崖组或湄潭组、牛滚凼组、海口组、东岗岭组、榴江组、法郎组等10个含磷层位。其中,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及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工业价值最大,法郎组是最新发现的含磷层位... 滇东磷矿赋矿层位多样,已发现那章组、梅树村组、筇竹寺组、汤池组、红石崖组或湄潭组、牛滚凼组、海口组、东岗岭组、榴江组、法郎组等10个含磷层位。其中,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及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工业价值最大,法郎组是最新发现的含磷层位,并在丘北县舍龙村发现了工业矿体。文章简要介绍了上述各含磷层位的分布、岩性特征及代表性矿床,总结了滇东磷矿的控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层位 磷矿 梅树村组 筇竹寺组 东岗岭组 法郎组 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