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地化学风化漫谈
1
作者 李超 赖伟波 +2 位作者 陈金牛 肖文申 杨守业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06-414,共9页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化学风化作为一种调节气候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宜居地球”的关键。然而,地质记录中的证据显示,新生代以来气温逐渐下降,而大陆化学风化却逐渐增加,对这一机制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化学风化和温度的关系成为解答这... 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陆化学风化作为一种调节气候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宜居地球”的关键。然而,地质记录中的证据显示,新生代以来气温逐渐下降,而大陆化学风化却逐渐增加,对这一机制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化学风化和温度的关系成为解答这一矛盾的关键,也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近期有研究显示,高纬极地地区虽然温度低,但其河流沉积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却达到中等风化水平。因此,深入研究极地化学风化,可能是打开风化与温度之谜的关键钥匙。本文回顾了南北两极地区化学风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尝试总结极地地区化学风化的主要特征。南北两极不同的地理格局和地质背景决定了两极化学风化的差异。南极大陆由于冰盖覆盖缺乏河流,沉积物多为就近搬运和沉积;而北极地区周边大陆有众多大型河流,源-汇体系发育,水文条件和母岩属性决定了北极地区具有更强的沉积风化记录。相比低纬热带典型风化区域,目前对极地地区尤其是南极地区化学风化的研究仍十分欠缺,新兴地球化学分析开展的较少。在未来大陆风化研究中,重视和加强两极地区的化学风化研究有利于完善低温条件下的化学风化机理的探索;同时,在当今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影响下,研究极地的化学风化如何加速全球碳汇效应可以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极地区 化学风化 冰川作用 风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盐湖反风化作用与关键元素循环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勇杰 郑绵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7-790,共14页
盐湖环境中的反风化(reverse weathering,又称逆风化)是指逆向的化学风化作用,通常指盐湖内部自生黏土矿物或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是控制盐湖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机制。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关键的盐湖区,既是内陆生态系统重要的碳... 盐湖环境中的反风化(reverse weathering,又称逆风化)是指逆向的化学风化作用,通常指盐湖内部自生黏土矿物或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是控制盐湖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机制。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关键的盐湖区,既是内陆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又富含锂、钾、铷、铯等关键矿产资源。青藏高原盐湖的水化学类型多样,包括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决定了盐类和黏土矿物的种类及其形成机制的差异。本文综述了盐湖环境中硅酸盐和碳酸盐反风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探讨青藏高原盐湖反风化作用对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青藏高原盐湖中自生黏土矿物的形成(如伊利石)是对盐湖卤水锂、钾、铷、铯等关键元素最重要的消耗机制;而碳酸盐的形成对关键金属元素消耗影响很小,除非形成含关键金属元素的独立矿物,如扎布耶石。自生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的形成均会显著影响湖泊的无机碳循环。目前,盐湖反风化作用程度的量化、控制因素解析和对关键元素损耗的影响程度是盐湖矿产资源研究的关键问题。当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盐湖反风化研究提供了新机遇。青藏高原盐湖是反风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开展盐湖反风化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盐湖的关键金属元素成矿作用及碳循环过程,而且有助于丰富反风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反风化作用 关键金属元素循环 碳循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巢湖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及其揭示的流域风化强度演变
3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2 位作者 毛龙江 马春梅 管后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74,共17页
全新世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把握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规律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应对突发气候事件。通过对安徽巢湖SZK1507孔岩芯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了巢湖流域10.8 cal.k... 全新世是人类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把握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规律将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应对突发气候事件。通过对安徽巢湖SZK1507孔岩芯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了巢湖流域10.8 cal.ka B.P.以来的风化强度演变过程,揭示了流域气候环境变化和可能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并初步探讨了化学风化强度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代用指标化学蚀变指数(CIA)、残积系数(Ki)的谷值与风化淋溶系数(Ba)、退碱系数(w)的峰值均出现在砂层和粉砂层,表明砂层和粉砂层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于其他层位。(2)阶段Ⅰ(10.8~9.9 cal.ka B.P.)和阶段Ⅲ(9.3~5.7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强烈,阶段Ⅱ(9.9~9.3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弱,阶段Ⅳ(5.7~2.3 cal.ka B.P.)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阶段Ⅴ(2.3 cal.ka B.P.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变化频繁,整体呈减弱特征;此外,化学风化强度与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揭示了全新世以来巢湖流域经历了偏湿→偏干→湿润→湿润转干→变干为主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3)风化强度变化记录很好地表征出9.3、8.2、4.2和2.8 ka B.P.气候突变事件。通过对巢湖湖相沉积物11000 cal.a B.P.以来的化学蚀变指数、30°N夏季太阳辐射量、神农架三宝洞δ18O记录、神农架大九湖δ^(13)C记录等进行综合对比发现,构造抬升运动提供了稳定的陆源碎屑物质,流域气候环境条件是化学风化强度的控制因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演替也影响着风化作用强弱,而粒度主要影响着沉积物化学元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化强度 环境演变 气候事件 影响因素 常量元素 AMS^(14)C测年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中亚和北美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孙晨 朱秉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0-1892,共13页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与物理侵蚀、构造、气候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利用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针对北半球中纬度典型造山带(中亚黑河流域和北美内华达山脉)开展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再分析,估算了黑河流域的LCWR值和物理侵蚀速率(E)值并与内华达山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内华达山脉的LCWR分别为17.4~895t/km^(2)/a、1~173t/km^(2)/a,CDF分别为0.17~0.81、0.02~0.61,LCWR与E均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仅局部相关。研究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供应受限型”风化,但黑河流域局部地区已处于“供应受限”与“动力学受限”过渡的风化阶段。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速率受到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但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而化学风化剥蚀率则主要受控于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 化学风化剥蚀率 物理侵蚀速率 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 中纬度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147
5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3 位作者 杨守业 陈英勇 王永波 杨达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74-1184,共11页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迁移淋失,仅Fe和Ti轻微富集,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P>Na>Ca>Mg>K>Fe2+>Si>Mn>Al>Ti>Fe3+;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过程,并初步进入到去K风化的中级阶段;微量元素除Sr、Ga迁移淋失外,Th、Ba、Cu、Zn、Co、Ni、Cr、V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元素迁移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揭示,在0.24Ma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该区气候较为暖湿,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风化淋溶最弱;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古土壤层。总之,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化学风化 元素迁移 镇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风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6
6
作者 马英军 霍润科 +2 位作者 徐志方 张辉 刘丛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7-94,共8页
地表风化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球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风化作用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许多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解决。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风化作用... 地表风化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球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风化作用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许多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解决。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风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Ce异常成因、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和迁移方式、影响稀土元素分布和循环的主要因素,以及风化作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分析指出有机质和微生物作用对稀土行为的影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化学风化 风化壳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不同粒级中长石/石英比值及化学风化程度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作升 赵晓辉 +2 位作者 乔淑卿 李云海 范德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长石/石英(V/Q)比值是评估碎屑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的传统指标。在长江大通站和黄河利津站及相应河13区各取9个沉积物样品,将其〈125μm的部分按1夺间隔分离成7组不同的粒级,用X-ray衍射法半定量分析测定了全样和不同粒级沉积物中... 长石/石英(V/Q)比值是评估碎屑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的传统指标。在长江大通站和黄河利津站及相应河13区各取9个沉积物样品,将其〈125μm的部分按1夺间隔分离成7组不同的粒级,用X-ray衍射法半定量分析测定了全样和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石英和长石的相对含量,计弹了长石/石英(F/Q)、钾长石/石英(Fk/Q)、斜长石/石英(Fp/Q)比值,据此评估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随粒级的变化。结果显示取自黄河样品的V/Q,Fk/Q和Fp/Q比值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长江洋品,与长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强度高于黄河的结论一致,可以作为流域沉积物化学风化强度替代指标。长江样品的F/Q,Fk/Q和Fp/Q比值随粒级变细持续变低,黄河样品则呈波动式下降。黄河样品的V/Q高出长江佯品的部分主要发生在〈32μm的细粒级,在粗粒级区间差别很小,当沉积物粒级下降到一定区间后V/Q差异出现快速增加,显示长江流域沉积物的风化程度高于黄河主要发生在较细粒级。上述比值在黄河洋品的2~4μm粒级中高出长江样品3~5倍,是凸显两河化学风化强度差别的敏感粒级,也可以作为两河物源示踪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长石/石英 入海沉积物不同粒级 化学风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参与的长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与大气CO_2消耗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连凯 覃小群 +1 位作者 刘朋雨 黄奇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33-1944,共12页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大多是基于碳酸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而实际上,硫酸和碳酸一样,也参与了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从而对全球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长江流域水体近几年出现酸...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大多是基于碳酸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而实际上,硫酸和碳酸一样,也参与了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从而对全球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长江流域水体近几年出现酸化现象,大部分河段SO_4^(2-)和Ca^(2+)含量增高,其对应的岩石风化过程和大气CO_2消耗速率也发生变化。文章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2013年不同季节的离子组成进行监测,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估算模型,对长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_2消耗通量进行了估算,对硫酸参与下的长江流域岩石风化和碳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体离子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对河水离子贡献率为92%。在硅酸盐岩广泛分布的赣江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离子贡献也达85%。分析表明,硫酸参与了长江流域的岩石风化过程,对水体中离子产生一定影响。硫酸的参与加快了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速率,平均提高约28%。在不考虑硫酸溶蚀作用下,流域大气CO_2消耗速率平均为514.12×10~3 mol/km^2·a,但是硫酸参与时,CO_2消耗速率为467.18×10~3 mol/km^2·a,扣除碳汇量约14%。在各支流中,乌江流域受硫酸影响最大,而对雅砻江的影响最小,这与乌江流域的含煤地层、矿床硫化物及大气酸沉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流域碳循环 硫酸 大气CO2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6
9
作者 吴艳宏 李世杰 夏威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小冰期 化学风化 青海 可可西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醋酸淋溶实验及其碳酸盐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连文 王洪涛 +1 位作者 陈旸 陈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3,共5页
选择性的化学淋溶实验 ,广泛用于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通过对比 1mol/L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剂对黄土和古土壤的淋溶效果 ,发现 1mol/L的醋酸能选择性淋溶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 ,对硅酸盐、铁的氧化物等影响很小。在确定溶剂后 ,... 选择性的化学淋溶实验 ,广泛用于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通过对比 1mol/L的盐酸和醋酸两种溶剂对黄土和古土壤的淋溶效果 ,发现 1mol/L的醋酸能选择性淋溶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 ,对硅酸盐、铁的氧化物等影响很小。在确定溶剂后 ,以 1mol/L醋酸溶液选择性淋溶了洛川剖面 4 3个黄土和古土壤样品 ,通过分析淋溶液的组成 ,得出黄土和古土壤中碳酸盐组分的平均成分 (wB)为 :MgO 1.71% ,MnO 670× 10 - 6 ,Sr 4 90× 10 - 6 。淋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剖面的风化成壤程度 ,其中醋酸淋溶液中MnO含量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古气候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淋溶实验 醋酸 碳酸盐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施秉白云岩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琦 顾展飞 +1 位作者 卢耀如 刘之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3-418,共6页
以贵州施秉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白云岩的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结果显示:(1)在众多影响施秉喀斯特发育的因素中,矿物成分是最基本的内因,水是最关键的外因,孔隙结构起辅助作用。(2)极细晶白云岩的单位表面积溶蚀量一般... 以贵州施秉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白云岩的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结果显示:(1)在众多影响施秉喀斯特发育的因素中,矿物成分是最基本的内因,水是最关键的外因,孔隙结构起辅助作用。(2)极细晶白云岩的单位表面积溶蚀量一般大于细晶白云岩的,在晶粒相同的情况下,白云岩的溶蚀量与Ca O和Mg O的含量分别成正比,且Mg O的含量影响较Ca O大。(3)施秉白云岩溶蚀速率不仅受岩石矿物颗粒粒径大小的控制,还受岩石内部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颗粒粒径越大,孔隙度越高,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水溶液进入,溶蚀量也就越大。(4)施秉白云岩的溶蚀特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把各个因素分离开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逐个作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综合起来,才能对喀斯特发育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施秉 白云岩 溶蚀实验 压汞实验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Ma以来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87)Sr/^(86)Sr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杰东 陈骏 +2 位作者 刘连文 陈旸 季峻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1-738,共8页
 研究提出了2.5MaB.P.以来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酸不溶物87Sr/86Sr、Rb/Sr、Zr/Rb、平均粒径和磁化率的变化曲线.黄土和古土壤酸不溶物87Sr/86Sr、Rb/Sr、Zr/Rb和磁化率的变化具有类似的阶段性.研究证明,黄土和古土壤酸...  研究提出了2.5MaB.P.以来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酸不溶物87Sr/86Sr、Rb/Sr、Zr/Rb、平均粒径和磁化率的变化曲线.黄土和古土壤酸不溶物87Sr/86Sr、Rb/Sr、Zr/Rb和磁化率的变化具有类似的阶段性.研究证明,黄土和古土壤酸不溶物87Sr/86Sr比值是化学风化强度的替代指标,Zr/Rb是物理风化强度的替代指标.自2.5MaB.P.以来大陆化学风化强度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物理风化强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灵台剖面黄土 古土壤 锶同位素 大陆风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河水和悬浮物的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汪齐连 刘丛强 +2 位作者 赵志琦 B. Chetelat 丁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52-958,共7页
深入理解流域侵蚀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分馏对于运用锂同位素来示踪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是十分必要的。研究集中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体和悬浮物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长江流域水体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δ7Li)分别为150~4570 nmol/L和+7.6... 深入理解流域侵蚀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分馏对于运用锂同位素来示踪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是十分必要的。研究集中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体和悬浮物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长江流域水体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δ7Li)分别为150~4570 nmol/L和+7.6‰^+28.1‰,两者沿上游至下游的变化趋势相反。悬浮物锂同位素组成(δ7Li)变化比较稳定,分别为41~92μg/g和-4.7‰^+0.7‰,而且总是低于相应水体的锂同位素组成。悬浮物和流体之间的锂同位素分馏系数在0.977和0.992之间,与悬浮物的量及组成存在明显相关性,反映了粘土矿物的吸附和化学风化的程度。锂含量与锂同位素组成之间良好的负相关性表明流域水体的锂来自2个端元混合:其一可能是蒸发盐岩,并伴有深部热泉水;其二可能是硅酸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粘土矿物 化学风化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造带硅酸盐化学风化率的制约:气候还是构造? 被引量:19
14
作者 金章东 李英 王苏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2-680,共9页
虽然构造—风化—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仍然存在各种争论,但无疑的是,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是调节地质时间尺度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压,进而保持地球表层气候稳定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理解地表制约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的因素... 虽然构造—风化—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仍然存在各种争论,但无疑的是,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是调节地质时间尺度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压,进而保持地球表层气候稳定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理解地表制约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的因素,特别是当仅仅从气候要素变化难以解释长时间尺度硅酸盐化学风化率的时候。综合不同构造区内岩石物理剥蚀率和硅酸盐化学风化率的数据表明,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硅酸盐风化率与构造和气候之间既存在相互耦合也存在矛盾的关系,仅仅归因于单一要素是不能得到圆满解释的。构造隆升区的强剥蚀可能是造成硅酸盐风化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将晚新生代地表系统的各种变化与各构造带(如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联系起来可能是草率的。在不同类型构造带内,气候和构造对硅酸盐风化的制约并非是相互排斥的,特别是长时间尺度,因此“构造隆升—化学风化—气候变化”假说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 气温 构造隆升 化学风化率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沉积化学风化程度及古环境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西营 马海州 谭红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7,共5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大墩岭剖面24种常微量元素的测定及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黄土沉积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相对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值,大墩岭剖面显著富集Ca、Mg、Ti、V、Cr、Ni、Y、Zr等,而亏损Si、A...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大墩岭剖面24种常微量元素的测定及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黄土沉积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相对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值,大墩岭剖面显著富集Ca、Mg、Ti、V、Cr、Ni、Y、Zr等,而亏损Si、Al、K、Na、Sr、Nb等;相对于中国黄土(CL)元素平均值,大墩岭剖面明显富含Fe、Ca、Mg、K、Ti、Cr、Mn、Cu、Rb、Sr、Nb、Ba和P,而Si、Na、Co、Ni、Pb则表现为亏损;在UCC标准化图与CL标准化图中,大墩岭黄土与古土壤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墩岭剖面尚处于脱Ca、Na的大陆风化初期阶段。与其他地区的风尘沉积相似,大墩岭黄土沉积很可能也起源于上部陆壳,但不排除物源存在一定差别。风尘堆积时该区的气候环境比黄土高原要干冷,这与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沉积 化学风化 青藏高原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构造抬升对地表化学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秦建华 潘桂棠 杜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17-525,共9页
全球新生代构造抬升 ,特别是南亚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和南美安底斯山脉和Altiplano高原在新生代的抬升对地表化学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地表化学风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造山带地区化学风化能力的提高 ;而它对全球气候... 全球新生代构造抬升 ,特别是南亚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和南美安底斯山脉和Altiplano高原在新生代的抬升对地表化学风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地表化学风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造山带地区化学风化能力的提高 ;而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的物理影响 ,即通过对大气和海洋循环的影响来对大气变化产生作用 ;一是通过对地表硅酸盐岩石的化学风化造成大气CO2 变化和全球温度的改变 ,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间接的生物化学效应。目前看来 ,新生代构造抬升造成的大气CO2 浓度减少是造成全球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重要原因。这已得到了近 10年来计算机大气环流模型 (GCMs)数值模拟和野外实验研究的支持 ,但在关于地表化学风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以及海洋Sr同位素是否可作为反映地表化学风化速率变化的替代性标志和气候变化反馈机制等方面 ,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抬升 地表化学风化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纳尔逊冰缘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化学风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晓东 孙立广 +1 位作者 谢周清 尹雪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3-491,共9页
本文对西南极地区纳尔逊冰盖边缘N1沉积序列化学元素组成特征和风化作用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N1沉积序列中元素的组成与该地区玄武质火山岩的化学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该序列沉积物是自然环境下风化的产物 ,因此本文分析... 本文对西南极地区纳尔逊冰盖边缘N1沉积序列化学元素组成特征和风化作用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N1沉积序列中元素的组成与该地区玄武质火山岩的化学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该序列沉积物是自然环境下风化的产物 ,因此本文分析样品元素的平均含量可以作为该地区冰缘沉积物的背景值 ;冰缘沉积物所记录的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显得非常微弱 ,处于脱Ca、Mg、Na早期风化阶段 ,碎屑矿物的风化过程多处在蒙脱石阶段 ;沉积序列中元素的活动强度及其比值变化 ,反映了局部的风化作用强度不同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冰缘沉积物 元素组成 化学风化 南极 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常量元素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李日辉 蓝先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6-854,共9页
以南黄海北部高沉积速率柱状样DLC70-3孔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绝大部分样品中伊利石与... 以南黄海北部高沉积速率柱状样DLC70-3孔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绝大部分样品中伊利石与蒙皂石含量的比值【6,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的输送。研究认为DLC70-3孔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标CIA值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源区气候变化共同控制,其中源区的气候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而海平面变化造成的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主要影响27.80~38.00 m(MIS 4)层位沉积物的CIA值。CIA值显示在MIS 5和MIS 3期大陆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和化学风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MIS 3早期(40~60 ka)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区出现强夏季风降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 晚更新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2.8Ma以来的化学风化与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诗越 王苏民 +1 位作者 金章东 沈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29,共11页
对采自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钻孔近 2 0 0m以上深处、形成于 2 .8Ma以来的沉积岩岩芯中Sr ,Rb ,Zr含量变化及Rb/Sr ,Zr/Rb比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其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 ,分析了该地区 2 .8Ma来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 对采自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钻孔近 2 0 0m以上深处、形成于 2 .8Ma以来的沉积岩岩芯中Sr ,Rb ,Zr含量变化及Rb/Sr ,Zr/Rb比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其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 ,分析了该地区 2 .8Ma来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2 .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的环境经历了 3个演化阶段 :在深约 197~ 170m(2 .8~ 2 .5Ma)岩性段 ,低Sr含量 ,高Rb/Sr和Zr/Rb比揭示的是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 ,反映了与当时强烈的高原隆升运动有关 ;在约 170~ 38.5m(约 2 .5~ 0 .8Ma)段 ,高Sr含量 ,低Rb/Sr和Zr/Rb比记录的是该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阶段 ,与高原在稳定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的结论吻合 ;在 38.5~ 0m(约 0 .8~ 0Ma)段 ,总体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 ,Rb/Sr比相对较高 ,化学风化相对较弱 ,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 ,高原整体已隆升到 4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湖泊沉积记录 青藏高原 错鄂湖 RB/SR Zr/Rb 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风化系统中的Sr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4
20
作者 马英军 刘丛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0-358,共9页
近20年来,人们利用Rb-Sr同位素体系对地表-近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的循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陆地壳风化物质以及地表径流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揭示了不同流域盆地的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的特征。古... 近20年来,人们利用Rb-Sr同位素体系对地表-近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尤其是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的循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陆地壳风化物质以及地表径流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揭示了不同流域盆地的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的特征。古海洋的Sr同位素组成变化则是地壳和地幔演化以及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文对地壳风化系统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全面而详细的综述表明,Rb-Sr同位素体系仍将是研究地壳风化、水圈-岩石圈之间化学物质循环的重要手段,根据古海水及其化学沉积物的Sr同位素记录研究壳-幔演化和地球圈层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循环特征以及地表古环境变化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风化系统 物质循环 地壳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