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2篇文章
< 1 2 1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州市短时强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蒋丽敏 付炜 +2 位作者 徐根生 李菁华 彭艳青 《陕西气象》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利用2013-2022年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永州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出现的频次年际变化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且空间分布差异大。4月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永州西南部,多... 利用2013-2022年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永州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出现的频次年际变化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且空间分布差异大。4月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永州西南部,多为夜雨;5、6月出现最多,南部山区及小盆地高于北部地区,清晨、午后到傍晚短时强降水多发;7-9月九嶷山-萌诸岭一带、阳明山地区为主要发生区,午后到傍晚时段最为多发。2)短时强降水频次随着雨强级别增大近似呈指数式衰减,各级别短时强降水均呈北低南高分布,在高海拔山区的偏西、偏南侧以及永州南部的道江盆地出现频次高;最不活跃时段在上午,主要发生在清晨、午后到傍晚,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强,午后到傍晚出现的比例增大,≥50.0mm/h的短时强降水近四成出现在午后到傍晚。3)永州短时强降水极值在50.0~80.0mm/h之间,半数出现在14-21时,但极值≥100.0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多数出现在午夜前后,≥80.0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水体附近及可形成独特环流结构的迎风坡、小盆地或峡谷地带较易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精细化分级 极端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东南风时空分布及层结稳定度特征分析
2
作者 汤浩 周雅蔓 +1 位作者 李晨 蒋慧敏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分析蒲氏3、6两级风力阈值下东南风时空分布、代表站气候变化、大风过程中层结稳定度特征,东南风季节变化的大气环流背景归因,结果表明:天山峡谷是乌鲁木齐东南风的主气流通道,峡谷北端向西北、东北延伸出两支大值区。两级阈值总体表现... 分析蒲氏3、6两级风力阈值下东南风时空分布、代表站气候变化、大风过程中层结稳定度特征,东南风季节变化的大气环流背景归因,结果表明:天山峡谷是乌鲁木齐东南风的主气流通道,峡谷北端向西北、东北延伸出两支大值区。两级阈值总体表现为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弱;峡谷南北两端存在大值中心,大阈值全年及小阈值除冬季外北端强于南端。天山峡谷内冬季高发,夏季最低,峡谷出口、主城区、东北支为春、秋季高发,西北支春、秋、冬季高发。西北、东北两支上午高发,其他区域午后高发。乌鲁木齐、达坂城近50a积风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达坂城的下降速率比乌鲁木齐快。乌鲁木齐2000年之前快速下降,2000年后下降速率变缓;达坂城的变化特征恰好相反。乌鲁木齐存在12a、5~7a的周期,其中12a周期最明显,达坂城在2000年前存在到6~8a周期。强风过程中迎风坡1900m高度存在稳定层结带,背风坡稳定层结带在500m高度。大风过程结束时,迎风坡稳定层结高度下降,背风坡稳定层结高度抬升、强度减弱。主城区、峡谷出口处东南风频率不高,但风速高于其他风向的风速;天山峡谷内、乌鲁木齐低空东南风秋、冬季频率及风速均强于其他季节。春季中纬度锋区活跃,易形成天山两侧气压场南高北低的形势且气压差较大,导致城区东南大风高发,秋、冬季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地区高压引起的回流和中低空反气旋环流造成天山峡谷及乌鲁木齐低空东南风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东南风 时空分布 层结稳定度 环流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CCDI指数的1991—2021年辽宁省极端降水和气温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婉莹 孙秀博 +5 位作者 林毅 宋健 李冰 张萌萌 李嘉宁 吕家欣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选用1991—2021年辽宁省60站气温和降水量逐日资料,计算国际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定义的26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近30 a辽宁省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2021年极端降水和气温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单次极端冷(暖)事件平均强度增强,但发生... 选用1991—2021年辽宁省60站气温和降水量逐日资料,计算国际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定义的26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近30 a辽宁省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2021年极端降水和气温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单次极端冷(暖)事件平均强度增强,但发生频次减少,持续性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减少;低温日数减少,生长期长度增长,热夜、夏日指数增大;极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为显著的先减小再增大。2021年辽宁省极端冷事件和暖事件均较常年偏冷,其中,极端冷事件为全省一致偏冷,暖事件为辽宁西部偏冷、东部偏暖;该年的生长期较往年偏长;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事件均偏多,持续湿润日数偏长,干旱日数偏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冷事件 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4—9月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和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石娟 郑艳 +1 位作者 柯元惠 蒋贤玲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55-65,共11页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15:00—19:00。(2)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主要有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3)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短时强降水分别占37%,31%,16%和16%。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主要出现在7、8和9月;西南低压槽型除9月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能出现;冷锋型绝大多数出现在4、5月。(4)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整层湿度条件都较好,不稳定能量较大,垂直风切变较弱。西南低压槽型不稳定能量较大,湿度条件一般,垂直风切变较弱。冷锋型存在明显的上干下湿特征,垂直风切变最大,0~6 km风速差75%分位大于10 m/s,不稳定能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型 环境参数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2 a华南“龙舟水”气候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伍红雨 郭尧 吴遥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每年端午节前后龙舟竞渡之时,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最多、最为集中的时段,容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并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称之为“龙舟水”。对华南“龙舟水”期间暴雨过程的频次和强度进行研究是当前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利用1961—2022... 每年端午节前后龙舟竞渡之时,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最多、最为集中的时段,容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并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称之为“龙舟水”。对华南“龙舟水”期间暴雨过程的频次和强度进行研究是当前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利用1961—2022年华南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线性趋势、M-K突变等方法,分析了华南“龙舟水”期间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变化;构建了一个表征华南“龙舟水”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指数,由此分析华南近62 a“龙舟水”期间暴雨过程频次、强度以及“龙舟水”强度年景指数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华南“龙舟水”一致性变化是其最主要的特点。1961—2022年“龙舟水”期间,华南共出现229次暴雨过程,平均每年3.7次。近62 a来华南区域平均“龙舟水”降水量和暴雨过程频次变化趋势不显著,但“龙舟水”强度年景指数以1.2·(10 a)^(-1)的速率显著上升。评估得到近62 a华南“龙舟水”最强暴雨过程出现在2022年6月4—21日,华南“龙舟水”强年有4 a,分别出现在2022年、2020年、2008年和200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暴雨过程 综合强度指数 气候特征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与分析
6
作者 温泉沛 周月华 +5 位作者 李兰 史瑞琴 夏智宏 杜良敏 秦鹏程 魏华兵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40-447,共8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持续低温雨雪过程时有发生,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评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湖北省单站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评估指标进行了修订,同时建立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模型,并将修订后的评估指标应用于...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持续低温雨雪过程时有发生,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评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湖北省单站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评估指标进行了修订,同时建立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评估模型,并将修订后的评估指标应用于湖北省单站及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梳理及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最严重的5次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1969、1977、1984和2008年,最严重的是1954年12月24日-1955年1月18日的过程,其次是2008年1月12日-2008年2月5日的过程。(2)湖北省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易发区主要集中在鄂西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区、江汉平原荆州一带、汉江河谷一带、鄂东南南部低山平原地区以及鄂东北山脉的缺口处。(3)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北省单站和区域性持续低温雨雪过程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发生次数多,90年代后属于减少的阶段,但其强度更趋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持续性低温雨雪 过程评估 指标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模型的五道沟地区0~320 cm土层季尺度地温预测研究
7
作者 蒋鑫平 王启猛 +5 位作者 刘猛 王发信 吕海深 陈雨 李杰 王振龙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4-60,95,共8页
【目的】探讨五道沟地区地温季尺度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建立SARIMA地温预测模型。【方法】基于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64—2022年长系列实测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Sen’s斜率估计、MK检验等方法,开展0~320cm土层地温季尺度变化趋势和突变... 【目的】探讨五道沟地区地温季尺度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建立SARIMA地温预测模型。【方法】基于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64—2022年长系列实测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Sen’s斜率估计、MK检验等方法,开展0~320cm土层地温季尺度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研究,建立不同土层深度(0~320cm)地温SARIMA预测模型。【结果】(1)春季、冬季0~160 cm土层地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除0、10 cm土层外其他土层地温均有显著下降趋势;秋季0、20 cm土层地温具有显著上升趋势;320 cm土层地温在冬季具有显著下降趋势。(2)春季0、10、20、40、160 cm土层地温分别在2006、2013、2012、2015、201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增温趋势显著;320 cm土层地温在1984年前后开始显著降低。(3)地温数据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优度均>0.95,不同土层地温预测模型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随土层深度增加预测精度提高,MAE随土层深度增加由1.666下降至0.390,RMSE随土层深度增加由2.139下降至0.525。【结论】SARIMA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淮北平原地区地温模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变化特征 时间序列 S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松花江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主模态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分析
8
作者 王莹 王宇凡 +3 位作者 徐永清 赵佳莹 班晋 李永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选用1961—2020年5—9月松花江流域9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JRA-55逐月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主模态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兆信号。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主要存在两类空间模... 选用1961—2020年5—9月松花江流域9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JRA-55逐月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主模态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兆信号。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作物生长季降水主要存在两类空间模态,即全流域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模态为全流域一致型,21世纪前10 a以东西反向型为主,近年以全流域一致型为主。降水全流域一致型模态受中高纬系统和低纬系统共同影响,降水东西反相型模态主要受欧亚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影响松花江流域降水的环流主要位于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全流域一致型降水水汽收支均为西边界水汽输入、东边界水汽输出;降水偏多时,南、北边界均为水汽输入,偏少时为北边界水汽输入、南边界水汽输出。东西反相型降水的南、北边界和东、西边界水汽收支均为一收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模态 水汽收支 降水 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近30年分级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乔春贵 高牧原 +3 位作者 梁钰 易伟霞 王国安 张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利用1992-2021年4-10月河南省101个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并结合地形,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量级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R1h≥2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和3个不同量级的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均呈东多西少... 利用1992-2021年4-10月河南省101个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并结合地形,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量级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R1h≥2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和3个不同量级的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均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和[20 mm·h^(-1),50m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均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50 mm·h^(-1),80 m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表现为南北之间差别不大,而[80 mm·h^(-1),+∞)量级的短时强水出现的频次呈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征。各月短时强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为东多西少,7月、8月和10月南北之间差别不大,其他月份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2)短时强降水年际变化差别大,月变化呈单峰型,6月下旬-8月上旬是各量级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3)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分布呈双峰型,16-21时的发生频次最高,00-05时的次之,09-14时的最低。6-8月短时强降水频次的日变化特征呈双峰型,其他月份的双峰特征不明显。4-10月16-21时出现日峰值的站点最多,00-05时的次之,空间分布呈东大西小、南大北小的分布特征,各月00-05时出现日峰值的站数最多,16-21时的次之。(4)最大雨强和短时强降水量的占比均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5)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日变化空间分布、最大雨强高值区和短时强降水量占比等均与河南省地形关系密切,地形对短时强降水有增(减)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分级 地形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东部高温日数区域差异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蕾 吴琼 邓超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基于1961—2022年5—10月中国东部43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华南、长江、黄淮、华北高温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区域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开... 基于1961—2022年5—10月中国东部43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华南、长江、黄淮、华北高温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区域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2年华南、长江、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南地区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其高温日开始最早、结束最晚,且存在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持续性高温事件发生次数最多。长江流域高温日数发生最多,年均达37.94 d;也存在高温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其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持续时间最长。黄淮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在6开始8月结束,区域年均高温日数为19.58 d,其增加趋势不显著。华北高温发生时段集中,主要出现在6、7月。华南地区、长江流域的高温日数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和西伸影响显著,黄淮和华北地区则受其上空大陆高压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变化趋势 持续性高温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站点的四川复杂地形下大风特征分析
11
作者 龙柯吉 郭旭 +2 位作者 黄晓龙 周威 康岚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基于四川省2016—2021年4—9月大风事件和闪电资料,将大风类型分为雷暴大风和一般大风,统计分析了两类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地区两类大风均呈现高原多、盆地少的特征,大风类型普遍以一般大风为主,盆地... 基于四川省2016—2021年4—9月大风事件和闪电资料,将大风类型分为雷暴大风和一般大风,统计分析了两类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地区两类大风均呈现高原多、盆地少的特征,大风类型普遍以一般大风为主,盆地内部分站点雷暴大风占比较高。各个分区不同类型大风发生频次均存在日变化和月变化。对于风速,盆地南部大风更强,盆地东北部和攀西地区的雷暴大风次之。对于风向,川西高原一般大风以北风和西南风为主,雷暴大风以北风为主,攀西地区和盆地不同分区的两类大风均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大风的发生频次和风速与不同地形因子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类型大风总体变化趋势类似。发生频次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大逐渐增大,随坡度、粗糙度和起伏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而粗糙度和起伏度越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雷暴大风 加密自动站 复杂地形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MM降雨数据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红霞 刘旭星 +3 位作者 隋兵 贺红士 邓逸尘 覃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95-301,共7页
[目的]基于现有实测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探讨利用TRMM数据估测实际降雨的方法。[方法]利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误差分析、相对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2002—2011年T... [目的]基于现有实测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探讨利用TRMM数据估测实际降雨的方法。[方法]利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误差分析、相对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2002—2011年TRMM降雨数据的精度。[结果]长株潭地区的TRMM数据和站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年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为0.69,春、夏、秋、冬4季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依次为0.68,0.52,0.66,0.34,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达0.73,各站点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更好。相对偏差分析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TRMM降雨数据普遍低于实测降雨数据,这种偏差主要是因为单个观测站点实际代表面积远小于TRMM单个栅格的代表面积,而相对偏差均为负值则可能是城市的降雨量和雨强大于农村所致。此外偏差和地形起伏存在一定的联系,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偏差越大。[结论]TRMM降雨数据在长株潭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在使用时需要用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TRMM数据也可作为历史降雨观测数据分析的一个参考以提高其空间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用性 TRMM 降雨观测数据 长株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暖池高温暖水的移位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13
作者 刘秦玉 宋子涵 +1 位作者 郑小童 解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 为了揭示高温暖水在中国南海(文中简称南海)夏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依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发现气候平均意义下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中30℃以上高温暖水会在5月出现移位:5月上旬高温暖水出现在孟加拉湾中部,而到下旬消退并移位到南海南部。通过分析局地天气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揭示了上述高温暖水月内移位的物理机制:在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后,逐渐增强的潜热释放和减少的短波辐射会导致孟加拉湾高温暖水的面积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南海菲律宾岛西南高温暖水出现,并因其面积逐渐增大,并与泰国湾的高温暖水共同构成了南海南部的高温暖水。研究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几乎都出现在上述高温暖水移位之后,因此孟加拉湾中部和南海南部海表温度的差由正转负可以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孟加拉湾 中国南海 暖水 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识别及其演变特征
14
作者 杨晓玲 孙旭映 +3 位作者 杨金虎 吴雯 赵慧华 陈静 《干旱气象》 2024年第6期836-843,共8页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数识别和确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多年平均频次的空间差异较小,但各年代内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平均频次空间差异明显,且空间差异有逐年代增大趋势。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年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全流域及各地均在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增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变化较大,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频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旱频次最多,特旱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气象干旱指数 识别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15
作者 于竹娟 罗贵东 +1 位作者 夏菲 程鑫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S01期38-44,共7页
利用2009—2018年达州、巴中、广安14个国家基本观测站和117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小时雨强极值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2009—2018年渠江流域≥50 mm/h短时强降水每年发... 利用2009—2018年达州、巴中、广安14个国家基本观测站和117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小时雨强极值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个别年份外,2009—2018年渠江流域≥50 mm/h短时强降水每年发生频次均在10次以上,特别是2014年以后呈增加趋势。(2)渠江流域多年平均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均出现在7月。(3)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02—08时,夜雨特征非常显著,白天随着气温升高在16时左右有一个次高峰。(4)春季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早晨,白天不易出现短时强降水;夏季峰值在06时前后,白天午后也有一个次峰值,谷值在19—23时;秋季峰值在早晨,谷值不明显。(5)渠江流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强度介于28~29 mm/h之间,2014年以后4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呈增加趋势。(6)年内最大小时雨强主要出现在5—9月,7月最多,6月次之。(7)渠江流域下游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中上游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江流域 短时强降水 气候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刘玉莲 孙爽 +1 位作者 许丽玲 沈月钊 《黑龙江气象》 2024年第4期1-5,40,共6页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年降水量为535.2 mm,存在显著的地域和季节性差异,松嫩平原西部降水量较少,张广才岭西麓和小兴安岭南麓降水量较多;四季中夏季降水...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分析黑龙江省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年降水量为535.2 mm,存在显著的地域和季节性差异,松嫩平原西部降水量较少,张广才岭西麓和小兴安岭南麓降水量较多;四季中夏季降水量最多,主要多在中部偏北地区,秋季次之,冬季降水量最少。多水期秋季降水量偏多较多,少水期夏秋季降水量偏少较多。第一多水期降水主要多在夏秋季,第二多水期四季降水量都偏多,冬季和秋季正距平百分率更大。第一少水期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第二少水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都偏多,秋季偏少较多。尽管两个少水期年降水量相近,但第二少水期的冬季降水量更接近多水期水平,显示出降水量在不同少水期的差异。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东北区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认识,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降水 年代际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8年三江平原旱涝变化特征
17
作者 赵柠 王承伟 《黑龙江气象》 2024年第2期15-19,35,共6页
采用14个气象站1961-2018年5-9月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通过线性趋势估计、高斯滤波、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作物生长季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作物生长季Z指数变化趋势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上升(下降)趋势易发生大(或重)涝(旱... 采用14个气象站1961-2018年5-9月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通过线性趋势估计、高斯滤波、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作物生长季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作物生长季Z指数变化趋势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上升(下降)趋势易发生大(或重)涝(旱)事件,21世纪初以来为上升趋势,春季5月、秋季9月异常年份以涝居多。(2)小波分析表明,生长季Z指数存在明显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在年代际尺度高(低)指数期上叠加的年际尺度低(高)指数年出现重(或大)旱(涝)的可能性小,可能为偏旱(涝),反之亦然。(3)旱涝分析得出,作物生长季连续旱(或涝)不超过3 a。21世纪初涝年少,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10年代异常以涝为主,2011年以来春、秋季旱的次数减少。(4)月异常持续性分析发现,5-6月、6-7月更易发生低(高)Z指数转高(低)指数的逆转事件,而7-8月、8-9月持续高指数事件出现频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指数 三江平原 生长季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地区大风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18
作者 张鑫 王芳 +2 位作者 杨清彤 孙洪伟 潘蔷 《黑龙江气象》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利用2017-2021年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佳木斯地区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极端性特点,并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佳木斯地区大风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风风险区划。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5.6 d,桦南县最多,达到36.8 d;... 利用2017-2021年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佳木斯地区大风的时空变化特征、极端性特点,并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佳木斯地区大风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风风险区划。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5.6 d,桦南县最多,达到36.8 d;大风多发生在春秋季,峰值分别为3-5月和9-11月;佳木斯地区极大风风速超过大风蓝色预警阈值次数远远多于平均风风速超过阈值次数;平均风风速达到预警标准时,极大风风速也会达到预警标准;佳木斯地区大风灾害桦南县风险最高;孕灾环境高敏感区位于佳木斯地区南部;富锦市由于人口和经济等原因,承灾体易损性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大风灾害 大风预警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道沟地区近50年浅层地温(0~40 cm)变化规律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李杰 章启兵 +4 位作者 江鹏 陈小凤 陈雨 蒋鑫平 王振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102-110,共9页
浅层地温对作物种子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五道沟实验站近50年浅层地温(0~40 cm)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和其他气候要素筛选,分析研究区近50年浅层地温年、季尺度演变规律... 浅层地温对作物种子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五道沟实验站近50年浅层地温(0~40 cm)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和其他气候要素筛选,分析研究区近50年浅层地温年、季尺度演变规律,提出浅层地温与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和水汽压力差多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构建了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研究区域各层地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各层地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季浅层地温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冬季地温趋势率最大,春季、夏季和秋季浅层地温升温趋势在较小范围内波动。(2)在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中,0、10、15、20和40 cm浅层地温分别在2012、2018、2015、2017和2017年发生突变,在这些年份发生突变后地温有明显上升趋势。(3)冬季浅层地温与气温呈极强正相关关系(R2>0.8),不同季节下研究区风速、日照时数和水汽压力差与浅层地温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4)建立了不同季节浅层地温与各气候因子预测模型,并且用该模型对2022年月平均地温进行拟合检验,该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研究区地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线性回归 候倾向率 M-K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地区主要河流水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璐璐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17-19,共3页
本文结合阜新地区河流9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和输沙量观测数据,对区域内河流水沙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地区水沙存在较为明显的丰枯变化,区域内各水文站水沙总体呈现递减变化,而降水变化是阜新地区水沙变化的主因。研究... 本文结合阜新地区河流9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径流和输沙量观测数据,对区域内河流水沙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地区水沙存在较为明显的丰枯变化,区域内各水文站水沙总体呈现递减变化,而降水变化是阜新地区水沙变化的主因。研究成果对于变化环境下阜新地区河流水沙演变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年径流量 年输沙量 阜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