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触发机制
1
作者 李明娟 郭大梅 +4 位作者 张蔚然 刘慧 赵强 郭莉 高星星 《暴雨灾害》 2025年第1期19-30,共12页
2020年8月5—6日陕西中东部的平原和秦岭山区洛南县两处局地突发大暴雨,造成6人死亡、10人失踪,全球模式和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度和落区均存在预报偏差。为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 2020年8月5—6日陕西中东部的平原和秦岭山区洛南县两处局地突发大暴雨,造成6人死亡、10人失踪,全球模式和中尺度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强度和落区均存在预报偏差。为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认识,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发生于弱天气尺度强迫条件下,暴雨区500hPa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中低层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主导,地面上无冷锋;陕西中东部700hPa未出现强水汽输送带,但边界层存在较强的水汽输送带,暴雨区本地水汽含量非常充沛,大气整层可降水量50~70mm,大气可降水量偏离气候平均1.5~2σ,同时对流有效位能为3000~4800J·kg^(-1),0—6km深层垂直风切变较弱,环境场条件有利于突发性大暴雨的发生。(2)平原和秦岭山区洛南两处落区的大暴雨物理过程有所不同。平原的雷暴由平原地区地面辐合线、平原南侧骊山分别触发,骊山触发的雷暴向平原地区传播与平原地区雷暴合并增强,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M_(β)CS)。M_(β)CS沿高空西南风向东北方向移动,给平原地区带来局地大暴雨。强雷暴主要在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东北侧生成和维持,M_(β)CS强雷暴中维持约1h的低层γ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直接造成了平原地区103.7mm·h^(-1)极端短时强降水;冷池驱动、低层垂直风切变相对于雷暴出流边界方向的有利配置是平原地区雷暴加强和维持的原因。(3)秦岭山区洛南附近的雷暴由地形抬升边界层东南风.触发,下午至夜间边界层稳定维持的东南风是雷暴触发的关键因子,雷暴单体后向传播在西南平流作用下形成“列车效应”经过洛南北部,造成大暴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γ中尺度气旋性涡旋 触发机制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敏感性分析法在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中的应用
2
作者 何斌 宋刘明 任思婧 《气象科学》 2025年第1期68-81,共14页
针对2017年6月11—12日影响浙江的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利用集合敏感性分析法研究了与暴雨落区、强度和相邻时次预报降水差异相关的短期和中期时段内主要环流系统的敏感性区域及其演变发展特征,验证了利用模式早期误差推算未来误差... 针对2017年6月11—12日影响浙江的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利用集合敏感性分析法研究了与暴雨落区、强度和相邻时次预报降水差异相关的短期和中期时段内主要环流系统的敏感性区域及其演变发展特征,验证了利用模式早期误差推算未来误差分布及强度演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中期时段内与落区相关的主要敏感性天气系统为巴尔科什湖地区的低槽及其上游乌拉尔山地区的低涡,进入短期时段后,该低槽的发展将对其下游高压脊的发展和位置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阻塞高压前部深厚低涡系统的移动。高原西南部低槽的东移发展及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上的强度变化对落区也有显著影响;(2)对于强度而言,短期时段内敏感性信号较强,但进入中期时段后,信号则明显减弱,且主要集中在巴尔科什湖西北方的低涡附近。此外低纬度地区副热带高压与热带低压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低压移动路径将对短期时段内副高西段的强度产生影响;(3)相邻时次降水预报差异的原因,在临近暴雨发生前与阻塞高压南侧、副高北侧的发展强度,高原东侧脊的强弱及高原中南部低压槽的发展有关,中期时段可以追溯到乌拉尔山低涡、巴尔克什湖低槽及高原西南侧的低槽附近,副高附近敏感性区域的演变则呈较明显的不连续特征;(4)前向集合回归的敏感性分析试验表明,正负回归区域与同时次上位势高度差的演变发展趋势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这表明早期模式误差可以预测未来系统误差的演变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敏感性分析法 梅雨锋暴雨 经验正交分解 前向集合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石延召 刘维成 +3 位作者 傅朝 付正旭 徐丽丽 郑新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8月6—7日、19—20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2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强降水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风槽偏北气流与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处,但是2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触发条件不同;雷达回波显示8月6—7日由冷式切变线引起的暴雨系统对流性较强,反射率因子值较高、中心高度较低,降水率较大,持续时间短;19—20日暖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值较低、中心高度较高,降水率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雷达观测特征 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成都山区春季一次冰雹天气的风场分析
4
作者 倪成诚 李国平 +2 位作者 张净雯 牛金龙 陈洪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3月16日成都西部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触发机制及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与中上层干线(露点锋)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风廓线雷达可以捕捉对流性天气的风场演变特征;利用... 应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3月16日成都西部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触发机制及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与中上层干线(露点锋)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风廓线雷达可以捕捉对流性天气的风场演变特征;利用风廓线雷达计算得到的风场诊断量对冰雹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垂直风切变峰值与低层风暴相对螺旋度谷值出现时间较冰雹发生有一定提前量;低空急流指数达峰时间与冰雹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风廓线雷达 强对流天气 冰雹 成都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眼“FAST”区域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5
作者 罗雄 张小娟 +2 位作者 罗喜平 李国平 李皓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日发生在“中国天眼”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所在区域(贵州平塘县)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波槽、中低空西南急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日发生在“中国天眼”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所在区域(贵州平塘县)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波槽、中低空西南急流、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及辐合线是形成冰雹天气的有利环流背景,冷暖空气交汇加剧了大气不稳定度。降雹区位于地面锋区后部叠加次级环流上升支的层结不稳定区域;气旋式涡度配合风场的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增强了大气的抽吸作用,为降雹区水汽的抬升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条件;不稳定能量的持续释放和“上干下湿”的层结分布,为对流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能量和水汽条件。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垂直输送作用是加热的主要贡献项,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低层大气增温在中层形成热源中心,促进上升运动,利于对流的维持发展。此次过程由中尺度对流云团(MCS)所致,冰雹云发展旺盛阶段TBB达-55℃,65dBZ回波顶高超-20℃层,云顶高度>14km,回波悬垂结构和VIL跃增特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物理量诊断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1月7—9日辽宁省极端雨雪天气分析
6
作者 高清源 金巍 +4 位作者 高清泉 徐庆喆 田璐 刘冬霞 韩国敬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格点资料,对2021年11月7—9日辽宁省极端雨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和地面气旋为此次极端雨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的冷暖气流交汇,...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格点资料,对2021年11月7—9日辽宁省极端雨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和地面气旋为此次极端雨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的冷暖气流交汇,是产生极端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高低空急流耦合和高空辐散抽吸作用,配合东北冷涡动力抬升作用,暖湿低空急流沿冷垫爬升,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暖湿急流为此次极端雨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暖湿急流的增强对应水汽辐合作用增强,配合低层冷垫和东北冷涡的动力抬升作用,对降雪有明显增幅作用;地面辐合线沿地形分布,触发了此次极端强降雪天气。地形阻挡导致地面冷空气堆积形成冷垫,是极端降雪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温度层结差异是鞍山、岫岩雨雪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具有冻结层特征的低层冷垫,为鞍山极端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温度层结条件;融化层厚度和地面温度是岫岩出现冻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暖湿急流 冷垫 温度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融合降水和智能网格预报在渭河一次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振亚 王迪 +1 位作者 董俊玲 葛振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选取2018年6月28日至7月15日渭河干流魏家堡水文站洪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多源融合降水和智能网格预报在洪水模拟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以多源融合和站点实况降水为输入均能较好地模拟洪水过程,因此在无降水观测资料的流域,采用多源... 选取2018年6月28日至7月15日渭河干流魏家堡水文站洪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多源融合降水和智能网格预报在洪水模拟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以多源融合和站点实况降水为输入均能较好地模拟洪水过程,因此在无降水观测资料的流域,采用多源融合降水产品代替站点实况降水进行洪水模拟分析和计算是可行的,但多源融合降水模拟的径流深和洪峰流量较小。在魏家堡水文站两次洪水过程洪峰出现前48 h的面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流量相差显著,说明前期土壤湿度对渭河流域的产流影响很大,防汛时特别要关注持续性降水的影响。以落地雨进行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为12 h,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作为降水输入,能够提前84 h预报出超保证流量的洪峰流量,将洪水预见期由12 h延长至84 h。但以智能网格降水预报计算的面雨量与实况面雨量相比有一定的高估,造成了模拟的洪峰流量和径流深相对误差较大。建议针对不同的天气背景开展面雨量订正方法研究,以提高面雨量预报准确率,在延长洪水预见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洪水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 智能网格预报 洪水预报 魏家堡水文站 新安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2.13”冀中大雪过程多源气象资料分析
8
作者 马鸿青 董疆南 +2 位作者 徐义国 于雷 王亚婷 《天津科技》 2024年第2期91-9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地基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等,对2022年2月13日冀中大雪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①降雪发生之前的36 h内PWV呈增长态势,0~12 h上升最快,12~36 h呈缓慢上...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地基GPS/MET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等,对2022年2月13日冀中大雪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①降雪发生之前的36 h内PWV呈增长态势,0~12 h上升最快,12~36 h呈缓慢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和PWV呈一定正相关关系,降雪期间PWV变化平稳,随着PWV出现连续下降,降水结束。③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向风速演变对降雪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3000 m突然出现20 m/s的西南低空急流,随着20 m/s的西南低空急流向下延伸至2500 m高度,降雪增强。④降雪之前,0.5 m/s及以上的正速度首先出现在1500 m以上,当2000 m以下突然出现1.0 m/s以上的正速度后,0~3 h内降雪发生。⑤1000 m以下垂直速度增加到1.5 m/s及以上时,降雪增强。⑥降雪期间C_(n)^(2)(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一直稳定在-180~-165 dB,C_(n)^(2)值小于-180 dB时,最大探测高度降至3500 m以下,整层垂直速度小于0.5 m/s,预示降雪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大气可降水量 大雪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一次极端雨雪天气的积雪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富龙 陈长胜 唐冰然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11 cm·mm^(-1),东、西部差异明显。降雪量为中雪及以下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降雪量为中雪以上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减小。高空温度、湿度和垂直速度配置不同导致冰晶形状不同,进而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降雪含水比随平均气温升高呈减小趋势,当平均气温高于-4℃时,降雪含水比小于1.5 cm·mm^(-1)。地面出现有效积雪需要0 cm地温低于0℃。当风速大于5.2 m·s^(-1)以后随着风速增大降雪含水比减小,降雪含水比极值多出现在3级风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暴雪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8”黑龙江极端强降水过程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铎 王承伟 +5 位作者 白雪梅 公衍铎 孙琪 栾晨 唐凯 赵玉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续水汽输送等有利条件是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层和大气饱和层深厚,大气层结为弱对流不稳定;中层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西南急流发展、伴随弱低涡东移,形成水平风速辐合及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该阶段以层积混合云为主,降水效率高,个别时段伴有列车效应,造成极端小时降水量及较大累积降水量。第2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且中心强度较大,对流层低层暖湿、饱和,中高层干冷,大气具有较强对流不稳定;在中层槽和低层暖式切变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地形辐合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局地有积云发展,引发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西南急流 列车效应 地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位涡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江玉 赵雪洁 +2 位作者 刘屹岷 何编 吴国雄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9—2020年梅雨区共发生了24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及24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事件合成分析表明,持续性暴雨事件最强雨带主要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强雨带则位于长江及其以北地区。持续性暴雨事件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其中南亚高压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因而高空偏南的西风急流附近具有高值位涡的干冷空气向南和向低空入侵,在中低层与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并形成梅雨锋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大程度地取决于偏北的西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及位涡强迫的强冷空气。对于极端强降水事件位涡收支的定量诊断表明,在强降水达到峰值及之前,高层负的位涡倾向主要由负的垂直位涡平流所导致,而中低层正的位涡倾向则主要取决于垂直非绝热加热的位涡制造和垂直位涡平流。结合典型个例的垂直速度分解,进一步证实梅雨区上空水平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垂直分布激发的上升运动分量在极端强降水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持续性暴雨 极端强降水 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A40再分析资料在“21·7”极端强降水研究中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姝宜 高庆九 +2 位作者 谭桂容 孙玉婷 王辰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本文基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分析ERA5、CRA40、CFSR和NCEP/NCAR四套再分析资料在“21·7”极端暴雨研究中的表现,同时采用ERA5作为资料对比的基准,对CRA40在极端暴雨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四套资料对台风“烟花”、副... 本文基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分析ERA5、CRA40、CFSR和NCEP/NCAR四套再分析资料在“21·7”极端暴雨研究中的表现,同时采用ERA5作为资料对比的基准,对CRA40在极端暴雨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四套资料对台风“烟花”、副高等关键环流系统的强度估计均偏低,CRA40与ERA5所分析的高度场流型总体一致,且环流更接近实况。ERA5对200 hPa高空急流的强度估计最高,CRA40与ERA5的差异最小。对流层低层风速的再现能力CRA40与ERA5相当。对于台风“烟花”的加强转折,四套资料均无法再现。(2)925 hPa温度场上,相较其他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ERA5温度较低,CRA40温度最高,对于弱冷空气侵入河南北部的过程以CRA40与ERA5的结果最为接近。CRA40对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描述与ERA5在分布形势以及数值上较为接近。(3)CRA40与ERA5资料均能刻画出“21·7”暴雨期间郑州站上空良好的动力条件,强度上CRA40基本略弱于ERA5,两套资料所表现出的经向/纬向环流和位涡总体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40 ERA5 “21·7”暴雨 再分析资料 资料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商林 孟祥新 汤子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月中旬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为山东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下旬降水偏多是由于台风“烟花”带来强降水;8月降水偏多主要是下旬副高强度偏强,水汽输送充沛造成。此外,2021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近3次拉尼娜事件发现,夏季副高强度偏强是造成近3个拉尼娜衰减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夏季副高强度是拉尼娜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夏季降水 拉尼娜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势高度场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拟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陈敏 郑永光 +1 位作者 王洪庆 陶祖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1998年5月23~24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是华南暴雨试验(HUAMEX)加密观测期间的一个典型个例,卫星云图与降水分布表明这是锋面附近与锋前暖区发生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CS)造成的强降水。使用非静力原始方程模式MM5... 1998年5月23~24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是华南暴雨试验(HUAMEX)加密观测期间的一个典型个例,卫星云图与降水分布表明这是锋面附近与锋前暖区发生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CS)造成的强降水。使用非静力原始方程模式MM5较为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发生在锋面上和锋前暖区的两类MCS的中尺度特征,并探讨了这两类MCS的差别。结果表明,两类MCS具有某些共同的中尺度特征,即对流系统的底层和顶部分别存在β尺度的低压和高压中心;低层流场辐合而在对流雨团的顶部辐散出流;对流系统内部具有暖心结构等,但锋面上的MCS较暖区中的对流系统具有更强的斜压性;二者内部的流场与三维运动结构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来自西南和偏南方向的空气从底部流入锋前暖区MCS时受到中低压的气压梯度力作用而加速;而锋面上MCS中不仅有来自锋前的暖湿空气,而且还有来自锋后的冷空气参加对流。MCS高空反气旋式发散气流和空气的加速运动反映出MCS顶部存在中尺度高压及向外的气压梯度力,轨迹分析也证明了MCS上空气流的这种非地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强降水过程 模拟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尺度特征 华南暴雨试验 锋前暖区 原始方程模式 MCS 大暴雨过程 1998年 气压梯度力 中尺度高压 加密观测 卫星云图 数值模拟 低层流场 运动结构 加速运动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2008年罕见“龙舟水”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65
15
作者 林良勋 吴乃庚 +1 位作者 黄忠 蔡安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0,共8页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每一强降水期与一次西风槽的影响相联系,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南压过程配合一次强降水的发生;低空急流的最大风速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同步,降水的减弱期伴随低空急流的向上抬升;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的辐合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龙舟水期间存在两个明显的局地经向环流,低层的两股气流在20~25°N区辐合抬升为持续性强龙舟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上升运动背景;4个主降水期有3个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低空急流 经向环流 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环境参量特征对比分析
16
作者 张武龙 杨康权 +1 位作者 康岚 银航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75-82,共8页
利用2010—2021年5—9月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62个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时间分辨率为1 h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区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热力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 利用2010—2021年5—9月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62个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时间分辨率为1 h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区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热力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午后至前半夜是川西高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段,攀西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夜雨特征。就川西高原而言,较好的水汽、热力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上升运动均有利于高级别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的CAPE值差异显著,1100 J·kg^(−1)可作为判断是否出现2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的参考阈值。就攀西地区而言,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在暖云层厚度、700 hPa比湿、700 hPa假相当位温、CAPE、0~3 km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的值域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当700 hPa比湿大于13 g·kg^(−1)、CPAE值超过1100 J·kg^(−1)、0~3 km垂直风切变达到10 m·s^(−1)时,极易出现5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攀西地区 短时强降水 环境参量 ERA5再分析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极端暴雨环流特征及水汽异常研究
17
作者 周晋红 王秀明 +3 位作者 田晓婷 张泽秀 李树文 蔡晓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426-436,共11页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 研究山西极端暴雨发生规律对开展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标准化距平作为异常度,运用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等方法,研究1981—2018年6—9月山西17次极端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影响系统和水汽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极端暴雨主要出现在7—8月,暴雨区主要位于中南部,2010年以来极端暴雨明显多发;影响系统主要是700 h Pa低涡和台风系统,有偏南和偏东两支水汽通道。极端暴雨过程中,低层水汽含量明显偏高,从暴雨区平均比湿的过程最大值看,大部分过程850 h Pa超过14.2 g·kg^(-1),700 h Pa则可超过9.8 g·kg^(-1)、对应暴雨区平均异常度达1.6以上;水汽的极端性在低层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表现突出,17次极端暴雨700、850 h Pa暴雨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过程最大值的异常度均值分别达-8、-6,其中台风减弱低压影响下的极端暴雨850 h 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最大异常度达-12。根据以上环流和水汽特征建立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并给出极端暴雨低层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强度预报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环流特征 水汽异常 预报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成因分析
18
作者 徐金波 卢萍 +1 位作者 曾波 吕俊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地面气象站、LMF1.0三维雷电监测系统、CMPAS多源融合降水、FY-4A卫星云顶亮温等综合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20—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攀西地区的一次突发性山地暴雨的动热力及水汽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背景下,500 hPa和700 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MCS后向发展较为明显;(2)在中低层高能高湿和强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性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局地经向环流的上升支加剧了大暴雨区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致使极端短时强降水出现;(3)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地形对云贵高原偏东、偏南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中低层水汽大量堆积,边界层水汽强辐合,以及中高层较强的垂直水汽通量对局地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强降水区大部分水汽输送集中在边界层至低层,并以云贵高原偏东转偏南路径为主,水汽净收支的演变对降水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暴雨 经向环流 凝结潜热 水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冰雹云发展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及其防雹作业效果物理检验
19
作者 姚展予 赵洁云 +4 位作者 屠琦 张泽群 刘臻 王伟健 姚振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利用云南昭通CC雷达和威宁探空等资料,对贵州省威宁县2017年7月23日的一次冰雹云发展过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插值得到剖面变化特征,研究雹云垂直结构演变,并根据雷达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45 d... 利用云南昭通CC雷达和威宁探空等资料,对贵州省威宁县2017年7月23日的一次冰雹云发展过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插值得到剖面变化特征,研究雹云垂直结构演变,并根据雷达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45 dBZ)高度、组合反射率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这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1)降雹前对流单体的合并使回波强度和VIL分别跃增至60 dBZ和50 kg·m^(-2)以上,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出现旁瓣回波和“V”形缺口。(2)中低层气流的径向辐合及高层强辐散带来的强烈抽吸作用所产生的上升气流,使雹云能够稳定维持和发展。(3)防雹作业后,雹云开始由上至下分裂直至完全分裂成两个孤立弱单体,回波顶高明显降低,组合反射率较峰值下降近30 dBZ。(4)在作业单元和对比单元的生命史时间内,作业单元的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下降速率均大于对比单元的,表明防雹作业有效抑制了雹云的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防雹作业24 min后,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的双比值均小于1,进一步证明防雹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正效果,加速了对流单体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 雹云特征 防雹效果 物理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20
作者 闵爱荣 廖移山 张文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利用2021年中国大陆2424个站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当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其主要影响系统及降水情况,并对2008—2021年4—10月暴雨日数、主要暴雨过程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4—1... 利用2021年中国大陆2424个站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对当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其主要影响系统及降水情况,并对2008—2021年4—10月暴雨日数、主要暴雨过程次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99个暴雨日、32次主要暴雨过程,暴雨日数比前13a(2008—2020年)同期平均偏多10.6d,主要暴雨过程次数比前13a同期平均偏少3.7次。2021年4—10月主要暴雨过程平均每月5.3次,7月最多(7次),5月和8月次多(均为6次),4月最少(1次),10月次少(3次),另外6月和9月分别出现了5次和4次,其中5次由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所致。当年全国最大日降水量为552.5 mm,7月20日出现在河南郑州。本年度暴雨过程累积雨量最大为820 mm,也出现在河南郑州(7月18—22日)。当年影响最为广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重大暴雨事件是7月18—22日的北方暴雨,即郑州“7.20”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台风 影响系统 202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