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8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伏地表下建筑物顶端雷电回击电磁场特性模拟研究
1
作者 张源源 宗文瑜 +2 位作者 孟繁辉 张其林 栾在茂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8-966,共9页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法,分析研究起伏地表下建筑物顶端的雷电回击电磁场特征,给出了锥形山体上的建筑物对雷电回击电磁场的影响,并进一步对真实地形山顶建筑物的雷电回击电磁场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法,分析研究起伏地表下建筑物顶端的雷电回击电磁场特征,给出了锥形山体上的建筑物对雷电回击电磁场的影响,并进一步对真实地形山顶建筑物的雷电回击电磁场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坦地表,锥形山体的角度和建筑物高度会对雷电回击电磁场产生影响。锥形山体角度越大,垂直电场和水平磁场的峰值越大,且垂直电场峰值呈线性增长,锥形山体引起的电场峰值与平坦地表的电场峰值比为4~8;山顶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垂直电场波形的峰值越大,山顶建筑物高度引起的垂直电场峰值与山顶无建筑物时的垂直电场峰值的比值基本呈对数增长,高度小于100 m时,增幅为100%~150%;随着雷电回击通道与山体之间观测距离的增加,建筑物高度增加引起的垂直电场的峰值先增强再逐渐减弱。以青岛大涧山雷达塔为例的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物顶端的雷电回击垂直电场的峰值明显大于理想平坦地表的情况,且其峰值增大了3.8倍,但是对水平磁场影响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时域有限差分(2D-FDTD) 雷电电磁场 锥形山体 起伏山体地形 高耸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点雷电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研究
2
作者 殷启元 林蟒 +4 位作者 杨思鹏 朱怡颖 方俏娴 杜晖 周方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5,共9页
收集广东地区1404组包括四个预警类型历史雷暴过程数据样本。结合目标点周围雷电发生的物理特征、雷电灾害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的7个预报因子,利用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得到面向目标点的雷电安全风险分级预警模型,并开展多指标对各... 收集广东地区1404组包括四个预警类型历史雷暴过程数据样本。结合目标点周围雷电发生的物理特征、雷电灾害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的7个预报因子,利用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得到面向目标点的雷电安全风险分级预警模型,并开展多指标对各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发现无等级模型和四级等级模型中都是随机森林算法的预警准确率最好,分别是95%和73%,而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效果不佳。并选取广州塔作为目标点进行模型验证方法可行性,最终得到适应于广东雷暴特征的雷电安全风险预警分级模型。同时,根据本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提出下一步优化升级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雷电安全 风险预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绿文 张义军 +4 位作者 吕伟涛 董万胜 郑栋 黄智慧 陈绍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96-1902,共7页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及其回击过程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14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3次探测效率约为93%(即13/14);对于能够利用观测资料确认的62次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26次,探测效率约为42%(即26/62);参与定位的站数≥3个的回击记录有24次,其中有21次回击过程属于接地点已知的地面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对这些回击过程接地点位置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760m;对于其中9次有雷电流直接测量结果的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雷电流峰值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回击 闪电定位系统(LLS) 探测效率 探测精度 定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电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赵阳 张义军 +3 位作者 董万胜 张鸿发 陈成品 张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5-410,共6页
通过对 2 0 0 2年夏季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过程及闪电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发现该地区雷暴电荷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地闪明显偏少 .对高原地闪的一些基本特征参量的统计分析表明 ,无论正地闪还是负地闪梯级先导前都具有持续时间较... 通过对 2 0 0 2年夏季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过程及闪电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发现该地区雷暴电荷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地闪明显偏少 .对高原地闪的一些基本特征参量的统计分析表明 ,无论正地闪还是负地闪梯级先导前都具有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 ,地闪以单次回击为主 .与中低纬度地区相比 ,高原地闪中正地闪比例明显要高 ,为 33% ;负地闪为 6 7% ;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电荷结构 电场变化 那曲地区 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陆高原地闪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0
5
作者 郄秀书 余晔 +1 位作者 王怀斌 张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利用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宽带慢天线电场变化仪首次在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对雷暴过程中的正、负地闪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系统分析 ,发现每次雷暴过程中正闪的比例有随总闪频数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弱雷暴过程更有利于正地闪的产生。平均来讲 ,正... 利用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宽带慢天线电场变化仪首次在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对雷暴过程中的正、负地闪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系统分析 ,发现每次雷暴过程中正闪的比例有随总闪频数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弱雷暴过程更有利于正地闪的产生。平均来讲 ,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的 16 % ,介于美国夏季雷暴和日本冬季雷暴之间。负地闪闪击间隔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 6 4.3ms和 46 .6ms。 5 4%的负地闪有至少一次继后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 ,而且有 2 0 %的继后回击其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强度。继后回击强度与首次回击强度的比例几何平均值为 0 .46 ,算术平均值为 0 .70 ,平均回击数为 3.76 ,39.8%为单次回击地闪。正地闪的多次回击只占 13.0 % ,且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较大 ,算术平均值为 91.7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内陆高原 雷暴 正地闪 负地闪 回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被引量:199
6
作者 张义军 孟青 +2 位作者 马明 董万胜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1-620,共10页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闪电监测网 闪电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被引量:161
7
作者 马明 吕伟涛 +2 位作者 张义军 孟青 杨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3-400,共8页
该文建立了全国雷电灾害(简称雷灾)数据库,对1997—2006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我国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情况、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32071例雷灾事件,其中4287例雷灾造成了4488人死亡,4320人受... 该文建立了全国雷电灾害(简称雷灾)数据库,对1997—2006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我国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情况、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32071例雷灾事件,其中4287例雷灾造成了4488人死亡,4320人受伤,估计我国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高于美国、英国。我国雷灾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广东省最为严重,总计上报8770例雷灾事件,造成772人死亡和662人受伤;当考虑人口权重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的雷灾人员死伤率最高。我国雷灾全年都可以发生,夏季占全年的65%以上,7月最高。人员伤亡雷灾和财产损失雷灾发生在13:00—20:00(北京时)的分别占总数的73%和62%,16:00为峰顶。雷灾中受伤害的农民占总死伤人数的93%,城市人员仅占7%。统计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最多的发生在农田,为32%,其次为建构筑物,为23%,以下依次为开阔地、水域、树下、山地等。此外还分析了雷灾中受损行业、财物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灾情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周筠珺 孙凌 +1 位作者 杨静 胡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09-1315,共7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的活动特征,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所取得的资料,通过不同尺度的时空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由于西南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地形及下垫面性质差异较大,使得...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的活动特征,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所取得的资料,通过不同尺度的时空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由于西南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地形及下垫面性质差异较大,使得这一地区雷电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其中在青藏高原南侧分布得最多,其次是在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边缘和在四川盆地及邻近的城市群内也是雷电的多发区;雷电的年平均日变化特征在这些地区基本一致,但雷电数峰值出现的时段随纬度减小有逐渐后延的趋势;雷电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雷电的年际变化基本上为准3a的周期,且受ElNi灳o和LaNi灳a等气候异常事件的影响较大;雷电涛动响应指数(SOFI)可以较好地指示雷电的异常变化。ElNi灳o年雷电数距平在北纬31°以北、东经106°以西为负距平区域,其它的则为正距平区域;而LaNi灳a年雷电数距平特征则恰好与ElNi灳o年的相反。研究表明,OTD和LIS资料对于区域雷电气候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活动 光学瞬变探测器 闪电成像传感器 监测 西南地区 时空分布 雷电涛动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冷涡天气系统中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冯桂力 郄秀书 +1 位作者 袁铁 周筠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1日山东地区冷涡天气系统下的3个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产生冰雹的3个强雷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地闪分布特征。通...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1日山东地区冷涡天气系统下的3个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产生冰雹的3个强雷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地闪分布特征。通过云图和地闪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地闪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低于-50℃的云区内,其中负地闪分布比较集中,且偏向云顶亮温水平梯度大的一边,而正地闪则分布比较分散。地闪主要发生在大于40 dBz的区域内,负地闪通常簇集在强回波区(大于50 dBz)或邻近区域,有时密集的正地闪也出现在强回波区或临近区域,但稀疏的正地闪通常发生在强回波外围10-30 dBz的范围内,属于稳定性降水区。结合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发现降雹发生在正地闪比较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频数峰值略微超前降雹时刻。比较密集的正地闪发生,通常预示着强对流天气(如冰雹、大风等)的发生。强雷暴在发展旺盛阶段通常表现的低地闪频数,可能是由“电荷抬升机制”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闪电 回波强度 亮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差闪电监测网的误差分析和布局优化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文娟 孟青 +2 位作者 吕伟涛 姚雯 张义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10,共9页
在时间差闪电定位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实现了对闪电定位误差的定量评估。详细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中测站数目、布站方式和站址基线长度3个因素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定位误差与测站数目、布站方式和基线长度有密切... 在时间差闪电定位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实现了对闪电定位误差的定量评估。详细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中测站数目、布站方式和站址基线长度3个因素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定位误差与测站数目、布站方式和基线长度有密切关系。当测站数目一定时,矩形加中心站的布站方式定位结果较好;当布站方式一定时,测站数目越多定位误差越小;在仪器允许的探测范围内,基线越长,覆盖区域越大,定位误差越小。闪电定位误差的定量分析研究,为闪电监测网的站址选择、子站布设等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达时间 定位算法 定位误差 闪电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梅 魏建苏 +1 位作者 俞剑蔚 张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4,共8页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 利用江苏省1951—2007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江苏省近57年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和不同保证率下初终期分布。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的多年变化不明显。江苏省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2天。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60年代初、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期,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后期。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期。不同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存在明显地区差异,5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中旬—4月上旬(9月上旬—下旬),80%保证率下雷暴初日(终日)在3月下旬—5月上旬(10月上旬—下旬)。在周期分布上,江苏8~10 a以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而相对较短的周期一般都不具有全域性,从长周期分析江苏地区近几年年雷暴日数各地均处于偏多的周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雷暴 气候趋势 小波分析 保证率 初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1年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观测试验和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义军 杨少杰 +6 位作者 吕伟涛 郑栋 董万胜 李斌 陈绍东 张阳 陈绿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2006—2011年夏季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广东综合闪电观测试验(GCOELD)。试验期间,针对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近距离声、光、电、磁特征等综合测量,对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广东省地... 2006—2011年夏季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广东综合闪电观测试验(GCOELD)。试验期间,针对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近距离声、光、电、磁特征等综合测量,对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广东省地闪定位网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与人工触发闪电进行了比对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触发闪电回击峰值电流范围为-31.93~-6.67 kA,回击电流波形的半峰宽度的范围为6.18~74.19μs,10%—90%的上升时间范围为0.24~2.25μs。触发闪电的上行正先导的发展速度在10~4~10~5m/s量级;人工触发闪电的回击过程在架空电源线路(1200 m长,2 m高)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可达十几千伏;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探测效率为95%,平均定位误差为759 m,闪电定位系统反演得到的电流峰值与实际测量的电流峰值平均相对偏差为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闪电 回击电流 感应电压 探测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暴云电结构与闪电关系初探 被引量:36
13
作者 罗霞 陈渭民 +2 位作者 李照荣 胡胜娟 李旭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0-286,共7页
利用雷暴云偶极性电结构理论,结合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不同荷电结构下地面电场。结果表明:当正电荷中心高度越高、负电荷中心高度越低,形成的地面负电场越大,越有利于地闪的形成;负地闪发生后或云砧下方,地面电场成正极性,易引发正地闪... 利用雷暴云偶极性电结构理论,结合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不同荷电结构下地面电场。结果表明:当正电荷中心高度越高、负电荷中心高度越低,形成的地面负电场越大,越有利于地闪的形成;负地闪发生后或云砧下方,地面电场成正极性,易引发正地闪;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中雷暴云位置基本一致,结合雷达和卫星资料可初步判断正/负地闪发生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云荷电结构 地面电场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地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冯真祯 曾金全 +1 位作者 张烨方 王颖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3-221,共9页
为了给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以福建省2007—2011年闪电监测资料及ASTERGDEM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SURFER及ARCGIS软件,详细分析了福建省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正/负地闪活动均在8月最为强烈,... 为了给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以福建省2007—2011年闪电监测资料及ASTERGDEM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SURFER及ARCGIS软件,详细分析了福建省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正/负地闪活动均在8月最为强烈,负地闪主要集中在5~9月,正地闪在12~3月发生概率较高;一天中,负地闪在13:00—20:00发生最为频繁,正地闪迟于负地闪,并在凌晨存在一小高峰;正地闪强度中位数呈现较为显著的月变化,负地闪则不明显;一天中各时段都以0—37.5kA的地闪为主,但任何时段都可能发生强地闪;地闪密度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受流域分布影响小,地闪密集地带多处于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地闪强度中位数在沿海海岛较大;正/负地闪密度及正地闪强度中位数与海拔存在着非线性关系,负地闪强度中位数随海拔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频次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中位数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义军 董万胜 +1 位作者 张广庶 郄秀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49,共4页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 ,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 ,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 ,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 ,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 ,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 ,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 0 .86× 10 5m s ,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 ,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 ,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 1.1× 10 5m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 先导过程 特征分析 电场变化 闪电电场变化仪 光学观测 雷电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分布 被引量:26
16
作者 徐鸣一 王振会 +2 位作者 樊荣 周俊驰 曾庆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557-561,共5页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地闪密度的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洪泽湖周边、太湖和宁镇丘陵周边是江苏省雷电防护重点区域.江苏省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符合Anderson经验公式,幅值主要在20~40kA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时间权重法 雷电流幅值 Anderson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密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学良 张科杰 +1 位作者 黄小彦 刘学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8-732,共5页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 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 为了研究年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以满足雷电防护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需要,采用湖北省ADTD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探测的2007 2010年云地闪电资料和雷电监测理论探测效率在95%以上的28个气象台站的年雷暴日数,对台站周围不同半径距离范围内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台站周围18~20 km范围内,相关系数明显增大,其中18km范围内相关系数最大为0.8521。由此可以认为,观测人员一般只能听到观测站点周围18~20 km左右的雷声。经统计计算,拟合年平均雷暴日数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关系式为:N_G=0.029T_d^(1.5)。通过2011年检验表明,采用拟合方程:N_G=0.029T_d^(1.5)计算各台站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明显优于规范方程:N_g=0.024T_d^(1.3)计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雷暴日数 云地闪密度 人工观测 最远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正地闪时间分布及波形特征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阳 张义军 +1 位作者 孟青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为了给雷电防护及机理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电场快慢变化资料,对北京地区正地闪的时间分布规律及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正地闪分布随月份而不同,较大频次出现在5—7月,较高比例出现在春、秋... 为了给雷电防护及机理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电场快慢变化资料,对北京地区正地闪的时间分布规律及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正地闪分布随月份而不同,较大频次出现在5—7月,较高比例出现在春、秋季(3—5月和10—11月);而一天内的正、负地闪分布具有反对应关系,正地闪在傍晚(15:00—21:00,北京时)具有较大的频次和较高的比例,且该比例随闪电频次增大而呈减少的趋势;正地闪多为单次回击,多回击正地闪数占正地闪总数的3.89%;正地闪波形上升沿时间分布范围为5~28μs,平均为11.55μs,慢前沿时间分布在2.8~23.6μs之间,平均值为9.41μs,慢前沿幅度与回击峰值比为53%,过零时间为43.97μs,负反冲深度均值为20.75%,辐射场归一化到100 km的回击场强峰值为13.66 V/m;正地闪连续电流持续时间平均值为113 ms,具有连续电流的正地闪比例高达69.2%,其中48.7%具有长连续电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正地闪 时间分布 波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电场变化波形时域特征分析及放电类型识别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恒毅 董万胜 +1 位作者 王涛 邱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9,共11页
对闪电电场变化波形进行时域特征分析,研究闪电放电类型识别方法,是闪电探测系统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研究分析闪电波形的时域特征,分别统计负地闪回击和双极性窄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脉冲宽度等... 对闪电电场变化波形进行时域特征分析,研究闪电放电类型识别方法,是闪电探测系统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研究分析闪电波形的时域特征,分别统计负地闪回击和双极性窄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脉冲宽度等多个特征参数,得出负地闪回击波形上升时间平均值为2.9μs、下降时间平均值为89μs、脉冲宽度平均值为15.4μs,而双极性窄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平均值为1.7μs、下降时间平均值为2.1μs、脉冲宽度平均值为2.4μs。通过对闪电波形参数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放电过程的识别判据,实现了对地闪回击、双极性窄脉冲的自动识别,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制定的波形识别判据对负地闪回击的识别效率可达到90%,对正地闪回击与双极性窄脉冲事件也有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识别 回击 双极性窄脉冲事件 闪电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多分叉多接地的空中触发闪电过程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俊 吕伟涛 +7 位作者 张义军 董万胜 郑栋 陈绍东 邱实 王涛 刘恒毅 陈绿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100,共6页
该文分析了2007年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中,6月30日一次空中触发负极性闪电的光学和电学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此次空中触发闪电的上行正先导和下行负先导分别出现了多个分叉。上行正先导早于下行负先导4.93 ms始发,上行正先导初始阶段的二... 该文分析了2007年广州从化人工引雷试验中,6月30日一次空中触发负极性闪电的光学和电学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此次空中触发闪电的上行正先导和下行负先导分别出现了多个分叉。上行正先导早于下行负先导4.93 ms始发,上行正先导初始阶段的二维平均速度为104m/s量级,后增加到105m/s量级。下行负先导经历了3次分叉后分为4个分支接地,其中有两个接地分支一直持续发光到闪电放电结束,观测到下行负先导的二维平均速度为1.69×105m/s。小回击之后上行正先导也出现了多个分支,高速摄像和宽带干涉仪对这些分支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小回击之后,初始长连续电流过程的持续时间为178.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触发闪电 双向先导 多分叉 多接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