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4月黄海和东海一次大雾过程分析
1
作者 柳龙生 王慧 黄彬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选用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3年4月19—22日黄海和东海一次入海温带气旋伴随大范围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部和北部,黄海为平流冷却雾,东海为锋面雾。... 选用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3年4月19—22日黄海和东海一次入海温带气旋伴随大范围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部和北部,黄海为平流冷却雾,东海为锋面雾。黄海海雾发生期间的气温与海温差为0~2℃,东海海雾发生时气温低于海温。黄海海雾的形成主要由于偏南暖湿空气汇入后,在冷海面降温凝结形成;东海海雾则是在气旋后部弱冷空气作用下形成的锋面雾,气旋活动为此次海雾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主要水汽来源。海雾发生期间的云水含量在垂直方向上显著增大,南风形成的海雾发展高度大于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温带气旋 气—海温差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山地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被引量:32
2
作者 唐浩华 范绍佳 +1 位作者 吴兑 邓雪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2-96,共5页
南岭山地冬春季每当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浓雾发生的频率非常高。根据 2 0 0 1年 2 - 3月南岭山地浓雾试验获取的宏观和微观资料 ,分析该地浓雾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浓雾属于平流雾和爬坡雾 ,与冷空气活动 (锋面 ... 南岭山地冬春季每当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浓雾发生的频率非常高。根据 2 0 0 1年 2 - 3月南岭山地浓雾试验获取的宏观和微观资料 ,分析该地浓雾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南岭山地浓雾属于平流雾和爬坡雾 ,与冷空气活动 (锋面 )密切相关 ,具有持续时间长 ,能见度极其恶劣等特征 ;平均数密度 (N)、平均直径 (D)和含水量 (W)等微物理结构参量随时间变化很大 ,彼此存在关联 ;雾滴谱在浓雾过程中不断变化 ,反映了核化、凝结和碰并 (或碰撞 )、沉降等微物理过程的不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浓雾 微物理结构 演变过程 平流雾 爬坡雾 微物理过程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濮梅娟 严文莲 +2 位作者 商兆堂 杨军 李子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1-1118,共8页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剧下降,雾滴数密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尺度明显增大、雾滴谱变宽。究其原因,发现夜晚长波辐射增强或近地层出现冷平流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日出后地表水分蒸发或西南湿平流增强造成的湿度明显增大以及湍流混合作用,都能导致雾体爆发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平流-辐射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大瑶山浓雾雾水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1 位作者 叶燕翔 毛伟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6-485,共10页
文中利用 1998年 12月~ 1999年 1月和 2 0 0 1年 2~ 3月在南岭山地采集的雾水样品资料 ,分析了南岭山地浓雾雾水的化学成分 ;对 3次典型浓雾过程雾水的离子浓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发现酸雾的频率达 5 1% ,酸雾的危害不容忽视... 文中利用 1998年 12月~ 1999年 1月和 2 0 0 1年 2~ 3月在南岭山地采集的雾水样品资料 ,分析了南岭山地浓雾雾水的化学成分 ;对 3次典型浓雾过程雾水的离子浓度及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发现酸雾的频率达 5 1% ,酸雾的危害不容忽视。南岭山地的浓雾雾水中的诸离子浓度远高于雨水。不同过程雾水的化学特征变化差异明显 ,在雾水中浓度最高的阴离子是SO2 -4,其次是NO-3 ;阳离子Ca2 + ,NH+ 4 的浓度最高。雨水比雾水酸性更强 ,说明虽然雾水中的离子浓度较雨水高得多 ,但大量的离子成分中存在更多的缓冲物质 ,比如说NH+ 4 和Ca2 + 。雾水中的Ca2 + ,SO2 -4,Mg2 + 有明显的富集现象 ,南岭大瑶山的雾水主要受大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化学成分 雾水 南岭大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平流辐射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5
作者 孙旭东 徐华英 +1 位作者 李桂忱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99-109,共11页
本文采用二维非定常数值模式,模拟了大气边界层内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在海陆交界处的平流辐射雾的形成、演变规律。研究了雾发展过程中湍流-辐射作用及风场、水汽平流和海陆风环流对雾发展影响的特点。模拟计算结果得出湍流-辐射作用... 本文采用二维非定常数值模式,模拟了大气边界层内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在海陆交界处的平流辐射雾的形成、演变规律。研究了雾发展过程中湍流-辐射作用及风场、水汽平流和海陆风环流对雾发展影响的特点。模拟计算结果得出湍流-辐射作用是雾发展变化的主要物理因子。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风场环流和水汽的平流输送对在不同地点,时刻雾的发展和强度变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辐射雾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严文莲 濮梅娟 +2 位作者 王巍巍 杨军 刘端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辐射雾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雾维持时间久,尤其是强浓雾天气(能见度<50 m)持续时间长达约37 h;逆温深厚,雾层厚,雾顶高,多在450 m以上。研究表明:逆温层深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适宜,暖湿气流的不断补充,是这次大雾长时间稳定维持且雾顶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宏观物理特征 暖湿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宁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其演变 被引量:28
7
作者 黄建平 梅清银 +1 位作者 靳永才 李子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共6页
1996年12月27~31日沪宁地区连续5天出现了浓雾天气。利用三用滴谱仪和ADAS对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温、压、湿、风等要素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探测。通过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1996年12月27~31日沪宁地区连续5天出现了浓雾天气。利用三用滴谱仪和ADAS对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温、压、湿、风等要素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探测。通过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雾的微物理结构与大气污染程度紧密相关,逆温层的长时间存在可以影响雾的微物理结构。此外,还观测到含水量、谱宽等存在周期为20~30分钟的振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宁地区 雾滴谱 空气污染 微物理结构 辐射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被引量:64
8
作者 李子华 仲良喜 俞香仁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60年代对南方各省雾作了一次普查,近年来又对云南西双版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舟山及上海等地雾进行了野外综合探测。本文利用这些探测资料及多年常规气象记录,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微物理结构和大气边界层的温湿条件,研究了辐射雾的... 60年代对南方各省雾作了一次普查,近年来又对云南西双版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舟山及上海等地雾进行了野外综合探测。本文利用这些探测资料及多年常规气象记录,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微物理结构和大气边界层的温湿条件,研究了辐射雾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 滴谱分布 物理结构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浓雾宏微观结构特征及快速消散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濮梅娟 尚倩 +2 位作者 李子华 杨军 刘端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0-777,共8页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发展之后立即进入快速消散过程,1h之内全部消散,这与太阳辐射、气温快速升高及逆温层的消失有关,强梯度风也是雾快速消散的一个重要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爆发性增强 快速消散 梯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至黄海北部低压顶部型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寒 聂安祺 +3 位作者 吴曼丽 乔小湜 贺慧 肖光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163,182,共7页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 选取2001年2月21-22日和2011年8月15-16日2次海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物理量分布特征。利用地面观测实况和探空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物理量场,对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的形成、持续和消散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低压气旋顶部型海雾持续时间长,强度大。低压气旋的顶部或右前方盛行偏南风或西南风,偏南风或西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1)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容易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逆温或等温的稳定层结;(3)在低层形成暖平流。稳定的大气层结,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较弱的垂直运动,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和持续。当低压气旋顶部的偏南风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风速>10 m/s),容易破坏海雾发生区上空的稳定层结,温度平流增大,加速湿空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和扩散,不利于海雾的维持。当低压气旋过境后,低压气旋后部的偏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形成冷平流,有利于海雾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空环流配置 大气稳定度 风场条件 水汽条件 温度平流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宁高速公路一次冬季浓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佳 缪启龙 +1 位作者 严明良 马德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3-730,共8页
利用由多个美国研究部门及大学的共同参与研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2006年12月24—27日沪宁高速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 利用由多个美国研究部门及大学的共同参与研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对2006年12月24—27日沪宁高速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属于较典型的平流雾,其生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系统的下沉运动、充足的水汽;同时也有辐射作用,地面的大气长波辐射冷却是雾维持的重要因素。大范围下沉运动使中低层大气增温与地面辐射降温配合,形成深厚的逆温层,对大雾长时间维持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是一次以平流雾为主伴随辐射雾的过程。27日14时后干冷空气南下才使大雾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平流雾 WRF模式 沪宁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年际变化与长江上游气候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40
12
作者 马振锋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8-16,共9页
利用NCEP资料计算的1951—1995年青藏高原季风(下称高原季风)指数序列[1]及长江上游22个测站的气温距平和雨量距平百分率资料,应用MHF(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及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和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多层... 利用NCEP资料计算的1951—1995年青藏高原季风(下称高原季风)指数序列[1]及长江上游22个测站的气温距平和雨量距平百分率资料,应用MHF(墨西哥帽)小波分析及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和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多层次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高原夏季风以22年低频变化和2.5年高频振荡为主,长江上游夏季气温变化以2~3年占优,而长江上游东、西部夏季降水第一主周期则表现为6~8年和2.5年,三者在时间域上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季风年代际变化对长江上游气候变化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年际变化 长江上游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地区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杨中秋 许绍祖 耿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31-438,共8页
1985年4-5月在舟山海域对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进行了现场观测研究。初步结论是海雾由西南或东南暖气流在冷海面上平流冷却形成,有利的天气形势有:鞍型气压场、冷锋、气压东高西低、切变线和弱低压的暖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因气... 1985年4-5月在舟山海域对春季海雾的形成和微物理结构进行了现场观测研究。初步结论是海雾由西南或东南暖气流在冷海面上平流冷却形成,有利的天气形势有:鞍型气压场、冷锋、气压东高西低、切变线和弱低压的暖区。海雾的微物理结构因气流来向不同而有差异,可分为两类。在受陆地影响的西及西南气流中的大陆性雾,雾滴浓度较大,达48个/厘米~3;雾水中含有较多的NH_4^+和SO_4^(2-),较少的C1^-相反,海洋性的东南气流中的海洋性雾,雾滴浓度较低,仅31个/厘米~3,NH_4^+和SO_4^(2-)的含量少,但要C1^-的含量多两类雾中,滴谱分布密度函数也是不相同的。但含水量无多大差别平均为0.10-0.15克/米~3,最大值可达0.5克/米~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微物理结构 春季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AA/AVHRR遥感数据在夜间雾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建勇 黄玲 +2 位作者 祝必琴 辜晓青 张建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9-193,共5页
通过对夜间雾的NOAA/AVHRR红外光谱特征分析,建立基于NOAA/AVHRR遥感数据的夜间雾遥感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冬季和2008年秋季2个时次江西省范围内的夜间雾分布格局进行监测,经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模型监测夜间雾的准确... 通过对夜间雾的NOAA/AVHRR红外光谱特征分析,建立基于NOAA/AVHRR遥感数据的夜间雾遥感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冬季和2008年秋季2个时次江西省范围内的夜间雾分布格局进行监测,经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模型监测夜间雾的准确率达69.2%。该模型的应用可弥补常规气象监测方法的不足,基本实现对夜间雾的宏观、动态、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雾 监测 NOAA/AVHRR 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雾的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利民 李子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750-755,共6页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本文建立了一个复杂地形下详细考虑长波辐射冷却、地表热量平衡、雾水沉降、水汽凝结和蒸发、湍流交换系数等的二维非定常雾模式,以实测资料为初始场,研究了一次重庆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江河、热岛、辐射、地形...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本文建立了一个复杂地形下详细考虑长波辐射冷却、地表热量平衡、雾水沉降、水汽凝结和蒸发、湍流交换系数等的二维非定常雾模式,以实测资料为初始场,研究了一次重庆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江河、热岛、辐射、地形和山城的影响,模式分别进行了数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非定常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Ⅰ)——数值模式 被引量:32
16
作者 尹球 许绍祖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描述辐射雾生消过程的数值模式,预报量包括风速、温度、比湿、雾含水量及雾滴浓度等。 采用了新的雾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及湍流交换系数公式,构造了考虑水汽、水滴对红外辐射吸收和发射及水滴对短红外辐射散射的辐射参... 本文建立了一个描述辐射雾生消过程的数值模式,预报量包括风速、温度、比湿、雾含水量及雾滴浓度等。 采用了新的雾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及湍流交换系数公式,构造了考虑水汽、水滴对红外辐射吸收和发射及水滴对短红外辐射散射的辐射参数化计算方案。 对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雾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东辉 尚可政 +2 位作者 赵中军 王式功 冯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74-81,共8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 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呈小幅波动且略减少的趋势;雾出现次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冬季和夏季为雾的高发季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雾出现的次数最多,河北省南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雾出现的次数多于其他内陆地区。环渤海地区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低槽型、高压脊型、平直西风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而地面天气形势类型较复杂,主要包括均压场型、高压前部型、锋面气旋型、弱高压型、东高西低型、地形槽型和西南倒槽型等7种。环渤海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温差(T925-T)维持在2.5℃左右,温度露点差(T-Td)全部小于3.0℃,地面风速以微风为主(1—3 m·s-1),风速较大时也有雾出现,但风速不超过8 m·s-1。通过对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结合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环渤海地区雾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环流形势 地面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12月3—7日山东省连续大雾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西磊 孟宪贵 赵京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5期20-25,共6页
利用2011年12月1—7日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取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大范围连续性大雾产生的天气背景、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等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连续大雾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高空中纬度环流平直,地面气压场上表现... 利用2011年12月1—7日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取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大范围连续性大雾产生的天气背景、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等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连续大雾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高空中纬度环流平直,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从东西伯利亚到中国华南地区一个庞大的变性高压区(山东处于高压的中部),天气形势稳定;在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上,大雾图像顶部较光滑、边缘较清晰,在红外云图上特征不明显;近地面层是较弱的东到东北风(风速在2 m·s-1以下),既有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平流输送,也为较冷下垫面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大气边界层湍流活跃,湍流动力垂直输送明显;大雾初期低空有明显的逆温层,天气状况较好,辐射降温明显,大雾性质以辐射雾为主,中后期为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形成,以平流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环流形势 诊断分析 温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辐射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胡瑞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2,共8页
推导出一个相对湿度方程,分析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
关键词 相对湿度方程 平流 湍流 辐射效应 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辐射雾演变成因及模式预报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佳蓉 漆梁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数值模式产品,对201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上海地区陆地及近海一次大雾过程的演变特征与生消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WRF模式和EC模式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预报。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此次大雾过程主要... 利用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数值模式产品,对201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上海地区陆地及近海一次大雾过程的演变特征与生消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WRF模式和EC模式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预报。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此次大雾过程主要由辐射降温造成的,具有强度大和近海雾持续时间长的特征,此次大雾过程大致分可为3个阶段,29日夜间陆地及近海辐射雾生成;30日白天陆地雾蒸发消散,近海大雾维持;30日傍晚后近海雾平流到沿岸并加强,直至12月1日上午大雾过程完全结束。低云云底不断下降和辐射降温冷却是此次大雾过程起雾时间较一般辐射雾更早的主要原因。近海雾区由于升温条件差且增湿条件较好,较难消散且持续时间长;当夜间近海雾区移向上海沿岸地区时,雾平流作用加上辐射降温再次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强浓雾。华东区域WRF模式和EC高分辨模式均未能较好地预报出此次大雾过程,对大气低层湿度模拟效果较差可能是主要原因;在模式预报性能尚未达到业务需求之前,云图和近海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近海雾的临近预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雾 雾平流 演变 WRF模式 EC高分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