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gravity wave activity during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2
1
作者 XuanYun Zeng Guang Zho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15-422,共8页
Due to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y bring to high latitud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ind,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SWs)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propaga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waves(GWs).The ... Due to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y bring to high latitud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wind,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s(SSWs)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propagation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waves(GWs).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Ws during SSWs hav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Using temperature data from January to March in 2014−2016,provided by the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 and Climate(COSMIC)mission,we have analyzed global GW activity at 15−40 km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SSW events.During the SSWs that we studied,th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rose in one or two longitudinal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 areas affected extended to the east of 90°W.During these SSWs,the potential energy density(E_(p)of GWs expanded and covered a larger range of longitude and altitude,exhibiting an eastward and downward extension.The E_(p)usually increased,while partially filtered by the eastward zonal winds.When zonal winds weakened or turned westward,E_(p)began to strengthen.After SSWs,the E_(p)usually decreased.These observation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SWs and GWs in future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gravity wave wind fil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on the fine structures of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An analysis using COSMIC-2 temperature data 被引量:1
2
作者 JiaRui Wei Xiao Liu +2 位作者 JiYao Xu QinZeng Li Hong Gao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97-513,共17页
We derive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gravity waves(GWs)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t 45°S-45°N from Dec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2 by using temperature profiles retrieved from the Constellation O... We derive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gravity waves(GWs)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stratosphere at 45°S-45°N from Dec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2 by using temperature profiles retrieved from the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2(COSMIC-2)satellite.Owing to the dense sampling of COSMIC-2,in addition to the strong peaks of gravity wave potential energy(GWPE)above the Andes and Tibetan Plateau,we found weak peaks above the Rocky,Atlas,Caucasus,and Tianshan Mountains.The land-sea contras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itudinal variations of the GWPE in the lower and upper stratosphere.At 40°N/S,the peaks were mainly above the topographic regions during the winter.At 20°N/S,the peaks were a slight distance away from the topographic regions and might b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ontopographic GWs and mountain waves.Near the Equator,the peaks were mainly above the regions with the lowest sea level altitude and may have resulted from convection.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ven above the local regions with lower sea level altitudes compared with the Andes and Tibetan Plateau,the GWPE also exhibits fine structures i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We found that dissipation layers above the tropopause jet provide the body force to generate secondary waves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especially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of each hemisphere and at latitudes of greater than 20°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GRAPHY fine structures stratospheric gravity waves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2(COSMIC-2) dissipation lay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CCM4对20世纪末12月—次年2月平流层十年际变化模拟的动力偏差
3
作者 徐凡森 刘仁强 《气象科学》 2024年第6期1102-1110,共9页
本文以ERA5资料为参考,对比分析WACCM模式对北半球热带外平流层冬季逐月(12月—次年2月)温度和环流的模拟结果,重点探讨模式对十年际变化的模拟偏差,而后结合行星波活动探讨引起模拟偏差的动力原因。ERA5资料结果表明,1980—2000年北半... 本文以ERA5资料为参考,对比分析WACCM模式对北半球热带外平流层冬季逐月(12月—次年2月)温度和环流的模拟结果,重点探讨模式对十年际变化的模拟偏差,而后结合行星波活动探讨引起模拟偏差的动力原因。ERA5资料结果表明,1980—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冬季温度和纬向风的气候态逐月差异较小,但其十年际变化差异较大,表现为从12月暖弱极涡向次年2月冷强极涡的连续演变。WACCM基本能模拟出逐月的气候平均场,也能模拟出12月、2月近乎反向的平流层温度与环流变化,但其12月—次年2月的十年际变化显示出不连续性。进一步诊断发现,资料与模式行星波1波强度和1~3波沿极地波导传播有显著的逐月变化,这与平流层温度和纬向风的变化相匹配。WACCM模拟的1波强度、E-P通量及其散度的十年际变化表现为逐月不连续,相应地,其平流层温度和环流的十年际变化也表现为冬季内不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模式评估 十年际变化 纬向风 行星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地区沙漠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雷文方 任丽新 +1 位作者 吕位秀 张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本文根据黑河地区的观测结果,着重分析了沙漠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沙漠气溶胶浓度较低,其中细粒子占绝对优势。扬尘时气溶胶浓度显著增加,其中粗粒子增加幅度最大,比平时高20倍以上,直径(D)在2.0—100 μm间的粗粒子浓度比重从晴... 本文根据黑河地区的观测结果,着重分析了沙漠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特征。沙漠气溶胶浓度较低,其中细粒子占绝对优势。扬尘时气溶胶浓度显著增加,其中粗粒子增加幅度最大,比平时高20倍以上,直径(D)在2.0—100 μm间的粗粒子浓度比重从晴天的1.9%上升到9.6%。中等降雨对D>4.0μm的沙漠气溶胶粒子的清除效率非常高(>90%),但对总浓度的清除效果不很明显(42.5%),尤其是对其中的D<O.4μm的小粒子(32.8%),因此0.5<D<4.0μm的沙漠气溶胶粒子具有远距离输送的能力。大尺度气团的迁移大大改变了气溶胶浓度。背景沙漠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主要由大气扩散稀释能力控制。背景沙漠气溶胶有三种来源:全球背景气溶胶、地区性的背景土壤尘和局地土壤尘。实测粒度谱呈三峰型结构,能用三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和来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分布 气溶胶粒子 沙漠 黑河地区 气团 观测结果 日变化 浓度 土壤 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3 位作者 张人禾 吴萍 李慧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上升运动 臭氧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与温带急流的比较分析:大尺度特征和瞬变扰动活动 被引量:25
6
作者 任雪娟 杨修群 +1 位作者 周天军 房佳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共11页
使用ERA40再分析的月资料和逐日资料,从大尺度特征和瞬变扰动活动两个角度对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月资料分析的EASJ与EAPJ在高层风场上没有清晰的地理分界区,而使用逐日资料计算... 使用ERA40再分析的月资料和逐日资料,从大尺度特征和瞬变扰动活动两个角度对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月资料分析的EASJ与EAPJ在高层风场上没有清晰的地理分界区,而使用逐日资料计算得到的冬季逐日急流发生数则以高原北部上空所处的纬度带为分界岭,存在两个急流中心集中区,分别对应于EASJ和EAPJ区域。通过分析东亚上空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STEA)表明,与强盛的冬季EASJ相伴随的是较弱的南支STEA,而与较弱的EAPJ相伴随的北支STEA却十分活跃,显示出EAPJ是与瞬变活动相伴而存的急流。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冬季东亚温带急流的两种主要异常模态,一种是EAPJ区域反气旋性/气旋性异常环流型,另一种是局地西风的减弱/增加。与第1种异常模态相关的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异常主要集中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其形成受中高纬大气环流以及东亚上游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影响。当EAPJ局地西风减弱/增加时,EASJ东段至西太平洋上空的西风急流呈现出与之相反的变化型,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表现为大气遥相关的欧亚(EU)型。冬季EAPJ的两种异常模态还与东亚上空STEA异常密切联系,其中在北支STEA区域出现的瞬变异常以波列的形式沿STEA北支轴线传播到达东亚沿海上空,然后东传入洋面上空,而对于靠近STEA南支轴线的异常扰动活动则只能存在于东亚东部及其沿海上空的200 hPa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急流 东亚温带急流 比较分析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毅 赵燕华 管兆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方冬季大雪都是发生在500 hPa距平场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势下,并且平流层极涡位置都偏向亚洲且极涡强度偏强。2008年的雪灾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形势都和过去7个大雪年(1955、1956、1957、1977、1984、1989和1993年)合成形势相似。2007年12月初平流层极涡开始偏离极地并发生变形,中心偏向欧亚大陆,且向亚洲和北美伸出两个槽。这种异常一直持续到2008年1月中旬,并且有向下传的趋势,使得对流层2008年1月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主体北部偏强,从而为1月的雪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因此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望将平流层位相的超前信号作为对流层异常天气过程预报的一个先行指标,对提高对流层异常天气预报的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平流层 对流层 环流异常 极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飞艇太阳能源系统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施红 宋保银 姚秋萍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1,40,共7页
以平流层太阳能飞艇平台为背景,对平流层太阳能飞艇能源系统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文中建立了飞艇表面太阳能电池接收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飞艇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飞艇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与飞... 以平流层太阳能飞艇平台为背景,对平流层太阳能飞艇能源系统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文中建立了飞艇表面太阳能电池接收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飞艇太阳能电池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飞艇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与飞艇的工作纬度、季节、太阳能电池阵列表面面积、飞行姿态密切相关。当飞艇的脊背从日出到日落时刻正对太阳光线时,太阳能电池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将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阵列 太阳辐射 太阳能源 平流层飞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大气中HCl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施春华 陈月娟 郑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1-708,共8页
根据卤素掩星试验 (HALOE)提供的卫星数据 ,论文研究了平流层微量气体HCl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分布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果 :HCl混合比垂直方向随高度增加 ,并在平流层稳定在 1 0 -9的量级 ;在 1 0hPa以下的气层中 ,在同一等压面上 ,高纬... 根据卤素掩星试验 (HALOE)提供的卫星数据 ,论文研究了平流层微量气体HCl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分布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果 :HCl混合比垂直方向随高度增加 ,并在平流层稳定在 1 0 -9的量级 ;在 1 0hPa以下的气层中 ,在同一等压面上 ,高纬地区的HCl混合比明显大于低纬地区 ,且南北半球相对赤道近似对称分布 ;而HCl在 1 0hPa以上的分布就比较均匀 .此外HCl的分布还随季节变化 ,相对于赤道有南北回归的移动 .HCl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在 1 992~ 1 996年间 ,是整个大气中HCl含量增长相对较快的阶段 ;在 1 997~ 2 0 0 1年间 ,大气中HCl相对稳定并保持着较高的含量 .此外 ,平流层HCl混合比分布与其臭氧混合比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L 臭氧 卤素掩星试验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HALOE资料看青藏高原上空HCl分布及其与O_3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月娟 施春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UARS卫星1992—2002年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大气中HCl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对比, 找出它们的差异, 并与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大气中O3 的分布和变化对比, 探讨青藏高原上空HC... 采用UARS卫星1992—2002年卤素掩星试验(HALOE)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大气中HCl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对比, 找出它们的差异, 并与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大气中O3 的分布和变化对比, 探讨青藏高原上空HCl对O3 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上空HCl混合比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递增。在 100 hPa以下 HCl含量较少, 其混合比在 10-10 以下, 在10~0.1 hPa之间达到2~3×10-9 量级。青藏高原上空 HCl混合比与同纬度带相比有不少差异。在夏季, 在100 hPa附近气层, 高原地区的HCl混合比明显小于同纬度带平均的 HCl混合比, 但在25~5 hPa气层, 则高原地区的HCl混合比明显大于同纬度带平均的HCl混合比。冬季的情况与夏季几乎是相反的。HCl混合比的分布和变化与O3混合比的分布和变化的相关关系很明显, 且不同高度有所不同。在25~6 hPa气层, HCl混合比与O3混合比的变化呈明显的反相关。在 30 hPa以下到 70hPa它们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而在100 hPa附近为明显的正相关。由于反相关的关系在O3混合比较大的气层25~6 hPa (约25~36 km的高度)最明显, 表明在这个气层中HCl对O3的破坏作用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HCL O3 分布 混合比 高原地区 相关关系 2002年 纬度带 观测资料 可能影响 垂直方向 破坏作用 平流层 气层 高度 正相关 大气 夏季 平均 掩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50 hPa平均环流的若干特征及其与500 hPa的某些关联 被引量:10
11
作者 瞿章 张海俊 贺慧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24-431,共8页
本文根据北半球50hPa20年平均环流的槽脊特征,分析发现:在全年各月,尤其是冬半年中高纬圈,以2波为主要特征;夏季50hPa平均环流在30°N圈的90—120°E上存在着可能是青藏高原影响的强高压脊。 对50hPa超长波的波数、波长以及500... 本文根据北半球50hPa20年平均环流的槽脊特征,分析发现:在全年各月,尤其是冬半年中高纬圈,以2波为主要特征;夏季50hPa平均环流在30°N圈的90—120°E上存在着可能是青藏高原影响的强高压脊。 对50hPa超长波的波数、波长以及500hPa占50hPa波长之比率分析发现: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北(南)的增加(减小)和平均波长向北(南)的减小(增大)的相反作用的共同结果,50hPa上的波数在极地和赤道少,而在中纬度最多,这与500 hPa相类似; 对流层(500hPa)与平流层(50hPa)的平均波长比率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尤其是中高纬度。这表明中高纬度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冬季比夏季有着更多的相互作用。这与Charney和Drazin的理论分析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平流层 槽脊 关联 波长 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NO_2的观测及平流层NO_2与O_3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松 周秀骥 +2 位作者 陆龙骅 郑向东 高学杰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利用Brewer臭氧仪对南极中山站上空的O3、NO2柱总量及平流层O3、NO2含量进行了长期观测研究,分析了1993~1995年,尤其是1995年南极臭氧洞和非臭氧洞时期NO2柱总量及平流层NO2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O... 利用Brewer臭氧仪对南极中山站上空的O3、NO2柱总量及平流层O3、NO2含量进行了长期观测研究,分析了1993~1995年,尤其是1995年南极臭氧洞和非臭氧洞时期NO2柱总量及平流层NO2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O3含量的关系,指出平流层NO2含量的减少是造成南极臭氧洞成因和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二氧化氮 臭氧洞 平流层 氧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突发性增温及其前后期平均环流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强 郑光 +2 位作者 张海俊 吴统文 瞿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从1955至56~1987至88年的33个冬季的14个突发性增温过程(简称SSW)中,选出5个最强的加以平均,分析了增温期及其前后期的平均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30hPa极点温度与30年平均温度距平值,增温期为17.1℃,前、后期分别为-4.7℃和-8.9℃。(2... 从1955至56~1987至88年的33个冬季的14个突发性增温过程(简称SSW)中,选出5个最强的加以平均,分析了增温期及其前后期的平均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30hPa极点温度与30年平均温度距平值,增温期为17.1℃,前、后期分别为-4.7℃和-8.9℃。(2)在500hPa和50hPa高度场上,增温期比其前、后期波数都少,经向度较大。经向度发展和极涡分裂为二的现象首先出现在对流层。(3)5次SSW均属北太平洋增温,其相应的年份都是平流层由冬转夏,即季变“迟”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突发性增温 平均环流 极涡分裂 SS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纬向分布季节变化和行星波的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郑彬 陈月娟 施春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74,共9页
通过分析1992—2001年的HALOE卫星资料,给出了各纬度带平流层的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结构,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行星波的结构及其与臭氧纬向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 通过分析1992—2001年的HALOE卫星资料,给出了各纬度带平流层的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结构,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行星波的结构及其与臭氧纬向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季节差异较大,在两半球的夏季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较均匀,其它季节在中高纬的臭氧混合比高值区有一些扰动,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大其扰动加强,其中冬季它的扰动最强,这些都与平流层的行星波有相同的特点。对这两种资料进行波谱分析发现,在冬半球臭氧混合比在中高纬的纬向扰动有明显的1波信号,并且与位势高度的1波扰动有相同的位相,因此认为臭氧纬向扰动主要是由行星波引起的,并且在中高纬主要是1波的影响;而低纬地区由于不满足行星波上传的条件,所以臭氧纬向分布不受行星波的影响。分析行星波扰动对臭氧的输送作用也表明,行星波的扰动确实引起臭氧在经向上的输送,从而造成臭氧纬向分布的不对称,并且由于基本气流的输送作用,使得臭氧纬向扰动与行星波造成的原始扰动有一个位相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平流层臭氧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 被引量:44
15
作者 陈文 魏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85,共14页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年际和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冬季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变化存在反相关的振荡关系,这种年际振荡一方面影响了北半球环状模的位相,另外一方面导致了东亚地区的气候异常。当有异常强的低纬波导时,一般对应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增温;反之当有异常弱的低纬波导时,我国东北和华北温度则普遍偏低。研究还表明,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与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关系显著地受到热带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只是当QBO处于东风位相时,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才与东亚气候异常有显著的关系。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准定常行星波的变化与平流层极涡的低频变化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通过和行星波的相互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影响到对流层的短期气候;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对对流层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东亚地区非常显著。由于平流层变化通常维持时间长,并且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领先于对流层,因此这为东亚冬季短期气候异常的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定常行星波 平流层极涡 年际振荡 季节内时间尺度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环流异常及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向纯怡 何金海 任荣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8,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环流振荡的过程和异常特征,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环流耦合特征。结果发现: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极涡持续偏强,且极涡从12月下旬开始向东亚—大西洋地区偏心发展,同时在欧...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环流振荡的过程和异常特征,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环流耦合特征。结果发现: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极涡持续偏强,且极涡从12月下旬开始向东亚—大西洋地区偏心发展,同时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减弱向极区收缩,从而在欧亚地区的平流层高层最早形成“一脊一槽”1波型的环流形势;该平流层的环流异常信号逐步向低层传播;从平流层10hPa向下传播到对流层中、低层需要约15~20天的时间;此时对流层500hPa上,与平流层向下传播的信号相对应,呈现为高纬度“西高东低”和副热带“东高西低”的环流异常型,即分别对应着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鄂霍茨克海低槽以及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和副热带欧亚大陆中西部低槽活动频繁。这种环流异常配置即形成了有利于我国南方降雪持续的大尺度背景条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平流层异常信号存在由热带向极传播的趋势。2008年1月的平流层极涡振荡正异常所对应的环流异常信号可以追溯到2007年秋季10月份最早出现在热带地区的环流异常信号,该异常信号在向极传播过程中同时向东移动,2008年1月传播到极区,对应极涡振荡的正异常。说明前期平流层的异常信号及其演变,对2008年1月的气候异常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7/2008年 平流层环流振荡 向下传播 经向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健恺 刘玮 +3 位作者 韩元元 王飞洋 谢飞 田红瑛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685-693,共9页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层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平流层臭氧可以通过长短波辐射的方式对对流层大气造成辐射强迫,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可以定量计算平流层臭氧变化引起的辐射强迫,但是辐射强迫的估算受模式中辐射传输模块本身缺陷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动力方面,平流层臭氧变化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改变温度的垂直和经向梯度,造成波折射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平流层甚至对流层内波的折射与反射,通过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内的波—流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候产生影响。另外,南极臭氧损耗可通过大气环状模影响冬春季中高纬度对流层的天气气候,但是其影响的强度大小以及物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变化与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相比南半球要更加复杂,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平流层臭氧 气候变化 大气辐射 热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 被引量:5
18
作者 曲维政 王丽楠 +1 位作者 黄菲 刘应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本文利用逐次滤波法分析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结果表明 ,北半球 10~ 2 0 km高空气候存在尺度为 2 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对气候的方差贡献率达到 2 0 % ;火山活动能引起平流层较大幅度增温 ,对高空气候异常变化的方差... 本文利用逐次滤波法分析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结果表明 ,北半球 10~ 2 0 km高空气候存在尺度为 2 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对气候的方差贡献率达到 2 0 % ;火山活动能引起平流层较大幅度增温 ,对高空气候异常变化的方差贡献率超过了 2 0 % ;平流层高空气候异常变化还具有显著的 2 2年变化周期 ,分析是大气温度场对太阳磁场磁性周期 2 2年异常变化的响应 ,其方差贡献率达到 5 % ;海温场异常是北半球 10~ 2 0 km高空气候异常变化十分重要的影响因子 ,其影响程度达到总的异常变化的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平流层 年代际变化 火山活动 变化周期 海温场 气候异常变化 逐次滤波法 气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准零风层统计特征及准两年周期振荡对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陶梦初 何金海 刘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将平流层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QZWL)划分为由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各高度处于不同位相形成的第一类QZWL和由于平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逆转而形成的第二类QZWL;利用ERA-4... 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将平流层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QZWL)划分为由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各高度处于不同位相形成的第一类QZWL和由于平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逆转而形成的第二类QZWL;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两类QZWL在不同季节中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平流层QBO对两类QZWL年际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QZWL集中出现在冬季赤道附近地区,第二类QZWL在夏季热带外地区和冬季20°N~40°N太平洋地区上空;QZWL夏季高度比冬季低约3km,夏季QZWL出现高度比冬季稳定,约在50~70hPa之间;由于受到QBO的直接影响,第一类QZWL出现的高度和纬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二类QZWL受到QBO的影响主要体现在QBO西风位相年和东风位相年相比,冬季20°N~40°N范围内存在第二类QZWL的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准零风层 准两年周期振荡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和辐射场的季节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商林 刘毅 +1 位作者 王永 田文寿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9,共10页
利用美国NCAR化学气候耦合模式WACCM3对平流层温度场、风场、臭氧及辐射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宜飞艇长期驻留的准零风层高度20~22 km(对应大气压强范围为50~30 hPa,以下均采用气压值表征对应大气高度),7—8月风速小于5m·s^(... 利用美国NCAR化学气候耦合模式WACCM3对平流层温度场、风场、臭氧及辐射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适宜飞艇长期驻留的准零风层高度20~22 km(对应大气压强范围为50~30 hPa,以下均采用气压值表征对应大气高度),7—8月风速小于5m·s^(-1)的风带可长期稳定在40°N以北.臭氧空间分布显示,在30hPa气压高度处中国地区臭氧浓度出现了带状分布,30 hPa高度以下低纬度地区臭氧浓度低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太阳加热率的时空变化表明,在平流层上层,太阳加热率可达100×10^(-6)K·s^(-1),而在平流层下层,只有10×10^(-6)K·s^(-1).6—8月中国区域的太阳加热率大于9月;在100~30 hPa高度内,中纬度地区太阳加热率高于低纬度地区,在30 hPa高度以上,低纬度地区太阳加热率高于中纬度地区;8—9月30~40 hPa高度处,太阳加热率的空间变化较小.在30 hPa高度上,太阳加热率在40°N昼夜变化最大;50 hPa高度处,太阳加热率的昼夜变化小于30 hPa高度处,而且白天太阳加热率出现极大值的纬度明显靠北.平流层低纬度地区的长波加热率小于中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由于地形特殊,其6—7月的臭氧浓度、太阳加热率和长波加热率均小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季节变化 WACCM3模式 风场 臭氧 辐射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