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湟水流域二级阶地细粒沉积物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沉积古气候
1
作者 唐书君 赵文强 +4 位作者 杨庆坤 贾君 马强 陈惠娟 赖海青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二级阶地孢粉组合和热释光年代学显示了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特征,但针对沉积物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激光粒度分析指示样品主要为含黏土粗粉砂—极细砂,具有分选性好、极正偏特征,小于63μm的颗粒明显...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二级阶地孢粉组合和热释光年代学显示了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特征,但针对沉积物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激光粒度分析指示样品主要为含黏土粗粉砂—极细砂,具有分选性好、极正偏特征,小于63μm的颗粒明显高于现代河流沉积物中悬移物质总体含量,概率累积曲线具有二段式特征,缺少推移总体。扫描电镜下石英颗粒形状多样,表面结构复杂。沉积物X-射线衍射(XRD)成分分析指出碎屑含量占比平均在61.2%左右,主要为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含量约18.6%;铁氧化物(针铁矿)含量极低,约1.4%;黏土矿物含量约17.9%。依据沉积物搬运距离与粒径变化关系,推测沉积物应该经历了风成+河流的二次搬运过程。石英及长石比值(Q/F)平均为3.0,代表沉积物成分成熟度较低。黏土矿物(Chl+It)/(Sme+Kln)含量比值平均为7.7,远高于陕西渭河盆地中新统至上新统沉积物(相对暖湿环境),指示了研究区在晚更新世Q_(3)阶段应处于干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物质来源 砂岩 湟水河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Ⅵ):华北克拉通形成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三忠 李玺瑶 +6 位作者 戴黎明 刘鑫 张臻 赵淑娟 郭玲莉 赵国春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96,共20页
华北克拉通研究近2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是还存很多遗留问题待解决。本文首先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动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并初步动态划分了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 华北克拉通研究近2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是还存很多遗留问题待解决。本文首先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动态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并初步动态划分了古—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的构造单元,从而确定了不同时期构造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新的划分方案和华北克拉通记录的一系列前寒武纪大量重大地质事件,侧重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的独特构造样式、构造体制机制转变,基于华北克拉通一些太古宙陆核刚性化完成于25亿年,而显著的线性裂谷带或活动带最早出现于22亿年,因此,提出华北克拉通初始板块构造机制起始于新太古代末期的论断,本文约束了区域性垂向构造向区域性水平构造转换的相关构造证据。最后,本文基于长期构造解析的研究,系统论述华北克拉通于18.5亿年的最终集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华北克拉通 太古宙 古元古代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类与大陆地壳生长初探——以中国典型造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58
3
作者 肖庆辉 邓晋福 +2 位作者 邱瑞照 刘勇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4-622,共29页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的热和物质向大陆的输入(input)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再改造的根本。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再改造(reworking)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完成,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定位是大陆地壳生长的基本过程。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underplating)于大陆地壳底部和内侵(intraplating)于地壳内部,是软流圈注入大陆的基本形式。造山带镁铁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是致使陆壳总组成为中性火成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或粗面安山岩和二长岩质的)的主要原因。收缩挤压构造作用使陆壳加厚达≥50km,是诱发镁铁质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必需条件。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间序列是识别大陆地壳从软流圈地幔中分出,直至最终形成的过程的关键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花岗岩类 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Ⅷ):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末期地壳生长方式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伟 刘树文 +1 位作者 白翔 郭荣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24,共16页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国际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太古宙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获得共识,但是对于太古宙时期地壳生长的具体方式和壳幔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地幔柱...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国际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太古宙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获得共识,但是对于太古宙时期地壳生长的具体方式和壳幔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地幔柱或者与拆沉相关的垂向构造体制,而其他学者主张与俯冲相关的侧向增生模式或者地幔柱-岛弧的联合作用体制。研究表明,太古宙末期科马提岩明显减少、富钾花岗质岩石普遍发育、地壳再循环速度显著增强,反映地壳演化的壳幔动力学机制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华北克拉通以发育大规模2.5-2.6Ga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是探讨太古宙末期地壳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转变的关键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西北缘早前寒武纪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辽西、冀东、辽北和五台地区的新太古代晚期(约2.5-2.6Ga)表壳岩变质火山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岩石成因和壳幔作用探讨。研究表明,上述地区的变质铁镁质岩石可以划分为3个岩石成因系列:MORB型、IAT(岛弧拉斑玄武岩)型和CAB(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型,它们的原岩分别起源于洋中脊软流圈地幔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变质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分别具有类似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原岩形成过程可能与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以及板片熔体与地幔楔的相互作用有关。结合整个东部陆块早前寒武纪的研究进展,我们提出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约2.5和约2.7Ga)经历了强烈的地壳生长过程,其中新太古代早期(约2.7Ga)地壳生长以地幔柱-岛弧联合作用体制为主,而新太古代末期(约2.5-2.6Ga)以洋内俯冲和弧陆增生作用体制占主导地位。新太古代末期与俯冲增生相关的构造岩浆活动在Tarim克拉通、印度南部、南极洲Vestfold Hills地体以及南澳Gawler克拉通被广泛报道,这可能与类似显生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启动以及太古宙末期Kenorland超大陆的汇聚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前寒武纪地壳生长 壳幔动力学机制 华北克拉通 表壳岩变质火山岩系 太古宙末期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Ⅶ):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树文 王伟 +5 位作者 白翔 郭荣荣 郭博然 胡方泱 付敬浩 王茂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8,共12页
冥古宙到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区和绿岩带构造单元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花岗质岩石出现为标志的大陆地壳最早的碎屑锆石记录为约4.4Ga,最早的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约4.03Ga,最早的绿岩带层序形成于约3.8Ga... 冥古宙到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区和绿岩带构造单元组成。大量的研究表明,以花岗质岩石出现为标志的大陆地壳最早的碎屑锆石记录为约4.4Ga,最早的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约4.03Ga,最早的绿岩带层序形成于约3.8Ga。冥古宙到始—古太古代时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区主要由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组成(TTG片麻岩),中—新太古代,尤其是新太古代晚期TTG片麻岩仍然为花岗质片麻岩区的主要岩石组成,但是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合。绿岩带的组成较为复杂,早期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等铁镁质火山岩占主导地位,组合有BIF等沉积层序,尤其是科马提岩的出现标志着高温地幔岩浆作用占主导作用。而晚期绿岩带科马提岩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较少,大量出现拉斑玄武质-钙碱性玄武质到英安质火山岩和副变质沉积层序,局部出现类玻安岩、埃达克岩的变质火山岩记录。地球动力学体制研究表明,冥古宙到古太古代以地幔柱构造体制占主导地位,从始太古代到古太古代(>3.0Ga)地幔柱活动和地幔对流使岩石圈不断加厚。在地幔对流沉降部位,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使其铁镁质地壳逆冲堆垛并不断增厚,其深部发生麻粒岩相-榴辉岩相变质、部分熔融形成初始的大陆地壳花岗质岩石,并孕育了早期高温状态的板块热俯冲。中太古代晚期和新太古代初期形成了以榴辉岩为标志的类现代板片俯冲的构造体制,新太古代末期尽管地幔柱构造体制在局部仍起重要作用,但是类现代板片俯冲构造体制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动力学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古宙—太古宙 大陆地壳 地幔柱 板片俯冲 动力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陆岩石圈形成过程中的克拉通化阶段 被引量:14
6
作者 何国琦 李茂松 周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17-224,共8页
克拉通化是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中 ,从活动转变到稳定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的鉴别和正确划出 ,无疑有助于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研究的深入。不仅如此 ,大量研究实践表明 ,克拉通化阶段还提供了形成大规模有用矿产的有利条件 ,往往构成... 克拉通化是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中 ,从活动转变到稳定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的鉴别和正确划出 ,无疑有助于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研究的深入。不仅如此 ,大量研究实践表明 ,克拉通化阶段还提供了形成大规模有用矿产的有利条件 ,往往构成成矿作用高峰期。因此 ,克拉通化阶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 ,长期以来 ,多数学者只认同始于古元古代末、世界上几个主要老地台地区的克拉通化作用。文中通过对文献的分析 ,并结合作者们自己的研究经验 ,回顾了克拉通化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发生、发展 ,重点探讨显生宙以来形成的新大陆岩石圈的稳定化过程 ;目的是借鉴克拉通化概念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对碰撞后和陆内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的规律做一讨论。笔者认为 ,克拉通化作用的第一阶段 (碰撞后阶段 )仍继续碰撞阶段板块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动学特征 ,继承碰撞阶段的区域构造格局 ;第二阶段 (板内阶段 )则出现新的构造格局 ,深部地质作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增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大陆岩石圈 克拉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磁异常的构造解释和华北-塔南-扬子超陆块演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家声 劳秋元 李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在现代地球磁场中,总体感磁效应与岩石的磁化率无关。典型地区大比例尺构造组构填图结果与岩石磁组构的对照分析,证明磁线理和构造线理具有一致的矢量特征。强烈韧性剪切导致岩石中区域一致的矿物定向和磁化率各向异性,是干扰现代地... 在现代地球磁场中,总体感磁效应与岩石的磁化率无关。典型地区大比例尺构造组构填图结果与岩石磁组构的对照分析,证明磁线理和构造线理具有一致的矢量特征。强烈韧性剪切导致岩石中区域一致的矿物定向和磁化率各向异性,是干扰现代地球磁场、产生特定航磁异常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对五种基本的区域尺度构造 航磁异常样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证明华北地区的航磁异常的分布样式与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格架基本一致。并据此对塔里木、扬子地体基底岩石的构造性质进行了解释,提出存在前寒武纪华北- 塔南- 扬子超陆块。结合显生宙构造演化的地质证据,划分出新太古代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左行韧性剪切改造和活动带发育、中- 新元古代裂解和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航磁 韧性剪切带 超陆块 陆块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太古宙陆壳演化阶段的划分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其韩 伍家善 耿元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3-194,共2页
太古宙陆壳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每一个演化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期间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规律性。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91年曾提出太古宙四分方案:即始太古代、古太古... 太古宙陆壳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每一个演化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期间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规律性。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91年曾提出太古宙四分方案:即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其年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陆壳演化 演化阶段划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性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2 位作者 刘树文 王仁民 陈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早期 大陆性质 大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雏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本文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对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地体理论和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扬弃华夏古陆、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等可能束缚研究思路的概念;将板片构造。
关键词 岩石圈 大陆 岩石圈演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俊猛 杜品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3-796,共14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展现研究进展,突出存在矛盾,探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讨论的问题有:1)初始碰撞时亚洲南缘的古纬度是多少?2)大印度有多大?3)定日地区最高海相层的年龄有多大?4)55MaBP前后的碰撞是陆-陆碰撞还是陆-弧碰撞?5)外喜马拉雅的岩浆活动能否厘定初始碰撞?6)最后归纳了2004年以来初始碰撞时限研究的一些结果。从近10a的研究结果看,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集中在K/E、E_1/E_2和E_2/E_3界线附近。与以前的结果相比,是在向更早和更晚扩展。文中认为,不同观点的争论对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发展有推动作用;提出未来的印度-亚洲碰撞研究,除了要面对和解决各种资料、论据的不确定性外,还要更精确地限定印度和亚洲在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期间的古地理位置,确定新特提斯洋内岛弧或微陆块在此期间的位置、大小,以及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在标志和效应等方面的差别,总之,要深入探索碰撞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古地磁学 大印度 最高海相层位 外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太古代全球克拉通事件与太古宙-元古宙分界的地质涵义 被引量:34
12
作者 翟明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9-421,共3页
关键词 克拉通化 新太古代 太古宙-元古宙 涵义 地质 事件 花岗岩带 早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陆壳增生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竺国强 程晓敢 +1 位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减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减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主要通过环太平洋型与天山型两种基本模式达到陆壳的增生。环太洋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于陆块的边缘,由古大陆向大洋方向单向增生,增生年代由老到新,增生地体一般都有较大距离的移置,其增生与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有关。天山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在陆块的内部,其形成与陆块的开合作用密切有关,可以但不一定伴随有俯冲作用。当古大陆沿一定方向断裂带分裂、离散,其间形成新的海槽接受碳酸盐岩和正常陆源碎屑沉积物与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的火山物质。由于壳下应力条件改变.两侧古陆相向运动,海槽中物质受两侧古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造山带,并把两侧的古大陆“焊接”成新的、范围更大的大陆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环太平洋型 陆壳增生模式 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的物质演化研究方向与思路 被引量:12
14
作者 翟明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14,共14页
大陆动力学是在当代板块构造新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它从大陆尺度研究大陆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等基本问题,其核心是把大陆作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系统来研究,通过研究大陆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等各种基本问题来阐明... 大陆动力学是在当代板块构造新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它从大陆尺度研究大陆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等基本问题,其核心是把大陆作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系统来研究,通过研究大陆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等各种基本问题来阐明大陆与整个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这里强调的是把大陆的研究放到演化的视野上来观察和认识。地球最早的物质以及之后的演化都记录在大陆岩石上,因此,大陆的物质演化无疑是解开大陆动力学之谜的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专项基金项目"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发展战略研究"的支持下,提出了大陆动力学的物质演化研究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板块构造 岩石学 演化 地壳 花岗岩 地热梯度 洋陆转换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衡响应函数法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健生 张向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5-1709,共5页
均衡响应函数法是求取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均衡响应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从而为实际工作中数据的选择、处理和... 均衡响应函数法是求取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均衡响应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从而为实际工作中数据的选择、处理和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响应函数 有效弹性厚度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浦前湖湾晚第四纪滨海沉积物敏感粒级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巍 俞鸣同 +1 位作者 龚正权 陈有喜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8-31,35,共5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的方法对漳浦前湖湾海岸剖面刻槽采样获得的沉积物及海滩钻孔等间距采样获得的沉积物进行分析,并与该沉积物的磁化率变化曲线相对照,提取了反映环境变化的敏感粒度组分并分析了其环境指示意义.
关键词 前湖湾粒 度磁化 率敏感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相关技术计算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炳强 王平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5-58,共4页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和计算Te常用的相关技术的计算公式。通过对黑水-泉州地学断面Te的计算,论述了用相关技术计算Te的方法及计算流程。
关键词 计算方法 相关技术 有效弹性厚度 大陆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演化的拆沉作用模式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康绪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2年第1期17-22,共6页
近20年来,中外学者研究认为,拆沉作用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快速下沉入软流圈中,伴随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山脉隆升、伸展和跨塌作用,最后形成拗陷盆地。原始地壳形成时是玄武质的,然而现今的大陆壳整体成分呈现中性,拆沉作用模式很好地解释... 近20年来,中外学者研究认为,拆沉作用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快速下沉入软流圈中,伴随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山脉隆升、伸展和跨塌作用,最后形成拗陷盆地。原始地壳形成时是玄武质的,然而现今的大陆壳整体成分呈现中性,拆沉作用模式很好地解释了地学中的这一困惑,补充和完善了经典板块理论。通过地球物理测探、地球化学示踪和地质学、岩石学方面提供的证据和一些其它的辅助佐证基本可以判定拆沉作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演化 拆沉作用 岩石圈 下地壳 软流圈 识别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探讨
19
作者 刘巍 俞鸣同 +1 位作者 龚正权 陈有喜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选取前湖湾的海岸剖面以及海岸、海滩两个钻孔作为代表剖面,探索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规律,对剖面、钻孔岩芯进行10cm的等间距采样.选取当地海岸的风砂、海滩、河流沉积物作为环境判别的参考,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研究表明... 选取前湖湾的海岸剖面以及海岸、海滩两个钻孔作为代表剖面,探索闽南沿海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规律,对剖面、钻孔岩芯进行10cm的等间距采样.选取当地海岸的风砂、海滩、河流沉积物作为环境判别的参考,使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研究表明:(1)42kaB.P.以来前湖湾经历了海滩、河口河流、湖沼、海滩环境,再转为沙丘砂堆积环境的变迁;(2)古树林因42kaB.P.海面上涨被海滩沉积物所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浦 晚第四纪沉积层 粒度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熔融和酸性岩浆起源的热源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章清文 朱丹 许英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50,共7页
地壳的熔融受控于地壳的岩石成分、减压作用、外来水的加入和地壳内部的地温条件等众多因素,其中确定熔融所需热量的来源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板内环境下地壳熔融和酸性岩浆起源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引发地壳熔融热源的热源问题。目前... 地壳的熔融受控于地壳的岩石成分、减压作用、外来水的加入和地壳内部的地温条件等众多因素,其中确定熔融所需热量的来源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板内环境下地壳熔融和酸性岩浆起源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引发地壳熔融热源的热源问题。目前一般认为地壳熔融是由底侵的高温幔源岩浆引发的,这种观点得到多学科资料的支持。不过底侵观点未能很好地解释大规模基性和酸性岩浆作用之间存在的显著不相关性和S型花岗岩的成因,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也高估了岩浆侵入所能引发的地壳熔融规模。本文提出岩石圈的不均一拉张和地表拉张裂谷内沉积物的快速加积可使地壳内部形成较高的地温梯度,进而造成以变沉积岩为主要成分的上地壳的大规模熔融和相关S型酸性岩浆作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熔融 板内环境 底侵作用 酸性岩浆起源 不均一拉张 沉积补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