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与加表组合天文导航及漂移估计
1
作者 王献忠 《航天控制》 2025年第1期68-72,共5页
研究基于PI滤波估计加速度漂移的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与加表组合导航算法。因长时间惯导误差积累导致发散,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不能实时定位,且不能确定速度,提出利用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脉冲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作为观测量,与惯导... 研究基于PI滤波估计加速度漂移的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与加表组合导航算法。因长时间惯导误差积累导致发散,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不能实时定位,且不能确定速度,提出利用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脉冲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作为观测量,与惯导推算的航天器位置在脉冲星指向上的投影估计位置误差,基于PI滤波估计加速度漂移,修正惯导误差,通过组合导航连续确定位置/速度。仿真表明,基于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相位ϕ与加表组合天文导航算法能有效估计加速度漂移,并给出较高精度的位置/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天文导航 PI滤波估计 加表漂移估计 X射线脉冲星敏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天文多普勒差分测速的太阳/行星光谱对生成方法
2
作者 刘劲 徐玉豪 +3 位作者 尤伟 陈晓 张子军 马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为了提供天文多普勒差分测速所需的同步太阳/行星光谱对,提出了一种变分自编码器(VAE)和对偶生成对抗网络(Dual GAN)相融合的VAE-Dual GAN。首先,实测太阳光谱经过VAE编码到隐空间,实现了光谱到光谱域的扩充;然后,由Dual GAN将隐空间映... 为了提供天文多普勒差分测速所需的同步太阳/行星光谱对,提出了一种变分自编码器(VAE)和对偶生成对抗网络(Dual GAN)相融合的VAE-Dual GAN。首先,实测太阳光谱经过VAE编码到隐空间,实现了光谱到光谱域的扩充;然后,由Dual GAN将隐空间映射到伪行星光谱;最后,利用伪行星光谱生成重构太阳光谱。此外,利用编码和生成重建损失加强对网络的约束。VAE-Dual GAN利用Dual GAN的转换学习能力完成了两个光谱域的转换,生成同步太阳/行星光谱对。实验结果表明,VAE-Dual GAN可生成高质量的太阳/行星光谱对,将天文多普勒差分测速精度提高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导航 测速导航 太阳/行星光谱对 生成对抗网络 变分自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模式下基于双主星集合匹配的星图识别方法
3
作者 耿旖堃 陈熙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为提高折射星图中非折射星的识别成功率,提出了一种大视场星敏感器高鲁棒性星图识别方法。首先,筛选基础星表,实现导航星库均匀化,采用分组快速搜索算法,提高星对角距特征匹配速度。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双主星集合的星点匹配算法,通过匹... 为提高折射星图中非折射星的识别成功率,提出了一种大视场星敏感器高鲁棒性星图识别方法。首先,筛选基础星表,实现导航星库均匀化,采用分组快速搜索算法,提高星对角距特征匹配速度。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双主星集合的星点匹配算法,通过匹配、验证、确认三个阶段,多次检验星点集合中的导航星序号,提高星图识别算法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星点位置噪声、星等噪声、伪星和缺失星等干扰环境下,所提算法与传统的三角形-金字塔混合算法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在含有6颗折射星的干扰条件下,所提算法的非折射星识别成功率仍高于95.6%,较传统算法识别率提升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图识别 星光折射 导航星表 星敏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X射线脉冲星光子到达时间转换的简化模型
4
作者 张泽葳 包为民 +3 位作者 方海燕 苏剑宇 李小平 姚云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39-2949,共11页
高精度X射线光子到达时间转换模型对脉冲星导航的精度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完整模型复杂而简化模型精度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精度不低于已有简化模型的快速简化模型.通过对现有完整模型的推导,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延迟项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高精度X射线光子到达时间转换模型对脉冲星导航的精度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完整模型复杂而简化模型精度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精度不低于已有简化模型的快速简化模型.通过对现有完整模型的推导,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延迟项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指出罗曼延迟仍是影响简化模型精度的关键.通过改变罗曼延迟的表达式及其二阶展开方式并考虑物理量的易获取度,得到一种快速简化模型.利用完整模型及所提简化模型对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eutron 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NICER)和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的实测光子数据进行时间转换,分析了所提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效率;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轨道高度、脉冲星角位置测量误差对简化模型精度的影响,讨论了不同高度地球轨道应用中该简化模型的精度及计算效率.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简化模型相比Sheikh简化模型和fei模型计算效率分别提高50%和10%,且未造成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脉冲星 时间转换模型 光子达到时间 高精度简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似然的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谢振华 许录平 倪广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05-1608,1642,共5页
为提高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精度,讨论了脉冲TOA测量技术,解释了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的时间参考原点定义;研究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算法,以4颗X射线脉冲星源作为解脉冲周期模糊的最小运算单元,不断引入新的X射线... 为提高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精度,讨论了脉冲TOA测量技术,解释了X射线脉冲星空间导航定位的时间参考原点定义;研究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X射线脉冲星空间定位算法,以4颗X射线脉冲星源作为解脉冲周期模糊的最小运算单元,不断引入新的X射线脉冲星直至确定唯一的脉冲整周期数;选取5颗X射线脉冲星源,建立空间定位模型。仿真实验表明在半径约121309Km的球形试探范围内至少需要5颗脉冲星才能确定唯一的脉冲整周期数,结合最大似然估计可以有效提高空间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导航 X射线脉冲星 脉冲到达时间测量 最大似然估计 解脉冲周期模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差分Kalman滤波方法在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景荣 许录平 +2 位作者 梁逸升 谢振华 倪广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9-1833,共5页
由于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的测量需要较长时间,基于传统的扩展Kalman滤波的X射线脉冲星定轨方法精度较低。为此,提出了将中心差分Kalman滤波应用于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利用中心差分Kalman滤波替代扩展Kalman滤波,通过结合航天器轨道动力学... 由于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的测量需要较长时间,基于传统的扩展Kalman滤波的X射线脉冲星定轨方法精度较低。为此,提出了将中心差分Kalman滤波应用于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利用中心差分Kalman滤波替代扩展Kalman滤波,通过结合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脉冲星观测信息进行定轨。仿真结果表明,中心差分Kalman滤波方法的定轨精度高于扩展Kalman滤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天文导航 X射线脉冲星 扩展Kalman滤波 中心差分Kalman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周期数关系式的TDOA周期模糊求解算法 被引量:6
7
作者 谢振华 许录平 +1 位作者 郭伟 倪广仁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4-1138,共5页
基于正交原理建立了TDOA整周期数关系式,提出了基于上述整周期数关系式的TDOA周期模糊求解算法,并分别分析了Doppler、Parallax及Sun-Shapiro项对整周期数关系式残差的影响,给出了整周期数向量搜索门限的设置方法。TDOA整周期数关系式... 基于正交原理建立了TDOA整周期数关系式,提出了基于上述整周期数关系式的TDOA周期模糊求解算法,并分别分析了Doppler、Parallax及Sun-Shapiro项对整周期数关系式残差的影响,给出了整周期数向量搜索门限的设置方法。TDOA整周期数关系式以脉冲星自身属性作为因子,以每次测量的TDOA值作为常数项。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整周期数关系式的TDOA周期模糊求解算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运算量,且可将TDOA整周期数关系式中的参数项固化入运算系统硬件或存储于处理器的存储单元中,便于工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NAV 解TDOA周期模糊 正交性原理 Parallax效应 Sun-Shapiro延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X射线脉冲星信号模拟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梦凡 李小平 +3 位作者 孙海峰 刘兵 方海燕 沈利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79-489,共11页
由于无法在地面直接观测到X射线脉冲星信号,且空间飞行探测耗时长,成本高,模拟具有真实物理特征的X射线脉冲星信号对X射线脉冲星信号处理方法及导航方案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系质心处脉冲星信号模型和航天器轨道信... 由于无法在地面直接观测到X射线脉冲星信号,且空间飞行探测耗时长,成本高,模拟具有真实物理特征的X射线脉冲星信号对X射线脉冲星信号处理方法及导航方案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系质心处脉冲星信号模型和航天器轨道信息,建立航天器处实时光子到达速率函数,再利用尺度变换法产生光子到达时间序列的脉冲星信号模拟新方法.该方法真实还原了脉冲星信号的频率缓变特性,考虑了动态探测环境下的相对论效应,且避免了现有模拟航天器处光子序列方法中的迭代过程,产生非齐次泊松光子到达时间序列的运算量也低于常用的齐次泊松过程筛选法和反函数递推法.数值仿真从频率特性、流量特性、轮廓相似度及与实测数据的接近程度四个方面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脉冲星导航 脉冲星信号模拟 动态探测 相对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最优频段的X射线脉冲星累积轮廓时延估计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方海燕 刘兵 +4 位作者 李小平 孙海峰 薛梦凡 沈利荣 朱金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9-317,共9页
为提高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累积脉冲轮廓的时间延迟估计精度,分析了X射线脉冲星累积脉冲轮廓的频谱特性和现有Taylor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延估计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频段的累积轮廓时延估计算法,并通过建立不同信噪比下时延估计误... 为提高X射线脉冲星导航中累积脉冲轮廓的时间延迟估计精度,分析了X射线脉冲星累积脉冲轮廓的频谱特性和现有Taylor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延估计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频段的累积轮廓时延估计算法,并通过建立不同信噪比下时延估计误差与所采用频段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优频段.数值及实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短时观测或光子流量较小时,该算法优于常用的近似最大似然(FAML)、相关(CC)、最小二乘(NLS)及加权最小二乘(WNLS)方法;在观测时间较长或光子流量较大时,该算法的估计精度与CC及NLS方法相当,但其运算量低于NLS,FAML及WNLS方法.本文所提算法适用于短时观测脉冲轮廓或低流量脉冲星的高精度时延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脉冲星导航 时间延迟估计 Taylor快速傅里叶变换 最优频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工程领域的应用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郝晓龙 白鹤峰 +2 位作者 熊春晖 张永强 刘念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人工智能航天领域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智能航天体系顶层设计,从分系统、单星、体系等多维度研究了航天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分级标准,提出了智能航天体系概念内涵,基于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约束,提出包含底... 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人工智能航天领域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智能航天体系顶层设计,从分系统、单星、体系等多维度研究了航天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分级标准,提出了智能航天体系概念内涵,基于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约束,提出包含底层基础设施、智能算法层、体系层、应用层等多层次的智能航天体系架构,给出了各层次的主要构成、支撑技术、相互关系以及交互模式,可为加速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航天体系 架构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红外全天时自主天文导航技术展望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艳丽 郭晓军 娄树理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23-328,共6页
基于2微米全天巡天(2MASS)短波红外巡天点源星表,分别从白天可探测恒星分布、天空背景辐射与大气传输、传感器性能和光学系统视场大小等方面,分析了短波红外波段相对于可见光波段,在大气层内白天观星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的优势,并展望了... 基于2微米全天巡天(2MASS)短波红外巡天点源星表,分别从白天可探测恒星分布、天空背景辐射与大气传输、传感器性能和光学系统视场大小等方面,分析了短波红外波段相对于可见光波段,在大气层内白天观星实现全天时天文导航的优势,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微米全天巡天 短波红外 点源星表 天文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脉冲星的星间差分联合定位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丰大军 许录平 +1 位作者 宋诗斌 田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6,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空间联合相对定位模式,主星接收脉冲星辐射脉冲信号,将到达时间、个别脉冲特征经星间链路向邻近卫星转发,经过测量脉冲星信号星间的传播时差,建立定位方程来解星间相对位置.推导了脉冲到达时间预测模型的误... 提出了一种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空间联合相对定位模式,主星接收脉冲星辐射脉冲信号,将到达时间、个别脉冲特征经星间链路向邻近卫星转发,经过测量脉冲星信号星间的传播时差,建立定位方程来解星间相对位置.推导了脉冲到达时间预测模型的误差修正公式,分析了脉冲星个别脉冲的可辨识性.所提方法兼有脉冲星自主导航、精确定时的特点,受脉冲星相位预测模型误差的影响较小,有助于实现到达时间预测模型的在线自适应修正,也有助于实现卫星星座的联合定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 脉冲星 联合定位 到达时间 卫星星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近地航天器脉冲星地固系动力学定轨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良伟 帅平 +1 位作者 张新源 林晴晴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5-900,共6页
为改善近地航天器脉冲星导航的定轨精度,设计一种地固系动力学定轨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更精确的地球引力场模型,在求地球引力势梯度基础上引入惯性力,建立了地固系下轨道动力学方程;并结合脉冲相位量测,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实现航天器轨... 为改善近地航天器脉冲星导航的定轨精度,设计一种地固系动力学定轨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更精确的地球引力场模型,在求地球引力势梯度基础上引入惯性力,建立了地固系下轨道动力学方程;并结合脉冲相位量测,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实现航天器轨道参数实时估计。此方法可以降低动力学方程非线性度,尤其适用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过数学仿真校验了新方法的有效性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脉冲星 动力学定轨 地固系 地球引力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典型的太阳系大行星历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文昭 平劲松 李文潇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0,共7页
美国DE系列、法国INPOP系列和俄罗斯EPM系列数值星历表是目前公认处于世界领先的3种行星数值历表。计算100 a(1960—2060年)间,3种数值历表中大行星(包含月球)相对地球和相对太阳系质心的位置坐标差分最大值及均方根。结果表明,3种历表... 美国DE系列、法国INPOP系列和俄罗斯EPM系列数值星历表是目前公认处于世界领先的3种行星数值历表。计算100 a(1960—2060年)间,3种数值历表中大行星(包含月球)相对地球和相对太阳系质心的位置坐标差分最大值及均方根。结果表明,3种历表对太阳系质心的测量存在百米到公里量级的偏差,EPM2017与其他两个相差较大。考虑相对地心的位置,水星和金星的历表精度在百米量级;火星的历表精度在百米到公里量级;木星和土星的历表精度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量级;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历表精度在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量级;月球历表的精度在分米到米量级,其径向距离精度在分米量级。此结果为地月空间科学实验及深空探测应用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历表 精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损失函数法进行三视场天文定位定向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昊京 王建立 +1 位作者 吴量 李正炜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4-112,共9页
研究了基于最小损失函数法的三视场定位定向中各个误差源对定位定向准确度的影响.给出了基于最小损失函数进行三视场天文定位定向的数学模型,结合模型归纳了定位定向的误差源及其特性,分析了误差源对定位定向信息对的影响.最后,建立了... 研究了基于最小损失函数法的三视场定位定向中各个误差源对定位定向准确度的影响.给出了基于最小损失函数进行三视场天文定位定向的数学模型,结合模型归纳了定位定向的误差源及其特性,分析了误差源对定位定向信息对的影响.最后,建立了定位定向误差仿真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误差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定位准确度为88.1m,定向准确度为3.0″.分析指出定位定向主要的误差源是水平测量误差,其次是垂线偏差数据误差.野外实验表明,该系统的定位准确度为163.0m,定向准确度为3.5″,水平测倾角的误差对定位定向结果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分析 损失函数 定位定向 三视场 天文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星方向误差及空间分布对相对导航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梦凡 李小平 +2 位作者 方海燕 孙海峰 沈利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3,共5页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实现航天器长时间自主相对导航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从X射线脉冲星相对导航卡尔曼滤波的观测方程出发,研究了脉冲星方向误差及空间分布对导航精度的影响,其中通过将方向误差转化为观测量误差对脉冲星方向误差进行建模,...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实现航天器长时间自主相对导航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从X射线脉冲星相对导航卡尔曼滤波的观测方程出发,研究了脉冲星方向误差及空间分布对导航精度的影响,其中通过将方向误差转化为观测量误差对脉冲星方向误差进行建模,并推导了脉冲星组空间分布与导航精度的关系.卡尔曼滤波仿真结果表明:脉冲星方向误差在1 000acs以内时,滤波偏差随方向误差的增大而线性增大,1acs方向误差引入的距离偏差最大为0.34%;星组空间分布对导航精度的影响较大,从8颗星中任选4颗星进行导航时,距离估计精度相差达1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导航 X射线脉冲星 导航精度 方向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视场星敏感器的多级星图识别算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苟斌 程咏梅 +2 位作者 赵明艳 王会宾 刘成元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1-546,共6页
为解决现有三视场星图识别算法效率慢、识别正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三视场星敏感器的多级星图识别算法:第一阶段利用单一可调参数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分别识别三幅单视场星图;第二阶段利用星库中存储的星间角距信息检验导航星识... 为解决现有三视场星图识别算法效率慢、识别正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三视场星敏感器的多级星图识别算法:第一阶段利用单一可调参数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分别识别三幅单视场星图;第二阶段利用星库中存储的星间角距信息检验导航星识别结果,再以正确识别的导航星信息计算星敏感器的3个视轴指向;第三阶段利用视轴指向辅助未识别与识别错误的导航星完成识别与校正;最终,以三视场内正确识别的导航星精确估计飞行器姿态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当星点质心定位误差的标准差达到0.07像素时,该星图识别算法对实验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仍高达98.9%,而识别时间仅为8.4645ms。同时,由于提供求解姿态的星点信息较多且分布更广泛,飞行器的三轴姿态估计精度也随之提高。三视场星敏感器估计的飞行器偏航、俯仰、和滚转轴姿态精度分别为1.2058″,1.0867″以及1.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视场 神经网络 星图识别 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博 胡声曼 +1 位作者 孙晖 徐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7-1115,共9页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因此,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技术是实现航天器利用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关键举措。针对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的可观测性弱和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 传统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需要同时观测3~4颗脉冲星,有效载荷的质量和功耗极大。因此,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技术是实现航天器利用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关键举措。针对单探测器脉冲星导航的可观测性弱和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与星光集中式组合滤波的高精度导航方法,即在X射线脉冲星的长周期内增加与星光同时刻观测的虚拟观测值,以实现高精度的集中式组合滤波算法。同时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预测虚拟观测值方法,并与利用动力学递推的方法进行比较,精度可以达到10-7量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大大提高单探测器的导航的可靠性,补偿由于探测器误差造成的导航误差,导航位置误差为259.79 m,同时有效地减小了导航系统的重量,为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单探测器 组合导航 神经网络 虚拟观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行星际轨道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博 郭星灿 杨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84-1387,共4页
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导航技术,非常适合于行星际探测.深入分析了利用搜索空间方法求解飞行器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相位差的脉冲整周期模糊数,解决了相位导航方法存在的周期模糊数问题.利用轨道动力学模型估计飞行器的位置,... 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导航技术,非常适合于行星际探测.深入分析了利用搜索空间方法求解飞行器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相位差的脉冲整周期模糊数,解决了相位导航方法存在的周期模糊数问题.利用轨道动力学模型估计飞行器的位置,并以真实位置和估计位置上的脉冲相位之差作为反馈进行偏差校正.仿真表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方法在行星际轨道上是可行和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轨道 X射线脉冲星 脉冲整周期模糊数 搜索空间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单系统观测数据的北斗坐标系对齐ITRF精度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曲伟菁 刘利 +9 位作者 周善石 徐君毅 杨宇飞 胡小工 郭睿 董明 吴斌 唐成盼 李晓杰 刘帅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415,共20页
采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北斗观测数据获得单天台站坐标,实现BDCS并与ITRF2014对齐。利用单GPS观测数据的解算台站坐标和IGS提供的台站坐标对BDS观测数据解算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比较结果表明,采用BDS数据解算的台站坐标与IGS提供单天... 采用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北斗观测数据获得单天台站坐标,实现BDCS并与ITRF2014对齐。利用单GPS观测数据的解算台站坐标和IGS提供的台站坐标对BDS观测数据解算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比较结果表明,采用BDS数据解算的台站坐标与IGS提供单天台站坐标差异的RMS均值小于1 cm,与单GPS数据解算台站坐标差异的RMS均值小于1.5 cm。用BDS数据解算台站坐标时间序列弥散度偏大,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同时采用GPS观测数据初步估计中国区域监测站速度场,随着日后北斗导航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北斗观测数据的累积,有望获得更高精度的台站坐标和速度及BDCS向ITRF的对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坐标系 地球参考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