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晶硅铸锭中碳、氮、氧杂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谭毅 王鹏 +3 位作者 秦世强 姜大川 石爽 李鹏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5-20,共6页
在多晶硅铸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碳、氮、氧杂质元素,这些杂质会形成沉淀、复合体等缺陷,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缩短硅的少子寿命,从而降低硅片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因此控制和降低铸锭中这3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对提高铸锭的性... 在多晶硅铸锭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碳、氮、氧杂质元素,这些杂质会形成沉淀、复合体等缺陷,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缩短硅的少子寿命,从而降低硅片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因此控制和降低铸锭中这3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对提高铸锭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碳、氮、氧元素的来源、分布,着重综述了铸锭中3种杂质元素的存在形态及不同形态对铸锭的影响,总结了降低3种杂质元素含量的方法,指出了目前研究的问题,并对铸锭中这3种杂质元素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铸锭 性能 杂质 形貌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P晶体微纳加工表层杂质对其激光损伤阈值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明君 庞启龙 刘新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82-1186,共5页
根据KDP晶体杂质附近的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理论,分析了微纳加工表层杂质影响下晶体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发现杂质离子对激光的强吸收作用是造成KDP晶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KDP晶体激光损伤阈值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分析还发... 根据KDP晶体杂质附近的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理论,分析了微纳加工表层杂质影响下晶体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发现杂质离子对激光的强吸收作用是造成KDP晶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KDP晶体激光损伤阈值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分析还发现杂质半径对晶体的激光损伤阈值也有影响,并得到一个有害的杂质半径,使得杂质吸收能量最多,温度最高。另外杂质种类及杂质含量的不同也会对晶体的激光损伤阈值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P晶体 激光损伤阈值 微纳表层杂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颜色AlN单晶缺陷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永宽 金雷 +3 位作者 程红娟 史月增 张丽 齐海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40-1345,共6页
通过物理气相传输(PVT)法在石墨系统中制备了绿色、无色和琥珀色氮化铝(Al N)单晶,在金属系统中制备了琥珀色Al N单晶。晶体中杂质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系统中琥珀色的Al N晶体比绿色和无色Al N晶体C、Si杂质含量低1~2个数量级,金属系... 通过物理气相传输(PVT)法在石墨系统中制备了绿色、无色和琥珀色氮化铝(Al N)单晶,在金属系统中制备了琥珀色Al N单晶。晶体中杂质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系统中琥珀色的Al N晶体比绿色和无色Al N晶体C、Si杂质含量低1~2个数量级,金属系统中琥珀色Al N晶体杂质含量最低,C、Si、O元素含量均在1018cm-3级别。Al N晶体的吸收图谱和光致发光图谱的分析结果表明,Al N晶体存在着位于4.7 e V、3.5 e V、2.8 e V、1.85 e V的4个吸收峰,其中4.7 e V和3.5 e V的吸收峰导致了Al N吸收截止边的红移,该吸收峰分别源于碳占氮位(CN)的点缺陷和VAl与O杂质的复合缺陷,2.80 e V的吸收峰导致了Al N晶体的琥珀色,该吸收峰是C元素和O元素共同导致的,1.85 e V的吸收峰导致了Al N晶体的绿色,该吸收峰是Si元素和C元素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气相传输 杂质含量 缺陷 AlN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凝固法多晶硅杂质控制数值模拟概述 被引量:3
4
作者 苏文佳 牛文清 +2 位作者 齐小方 李琛 王军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95-1805,共11页
在传统能源日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趋受到重视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多晶硅凭借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铸锭的品质和成本将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光电转换... 在传统能源日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趋受到重视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多晶硅凭借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铸锭的品质和成本将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光电转换效率。定向凝固法是制备多晶硅铸锭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晶硅生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熔体流动、杂质传输、固液界面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缺陷。定向凝固过程中引入的有害杂质严重影响晶硅的机械和电学性能,是限制多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晶过程中定向凝固炉处于高温环境中,内部的传热传质极其复杂,不具备单一的线性关系和可推断性,且难于进行实验测量,因而数值模拟是研究定向凝固过程中传热传质现象的重要方式。降低长晶过程中杂质的含量可从两方面入手:(1)杂质的来源——原材料本身所携带的杂质和长晶过程中生成的杂质;(2)杂质的输运——找到杂质在熔体和氩气中的输运规律,并利用该规律控制杂质的分凝与输运。近年来,从控制杂质产生和输运的角度考虑,国内外对降低多晶硅中有害杂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手段:(1)控制杂质产生,包括减缓坩埚与挡板之间的化学反应、优化顶部坩埚盖板、增设碳化硅涂层等;(2)优化氩气流动,例如使用导流系统、调整炉膛压力和氩气流量;(3)优化熔体对流形式,包括控制熔体流动方式及分凝、调整加热器功率大小及其排布、采用可旋转坩埚和调整石墨碳毡位置等。为进一步降低定向凝固法多晶硅铸锭成本,坩埚尺寸和投料量不断增大,熔体对流、杂质输运和界面形状也更加难于控制,外加磁场则成为控制熔体对流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并能进一步控制杂质输运。目前利用外加磁场控制定向凝固法多晶硅杂质的研究仍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中电磁场(EMF)和行波磁场(TMF)在控制搅拌熔体对流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逐渐被用于多晶硅长晶过程。本文在深入分析杂质来源和输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对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中有害杂质的产生、分布、输运以及排出等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数值模拟中氩气导流系统、加热器以及外加磁场等因素对杂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铸锭 数值模拟优化 定向凝固法 杂质输运与控制 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晶体中异质包裹物与微管道缺陷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大磊 徐永宽 +1 位作者 冯玢 郝建民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5,共4页
对物理气相传输法(PVT)生长的碳化硅单晶中异质包裹物与微管道缺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生长系统中的气体组分进行热力学分析,进而对碳化硅晶片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包裹物的生成及其对微管... 对物理气相传输法(PVT)生长的碳化硅单晶中异质包裹物与微管道缺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生长系统中的气体组分进行热力学分析,进而对碳化硅晶片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包裹物的生成及其对微管道缺陷产生的影响。发现在生长初期富硅的气氛会在晶体中引入异质相,而异质相的化学计量比失衡会成为诱发微管产生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碳化硅 Gibbs函数 异质包裹物 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CVD金刚石膜中氢杂质研究
6
作者 郭世斌 姜春生 +2 位作者 吕反修 唐伟忠 李成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1,56,共5页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反应分析(NRA)对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的金刚石膜中的氢杂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添加少量空气到反应气体的实验分析了氢杂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红外光谱只能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成键氢,其含量随着氮渗入量...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反应分析(NRA)对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的金刚石膜中的氢杂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添加少量空气到反应气体的实验分析了氢杂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红外光谱只能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成键氢,其含量随着氮渗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得出2820cm-1处的吸收是由氮结合的CH基团振动引起的,2832cm-1处的吸收可能是由金刚石膜特征结构缺陷结合的CH基团振动引起的,而不是氧相关的基团。核反应分析可以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总氢含量,近表面小于50nm层氢含量变化快,大于50nm之后氢含量趋于稳定,此值认为是金刚石膜中的总氢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 金刚石膜 氢杂质 FT—IR 核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FCl闪烁晶体中十字状缺陷的成因分析
7
作者 张国庆 任国浩 +3 位作者 商珊珊 孙丹丹 骆家亮 赵珊茸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82-2487,2494,共7页
坩埚下降法生长的PbFCl晶体中的十字状缺陷对晶体的透光性能有较大影响。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测量了十字状缺陷的结晶学方位,并用X射线粉晶衍射、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镜以及选区电子衍射对含十字状缺陷和不含十字状缺陷的晶体的结构和成... 坩埚下降法生长的PbFCl晶体中的十字状缺陷对晶体的透光性能有较大影响。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测量了十字状缺陷的结晶学方位,并用X射线粉晶衍射、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镜以及选区电子衍射对含十字状缺陷和不含十字状缺陷的晶体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十字状缺陷两臂分别平行于[110]和[110]方向,含十字状缺陷的晶体中存在纳米Pb颗粒。据此提出一种十字状缺陷成因的假说,认为PbCl2原料受热分解产生的Pb颗粒在PbFCl晶体中产生应力点,十字状缺陷是应力作用下沿[110]方向和[110]方向形成的微小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FCl晶体 十字状缺陷 选区电子衍射 电子背散射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垫板刻槽对生长大晶粒多晶硅杂质传输的影响
8
作者 季尚司 左然 +1 位作者 苏文佳 韩江山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7-51,共5页
铸锭中过高的杂质浓度是影响铸造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铸锭生长过程中的杂质主要有C、N、O、金属离子及固体颗粒SiC和Si3N4。这些杂质能够降低晶片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及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同时固体颗粒会造成切片过程的... 铸锭中过高的杂质浓度是影响铸造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铸锭生长过程中的杂质主要有C、N、O、金属离子及固体颗粒SiC和Si3N4。这些杂质能够降低晶片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及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同时固体颗粒会造成切片过程的断线和晶片表面产生划痕。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生长大晶粒多晶硅,对石墨垫板进行刻槽处理,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了该生长过程杂质的传输。模拟结果表明,刻槽的深度明显影响着初始生长时结晶界面上O、C和N的分布;同时刻槽深度越大,生长速率越快,越能够抑制晶体中SiC和Si3N4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多晶硅 点冷却 杂质传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掺杂TiO_2电子和几何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于智清 王逊 +1 位作者 杨合 薛向欣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不同掺杂量、不同方式的Ni掺杂锐钛矿相TiO_2(anatase TiO_2:A-TiO_2)的晶胞结构、缺陷形成能和态密度图像等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讨论了掺杂Ni离子周围配位场改变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不同掺杂量、不同方式的Ni掺杂锐钛矿相TiO_2(anatase TiO_2:A-TiO_2)的晶胞结构、缺陷形成能和态密度图像等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讨论了掺杂Ni离子周围配位场改变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方式的不同对Ni-TiO_2超晶胞的几何结构有较大影响.正是几何结构的变化导致掺杂Ni离子处于不同类型的晶体配位场之中,这是掺杂体系电子结构差异的本质原因.通过对掺杂体系形成能的比较,发现Ni掺杂TiO_2的具体方式取决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氧环境.通过对体系电子结构的研究,发现各种掺杂体系的禁带中都出现由Ni 3d-O2p轨道杂化形成的杂质能级.Ni离子替代晶格Ti掺杂会使吸收光谱红移,而Ni的晶隙掺杂则使吸收光谱蓝移,且这种光谱吸收带边的差异会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掺杂 掺杂方式 晶胞结构 态密度 第-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原子极性晶体系统中杂质态的基态能量
10
作者 宋维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结合多原子极性晶体系统中与声子普适耦合杂质态的性质 ,采用 Huybrechts线性组合算符和么正变换 ,导出了强。
关键词 多原子极性晶体系统 杂质态 基态能量 Hugbrechts线性组合算符 么正变换 哈密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与应力对ZrO2薄膜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加宏 谢丽君 +4 位作者 陈虎 顾芳 王银 吕达 冒晓莉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5-1150,共6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掺杂和应力对ZrO2薄膜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Hf原子替代掺杂对ZrO2薄膜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f原子掺杂减小了ZrO2薄膜的带隙和态密度大小,可...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掺杂和应力对ZrO2薄膜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Hf原子替代掺杂对ZrO2薄膜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f原子掺杂减小了ZrO2薄膜的带隙和态密度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表面缺陷电荷和漏电流.掺杂Hf原子后介电峰和吸收峰的值明显下降,同时介电峰和吸收峰的波形均出现了窄化现象,半高宽显著减小.本文也着重研究了不同应力下四方晶相ZrO2薄膜物理性质变化及规律.研究发现压应力显著调控了ZrO2薄膜的带隙以及价带顶和导带底附近的能带结构.施加应力后吸收峰的吸收范围和强度均显著增大,峰值对应的光子能量蓝移则表明对紫外光的吸收随着应力的增加有所增强.在低能量红外和可见光区域,施加压应力后ZrO2薄膜的折射率变大,但在紫外线区域,压应力使ZrO2薄膜的折射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波动特性.上述研究结果为ZrO2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薄膜 第一性原理 掺杂 应力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中Li相关缺陷结构性质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群和 康俊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9-513,共5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方法,基于32个原子的超原胞模型,计算了ZnO中各种L i相关缺陷的有关几何和电子结构。通过不同模型的计算分析表明,ZnO中L i杂质在间隙位上的总能比替位Zn格位的能量更低,但却形成施主能级。进一步通过... 采用第一性原理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方法,基于32个原子的超原胞模型,计算了ZnO中各种L i相关缺陷的有关几何和电子结构。通过不同模型的计算分析表明,ZnO中L i杂质在间隙位上的总能比替位Zn格位的能量更低,但却形成施主能级。进一步通过构造L i替Zn位L iZn与不同本征缺陷所构成的复合体结构,并对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O反位OZn可与L iZn形成比L i间隙位更稳定的复合体,可高溶解度地稳定存在于ZnO中,并在禁带中产生受主能级,是较好的p型导电性候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本征缺陷 Li掺杂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酸铅晶体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晶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国浩 沈定中 +2 位作者 王绍华 倪海洪 蔡晓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5-450,共6页
利用GDMS分别测试了用Bridgman方法生长的十个全尺寸钨酸铅晶体顶、底两端的杂质含量 ,发现在PWO晶体中 ,K、Na、Mo、As、Y等杂质元素富集于晶体的顶部 ,具有分凝系数小于 1的特征。Ca和Ba杂质则富集于晶体的底部 ,具有分凝系数大于 1... 利用GDMS分别测试了用Bridgman方法生长的十个全尺寸钨酸铅晶体顶、底两端的杂质含量 ,发现在PWO晶体中 ,K、Na、Mo、As、Y等杂质元素富集于晶体的顶部 ,具有分凝系数小于 1的特征。Ca和Ba杂质则富集于晶体的底部 ,具有分凝系数大于 1的特征 ,Al、Si、Cu等杂质的分布缺乏明显的规律性。这些杂质主要来源于生长晶体时所使用的WO3 原料。根据掺杂实验 ,认为K、Na、Mo、As等是影响PWO闪烁性能的有害杂质 ,Ca和Ba是无害杂质 ,Y是有益杂质 ,Al、Si、Cu等杂质的行为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铅晶体 痕量 杂质元素 分布特征 晶体性能 影响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铟镓银晶体中二相沉淀物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玲 赵北君 +6 位作者 朱世富 陈宝军 何知宇 许建华 吴莉姝 沙铭雨 王文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3-787,803,共6页
应用金相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AgGa0.8In0.2Se2晶体中的二相沉淀物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分析,发现呈梭状的二相沉淀物存在明显Ag含量缺失。根据EDS测试结果和差热实验数据研究了消除该二相沉淀物的热处理方案,即在含有Ag... 应用金相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AgGa0.8In0.2Se2晶体中的二相沉淀物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分析,发现呈梭状的二相沉淀物存在明显Ag含量缺失。根据EDS测试结果和差热实验数据研究了消除该二相沉淀物的热处理方案,即在含有Ag2Se组分的AgGa0.8In0.2Se2多晶混合粉末包埋下,对AgGa0.8In0.2Se2晶体进行淬火处理。结果表明:用含有1.26wt%Ag2Se的同成分多晶混合粉末包埋,在720℃下保温120 h后经淬火处理的晶片,梭状二相沉淀物得到很好的消除,红外透过率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铟镓银 二相沉淀物 热处理 红外透过率 X射线衍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WO_4闪烁晶体中夹杂物的组态与形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军 马笑山 +1 位作者 沈雅芳 张新民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6,共4页
本文首次研究了CdWO_4闪烁晶体中夹杂物的形貌特征和分布规律,并指出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的办法。
关键词 钨酸镉 闪烁晶体 夹杂物 组态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装用改性B炸药渗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风清 朴哲镐 李玉文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5-8,共4页
通过中大口径榴弹战斗部注装改性B炸药后产生疵病的原因分析、实弹观察、注装过程物理特性及失效分析,参照TNT标准的渗油性试验方法,对原材料特性、制造工艺、长期储存所经历的任务剖面的综合分析及以相关试验为基础确定试验边界条件,... 通过中大口径榴弹战斗部注装改性B炸药后产生疵病的原因分析、实弹观察、注装过程物理特性及失效分析,参照TNT标准的渗油性试验方法,对原材料特性、制造工艺、长期储存所经历的任务剖面的综合分析及以相关试验为基础确定试验边界条件,提出改性B炸药的渗油性综合比较试验方案并进行检测,依此提出渗油性试验和工艺控制参数,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注装弹药使用寿命周期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B炸药 注装 悬浮炸药 渗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aO_3:Fe^(3+)(Mn^(2+))的EPR参量D与局域结构的研究
17
作者 李福珍 李兆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用晶体场理论研究了LiTaO3:Fe3+(Mn2 +)的EPR参量D和掺杂晶体局域结构间的内在联系 .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结果表明 ,LiTaO3:Mn2 +局域结构的畸变程度大于LiTaO3:Fe3+.
关键词 EPR参量D 局域结构 晶体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大单晶中金属包裹体形态变化的研究
18
作者 刘博 臧传义 +2 位作者 原亨馨 陈孝洲 李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1197,共7页
采用高温高压法对含有金属包裹体的金刚石大单晶进行了处理,发现在5.4 GPa的条件下,金属包裹体形态变化的温度区间与金刚石大单晶合成的温度区间具有一致性,约在1500-1650 K。在1525-1625 K这一温度范围内,金属包裹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 采用高温高压法对含有金属包裹体的金刚石大单晶进行了处理,发现在5.4 GPa的条件下,金属包裹体形态变化的温度区间与金刚石大单晶合成的温度区间具有一致性,约在1500-1650 K。在1525-1625 K这一温度范围内,金属包裹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形态都有向球体变化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包裹体形态最终会趋于稳定。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包裹体的稳定形态也不同,但包裹体高温下的稳定形态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同时包裹体的稳定形态也与处理前晶体中包裹体的原始形态有关。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处理前后金刚石中以孤氮为主的氮杂质存在形式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金属包裹体 金刚石大单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质对锗酸铋晶体光学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徐力 潘志雷 《上海硅酸盐》 1992年第1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杂质 锗酸铋晶体 光学质量 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土金属离子改性CeO_(2)的合成及其储氧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明慧 陈宇坤 +2 位作者 唐鸿 高努男 徐要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28-32,共5页
以硝酸铈为原料、水和乙二醇为混合溶剂,采用溶剂热工艺得到了铈的前驱体,其主要物相成分为Ce(CO_(3))OH,之后联合浸渍工艺和焙烧工艺最终得到了Mg^(2+)、Ca^(2+)和Ba^(2+)离子改性的CeO_(2)粉体。通过XRD和SEM表征了CeO_(2)样品的物相... 以硝酸铈为原料、水和乙二醇为混合溶剂,采用溶剂热工艺得到了铈的前驱体,其主要物相成分为Ce(CO_(3))OH,之后联合浸渍工艺和焙烧工艺最终得到了Mg^(2+)、Ca^(2+)和Ba^(2+)离子改性的CeO_(2)粉体。通过XRD和SEM表征了CeO_(2)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采用H2-TPR测试系统评估了单相CeO_(2)以及Mg^(2+)、Ca^(2+)和Ba^(2+)离子改性CeO_(2)的储氧能力。以H_(2)的消耗量定量地表征了CeO_(2)的储氧能力,其中单相CeO_(2)的储氧能力为0.226 mmol/g,Ca^(2+)离子改性后其储氧能力下降了33.6%,Mg^(2+)离子改性后其储氧能力略有上升(13.3%),而Ba^(2+)离子改性后其储氧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储氧能力为0.401 mmol/g,上升幅度高达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改性 碱土金属 钡离子 储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