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7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鞍山“V”型长城略论
1
作者 苏卫国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在明长城的辽东段,一段“V”型边墙跨于鞍山之境。分析“V”型长城的形成,与辽河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也与明初同北元势力争夺控制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交通网络形制有密切关系。形成于正统年间的这段“V”型长城一度被明朝臣... 在明长城的辽东段,一段“V”型边墙跨于鞍山之境。分析“V”型长城的形成,与辽河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也与明初同北元势力争夺控制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交通网络形制有密切关系。形成于正统年间的这段“V”型长城一度被明朝臣诟病,有意裁弯取直。有明一代,“V”型长城在抵御边患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优势,故该形制一直得以持续。透过史实细节可知,长城并非简单的军事防御工事,在其背后是稳定的经贸与文化交往,可以透视出长城作为文明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山 长城 “V”型 明代 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地区史前房屋墙壁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任萌 赵云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章详细讨论了各类墙壁的结构,复原了构筑过程。最后探讨了墙壁与房屋的建造方式、结构、规模、功能,以及与人类居住形态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房址墙壁 直立墙体 毡墙 地坑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探索性研究——简评《长城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3
作者 程瑞芳 《经济论坛》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河北省地处我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交错过渡地带,一直是中国古代修筑长城的重点区...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河北省地处我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交错过渡地带,一直是中国古代修筑长城的重点区域。河北段长城现存资源点段数量多,特别是明长城保存较为完好,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地、坝上高原、河北平原等多个区域,长城沿线文旅资源赋存丰富,且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等点段已开发成为长城文化旅游重点景区,在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河北省如何建好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发展长城沿线新质生产力,成为新时代亟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赋存 文化遗址保护 文化公园 长城文化 坝上高原 金山岭 明长城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雍梁故城新发现的韩国量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4
作者 苗利娟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3期13-21,124,共10页
雍梁故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在2006至2008年期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东周至两汉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在众多出土的陶器中,有7件被确认为量器,其中6件带有印文或刻... 雍梁故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在2006至2008年期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东周至两汉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在众多出土的陶器中,有7件被确认为量器,其中6件带有印文或刻划文字,如“二年雍氏”“公”“二/半”“黄向之敦”等。这些文字为研究当时度量衡系统、管理机制和历史地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战国晚期韩国的容量系统可能正在向标准化过渡,不同地区的容量单位开始趋于统一。同时,私人所有的量器也显示出官方监督和规范的迹象,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度量衡标准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梁故城 韩国 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天人观念在汉长安城格局中的体现
5
作者 王若菡 《西部学刊》 2025年第1期7-10,共4页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大都市,其营造既是结合实际地理状况“因天才,就地利”的典型,又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参照北斗星和南斗星的星象,用以彰显君主的权威。城中主要宫殿未央宫对应象征天...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大都市,其营造既是结合实际地理状况“因天才,就地利”的典型,又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汉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参照北斗星和南斗星的星象,用以彰显君主的权威。城中主要宫殿未央宫对应象征天帝居所的紫微垣,立于宫殿前的“阙”则象征天、地、人的统一,同时显示出君主与万民的身份之别。此外,长安城中社稷、郊庙、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的位置和形制体现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和谐,这一设计理念对中国历史上的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观念 汉长安城 城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防畜栅栏发现原型长城——“法律时空体”的中国起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勇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2期58-66,共9页
甘南迭部沟及扎尕那的栅栏围建了散布在森林和草地之间的一块块“袖珍型”农田,使林草田之间保持了一个合理的资源利用结构,从而使当地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些栅栏在春夏时节“圈入”正在生长的庄稼或谷蔬,“圈出... 甘南迭部沟及扎尕那的栅栏围建了散布在森林和草地之间的一块块“袖珍型”农田,使林草田之间保持了一个合理的资源利用结构,从而使当地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些栅栏在春夏时节“圈入”正在生长的庄稼或谷蔬,“圈出”牲畜而使其在林草间漫游觅食,秋冬庄稼收割之后,再向牲畜开放围栏农田中的谷茬等残留植物资源。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圈入规则”(Fence in)与“圈出规则”在(Fence out)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动态灵活运用,使这里的栅栏具有了生态-智慧禀性,成了“活的栅栏”。迭部沟及扎尕那的栅栏是世上仅存的原生态的理想型栅栏之一,是“防畜栅栏”,旨在实现对资源的克制利用和社群共享,从这里可以发现“法律时空体”的中国起源。人类避免“资源诅咒”并实现可持续生存的希望在于回归“法律的生态化”,找回中华法系的实践智慧,进而对现代西方法律理念进行反思性重构。从防畜栅栏回溯长城的历史原型,对于我们深度发掘、整理和传承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部沟 防畜栅栏 原型长城 规则 法律时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邓城区域周代考古学文化的嬗变
7
作者 王先福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7,共14页
以邓城城址为中心的邓城区域发掘了自西周中期至战国晚期的30余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分别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和战国中、晚期之际经历了两次突变,各以楚灭邓、秦拔邓为标志。同时,文化的突变也伴随着文化的渐变,并经历了文化交流... 以邓城城址为中心的邓城区域发掘了自西周中期至战国晚期的30余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分别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和战国中、晚期之际经历了两次突变,各以楚灭邓、秦拔邓为标志。同时,文化的突变也伴随着文化的渐变,并经历了文化交流、影响到主体文化控制的变化过程。此外,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还与统治者及其治下的人群族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城城址 核心区 邓、楚、秦 文化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传说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感知
8
作者 段友文 李竹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93-102,共10页
长城作为世界上规模与影响最大的文化遗产类型,不仅占据广袤的物理空间,而且滋养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会空间,还构筑起长城沿线民众的精神空间。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以民间传说为中心,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维度考察长... 长城作为世界上规模与影响最大的文化遗产类型,不仅占据广袤的物理空间,而且滋养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会空间,还构筑起长城沿线民众的精神空间。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以民间传说为中心,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维度考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感知,探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地理标识、文化凝聚和象征表达,分析论证长城相关民间传说和长城的互动共生,有利于进一步梳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深刻把握本民族的审美经验,从而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律性因素,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空间感知 民间传说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简论
9
作者 刘振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它们的时代做了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北朝 长安城遗址 建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道平冈是九边
10
作者 张艳丽 《前线》 2024年第10期86-88,共3页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重要防线。明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尤为明显。明太祖开国时期,西逃蒙古余部势力还在,东北女真部落逐渐壮大。为应对边患危机,明代加强长城修筑,形成“九边”军镇的抵御体...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重要防线。明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尤为明显。明太祖开国时期,西逃蒙古余部势力还在,东北女真部落逐渐壮大。为应对边患危机,明代加强长城修筑,形成“九边”军镇的抵御体系,大小堡垒数百座,构筑了一条较为坚固的防线。清政权建立后,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频繁,关外少数民族与清廷不再是紧张的对峙关系,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游牧民族 防御功能 中原王朝 民族交往 九边 明太祖 长城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巍峨万里 文明象征
11
作者 陈光鑫 《前线》 2024年第6期86-88,共3页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历史上,长城为确保边防巩固和国家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今天,长城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史 现存规模 历史文化遗产 爱国情怀 奋斗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 不可替代 自强不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二届长城论坛暨长城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
12
作者 赵杰 李翠婷 +2 位作者 党盼盼 张雨婷 胡怡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2023年11月17—19日,由山西大学、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考古学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学会、《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长城:历史与自然的... 2023年11月17—19日,由山西大学、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考古学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学会、《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长城文化生态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长城: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二届长城论坛暨长城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中国长城学会、中国考古学会长城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等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着眼于多学科、学科化、重理论、展应用设立相关议题,共发表学术报告50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充分反映了长城科学研究、保护利用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有效推动了长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精进,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以下扼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大学 长城文化 中国考古学 文化公园 和谐共生 历史文化学院 燕山大学 中国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援军体系下明蓟镇西协四路军事聚落布局特征研究
13
作者 赵之枫 赵铭 韩刘伟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梳理军事聚落兵力、分布、道路等因素,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空间落位,从而探索不同等级聚落兵力分布和援军效率,分析长城防御体系中军事聚落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聚落分布格局防御体系上表现为指挥有序的圈层结构;防御单元上表现为互为协防的网络结构;防御格局上表现为高效应援的梯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蓟镇 军事聚落 分布格局 援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蒋国、楚期思邑、汉晋期思县地望考辨
14
作者 魏继才 马保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0-36,共7页
古蒋国、楚期思邑、汉晋期思县治蒋乡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非同地异名关系。今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东约30千米处的固始县蒋集镇,系明清时期出现的市集,与蒋国、蒋乡无涉。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调查可知,今淮滨县期思镇的期思... 古蒋国、楚期思邑、汉晋期思县治蒋乡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非同地异名关系。今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东约30千米处的固始县蒋集镇,系明清时期出现的市集,与蒋国、蒋乡无涉。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调查可知,今淮滨县期思镇的期思古城遗址,当与古蒋国、汉晋期思县治蒋乡有密切关系。另外,今固始县三河尖镇的翁棚遗址,很可能与楚灭蒋国后所置的期思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蒋国 蒋乡 期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长城的几个问题
15
作者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至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8年齐国长城和秦国的“堑洛”长城。韩国以外的战国“七雄”都兴修过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与西汉王朝都在北边修筑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朝也曾经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和突厥... 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至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8年齐国长城和秦国的“堑洛”长城。韩国以外的战国“七雄”都兴修过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与西汉王朝都在北边修筑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朝也曾经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和突厥。现存的明长城总长约为6 700公里。一般来讲,长城修筑于边陲以抵御外来骚扰或侵犯,但是长城并非都是王朝或政权的边界,如战国时期齐国、赵国的长城以及西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为了适应军事防御需要,历代长城多有分歧,而非单一的一重蜿蜒城墙。长城的修筑一般就地取材,一般用土夯实,薄厚不一。当然,也有不少长城用石头垒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秦长城 明长城 军事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冀阙”“咸阳宫”“曲台宫”“北宫”“咸阳城”的确认
16
作者 王学理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结合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经历,对秦“冀阙”“咸阳宫”“曲台宫”“北宫”“咸阳城”的位置进行考订,认为秦咸阳第一、二、三、六号宫殿遗址分别为冀阙、北宫、咸阳宫和曲台宫遗址,而牛羊村“冀阙宫庭”的宫城就是历史上的“咸阳城”。
关键词 秦咸阳 冀阙 咸阳宫 曲台宫 北宫 咸阳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对萧关道的经营及其影响
17
作者 曹鑫钰 程森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萧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关隘,也是关中地区通向塞北的重要关口,由萧关衍生出的萧关道在西北地区政权交迭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西北少数民族通过萧关道来往密切,到北宋时期,西夏政权对萧关道高度重视,着力经营。通过建立南疆堡... 萧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关隘,也是关中地区通向塞北的重要关口,由萧关衍生出的萧关道在西北地区政权交迭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西北少数民族通过萧关道来往密切,到北宋时期,西夏政权对萧关道高度重视,着力经营。通过建立南疆堡寨、发展宋夏榷场等方式,促进萧关道在西夏境内的繁荣发展。萧关道也为西夏提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渠道与经济发展的动力,为西夏稳固西北赋能,为宋夏之际西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萧关道 经营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