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哈桑·班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渊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天社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104,共4页
哈桑·班纳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锋和缔造者之一。其思想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以伊斯兰教为指导,重建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建立伊斯兰经济体制;二是反对西方,鼓吹圣战。班纳的思想,萌发于其浓厚的宗教意识,是他对困扰穆斯林社会的... 哈桑·班纳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锋和缔造者之一。其思想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以伊斯兰教为指导,重建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建立伊斯兰经济体制;二是反对西方,鼓吹圣战。班纳的思想,萌发于其浓厚的宗教意识,是他对困扰穆斯林社会的时代难题——传统与现代化的剧烈碰撞作出的回应,也受到阿富汗尼、阿卜杜、里达等伊斯兰现代改革主义者思想的影响。班纳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时代感,这是它被穆斯林广为传播和效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桑·班纳 穆斯林兄弟会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月革命”与埃及现代化进程的路标性转换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泰 戴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2-16,共5页
19世纪上半期开始的埃及现代化进程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和统治而中断,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七月革命"成功,1953年埃及被宣布为共和国,标志着埃及现代化进程的新纪元。第一,它实现了埃及民族国家重建和主权... 19世纪上半期开始的埃及现代化进程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和统治而中断,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七月革命"成功,1953年埃及被宣布为共和国,标志着埃及现代化进程的新纪元。第一,它实现了埃及民族国家重建和主权独立;第二,它完成了埃及政治现代化模式的制度性转换,即把埃及从一个殖民性君主专制国家带入了共和制时代;第三,在经济上它使埃及摆脱了对外国资本的依附,走上改革振兴之路;第四,纳赛尔主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识,指导着埃及国家的全面发展;第五,埃及由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国家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现代国家。这些对埃及的现代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七月革命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29-1952年埃及政府的地权政策与土地非国有化述论
3
作者 刘志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1805-1952年,埃及土地制度历经国家所有制复萌与私人支配权强化两大阶段。穆罕默德.阿里重新确立土地国有制;1829-1952年,土地非国有化愈演愈烈,埃及政府的地权政策构成土地非国有化的政治背景。从1829年起,阿里封赐伊巴迪叶等地产,土... 1805-1952年,埃及土地制度历经国家所有制复萌与私人支配权强化两大阶段。穆罕默德.阿里重新确立土地国有制;1829-1952年,土地非国有化愈演愈烈,埃及政府的地权政策构成土地非国有化的政治背景。从1829年起,阿里封赐伊巴迪叶等地产,土地非国有化初露端倪。1858年《赛义德法令》与1871年《补偿法令》进而确认土地持有者的多重权利,土地非国有化迅速发展。从英国统治时期"五费丹土地法"的艰难出台到宪政时代土改提案的屡遭否决,土地非国有化顽固延续,土地高度集中。1829-1952年埃及土地的非国有化和兼并趋势后果严重,而纳赛尔政权的土地改革则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非国有化 政策 埃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华夫托党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志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3-167,共5页
华夫托党是一战后英埃矛盾激化、埃及上层社会精英争取民族独立的产物,是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政党。它通过准暴力和协商方式迫使英国于1922年宣布结束保护制度,在1936年签署英埃同盟条约,实现了埃及的实质独立。但限于... 华夫托党是一战后英埃矛盾激化、埃及上层社会精英争取民族独立的产物,是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政党。它通过准暴力和协商方式迫使英国于1922年宣布结束保护制度,在1936年签署英埃同盟条约,实现了埃及的实质独立。但限于地主阶级和贵族统治的实质,华夫托党不可能推行民众需要的社会经济改革,并凭借民众力量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激进民众政治的兴起最终导致华夫托党走向了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华夫托党 政党政治 社会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5
作者 马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16-20,共5页
1952年革命是埃及历史上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这次革命的爆发有其主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革命胜利后,纳赛尔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巩固了新生政权,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国际地位,使埃及重... 1952年革命是埃及历史上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这次革命的爆发有其主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革命胜利后,纳赛尔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巩固了新生政权,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国际地位,使埃及重新焕发出青春时期的光辉,成为“阿拉伯之首”。纳赛尔犹如一颗灿烂夺目的“政治慧星”,为阿拉伯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赛尔 殖民主义 苏伊士运河 1952年 阿拉伯 帝国主义 国有化 民族民主革命 法鲁克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资哈尔在当代埃及外交中的角色与作用(1952~2011年)
6
作者 刘中民 李端雅 《西亚非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9,150,151,共18页
爱资哈尔作为以清真寺为基础、拥有庞大网络的宗教机构和学术教育机构,在当代埃及内政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外交领域,政府既利用爱资哈尔增强其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同时又对其进行控制,进而使双方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贯穿于当代埃及外... 爱资哈尔作为以清真寺为基础、拥有庞大网络的宗教机构和学术教育机构,在当代埃及内政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外交领域,政府既利用爱资哈尔增强其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同时又对其进行控制,进而使双方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贯穿于当代埃及外交的始终。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双方的关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纳赛尔时期,埃及政府奉行严格的政教分离政策,在世俗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爱资哈尔成为官方伊斯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和配合埃及的对外政策。在萨达特时期,爱资哈尔继续为埃及外交政策提供宗教合法性,但由于萨达特的和平外交战略并未得到埃及国内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广泛认可,爱资哈尔为政府辩护的行为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穆巴拉克时期,出于平衡伊斯兰激进势力的需要,爱资哈尔的自主权有所提高,并继续服务于埃及外交,为穆巴拉克进行的外交调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在当代埃及外交中,尽管爱资哈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在埃及政教分离的总体框架下,爱资哈尔始终在埃及政府领导下扮演着外交服务者、支持者、配合者和补充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外交 爱资哈尔 政教关系 伊斯兰 国家利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