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务宜远人:明朝藏地僧俗贡使违规私茶处罚的立法与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邓前程 徐学初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与明朝茶禁无论是茶立法上,还是执法实践中,严厉惩治把关将吏失职及自营和茶商违禁相比,对藏地僧俗兴贩和夹带等违制行为,其立法相对粗略,处惩力度不仅较轻,而且极为灵活。这种双重评判标准的立法与因地域因人事的实践操作方式,实质上,... 与明朝茶禁无论是茶立法上,还是执法实践中,严厉惩治把关将吏失职及自营和茶商违禁相比,对藏地僧俗兴贩和夹带等违制行为,其立法相对粗略,处惩力度不仅较轻,而且极为灵活。这种双重评判标准的立法与因地域因人事的实践操作方式,实质上,充分显现出明朝有别于元清的治藏特色,就是要以经济手段“联番制虏”,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法 藏地僧俗 违制 宽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 被引量:7
2
作者 姚乐野 秦慧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1933~1938年间,学界很多有识之士在《康藏前锋》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区教育的文章,深刻地分析了康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康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时教育人士的真知灼见... 1933~1938年间,学界很多有识之士在《康藏前锋》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区教育的文章,深刻地分析了康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康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时教育人士的真知灼见对于现今发展藏区的教育不无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康区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 被引量:23
3
作者 德吉卓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6,共6页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关于其族源的讨论历来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汉、唐时期的史料 ,结合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沿岸出土的石棺葬的考古发掘材料 ,认为嘉绒藏族是汉代《史记》记载的夷民族的后裔 ,即以汉代的冉夷、隋代的嘉...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关于其族源的讨论历来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汉、唐时期的史料 ,结合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沿岸出土的石棺葬的考古发掘材料 ,认为嘉绒藏族是汉代《史记》记载的夷民族的后裔 ,即以汉代的冉夷、隋代的嘉良夷为主体 ,在唐代吐蕃东进的压力下 ,融合当地羌人而成的一个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族 族源 夷系民族 汉代 史料 羌旅 《羌戈大战》 隋朝 唐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绒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4
作者 曾现江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古文献中很早就有与嘉绒相关的记载。发端于 2 0世纪 30、4 0年代的现代嘉绒研究发展至今 ,已成为一个集多学科一体的综合研究领域 ,形成了历史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研究日益专门化、规范化 ,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可观的... 古文献中很早就有与嘉绒相关的记载。发端于 2 0世纪 30、4 0年代的现代嘉绒研究发展至今 ,已成为一个集多学科一体的综合研究领域 ,形成了历史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研究日益专门化、规范化 ,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藏族 综述 古文献 族源 嘉绒土司 土屯制度 重大历史事件 宗教 民族文化 嘉绒语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盐井腊翁寺事件原因分析——兼论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保罗 觉安拉姆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2-19,共8页
盐井地处藏滇川交界地,腊翁寺是盐井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腊翁寺事件,史称“腊翁寺之乱”,现今有必要分析这桩事件的起因。纵观历史,藏滇川划界不明与腊翁寺的特殊地理方位,以及设立盐厘... 盐井地处藏滇川交界地,腊翁寺是盐井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腊翁寺事件,史称“腊翁寺之乱”,现今有必要分析这桩事件的起因。纵观历史,藏滇川划界不明与腊翁寺的特殊地理方位,以及设立盐厘局与“该寺不应”是发生腊翁寺事件的起因之一,而天主教传入盐井、招收信徒、修建教堂、强占土地是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该事件的原因分析中给我们的启迪是,依法管理寺庙、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宣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井 藏滇川 天主教 腊翁寺事件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族古代军事行动中的宗教因素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次旦扎西 晋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0,共5页
文章就藏族古代军事行动的一系列问题,如战前卜问吉凶、祈求护佑,战中借神佛转变人心向背,战终抢掠神器,以及战争中宗教法物器武器化、法术战术化、以神佛名义起誓、宗教人士充当结盟证人和调停者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藏族 古代 军事行动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双成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q...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西番 家绒娃 嘉绒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智生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3,共9页
"藏客"这个纳西族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而由僧侣向商人的转变及至崛起,得益于纳、藏文化交流的加深及族际间心理认同的深化和升华,契入并借助于藏族"乃仓"这个族群内互... "藏客"这个纳西族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而由僧侣向商人的转变及至崛起,得益于纳、藏文化交流的加深及族际间心理认同的深化和升华,契入并借助于藏族"乃仓"这个族群内互助性交换关系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藏客"的起源与成长,揭示出茶马古道上族际之间的物资交换和商贸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交换行为的发生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资补给的需求程度,而是物资需求与文化联系之间多重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客” 乃仓 族际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 被引量:6
9
作者 陆离 《西藏研究》 CSSCI 2006年第1期8-16,共9页
敦煌吐蕃文文书中的■(岗)的本义应与西藏近现代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岗)的含义相同,为一定面积的耕地;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将头的另一称谓■(五十岗) 即管理承种50岗耕地民户的负责人,又被称为■(百户长);■(五岗)即管理承种5... 敦煌吐蕃文文书中的■(岗)的本义应与西藏近现代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岗)的含义相同,为一定面积的耕地;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将头的另一称谓■(五十岗) 即管理承种50岗耕地民户的负责人,又被称为■(百户长);■(五岗)即管理承种5岗耕地民户的负责人。吐蕃统治敦煌的基层组织对后世河西归义军政权和藏族部落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敦煌 基层组织 (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啸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15-26,共12页
文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模式,对明代中央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状态重新进行剖析与解释,认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形成了武力对抗的互动模式,与藏区形成了政治招抚的互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产生的背景、双方的动因、互动的内容进行了探究... 文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模式,对明代中央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状态重新进行剖析与解释,认为明朝与蒙古之间形成了武力对抗的互动模式,与藏区形成了政治招抚的互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产生的背景、双方的动因、互动的内容进行了探究,尤其注意蒙古和西藏方面对中央政府治理蒙藏政策的反应与回应,以期探查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探索和总结明代治理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成败与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央政府 蒙古地区 藏区 政治互动模式 蒙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明史·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继光 《中国藏学》 CSSCI 2006年第4期22-33,共12页
《明史·西番诸卫传》是18世纪初我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它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经营开发的角度,记录了明代安多藏区的变迁。其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应予重新认识,充分估价。明王朝在继承元代统治格局的基础上,设立了“西番诸卫”。西... 《明史·西番诸卫传》是18世纪初我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它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经营开发的角度,记录了明代安多藏区的变迁。其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应予重新认识,充分估价。明王朝在继承元代统治格局的基础上,设立了“西番诸卫”。西番诸卫实施军政合一、“土流参设”、“岁一朝贡”和尊崇藏传佛教、以金牌信符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等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的控制。作为元明清治理藏区的中介环节,明代对西番诸卫的政策上承元代格局,又有许多创造性、建设性的拓展,开启了清代以府县区划管理安多藏区的先河。因此,明代西番诸卫是安多藏区历史变迁中的重要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明史·西番诸卫传》 第一部安多藏区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吐蕃十八族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沐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5,共10页
"西番十八族"曾长期活跃于宋、金、元、明等朝,是甘、青、川地区著名的吐蕃大族,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宋、金、元、明时期的十八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十八族是指具体的18个部落;广义十八族是一个笼统的称... "西番十八族"曾长期活跃于宋、金、元、明等朝,是甘、青、川地区著名的吐蕃大族,对当地的政治、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宋、金、元、明时期的十八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十八族是指具体的18个部落;广义十八族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源于吐蕃六大姓氏之一的"董氏族姓"。元代十八族与岷州包家族有密切关系。岷州包家族原本是秦州近边的丁家族迁移而来,不大可能是董氏十八部族的后裔,但这并不妨碍进入元代以后一部分包家族已融入了洮、岷十八族,并成为洮、岷十八族的实际统治者。元朝末年包完卜癿任十八族元帅府元帅,以及洪武年间岷州卫属下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之千户与大部分百户均由包家族后裔担任便是极好的证明。洪武初年,洮州十八族在明朝的打击下消失了,十八族军民千户所也被中左千户取代,其土官身份也随之成为流官,这在明初西北"土流参治"体制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十八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唐蕃道部分地名及南北道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宗俊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1,共9页
《唐王待封墓志》印证石堡城在黄河以南,其遗址即为今甘南卓尼县羊巴古城;因吐谷浑人中有尉迟部,而将其驻牧的川谷称为尉迟川;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波海两个村子紧邻若尔盖沼泽,沼泽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水退化前靠近贡巴、波海两个... 《唐王待封墓志》印证石堡城在黄河以南,其遗址即为今甘南卓尼县羊巴古城;因吐谷浑人中有尉迟部,而将其驻牧的川谷称为尉迟川;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波海两个村子紧邻若尔盖沼泽,沼泽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水退化前靠近贡巴、波海两个村子的即为苦拔海;素罗汗山、王孝杰米栅在唐代洮州境内,今甘肃碌曲县西倾山附近;墨离海应为今天玛曲县境内之尕海,而墨离川应为今茫拉河等河川组成的河谷区,莫离即墨离,莫离驿即在墨离川,三者都在吐谷浑的中心地;大非川应即今青海大河坝草原;《新唐书·地理志》所记石堡城以上的地名与路段的确在唐鄯州境内,石堡城以下者均在唐洮州境,史书将二道混淆为一乃误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堡城 莫离驿 大非川 鄯城镇以西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9世纪吐蕃入迁河西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兆宏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33-38,共6页
河西地区在吐蕃统治的80余年间,除了吐蕃自身在这里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吐蕃对迁入地的影响,即出现了吐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吐蕃采取强制政策的结果;同时,在吐蕃入迁河西的过程中留下了大... 河西地区在吐蕃统治的80余年间,除了吐蕃自身在这里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吐蕃对迁入地的影响,即出现了吐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吐蕃采取强制政策的结果;同时,在吐蕃入迁河西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以藏语言命名的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入迁河西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治藏茶禁政策考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阴海燕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39,共6页
"以茶驭番"和"联番制虏"是明初茶禁政策的双重目的。明初统治者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严格管理,一方面通过茶马贸易从藏族地区获得大量马匹,补充了与蒙古作战的军马;另一方面,通过官家经营、贵茶贱马、严禁私贩等一... "以茶驭番"和"联番制虏"是明初茶禁政策的双重目的。明初统治者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严格管理,一方面通过茶马贸易从藏族地区获得大量马匹,补充了与蒙古作战的军马;另一方面,通过官家经营、贵茶贱马、严禁私贩等一系列做法,以"茶"为载体,强化了对我国藏族地区的政治统辖。明廷严禁私贩、以茶治边,虽然含有封建压迫剥削等不公正因素,但就正面意义而言,茶叶连同茶马古道成为一条纽带,构筑起中原与边疆、藏汉等多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维系了祖国统一、国防巩固、中华各民族唇齿相依的历史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时期 茶禁 治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考唐蕃神龙会盟之历史背景 被引量:3
16
作者 索朗平措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8,共9页
文章略考7世纪中至8世纪初,唐蕃双方所共同经历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姓专权,以及双方在西域、河源地区所展开的军事争夺;同时略考唐朝与吐蕃内部各自出现的权力争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方实现了第一次会盟,史称"神龙会盟&quo... 文章略考7世纪中至8世纪初,唐蕃双方所共同经历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姓专权,以及双方在西域、河源地区所展开的军事争夺;同时略考唐朝与吐蕃内部各自出现的权力争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方实现了第一次会盟,史称"神龙会盟",从此唐蕃关系步入新的历史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权 战争 权力争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吉岭历史归属问题研究——兼论锡金与中国西藏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达瓦次仁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5,共9页
大吉岭最初为锡金领土,之后被不丹、尼泊尔、英属印度和印度统治。大吉岭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租借后,逐步发展成为英国人在锡金建立的独立行政机构,最终被印度并入西孟加拉邦。
关键词 大吉岭 历史 归属 锡金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怒日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达瓦次仁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0,共9页
怒日地区位于尼泊尔廓尔喀县最北端,与中国西藏吉隆县贡当乡接壤。怒日地区由顾塘、怒日和促木三个地方构成。历史上,该地区先后由象雄、吐蕃、拉达克、贡塘、亚孜、久姆拉等政权统治,之后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855年,廓尔喀第三次袭扰... 怒日地区位于尼泊尔廓尔喀县最北端,与中国西藏吉隆县贡当乡接壤。怒日地区由顾塘、怒日和促木三个地方构成。历史上,该地区先后由象雄、吐蕃、拉达克、贡塘、亚孜、久姆拉等政权统治,之后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855年,廓尔喀第三次袭扰我国西藏,战后怒日地区彻底被廓尔喀占领。怒日地区在西藏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莲花生大师指定的秘境吉姆隆和神山玛纳斯鲁峰均位于怒日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日 顾塘 促木 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吐蕃时期的政治与宗教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毓华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20-28,共9页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吐蕃 政治 宗教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布藏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1
20
作者 达瓦次仁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40,共9页
堆布曾经是象雄和吐蕃的重要疆土,吐蕃政权分裂后,先后被拉达克、亚孜、贡塘、洛门塘、久姆拉、廓尔喀等地方势力统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堆布一直以来是西藏宗教许多教派的避难所。当苯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等在西藏受到... 堆布曾经是象雄和吐蕃的重要疆土,吐蕃政权分裂后,先后被拉达克、亚孜、贡塘、洛门塘、久姆拉、廓尔喀等地方势力统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堆布一直以来是西藏宗教许多教派的避难所。当苯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等在西藏受到压制和排挤时,其教派僧人们选择到堆布地区避难,并在此继续他们的宗教事业。因此,一直以来西藏各教派在堆布地区互容共存,呈现出宗教思想多元性与和谐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布 藏文化 历史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