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1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包公案》看明代基层社会的司法审讯
1
作者 李姣 《陇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北宋官员包拯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明代公案小说《包公案》的特殊性在于主人公包拯为宋代人却成书于明代,其中大多数内容是明朝人写下的当时百姓参与官府折狱断案的故事。《包公案》涉及类型多样,文章以公案涉及的诬告、贼盗、犯奸案... 北宋官员包拯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明代公案小说《包公案》的特殊性在于主人公包拯为宋代人却成书于明代,其中大多数内容是明朝人写下的当时百姓参与官府折狱断案的故事。《包公案》涉及类型多样,文章以公案涉及的诬告、贼盗、犯奸案件为研究对象,分析情讯、刑讯、神明暗示等断案技巧在明代司法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并揭露出严刑拷打、杖责妇孺、先斩后奏等与律法相悖的审讯方式。《包公案》中审讯方式的丰富性既体现了明代律法在基层社会司法审讯中的实践过程,也呈现了律法文本规定与执行之间的平衡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公案 审讯 大明律 断案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
2
作者 夏宇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气候转寒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韩州城受风沙围困,兴宗时被迫徙于白塔寨(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初,地处白塔寨的韩州城又因受辽河水患侵扰,迁至柳河县(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八面城镇);海陵王时,地处柳河县的韩州城因地理位置偏僻,又迁徙到九百奚营(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韩州城的“三迁四治”反映了辽金时期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及区域环境变迁,是辽金时期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域环境史 辽金时代 韩州城 “三迁四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日本学者对云冈石窟的考察及其文献研究
3
作者 孟红淼 徐小淑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4-59,共6页
近代日本对云冈石窟的学术考察起步早、持续时间长、学科涵盖面广,考察形态由初期的个人受托考察发展到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记录形式有论著、旅行记、图版解说。这些成果宏观上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丰富多维的考察文献。日本学者的考察目的... 近代日本对云冈石窟的学术考察起步早、持续时间长、学科涵盖面广,考察形态由初期的个人受托考察发展到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记录形式有论著、旅行记、图版解说。这些成果宏观上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丰富多维的考察文献。日本学者的考察目的始终贯穿于研究内容,有机融合传统中国和近代欧洲的方法论,其研究具有一定特征,亦是近代中国学者加速云冈石窟研究的“信息源”和“催化剂”。综合研究不同时期图文记录,可为今天的石窟保护提供直接依据。另一方面,近代日本的学术考察是殖民主义驱动下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目的性,对其内容应有必要的审视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近代日本 考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论语》笔记对前代的传承与超越
4
作者 刘毓庆 赵初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 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为主,分别从文字训诂、经文义理入手,以求对《论语》本义的确解。从解经思想看,清人笔记突破了前代《论语》研究篇幅冗长少有变通、严守家传与师说、治经手段单一的局限,无论是其灵活自由的条辨形式,还是实事求是的解经原则,抑或会通博洽的学术视野,都可谓是对汉代以来《论语》研究的发展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论语 笔记 传承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丰九年三姓八旗人丁户口册(十三)
5
作者 程大鲲(译编) 《满语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幼丁格绷额七十二岁,伊妻六十七岁。长子原任披甲永泰之妻妇三十七岁;次子幼丁穆忒木布四十二岁,伊妻三十一岁;三子幼丁叶得布二十八岁,伊妻二十八岁。永泰长子幼丁明安二十一岁;次子幼丁常安十八岁,伊妻十九岁;三子幼丁德南十岁,四子... 幼丁格绷额七十二岁,伊妻六十七岁。长子原任披甲永泰之妻妇三十七岁;次子幼丁穆忒木布四十二岁,伊妻三十一岁;三子幼丁叶得布二十八岁,伊妻二十八岁。永泰长子幼丁明安二十一岁;次子幼丁常安十八岁,伊妻十九岁;三子幼丁德南十岁,四子幼丁得升七岁,次女十九岁,三女十四岁,四女十一岁。穆忒木布长子幼丁永林更名永安十岁,次子幼丁常永三岁,女八岁。叶得布长女八岁,次女三岁。此一户十六口。(注:原文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姓 户口册 咸丰 三十一岁 永泰 人丁 长子 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状审覆及其请谥功能的实现
6
作者 杨向奎 郭金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南北朝时期,司徒和尚书共同负责对私撰行状的审覆,根据对公撰行状审覆的惯例,司徒是此时审覆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时代的到来,行状的审覆权改由吏部考功来行使。纵观各代对行状的审覆,总体趋势是愈来愈严,为了保证... 南北朝时期,司徒和尚书共同负责对私撰行状的审覆,根据对公撰行状审覆的惯例,司徒是此时审覆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时代的到来,行状的审覆权改由吏部考功来行使。纵观各代对行状的审覆,总体趋势是愈来愈严,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审覆后的行状是拟谥、议谥、覆议的重要依据,有时可能会被强调到绝对的程度,但谥号的拟定却不会完全采用行状的记录,还要参考未记入行状的状主事迹。正常情况下,古人一直在朝着“定谥准行,必当其迹”的方向努力。行状所书内容要受到相关机构和个人的监督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状 请谥 审覆 议谥 定谥
原文传递
郭沫若佚文《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
7
作者 于立得 代瑛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37-40,共4页
郭沫若的《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一文虽经常被提及,但却一直处在只见其名、未见其容的状态,郭沫若未将原稿带回国是原因之一。这篇文章是郭沫若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而做的报告,前后经历了数十天才完稿,与汉学家齐赫文斯基一同完成,... 郭沫若的《战时中国的文艺活动》一文虽经常被提及,但却一直处在只见其名、未见其容的状态,郭沫若未将原稿带回国是原因之一。这篇文章是郭沫若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而做的报告,前后经历了数十天才完稿,与汉学家齐赫文斯基一同完成,后发表在苏联作协机关报《文学报》上。从内容上看,该报告与郭沫若之前与苏联作协的对谈内容有交叉之处,但框架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翔实。本文对该报告的缘起、过程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将该文从俄文译出,以还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佚文 文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雪山大地》中的地理空间建构
8
作者 费团结 周武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8-134,共7页
杨志军在小说《雪山大地》中主要建构了西宁城市与草原牧区两个地理空间,西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草原牧区则是相对原生态的涉藏地区。这两个地理空间的建构与小说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作品主题息息相关并紧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 杨志军在小说《雪山大地》中主要建构了西宁城市与草原牧区两个地理空间,西宁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草原牧区则是相对原生态的涉藏地区。这两个地理空间的建构与小说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作品主题息息相关并紧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藏乡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交融相会以及民族大团结的理想图景。小说地理空间的构建与杨志军的生活经历和生态发展观念密不可分,作者试图通过建构这两个地理空间来探求藏地牧区现代发展与生态保护并存的可能。这种书写方式用诗意的语言来呈现真实的牧区生活及其现代化进程,超越了涉藏地区书写已有的僵化模式,克服了对涉藏地区“他者化”的想象,是新时代涉藏地区书写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山大地》 杨志军 地理空间 涉藏地区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的组织架构及其性质
9
作者 刘丽 吴启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24-128,65,共6页
1934—1936年的这三年间,南昌“新生活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适应形势,西山万寿宫的进香活动也被纳入“新生活运动”的改造范围,南昌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应运而生。南昌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作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一个... 1934—1936年的这三年间,南昌“新生活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适应形势,西山万寿宫的进香活动也被纳入“新生活运动”的改造范围,南昌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应运而生。南昌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作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一个下辖组织,主要负责西山万寿宫及其周边地区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整理和整顿工作,经历了一个由临时到定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获得了具体的行政管辖范围,被赋予了充分的人事权和行政权,迥异于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其他下辖机构,具有明显的“准政区”属性。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是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对南昌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机构,在民国南昌乡村治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 组织模式 “准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髹饰录》疑义考梳与比较
10
作者 丁玉璞 丁晗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82-84,共3页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因其未刊刻出版,年代久远,故留下诸多疑义。文章尝试从作者身世、著作总目与细目、成文与成书三个视角入手,运用分析、辩证、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书作身世疑义,考梳其名与其人;比较朱启钤之、...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因其未刊刻出版,年代久远,故留下诸多疑义。文章尝试从作者身世、著作总目与细目、成文与成书三个视角入手,运用分析、辩证、比较等研究方法,梳理书作身世疑义,考梳其名与其人;比较朱启钤之、王世襄、长北、黄成版本体例;梳理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朱启钤、吴骞等相关研究,对《髹饰录》成文与成书进行探析。文章旨在通过文献梳理、比较,进而对其中隐晦之处进行讨论,以此切近《髹饰录》之历史真实原貌,力求为漆工理论传承与创新提供科学、真实的本源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髹饰录》 疑义 考梳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务本与化民:宋儒的劝农思想与治理实践
11
作者 陈德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4,共8页
作为国之大纲,农业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先秦以来,官府都把发展农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看待,把劝农助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宋朝在完善前代劝农制度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劝农文、劝农诗、劳农文... 作为国之大纲,农业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先秦以来,官府都把发展农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看待,把劝农助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宋朝在完善前代劝农制度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劝农文、劝农诗、劳农文、耕织图等各种形式的劝农文献和史料。特别是在理学昌明的背景下,宋儒在地方治理中所撰写的劝农文、劳农文不仅对农事生产有促进作用,还对乡村的人伦秩序、教育教化具有规范作用。通过对朱熹、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劝农文的研究,梳理宋儒在促进农事生产与推进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对当今以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农文 宋儒 教化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来送往:清代前中期云南督抚的外国贡使接待管理
12
作者 谢祺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通过对清代云南督抚管理下的对外国贡使的接待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看到接待殷勤周到,呈现了云南作为对东南亚西部国家外交窗口的重要作用和以云南官民为重要桥梁的中外睦邻友好的交往历史。也突显了云南在接待工作中各民族土司、土兵、... 通过对清代云南督抚管理下的对外国贡使的接待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看到接待殷勤周到,呈现了云南作为对东南亚西部国家外交窗口的重要作用和以云南官民为重要桥梁的中外睦邻友好的交往历史。也突显了云南在接待工作中各民族土司、土兵、翻译共同加入国家外事工作的特点。同时发现,云南督抚在对外国使者进行接待的过程中,包含了诸多关于收集东南亚外国形势资讯、了解外国文化、甄别外国外交意图等目的,为外交、边防、边疆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也是云南清代对外接待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云南 总督 巡抚 外国贡使 接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健康的精神”:重读《抗战日报》卫生专刊的价值启示
13
作者 廖卫民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1942年,《抗战日报》开设《卫生》专刊,面对日军“细菌战”,展开积极的舆论宣传与科学的知识传播,不仅揭露敌人采取所谓“毒疫攻势”可能导致的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危害性,详细介绍各种防治防控的措施,还从整个根据地军政... 1942年,《抗战日报》开设《卫生》专刊,面对日军“细菌战”,展开积极的舆论宣传与科学的知识传播,不仅揭露敌人采取所谓“毒疫攻势”可能导致的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危害性,详细介绍各种防治防控的措施,还从整个根据地军政民协同行动的视角倡导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强调相应的环卫整治和社会管理,从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达成构建一个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传播效应。当下,深度阅读这批关于卫生健康的早期文献及其相关的历史文本,有助于深刻体察其中所蕴含的健康观、卫生观、实践观和科学精神、战斗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梳理人民军队卫生防疫思想之源流,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而真切体悟“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健康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绥日报》 《抗战日报》 卫生专刊 健康传播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渔民《更路簿》的时代考证和文化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夏代云 牟琦 何宇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59,共6页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集体创作的南海航海指南,内容通常包含"流水"与"更路"。在成熟形态的成文《更路簿》之前可能有一个"口传更路簿"时代。现存各版本的《更路簿》基本上是渔民相互传抄的,渔民在抄写时...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集体创作的南海航海指南,内容通常包含"流水"与"更路"。在成熟形态的成文《更路簿》之前可能有一个"口传更路簿"时代。现存各版本的《更路簿》基本上是渔民相互传抄的,渔民在抄写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航海经验加以取舍、修改、补充和梳理。根据多方面材料佐证,可以推测《更路簿》在元代开始孕育,明代已形成,清代已在海南岛船主和船长中广为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路簿》文化特征 产生时代 海南渔民 南海 航海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赴檀香山一事各方的文本形成与背后动因——兼谈档案史料的形成与运用
15
作者 张智鹏 《近代中国》 2024年第1期313-332,共20页
梁启超在1899年受康有为力劝与美洲各埠华人之请,前往旧金山组织保皇会及筹款,途经檀香山时因当地爆发鼠疫、美不许开埠及中国驻檀香山领事多加阻扰而滞留半年之久。梁抵檀香山一事备受各方关注,留下诸多记载。梁成行前和抵檀香山后与... 梁启超在1899年受康有为力劝与美洲各埠华人之请,前往旧金山组织保皇会及筹款,途经檀香山时因当地爆发鼠疫、美不许开埠及中国驻檀香山领事多加阻扰而滞留半年之久。梁抵檀香山一事备受各方关注,留下诸多记载。梁成行前和抵檀香山后与他人的信件往来及事后回忆,均与伍廷芳和中国驻檀香山领事杨蔚彬等人所奏内容迥异,两者之间细节多有不同,在许多问题上相互矛盾。其不同表面看来是双方对此事的错记、漏记,实质则体现了梁、伍、杨等人的不同立场和目的。文章借助当时夏威夷、檀香山的英文报纸还原事件真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文本形成的背后动因及其信息源所在。伍廷芳的上奏可视为一种档案史料,它有固定的形成流程,理论上更具权威性,但实际却并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檀香山 伍廷芳 驻檀香山领事 杨蔚彬
原文传递
辑补清民之际文人咏云冈石窟诗词36首
16
作者 高震 宓诺娅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在晚清民国文人抵御外侮、抢救文物的愤声疾呼中,云冈石窟已非单纯之文物古迹。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石窟寺所承载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充分彰显。随着平绥铁路线的贯通,作为沿线“风景”之一的云... 在晚清民国文人抵御外侮、抢救文物的愤声疾呼中,云冈石窟已非单纯之文物古迹。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石窟寺所承载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充分彰显。随着平绥铁路线的贯通,作为沿线“风景”之一的云冈石窟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近代报刊业的繁兴也为文人墨客的云冈书写提供了更为普遍的物质载体和异于往日的传播媒介。于传统诗文总集、方志史乘、石刻碑铭之外,充分利用题跋、游记、报刊、杂志等近代文献就清民之际文人咏云冈石窟诗词予以钩沉辑录,亦系当前“云冈学”建设及云冈文献整理的重要环节与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文人题咏 民国期刊 诗词辑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口头传播与“事语”类史料的形成 被引量:8
17
作者 宁登国 赵立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4-146,共3页
在先秦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人物言论和言事并行的故事类体裁以及普遍流行的征引语料(称之为"事语"),与当时最重要的口头传播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先秦文献中有大量资料可资证明。史官和士师是此类史料的主要... 在先秦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人物言论和言事并行的故事类体裁以及普遍流行的征引语料(称之为"事语"),与当时最重要的口头传播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先秦文献中有大量资料可资证明。史官和士师是此类史料的主要传播主体。口耳相传的性质使"事语"类史料具有集体记忆和变异性的特征。广泛存在的口耳传事的传播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认识先秦史料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传播 传播主体 事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朗 王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三字经》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学启蒙教材之一。清朝建立后,《三字经》满、蒙文本相继问世,对满、蒙民族居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蒙民族的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 《三字经》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学启蒙教材之一。清朝建立后,《三字经》满、蒙文本相继问世,对满、蒙民族居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蒙民族的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三字经》仿制本,其中既有外国来华传教士编撰的基督教《三字经》仿制本,又有太平天国刊印的通过宣传基督教来号召推翻清王朝的《三字经》仿制本,还有医学版等专题性质的《三字经》仿制本。此外,日本在江户时代及明治维新后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三字经》仿制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三字经》不但是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而且是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字经》 蒙文本 仿制本 文化教育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古代盐业考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靖莉 赵惠民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8-111,共4页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盐中心产地之一,其古代盐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发挥着巨大的行业作用。适宜的自然条件,加之政府有效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使黄河三角洲古代制盐业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古代 盐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国君 肖秀娟 张坤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7-46,共10页
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是指以杉树为优势树种,并兼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等复合种植的仿生森林生态系统之泛称。从有涉流域内的大小传统文献和田野调查诸类资料中发现,当地各族居民的人工营林育苗法主要有实生苗法、树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 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是指以杉树为优势树种,并兼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等复合种植的仿生森林生态系统之泛称。从有涉流域内的大小传统文献和田野调查诸类资料中发现,当地各族居民的人工营林育苗法主要有实生苗法、树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扦插法、树皮育苗法等类型,这一多类型、多层次的育苗办法,由于与当地生态系统相互兼容,故大大促进了流域内人工营林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500余年来经久不衰。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发掘不同育苗办法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与技术技能,对今天我国人工营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利用,能够发挥来自历史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人工营林 育苗类型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