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苔丝》——兼评有关苔丝命运悲剧的历史观点 被引量:8
1
作者 何亚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2-75,共4页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历来受到众多学者与读者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大多聚焦在造成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上。本文论述了其他历史观点的不足,从而认为只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入手才能真正找到苔丝悲剧的源动力,使苔丝式的悲剧不再重演,实现...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历来受到众多学者与读者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大多聚焦在造成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上。本文论述了其他历史观点的不足,从而认为只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入手才能真正找到苔丝悲剧的源动力,使苔丝式的悲剧不再重演,实现女性真正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苔丝 悲剧根源 女性主义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傲慢与偏见》四桩婚姻中的反讽管窥 被引量:5
2
作者 步雅芸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27-30,共4页
反讽作为一种文学技巧,主要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四种类型。在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不同类型的反讽灵活地运用于四桩婚姻大事之中,以评判当时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言语反讽 情景反讽 结构反讽 模式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爱:个性化的女性主义主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国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69-70,共2页
女性主义从理论上讲强调两性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充满挑战性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通过主人翁简·爱的个人言说、双重性格的体现、反家庭的叙述,让简·爱顽强地一路"反抗"、"否定"了... 女性主义从理论上讲强调两性平等,肯定女性的价值观念。充满挑战性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通过主人翁简·爱的个人言说、双重性格的体现、反家庭的叙述,让简·爱顽强地一路"反抗"、"否定"了父权社会给女性施加的压力,并且在"反抗"、"否定"父权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孤女"到"家庭女教师"到"自立的妻子"的角色转变,从而使两性平等、女性自我的确立成为可能。简·爱的女性主义个性化特点也在大胆言说和反叛中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个性化 女性主义 叙事形式 父权社会 英国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特色 被引量:2
4
作者 姚丽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47-50,共4页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傲慢与偏见》在布局结构。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戏剧性 反讽 小说 文学评论 简·奥斯丁 英国 布局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新探 被引量:6
5
作者 袁荃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作为英国19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书写了一曲具有女性反叛意识的英国农村下层女性从逆来顺受走向努力抗争直至自我毁灭的命运悲歌。苔丝的悲剧既揭示了英国农村下层女性在时代... 作为英国19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书写了一曲具有女性反叛意识的英国农村下层女性从逆来顺受走向努力抗争直至自我毁灭的命运悲歌。苔丝的悲剧既揭示了英国农村下层女性在时代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环境的险恶、阶级与性别的压迫与暴力既屈从又反抗的矛盾意识,又体现哈代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对世俗道德伦理贞节观、双重性道德标准与宗教制度的强烈批判。此外,哈代对苔丝冠以"纯洁"的美名隐喻女性仍是父权主义期待视野下的欲望客体,因此其女性主义进步思想仍带有父权制思想意识形态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道德伦理贞节观 双重性道德标准 宗教制度 父权制思想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毛姆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宏 胡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2-65,共4页
毛姆以擅长讲故事闻名,这大部分应归功于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他对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方式的偏好经过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把这一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样一位不是主角的主角在毛姆的小说中长存,显得真实可靠,以讽刺... 毛姆以擅长讲故事闻名,这大部分应归功于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角度。他对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方式的偏好经过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把这一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这样一位不是主角的主角在毛姆的小说中长存,显得真实可靠,以讽刺的、冷静的及疏远的方式呈现生活,赋予了作者"技巧大师"的名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毛姆小说 第一人称旁观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爱》中梦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胡爱华 《黑河学刊》 2005年第5期37-39,共3页
梦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经过心灵折射的一种变形的反映。《简.爱》中通过梦这一叙写形式文本把简的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内心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梦具有现实生活所特有的心理逻辑性,真实地反映了简.爱的内心动机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透... 梦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经过心灵折射的一种变形的反映。《简.爱》中通过梦这一叙写形式文本把简的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内心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梦具有现实生活所特有的心理逻辑性,真实地反映了简.爱的内心动机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透露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并能够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给尚未发生的行为指出最好的方向,给梦者提供决定性的帮助,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张力和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爱 象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梅拉》中的权力与反抗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晓渤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英国18世纪作家塞缪尔.理查森的《帕梅拉》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对18世纪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反抗理论为依据,试图打破社会或者心理的单一批评思路,从权力反抗的微妙转化来看待帕梅拉与B先生二者的关系。... 英国18世纪作家塞缪尔.理查森的《帕梅拉》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对18世纪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反抗理论为依据,试图打破社会或者心理的单一批评思路,从权力反抗的微妙转化来看待帕梅拉与B先生二者的关系。帕梅拉对B先生自觉不自觉的反抗有多种方式,如通过话语、行动、求助等等。而其中尤其突出的是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注视与反注视而体现的权力之争。最终,二者在社会地位和道德心理的优势互相渗透影响,权力也随之转化,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梅拉 权力——反抗 注视 力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爱》的女性话语空间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小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2-96,共5页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女性话语空间 自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中的身份冲突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春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1-95,共5页
女性解放运动促使女性开始思考父权社会中与女性生活相关的问题。拜厄特小说《占有》中三位女性人物的身份冲突,也即如何给自己身份定位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与男性的关系。这种冲突一定程度地折射出妇女在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中所... 女性解放运动促使女性开始思考父权社会中与女性生活相关的问题。拜厄特小说《占有》中三位女性人物的身份冲突,也即如何给自己身份定位的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与男性的关系。这种冲突一定程度地折射出妇女在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可以透视三种冲突的内在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厄特 《占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父权社会 身份冲突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斌 吴格非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3-6,共4页
劳伦斯因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拟从三个阶段分析介绍劳伦斯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并将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劳伦斯在中国的研究视角、研究动态和特点作较为全面... 劳伦斯因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拟从三个阶段分析介绍劳伦斯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并将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劳伦斯在中国的研究视角、研究动态和特点作较为全面的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研究视角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桂琴 《襄樊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5-78,共4页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女性文学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格尼斯·格雷》的女性意识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婷婷 《科教文汇》 2009年第31期255-256,共2页
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写成的《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安妮·勃朗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她还通过... 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写成的《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安妮·勃朗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她还通过对阿格尼斯在现实生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格尼斯·格雷》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格尼斯·格雷 女性意识 女性写作 女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部成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1968年和1996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欣赏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玉文 寇改萍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5-67,共3页
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以来,已经被搬上银幕十二次之多,其中在1968年和1996年拍摄的两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前者是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功,后者是在商业艺术上的成功。本文旨在探讨这两部影片... 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世以来,已经被搬上银幕十二次之多,其中在1968年和1996年拍摄的两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前者是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功,后者是在商业艺术上的成功。本文旨在探讨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希望对理解和欣赏该作品有点滴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影片 莎士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甸园的失落与重建——解读《儿子与情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林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7-10,共4页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反映20世纪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20世纪初的社会全景的恢宏巨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法在灵与肉的方面实现和谐统一,个个是伤痕累累,在肉体和精神方面均遭受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命运暗示了在工业文明这个魔鬼的...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反映20世纪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20世纪初的社会全景的恢宏巨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法在灵与肉的方面实现和谐统一,个个是伤痕累累,在肉体和精神方面均遭受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命运暗示了在工业文明这个魔鬼的诱惑下,人们偷吃了“禁果”,人们的宗教观、价值观等都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有正常的欢乐,人类失去了伊甸园。此书确立了作者作为一个严肃和重要作家的地位,他向人们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精神世界伊甸园的失落并进行了对之重建的努力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批评 伊甸园 《儿子与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迪·史密斯作品中的跨媒介叙事——以《美》中的油画视觉形象为例
16
作者 易晓明 樊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144,共6页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还以油画视觉形象与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结合,展现着文本叙事中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凝视与反凝视活动。此外,小说对油画艺术媒介中色彩层次及明暗光影关系的呈现,丰富了原有文学文字叙事中的视觉审美体验,增强了小说叙事中对空间叙事结构的表达效果。最后,作品《美》以跨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了不同国家油画艺术的跨地域关系,对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 视觉形象 文化 油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形象之比较
17
作者 吴昌林 李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1-87,共7页
18—19世纪,中英两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它们分别在不同方面展现了当时两国乡绅的生存状态。比较《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乡绅形象可见,其相同性表现为政治地位较高,经济实力强,文化水... 18—19世纪,中英两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它们分别在不同方面展现了当时两国乡绅的生存状态。比较《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乡绅形象可见,其相同性表现为政治地位较高,经济实力强,文化水平较高,文化活动频繁。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看,《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形象的差异性具体包括:阶层流动制度影响下中英乡绅身份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身份的政治主导性与《傲慢与偏见》中乡绅身份的经济主导性;时代思想潮流影响下中英乡绅行为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行为的社会性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行为的自我性;社会主流观念影响下中英乡绅道德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的主恶性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的主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傲慢与偏见 吴敬梓 奥斯丁 文化视域 乡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苔丝》中的性政治
18
作者 闫晓茹 《陇东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7-60,共4页
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性格、家庭、社会、命运等是苔丝毁灭不可否认的原因,而"性政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性政治"推行性别统治、性别压迫、性别歧视,造成了长期以来女性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苔丝的父亲、阿... 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性格、家庭、社会、命运等是苔丝毁灭不可否认的原因,而"性政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性政治"推行性别统治、性别压迫、性别歧视,造成了长期以来女性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苔丝的父亲、阿历克和克莱尔等利用社会赋予男性的特权,以不同的方式促使她凄惨悲凉地走向绝路。苔丝悲剧的产生是"性政治"的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丝 性政治 家长制 性暴力 红颜祸水 男女异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劳伦斯的文学观
19
作者 黄慧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109-110,共2页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了大量的富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凸现出的创作观念也同样引人注目。从整体上讲,其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灵肉统一"的生命观,如《儿子和情人》等;二是"身体信仰"...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了大量的富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凸现出的创作观念也同样引人注目。从整体上讲,其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灵肉统一"的生命观,如《儿子和情人》等;二是"身体信仰"的本能观,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如《羽蛇》等。这些文学观既成就了劳伦斯文学创造的独特性,又冲击了英国文坛固有的传统文艺观与道德观,从而繁荣了英国文学园地,使之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赫·劳伦斯 文艺观 灵肉统一 身体信仰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儿子与情人》人物关系的双环结构
20
作者 蒋家国 《湘南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59-63,共5页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 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存在着一种双环结构形式,即以格特鲁德和保罗为圆心,以"情人关系"或"情敌关系"为半径,组成了一个两圆相切的双环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形式,作品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如何残害人性,异化了男女两性关系,体现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为后人在人物结构艺术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子与情人》 人物关系 双环结构 借鉴范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