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8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红楼梦》刊本的出海之旅——以广州为中心
1
作者 曹立波 侯钧才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4,共13页
清中叶广州出版业蓬勃发展,《红楼梦》的刊行具有标志性意义。现知有15种《红楼梦》刊本的梓行地位于广东,其中东观阁——文畬堂系列评本、东观阁——三让堂系统评本的影响较大。受“一口通商”政令影响,清代《红楼梦》刊本大多由广州... 清中叶广州出版业蓬勃发展,《红楼梦》的刊行具有标志性意义。现知有15种《红楼梦》刊本的梓行地位于广东,其中东观阁——文畬堂系列评本、东观阁——三让堂系统评本的影响较大。受“一口通商”政令影响,清代《红楼梦》刊本大多由广州港出海。《红楼梦》首次英译是马礼逊在广州进行的,第一部评介《红楼梦》的英语文章也发表于广州。在《红楼梦》海外传播过程中,广府发挥的重要功能,应是当时政策条件、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和出版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中国古籍海外流布现象时,以往学术界多站在接受学角度加以考察;若能尝试从输出角度加以研究,聚焦《红楼梦》自广州出海、辐射到世界各地的现象,则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发掘历史经验、提供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广州 出海 清代 海上红楼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叶先登等四位福建作家为中心
2
作者 朱则杰 《两岸终身教育》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叶先登、郑宗圭、林人中、陈元辅以及林嵋、林简、林凤仪、林向哲等福建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学:问题与对策
3
作者 李遇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旧二元对立模式不断被消解,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现当代旧体文学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许多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尝试将旧体文学整体性地纳入文学史叙述。由于史料学是史学的基础,所以要编写中国现当代... 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旧二元对立模式不断被消解,以旧体诗词为代表的现当代旧体文学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许多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尝试将旧体文学整体性地纳入文学史叙述。由于史料学是史学的基础,所以要编写中国现当代旧体文学史,就必须以建立中国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学为前提。已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主要是新文学史料学,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旧体文学史料学,新旧合璧,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名副其实。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大致上可划分为以作家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史料;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料;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史料。只有正视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工作,才能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由新文学本位向新、旧文学双重本位转变。在综合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进行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目前编纂学和注释学的应用成效比较显著,而对目录学、版本学、考证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方法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学术空间,可以产生诸多学术增长点。只有坚持并发扬中国传统的朴学精神,在史料工作上走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才能把方兴未艾的中国现当代旧体文学史料学推向新的学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旧体文学 史料类型 文献学方法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青少年的满腔同情和热爱”——论茅盾的连载小说《少年印刷工》及其插图
4
作者 杨剑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茅盾的连载小说《少年印刷工》在1936年《新少年》半月刊连载,描写辍学的中学生赵元生先后在造纸厂、印刷所吃苦耐劳工作的境况,反映出抗日救国背景中国民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的追求。作品以十五岁的赵元生辍学求职的经历为基本叙事结构,... 茅盾的连载小说《少年印刷工》在1936年《新少年》半月刊连载,描写辍学的中学生赵元生先后在造纸厂、印刷所吃苦耐劳工作的境况,反映出抗日救国背景中国民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的追求。作品以十五岁的赵元生辍学求职的经历为基本叙事结构,展现了赵元生聪慧好学、勤奋上进的形象。另外,这个故事能使小读者得到有关造纸、印刷的科学知识。在连载过程中,小说共配19幅插图,在以图释文中形象地阐释了小说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连载小说 《少年印刷工》 插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文学内涵探析
5
作者 屈玉丽 齐嘉锐 《河西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刘萨诃和尚因缘记》作为归义军时期的一篇文学作品,讲述了刘萨诃一生的行迹与神异故事,文本对多个刘萨诃传说进行整理与融合,使得刘萨诃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是敦煌民间文学作品,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 《刘萨诃和尚因缘记》作为归义军时期的一篇文学作品,讲述了刘萨诃一生的行迹与神异故事,文本对多个刘萨诃传说进行整理与融合,使得刘萨诃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是敦煌民间文学作品,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同时它又诞生于佛教文化的氛围中,在讲述佛教主题故事的同时,又融合了佛教文学与中原传统文学的写法,发展了“因缘记”这一新兴的文学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萨诃 敦煌写本 文学内涵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萧观音诗歌的精神世界看辽代女性诗歌的精神风貌
6
作者 韩丽霞 李忠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辽代诗人萧观音,其诗歌兼具豪放与柔婉,正如她的精神世界三部曲,诉说着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志得意满之时兼济天下苍生,充满家国情怀;屡次劝谏之后惹得道宗厌烦,渴盼回心转意;生死诀别之日放手奋力一搏,难逃悲剧命运。她的诗歌,是少数民族... 辽代诗人萧观音,其诗歌兼具豪放与柔婉,正如她的精神世界三部曲,诉说着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志得意满之时兼济天下苍生,充满家国情怀;屡次劝谏之后惹得道宗厌烦,渴盼回心转意;生死诀别之日放手奋力一搏,难逃悲剧命运。她的诗歌,是少数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产物,以朴野明快之风,震荡诗坛;她的思想,融入汉民族的积极进取;她的人生,悲喜交加,苍凉哀怨,写出了少数民族女性的觉醒自主、苦闷压抑与无可奈何。从她身上可窥见辽代女性诗歌的基本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观音 辽代 精神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老舍小说中的妓女形象
7
作者 曾琦 《今古文创》 2025年第6期19-21,共3页
老舍是新中国首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头衔的作家,他对女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刻画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从妓女身上所体现的特点,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层次地挖掘,分析其形象特点在社会因素、... 老舍是新中国首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头衔的作家,他对女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刻画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从妓女身上所体现的特点,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层次地挖掘,分析其形象特点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方面的成因,从而论证妓女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小说 妓女形象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8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读邱华栋《空城纪》
9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时代人们对爱和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蕴含着民族和谐和文明发展的内在价值观念。作品建构于作者对地方的深厚感情和翔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也传达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更呈现出过人的艺术想象力,是一次对古西域历史的卓越文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城纪》 西域 文学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的重铸: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方法论
10
作者 张丛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曹文轩的创作始终在与随机应变的日常生活做斗争。他为了能够让作品获得深入人心的超时空的情感认同,不断调动自己个人化的童年经验,并且借助心灵的创伤与弥合,成长的动荡与得失,自然的生趣与天性等方式,营造小说的情节模式与心灵秩序... 曹文轩的创作始终在与随机应变的日常生活做斗争。他为了能够让作品获得深入人心的超时空的情感认同,不断调动自己个人化的童年经验,并且借助心灵的创伤与弥合,成长的动荡与得失,自然的生趣与天性等方式,营造小说的情节模式与心灵秩序。而这种观念与方法,与曹文轩作为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也有着内在联系,专业知识和经典体系一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儿童文学 创伤 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声部叙事下文明与美学交融的地方史诗——范稳“藏地三部曲”再解读
11
作者 蔡丽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藏地三部曲”是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不仅以宏阔的视野描述了云南藏区百年生活史,更是在地方历史、民族、个人生命的关怀中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追求。本文聚焦于“藏地三部曲”宏阔的史诗性特征,从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 “藏地三部曲”是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不仅以宏阔的视野描述了云南藏区百年生活史,更是在地方历史、民族、个人生命的关怀中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追求。本文聚焦于“藏地三部曲”宏阔的史诗性特征,从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多声部叙事、地方文明多元交融等三方面的特征,揭示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当代叙事价值、人文精神启示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稳 藏地三部曲 多声部 魔幻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家浜》阿庆嫂原型演变释读
12
作者 张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形象,系从原型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改换性别而来。在如此“变性记”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大众之法”之间反复发生的龃龉、竞争与调适。其中,“新人叙事学”并未主导...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形象,系从原型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改换性别而来。在如此“变性记”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大众之法”之间反复发生的龃龉、竞争与调适。其中,“新人叙事学”并未主导英雄的叙事建构,江湖风情、义气及“斗”之喜剧机制三重“大众之法”共同介入《芦荡火种》对原型人物的删改与虚构,《沙家浜》则以革命对“大众之法”予以双重再调适。阿庆嫂作为经典形象的形成,孕育了社会主义文艺在英雄叙述方面不可多得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家浜》 阿庆嫂 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情结与审美救赎:曹文轩早期长篇小说的现代性批判
13
作者 陈欣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书写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城市、乡村二元对立,阐发对现代化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乡土中国的怀念之情。最后,曹文轩通过非理性文学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理性的批判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反抗,最终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唯美主义 乡土情结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轼的纪行组诗
14
作者 路成文 宋定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苏轼纪行组诗一百零六组,在文本形态、内容表现与风格特征三方面有显著的个人特色。这些组诗以记录行旅之间的单个事件为主,除纪行外,频繁叙及游览和社交。在宋诗重说理的风尚影响下,苏轼往往在纪行组诗中抒发一己之情感、阐发深刻的人... 苏轼纪行组诗一百零六组,在文本形态、内容表现与风格特征三方面有显著的个人特色。这些组诗以记录行旅之间的单个事件为主,除纪行外,频繁叙及游览和社交。在宋诗重说理的风尚影响下,苏轼往往在纪行组诗中抒发一己之情感、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他的纪行组诗不仅能突破传统纪行组诗对于诗人个体的关注,还能做到“情”“景”“事”“理”四者兼备,为唐宋纪行组诗的创作开辟新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纪行组诗 文本形态 内容表现 风格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近代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及《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
15
作者 左鹏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5,133,共11页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深化拓展、重新认识评价的研究空间和问题,留下了许多足堪反思记取的学术史经验。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期待,应当从基本文献的发掘整理、基本史实的考证辨析出发,在更加丰富充分、详实准确的文献史实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思想艺术转换、戏曲史与文学史经验,准确认识和评价处于古今转换、中外交汇的特殊背景下的戏曲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戏曲史和文学史地位,从而有效支撑和促进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持续进展和水平提升。大型戏曲文献《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就是这一学术愿望和学术追求的具体体现,从基本文献、基本史实建设完善的角度看,它将有利于提升近代戏曲与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戏曲与文学研究的建设水平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杂剧 戏曲文献 戏曲史实 整理出版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研究之我见
16
作者 徐志啸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历史上确有屈原其人,他创作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25篇,其中《离骚》是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屈原的人物形象、坎坷经历及其理想追求。屈原的初衷是当政治家、改革家,旨在振兴楚国,而不是要成为文学家和诗人。屈原的爱楚国,与... 历史上确有屈原其人,他创作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25篇,其中《离骚》是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屈原的人物形象、坎坷经历及其理想追求。屈原的初衷是当政治家、改革家,旨在振兴楚国,而不是要成为文学家和诗人。屈原的爱楚国,与今天的爱国主义,不是同一概念。屈原属于堪与意大利但丁比肩的世界一流大诗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楚辞姓“楚”,屈原姓“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改革家 世界大诗人 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17
作者 查屏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甫寻其宅,还缘于两人母亲都是博陵崔氏家族人,他们有表亲关系。这一亲缘推进杜甫与王维的诗缘关系,杜甫对王维秀句的肯定,表达了他对王维诗学指向的认可,杜甫对王缙、裴迪的认可也是缘于对王维诗才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王维 母系亲缘 同情降官 律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叶七律宗向与复古诗学演进
18
作者 孙学堂 王春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 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诎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李梦阳 前七子 嘉靖前期 后七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反腐题材戏剧创作的新突破——莫言话剧《鳄鱼》的空间诗学
19
作者 黄大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重空间设置,形成立体多元的空间架构,将主人公的十年生活压缩在别墅内的三次寿诞庆典之中,并透过单无惮在爱情与亲情方面的双重溃败,展现其由善入恶的灵魂蜕变;同时,剧本反腐主题又经由幻境指涉,扩展为对人类欲望的诘问与反思。《鳄鱼》作为一部关于人性发掘与欲望解码的话剧精品,必将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话剧《鳄鱼》 身份困境 身份危机 空间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夏承焘《作词法》的成书、修订及意义
20
作者 陈斐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21,共16页
《作词法》乃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应世界书局约稿而撰的词学入门书,初版于1937年4月,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作者本人也很看重,先亲自改为《填词四说》,后又和门人吴熊和合作,改为《怎样读唐宋词》和《读词常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具有学... 《作词法》乃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应世界书局约稿而撰的词学入门书,初版于1937年4月,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作者本人也很看重,先亲自改为《填词四说》,后又和门人吴熊和合作,改为《怎样读唐宋词》和《读词常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差异,皆有整理单行之必要。《作词法》由《词例》修订而成,分“选调”“辨声”“用韵”“属辞”四章指点填词的知识与技艺,乃夏承焘撰著的“中转站”,折射了其方面颇多、堂庑甚大的词学体系。这启示学界重审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学词”不仅是现代词学主流的“体制内派”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思维或“问题意识”,塑造了该派词学的格局样貌。今天,对现代词学的继承,应走出仅接“体制外派”一脉文学史、文艺学研究的误区,赓续“体制内派”宗师的多元理路,重建“学词”之维,这样才能阐发“词”这一中国特有文体的本体特质,还原其生发的鲜活语境及负载的文化信息,在词学领域落实“三大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作词法》 现代词学 学词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