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命名与观察:新锐文学期刊十年(2004-2015) |
毕文君
王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2
|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当代作家写作访谈选》出版 |
|
《写作》
|
2024 |
0 |
|
4
|
历史的文本与文本的历史——《吴奔星文学评论选》编后记 |
赵普光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5
|
检讨“真诚”之迷思:作为原理性的思考 |
姜涛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7 |
3
|
|
6
|
一部中国体育文学创作通史——评《中国体育文学研究》 |
梅楠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7
|
诗与真——《材料与注释》中的“主观”与“客观” |
姚丹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7 |
1
|
|
8
|
年谱“热”的“冷”思考——兼评徐强先生《汪曾祺年谱长编》 |
宋学清
|
《关东学刊》
|
2016 |
1
|
|
9
|
评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 |
张均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当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照与系统还原——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 |
郑绩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史著作——罗长青《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文学史写作》序 |
郜元宝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0 |
|
12
|
“寻找文学”的文学史写作——读《材料与注释》兼谈文学史研究中的情感问题 |
鲁太光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7 |
0 |
|
13
|
蜀地“郭研”有秦川——从《敝帚集与游学家书》说开来 |
赵遐秋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4
|
中国古典文献学家眼中的希拉里——重读张三夕著《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 |
曾大兴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5 |
0 |
|
15
|
当代文学史家的体悟和阐释——读《王庆生自选集》 |
张玉能
|
《长江文艺评论》
|
2017 |
0 |
|
16
|
心中的大树——读龙长吟《治守之道》有感 |
刘克邦
|
《创作与评论》
|
2017 |
0 |
|
17
|
照耀心灵的“微火”之光——评张莉的批评集《持微火者》 |
房伟
|
《创作与评论》
|
2016 |
0 |
|
18
|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当事人采访笔录 |
何琳
赵新宇
|
《文史杂志》
|
2017 |
3
|
|
19
|
探索适合我国文学发展的传媒之路——评《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 |
谭荣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20
|
新媒体时代纯文学期刊转型探索——以《花城》杂志为例 |
朱燕玲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