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信念伦理学的“第四条道路”--论皮尔士的信念规范理论
1
作者 郑伟平 《哲学分析》 2014年第1期37-50,197,共14页
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 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士 实用主义 信念规范 信念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勇 段素革(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8,共11页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欲望模型 信欲 斯洛特 王阳明 道德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源始伦理学中的共在主体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攀文 沈亚生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9,共5页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始伦理学 先验主体性 共在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称赞”抑或“敬重”:从伦理概念到德育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燕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7,共7页
称赞与敬重是古典伦理学中两个迥异的重要伦理概念,然而在"躲避崇高"的现代社会中却遗忘了二者的区分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勘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辨明称赞与敬重的对象及活动... 称赞与敬重是古典伦理学中两个迥异的重要伦理概念,然而在"躲避崇高"的现代社会中却遗忘了二者的区分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勘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辨明称赞与敬重的对象及活动原则各有不同。在德育实践中,应遵循称赞与敬重的规定性,区分值得称赞与值得敬重的事物,走出实践中的活动误区,以促学习者之道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赞 敬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论美德 被引量:4
5
作者 盛传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3,共9页
通过研究柏拉图《美诺》中有关"美德"的文本,本文分析和阐发柏拉图对给"美德"下定义而提出的要求。以往流行的观点通常侧重于把"美德"等同于某种内在品质,而本文则试图指明美德在柏拉图《理想国》中被描... 通过研究柏拉图《美诺》中有关"美德"的文本,本文分析和阐发柏拉图对给"美德"下定义而提出的要求。以往流行的观点通常侧重于把"美德"等同于某种内在品质,而本文则试图指明美德在柏拉图《理想国》中被描述为"内在品质"加上"外在名誉"。同时,柏拉图试图建立美德的不同等级并说明为什么美德可以在个体与城邦的层面上得以实现。柏拉图不认为存在美德的教师,而是认为可以通过"回忆"与"美德教育"两种方式获得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柏拉图 理想国 美诺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然即实然:迈农价值论的申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新民 柯文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5,共7页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理论 价值 应当 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 被引量:3
7
作者 卢风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0,共6页
西方应用伦理学研究热潮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上半叶,分析哲学在英语国家居于主流地位,分析哲学把伦理学归结为对道德语词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主张不过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实践。20世纪60、70年代,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 西方应用伦理学研究热潮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上半叶,分析哲学在英语国家居于主流地位,分析哲学把伦理学归结为对道德语词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主张不过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实践。20世纪60、70年代,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正统分析哲学土崩瓦解,元伦理学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这便是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的实际生活要求人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反思,现代战争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面临的新问题、"性革命"所导致的道德问题、现代医学以及现代高科技所引起的人伦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等讨论都要求伦理学的介入,这便是应用伦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元伦理学 分析哲学 社会历史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被引量:2
8
作者 牛文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0,共9页
在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中,德行伦理学的复兴是一个重要事件,从中也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和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澄清德行伦理学核心概念arete(德、德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构建... 在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中,德行伦理学的复兴是一个重要事件,从中也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和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澄清德行伦理学核心概念arete(德、德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构建德行伦理学的思想体系,arete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他一方面区分出不同的层次,有"伦理之德"和"理智之德","自然之德"和"完全之德"以及"完满之德",另一方面将arete的多种面向关联起来,使之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含着逻各斯与习惯、沉思与实践的张力,并致力于实现形而下的伦理生活与形而上的智慧超越之间的协调统一。亚氏关于arete的探讨对于当代伦理思想仍不失其现实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德行 实践/行为 幸福 实践智慧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群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理论上独到观点和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目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精神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奎那 德性 理智德性 道德德性 神性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的塑造如何可能?——基于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伟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90,共7页
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亚里士多... 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伦理学史诸概念和命题之释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安庆 蒋益 《云梦学刊》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一、厄索斯(ethos)厄索斯(ethos)来自古希腊文εθοc,一般具有习惯、习俗、气质、性格和性情等含义。ηθοc的形容词ethikos、ethika是有性情的、有品格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伦理学”就是对ηθοc的改写而来... 一、厄索斯(ethos)厄索斯(ethos)来自古希腊文εθοc,一般具有习惯、习俗、气质、性格和性情等含义。ηθοc的形容词ethikos、ethika是有性情的、有品格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伦理学”就是对ηθοc的改写而来。于是,在哲学伦理学中ethos就直接作为表达“伦理”的术语,其世俗的含义指流传而来并共同塑造人的交往形式的生活习惯、礼俗规范和伦理价值与道德意识。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ethos作为演讲者在听众面前显得“确信”的三种品质倾向:(1)通过演讲者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表达出来的确信品质;(2)通过激情洋溢的语言暴力表现的确信品质;(3)通过“逻各斯”,即正确的推理和证明程序表现出来的确信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暴力 演讲者 《修辞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文 逻各斯 亚里士多德 道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道德·法制”优先性之争合观中日复仇论——以徐元庆复仇案、赤穗浪士复仇案为比较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磊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第4期17-23,共7页
道德、法制及二者孰先孰后的安置是东亚思想界在讨论复仇问题时涉及的焦点。省察围绕这一焦点的复仇论,可以发现:经典与舆论的压力强化了复仇行为的义务属性,并使复仇主体的权利思想凸显薄弱,受重伦理而轻契约的人际关系的主导,复仇主... 道德、法制及二者孰先孰后的安置是东亚思想界在讨论复仇问题时涉及的焦点。省察围绕这一焦点的复仇论,可以发现:经典与舆论的压力强化了复仇行为的义务属性,并使复仇主体的权利思想凸显薄弱,受重伦理而轻契约的人际关系的主导,复仇主体对法律的理解及运用均不够成熟;道德在与法制角逐中若居于上位,会导致惟道德是尊的倾向,而使公德与私德难以分离,妨碍公德的成长;对申诉式复仇主张的不彻底及对暴力式复仇的同情,在彰显自然正义的同时,也会模糊暴力式复仇的适用条件及施报范围,减缓制度建设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法制 复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西方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及其启示
13
作者 强以华 张淑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76,共5页
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存在"共识"与"共存"两种传统,前者把自由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认为它是人类应该最终形成的理性共识,后者则否认形成这种理性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自由主义只是一种让不同生活方式共... 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存在"共识"与"共存"两种传统,前者把自由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认为它是人类应该最终形成的理性共识,后者则否认形成这种理性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自由主义只是一种让不同生活方式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宽容。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都有部分的合理性和部分的不合理性,并且它们各自的不必要性和不可能性正好表达了对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必须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结合起来,价值层次的区分以及"够用原则"和"公域原则"的运用则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对于自由主义两种传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共识 共存 结合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尔泰生命伦理学思想解析
14
作者 王申连 郭本禹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51,共6页
狄尔泰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破旧立新却长期受冷落的重要伦理学家。他在广泛吸纳当时多种学术思潮的基础上,从人类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一门具有丰富经验内容和重要实践价值的生命伦理学,主张运用内部直观的"自身思义"方法... 狄尔泰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破旧立新却长期受冷落的重要伦理学家。他在广泛吸纳当时多种学术思潮的基础上,从人类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一门具有丰富经验内容和重要实践价值的生命伦理学,主张运用内部直观的"自身思义"方法和富有意义的"解释学"方法来分析和描述道德行为的类型和道德意识的结构。他把描述心理学作为解释一切道德现象和关系的理论基础,认为伦理是心理生命的表达,个体伦理是个体心理生命的表达,社会伦理是社会心理生命的表达,从而形成了其个体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他的生命伦理学不仅对其整个人文科学计划具有重要奠基作用,而且对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生命伦理学派别具有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尔泰 生命伦理学 描述心理学 个体伦理 社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月花公约》中的清教契约伦理思想
15
作者 胡永辉 董群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8-202,共5页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月花公约 清教 恩典契约 社会契约 教会契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气盛的美国伦理学——向玉乔教授《美国伦理学史》小序
16
作者 万俊人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美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现代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世界最年轻强势的帝国,而且近乎施蒂纳意义上的那个"唯一者"。一个基于"五湖四海"的多民族移民——甚至,最初还只是被放逐的败落者或流放者——所组成的年轻国家,建国不足两... 美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现代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世界最年轻强势的帝国,而且近乎施蒂纳意义上的那个"唯一者"。一个基于"五湖四海"的多民族移民——甚至,最初还只是被放逐的败落者或流放者——所组成的年轻国家,建国不足两百年便能够取大英"日不落帝国"而代之,成为现代世界头号帝国,这本身便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奇迹,其间必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研究 唯一者 伦理思想 施蒂纳 政治价值 国际政治 大英 学史 英语语言文学 现代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道德是西方伦理思想演进的逻辑产物——评俞田荣新著《德性·人性·生态:西方道德基点的演进》
17
作者 马志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154,共2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个反拨,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正在逐步形成。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最初是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提出来的,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认... 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个反拨,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正在逐步形成。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最初是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提出来的,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不是外在的发展模式,而是沉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和观念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演进 西方伦理 生态道德 道德基点 建设生态文明 人性 德性 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善恶观念比较
18
作者 姚卫群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69,共6页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不仅关注世界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也关注人的行为的善恶问题,探讨什么样的行为是人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人不应该做的。这也就是他们心中的善恶观念。此类观念在这两大文明古国中有多种表现,不同的哲人或派别...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不仅关注世界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也关注人的行为的善恶问题,探讨什么样的行为是人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人不应该做的。这也就是他们心中的善恶观念。此类观念在这两大文明古国中有多种表现,不同的哲人或派别有不同的观点。这方面的思想是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和分析有关内容,吸收其中的精华或可资借鉴的成分,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观念 外国伦理 古印度 古希腊 东西方哲学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之辩
19
作者 周慧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2,共7页
德福之辩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课题。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福之辩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见解,并试图对德福相悖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由此形成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观。在西方伦... 德福之辩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课题。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福之辩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见解,并试图对德福相悖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由此形成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观。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对于道德与幸福的探究存在着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德福思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德福观。当代西方伦理学者也不断深入探究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面向,表现出一些现代性特征。虽然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但在德福问题上可以形成对话和商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直觉 理性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忧患及其文化形态
20
作者 刘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人类精神生活及其同一性是人类生存的最后文化防线,这道文化防线以伦理忧患的方式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在文明史上,伦理忧患常以"道德咒语"的方式对历史发展进行反思。中西方文明中具有终极意义的伦理忧患是"如果没有上... 人类精神生活及其同一性是人类生存的最后文化防线,这道文化防线以伦理忧患的方式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在文明史上,伦理忧患常以"道德咒语"的方式对历史发展进行反思。中西方文明中具有终极意义的伦理忧患是"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当下的"后"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延续的精神链和文化链的伦理忧患。伦理忧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以物质力量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进行伦理诊断、道德批评和文明预警,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平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忧患 道德咒语 “后”意识 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