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1
作者 张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缘起于经典作家对城市政治问题的市民社会批判,以及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果的经验观察,这一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理论内涵,为城市空间正义及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支撑,有利于实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缘起于经典作家对城市政治问题的市民社会批判,以及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果的经验观察,这一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理论内涵,为城市空间正义及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支撑,有利于实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化及运用,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城市化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化建设,发挥资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价值,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社区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以全球化发展规律为基础统筹规划城市区位结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 空间正义 权利平等 城市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论“标准”与他心——从“标准”概念的两种阐释谈起
2
作者 韩国笑 《安康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4-109,116,共7页
“标准”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用以探讨心理学语词用法的重要概念。在传统的认识论解读中,语词用法的“标准”被认为是特定状态的证据,可为断定某人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提供辩护。在这种证据观念下,“标准”的引入被视为维特根斯坦反驳关于他... “标准”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用以探讨心理学语词用法的重要概念。在传统的认识论解读中,语词用法的“标准”被认为是特定状态的证据,可为断定某人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提供辩护。在这种证据观念下,“标准”的引入被视为维特根斯坦反驳关于他心的怀疑主义的关键。新兴的语法解读针锋相对地指出,标准概念只有语法含义,没有认识论含义,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没有反怀疑主义的意图。这两种解读各有独到之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通过引入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思想,夏洛克(Danièle Moyal-Sharrock)为消解这种困难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标准” 语法 关于他心的怀疑主义 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语言实践: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之思
3
作者 胡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169,共11页
在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当今世界,维特根斯坦晚年代表作《论确定性》对深嵌于人类生活形式中的基础确定性的直接考察,重新唤起人们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关注。维特根斯坦有关确定性的理解其实具有连续性,维氏后期非但没有像部分后现代... 在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当今世界,维特根斯坦晚年代表作《论确定性》对深嵌于人类生活形式中的基础确定性的直接考察,重新唤起人们对“确定性”这一概念的关注。维特根斯坦有关确定性的理解其实具有连续性,维氏后期非但没有像部分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否定确定性,反而转向思考语言游戏的“合宜”的确定性,晚年则聚焦探讨基础确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之思蕴含着“语言实践”之维,确定性形成并显示于日常语言实践,作为行事指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根基性作用。人类通过富含生物性、社会性和意向性的语言实践,构建起广阔的共享意义空间,从而认识世界并实现对他者的理解。因此,回归语言实践,将认知与理解活动置于语言的实际使用之中,借助对话与实践重新获取确定性,是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一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语言游戏 生活形式 家族相似 语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怀特与钱学森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4
作者 杨杏芳 但妮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151,共8页
约翰·怀特是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提出了幸福教育理念、教育社会化系统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思维改革论等影响于世的教育哲学思想。钱学森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系统教育哲学研究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性人物,... 约翰·怀特是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提出了幸福教育理念、教育社会化系统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思维改革论等影响于世的教育哲学思想。钱学森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系统教育哲学研究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性人物,提出了跨学科“大成智慧”教育论、学制系统改革论、智能化教育方式论等影响及于当代的教育哲学思想。两位教育哲学家基于中英两国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时代课题,均对现实教育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各自的时代之问,深深打上时代烙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培育教育工作者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或相近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怀特 钱学森 教育哲学思想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意志自由的讲座(伦特学期,1941年)
5
作者 徐弢(译) 《德国哲学》 2024年第1期234-253,274,共21页
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关系的哲学表述会产生不少观念上的混淆,这需要通过分析相关语句的意义与使用来澄清。如果主张人们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那就不能说一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因为决定论背后的“强迫”观念是荒谬的,它不符合大多数... 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关系的哲学表述会产生不少观念上的混淆,这需要通过分析相关语句的意义与使用来澄清。如果主张人们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那就不能说一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因为决定论背后的“强迫”观念是荒谬的,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常识;如果主张人类还有意志自由,那么谈论自然法则就是混淆的。在人类自主行动中谈不上自然法则与规律性,对人类行为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负责任或不负责任;但这并不主张非决定论的观点,也不是对意志的自由辩护或反对,而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这些表述其实与看待人类行为的特定视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自然法则 决定论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中期的元哲学是“治疗型”的吗?——对李国山立场的回应
6
作者 徐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8,201,共9页
李国山基于对有关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遗作的理解,认为其元哲学是“治疗型”的,而其“治疗型”哲学包括诊断和治疗。但是,从连续性视角考察中期维特根斯坦有关哲学本质讨论的两个“面相”,其中期的元哲学观点跟早期的元哲学观点存在实质... 李国山基于对有关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遗作的理解,认为其元哲学是“治疗型”的,而其“治疗型”哲学包括诊断和治疗。但是,从连续性视角考察中期维特根斯坦有关哲学本质讨论的两个“面相”,其中期的元哲学观点跟早期的元哲学观点存在实质连续性,其早期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考察命题的本质,中期仍然认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考察命题的本质,只不过他所使用的方法和视角有所转变,即把语法研究作为方法、把考察命题各式各样的用法作为主要内容,因此,其中期的元哲学不是“治疗型”的。李国山对维特根斯坦中期元哲学的解读只抓住了其中期哲学的其中一个“面相”,他的理解是部分受到了新维特根斯坦学派的影响。实际上,哲学研究作为语法研究才是维特根斯坦中期元哲学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中期哲学 “治疗型”哲学 哲学语法 新维特根斯坦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贯性的寻求——鲍桑葵对卢梭“普遍意志”概念的批判性阐释
7
作者 陈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6期53-65,共13页
在卢梭的“普遍意志”概念中,个别意志会与普遍意志相悖,个人利益可以违背共同利益,因为履行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最终成为非正义的存在,长此以往将造成共同体的覆灭。英国观念论者鲍桑葵则用融贯性理论—有机整体国家观来阐释卢梭的普... 在卢梭的“普遍意志”概念中,个别意志会与普遍意志相悖,个人利益可以违背共同利益,因为履行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最终成为非正义的存在,长此以往将造成共同体的覆灭。英国观念论者鲍桑葵则用融贯性理论—有机整体国家观来阐释卢梭的普遍意志,认为普遍意志并非一种无法遏制的追求利益的冲动;相反,诉诸普遍意志是理性无法根除的冲动和需求,即使个别意志与普遍意志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但理性存在者由于具有趋向融贯性的理性冲动,仍然会将个别意志带向普遍意志、带向共同体,不同的个别意志需要纳入一个更加融贯完备的普遍意志中,才能保证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桑葵 卢梭 普遍意志 融贯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觉是一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吗?——读安斯康姆《意图》
8
作者 胡可欣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我们对自己意图行动的知识与我们对他人的行动的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一个直观的答案是在本质上不同,行动者对于自己意图行动的把握是一件内部的事情,与外部事件不同。当然会有另一种答案:意图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没有不同。这两个答... 我们对自己意图行动的知识与我们对他人的行动的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一个直观的答案是在本质上不同,行动者对于自己意图行动的把握是一件内部的事情,与外部事件不同。当然会有另一种答案:意图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没有不同。这两个答案不可能同时为真,但无疑都揭示出了某种关于意图行动知识的关键要素。安斯康姆在其《意图》中所提出的非观察性自我知识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入思考的一种路径。同时,我们需要区分这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与主导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觉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非观察性自我知识 安斯康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利奥塔尔对“语言游戏”说的后现代释读与创新
9
作者 郭高洁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0期20-25,共6页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语言游戏的异质性、游戏规则的多样性及“意义即使用”等观点的强调,对传统语言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利奥塔尔从这种反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中受到启发,在《后现代状态》中明确采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作为他阐...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语言游戏的异质性、游戏规则的多样性及“意义即使用”等观点的强调,对传统语言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利奥塔尔从这种反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中受到启发,在《后现代状态》中明确采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作为他阐述知识生产和语用关系建立的理论模型,从而发掘了这一理论的激进潜能。利奥塔尔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的后现代释读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规范性、话语的共同体、语言的述行特征三个方面。他认为“误构”才是后现代知识唯一的合法化来源,哈贝马斯的“共识”目标只是语言游戏中的一个状态,而不应该是最终目的。通过分析,会发现利奥塔尔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有所改造和突破。他试图消解固定的语法规则和多样的陈述“招数”之间的界限,从语言的述行特征切入,激发了语言游戏的斗争性。探究这种后现代情境下的释读与创新,既能更深入地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丰富性和张力,也能体会利奥塔尔在后现代背景下对语言、知识、规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尔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后现代 误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视野下的自由观念——论考德威尔自由观及其文学之维
10
作者 张恒通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作为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在二元对立的视域下,通过对资产阶级自由观中的“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虚假性、对必然认知与自由范围的片面性、走向反面的矛盾... 作为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在二元对立的视域下,通过对资产阶级自由观中的“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虚假性、对必然认知与自由范围的片面性、走向反面的矛盾性和亦步亦趋的反动性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核心在于高扬马克思所倡的作为真正自由的无产阶级自由理念。基于此阐发了无产阶级自由观所彰显的优越性:与现实斗争的实践性、对必然双重自觉的彻底性与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进步性与全面性。为了把握自由观念的历史分野与通往真正的自由,考氏从文学维度出发,建立了不同阶段的自由观念与原始诗、古代诗、近代诗之间辩证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对文学的预见性的强调,凸显了文艺在自由实现中的重要性,为关于自由的思考与实践提供了审美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德威尔 自由观 资产阶级自由 无产阶级自由 文学 审美 英国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沃尔夫语言概念的维特根斯坦诠解——基于语言游戏的系统论考察
11
作者 赵德高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沃尔夫的语言学缺乏明确的“行为”概念,其对语言前体的理解带有明显的心理主义倾向,这突出体现在其将心理性的“原始经验”而非公共性的“原初行为”作为语言的“原始基础”。由于内在的心理经验本身是不可见的,因此将其作为语言的基... 沃尔夫的语言学缺乏明确的“行为”概念,其对语言前体的理解带有明显的心理主义倾向,这突出体现在其将心理性的“原始经验”而非公共性的“原初行为”作为语言的“原始基础”。由于内在的心理经验本身是不可见的,因此将其作为语言的基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语言概念的含混性。要更清晰地理解沃尔夫的语言概念,克服其概念表述的含混性,就需要引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通过揭示经验、行为、语言在语言游戏的行为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将含混的心理主义表述转换成清晰的行为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经验 自然切分 语言游戏 系统 替代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默尔对罗尔斯契约论的修正
12
作者 陈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博弈论已成为当代研究契约论的重要工具。宾默尔使用博弈论工具修正罗尔斯的契约论,认为罗尔斯的契约论存在稳定性不足、不符合经验和非理性决策的问题:罗尔斯试图用正义义务解决稳定性问题是不符合经验且不成功的,用更厚的无知之幕来... 博弈论已成为当代研究契约论的重要工具。宾默尔使用博弈论工具修正罗尔斯的契约论,认为罗尔斯的契约论存在稳定性不足、不符合经验和非理性决策的问题:罗尔斯试图用正义义务解决稳定性问题是不符合经验且不成功的,用更厚的无知之幕来确保公平结果的出现是不必要的,用最大最小标准作为原初状态下的理性决策理论是缺乏说服力的。宾默尔的自然正义论从彻底的理性人假设出发,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概念解决稳定性问题,把正义看作短期均衡选择的机制,通过设置最“薄”的无知之幕和应用贝叶斯决策理论,用更少的限制条件和更严密的推理验证了罗尔斯的平等主义直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论 博弈论 正义 稳定性 宾默尔
原文传递
波普尔科学哲学核心思想及情报学应用再探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先江 张国骥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文在简单介绍卡尔·波普尔的基础上,就其核心思想———知识论进行了归纳;重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开放性和现实界与虚拟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充分揭示了他的理论内涵;以此为起点,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在情报学的应用及本体... 本文在简单介绍卡尔·波普尔的基础上,就其核心思想———知识论进行了归纳;重点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开放性和现实界与虚拟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充分揭示了他的理论内涵;以此为起点,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在情报学的应用及本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尔思想 科学哲学 情报学 情报哲学 波普尔 应用 心思 三个世界理论 世界3理论 理论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的城市化与正义——基于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正义思想研究
14
作者 郑顺起 王柏程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6-100,共5页
大卫·哈维通过对资本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提出时空修复理论是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非正义的方式,这也导致了在城市化或郊区化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不平等与暴力、空间区隔、精神空虚、生产和消费排斥、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非正... 大卫·哈维通过对资本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提出时空修复理论是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非正义的方式,这也导致了在城市化或郊区化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不平等与暴力、空间区隔、精神空虚、生产和消费排斥、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非正义现象突出,为此,哈维认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调整阶级的概念,重新确定阶级斗争的领域,并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权利和城市革命理论。哈维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其理论仍然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哈维 资本 时空修复 城市权利 城市革命 空间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的实践诠释学意蕴
15
作者 海景龙 王思琦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11,共5页
实践诠释学是从实践视角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哲学思维和理论。“两个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实践阐释学。实践诠释学的实现路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诠释学功能,回答好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开... 实践诠释学是从实践视角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哲学思维和理论。“两个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实践阐释学。实践诠释学的实现路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诠释学功能,回答好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实践诠释学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被引量:194
16
作者 刘文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4-27,共4页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镜像 自我 异化 误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泽民 王凤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4,共6页
在李约瑟的学术生涯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促使李约瑟改变科学研究的路线,引发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激起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李约瑟联系在一起,势必对&qu... 在李约瑟的学术生涯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促使李约瑟改变科学研究的路线,引发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激起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李约瑟联系在一起,势必对"李约瑟难题"的质疑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马克思主义 《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指与综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红 李渊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4-88,共5页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8月9日至1... 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盟(IUHPS)及逻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分会(DLMPS)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大会。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于8月9日至1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学者参加了本届盛会,他们在为期一周时间里,交流学术成果,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本届大会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发展、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参会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哲学逻辑(包括非经典逻辑、逻辑与语言,逻辑的哲学基础,作为建模工具的逻辑)、一般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的哲学等。在此,我刊特别就各个专题组织笔谈,以反映当前在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方法论 科学哲学 维特根斯坦 逻辑关系 意义理论 科学命题 逻辑学 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受“他者之痛”——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的创伤话语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涂险峰 陈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6,共7页
印度学者维娜.达斯在以哈桑.曼陀小说《打开》为例分析"他者之痛"的文学想象时,引述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的片段为"感受他者之痛"的伦理呼吁提供某种哲学支持。"他者之痛"的论题在维特根斯坦... 印度学者维娜.达斯在以哈桑.曼陀小说《打开》为例分析"他者之痛"的文学想象时,引述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的片段为"感受他者之痛"的伦理呼吁提供某种哲学支持。"他者之痛"的论题在维特根斯坦的代表著作《哲学研究》中得到了更为充分、深入的探讨。《哲学研究》在反驳私人语言和私人感觉等概念时指出:疼痛并非纯粹内在的和私人性的感知,唯一能够为疼痛概念提供同一性依据的是主体间的语言游戏。与此相似,创伤也不是"不可言说"和"不可沟通"的私人经验,即使受伤者对创伤陷入沉默和失语,也仍在向我们言说,也不能阻止我们去"感受他者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打开》 他者之痛 创伤 不可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霍尔:从编码/解码理论出发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翼青 吴欣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作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新左派有机知识分子,霍尔对于文化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戴维·莫利的悼文准确地呈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当年文化研究还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业,半个世纪后它便无处不在、硕果累累了。"[1]可... 作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新左派有机知识分子,霍尔对于文化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戴维·莫利的悼文准确地呈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当年文化研究还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业,半个世纪后它便无处不在、硕果累累了。"[1]可以说,"霍尔的名字就是文化研究的代名词"[2](P3)。上述对于霍尔一生学术贡献的评价,基本是当代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对于霍尔一系列研究的具体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理论 霍尔 解码理论 专题讨论 斯图亚特 文化研究 编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