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及其新异化——从耶吉到罗萨的续新异化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欣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加速逻辑”作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规范闯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压倒性的力量将一切推向“加速竞赛”的内卷化社会关系导向。耶吉对异化新样态的界定,即“缺乏关系的关系”,定义了... 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加速逻辑”作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规范闯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压倒性的力量将一切推向“加速竞赛”的内卷化社会关系导向。耶吉对异化新样态的界定,即“缺乏关系的关系”,定义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与世界关系之间的疏离与冷漠。援引耶吉新异化关系的概念,罗萨认为,当算法量化、优化计算模式的加速内卷社会达到极限时,冷淡、静默的世界关系必然会对主体造成排斥和孤立,也必然导致当代人的倦怠与精神虚空。因此,了解耶吉和罗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续新异化剖析,认识加速社会中个体异化与内卷陷阱,厘清后增长社会中个体的倦怠根源,对于摆脱加速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重新回归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加速 新异化 内卷 倦怠 精神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性存在、微观机制与再生产功能——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变革的三重维度
2
作者 曲元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阿尔都塞在继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元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意识形态理论。相比较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三重变革:一是借用斯宾诺莎的想象知识与身心理论,将意识形态从观念性存在变革为物质性存在,... 阿尔都塞在继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元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意识形态理论。相比较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三重变革:一是借用斯宾诺莎的想象知识与身心理论,将意识形态从观念性存在变革为物质性存在,即意识形态存在本身以及存在方式的物质性;二是首先将意识形态集中于国家上层建筑,继而深入至意识形态的微观机制,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视为无处不在的社会存在物,通过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唤问功能补充宏观层面的国家上层建筑理论;三是批判意识形态的抽象反作用,在多元决定论的基础上指出意识形态在具体层面再生产出具有合格性与屈从性的二重性主体,继而通过二重性主体再生产出国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最终再生产出社会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物质性存在 微观机制 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视域下的《人的概念》
3
作者 薛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225-233,共9页
对人的问题的理论关注,是马克斯·霍克海默自批判理论创立以来一直思考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晚期《人的概念》一文,成为他后期对人的问题考察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篇幅虽短,却集中体现了批判理论主题和方法论的旨趣。不仅表明他对... 对人的问题的理论关注,是马克斯·霍克海默自批判理论创立以来一直思考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晚期《人的概念》一文,成为他后期对人的问题考察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篇幅虽短,却集中体现了批判理论主题和方法论的旨趣。不仅表明他对批判理论的持续探索和推进,对总体性和历史性方法论的坚持,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工具理性一以贯之的批判性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工业和科学取得进步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的被动、无助等不幸境遇,充分体现了其早期所确立的批判理论在研究对象、任务、目标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和社会公正价值等方面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理论 总体性 人的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斯特·布洛赫对乌托邦范畴的重构
4
作者 方环非 朱子怡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恩斯特·布洛赫面对两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文明危机,意识到乌托邦理论中蕴含着变革世界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尝试重构乌托邦范畴,改变“乌托邦”在20世纪遭受污名化和无人问津的时代境遇,并进一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索变... 恩斯特·布洛赫面对两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世界文明危机,意识到乌托邦理论中蕴含着变革世界的精神力量,因此他尝试重构乌托邦范畴,改变“乌托邦”在20世纪遭受污名化和无人问津的时代境遇,并进一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索变革现实世界的可行路径。布洛赫立足人本主义哲学立场,注重挖掘乌托邦范畴之中的道德伦理因素,尝试融合心理学与人类学以丰富乌托邦理论体系。无论是将乌托邦根植于人性并将其上升至本体论范畴,还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充实其乌托邦哲学并使之成为联系现实的中介,均能体现布洛赫重构乌托邦范畴的最终目的: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并建立一个人道化的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斯特·布洛赫 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的选择困境及其哲学批判——兼论德拉·沃尔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5
作者 王馨雨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3期70-78,共9页
德拉·沃尔佩以卢梭对三种自由概念的讨论为切入点,合理审视卢梭关于平等主义的自由理论的哲学构想,进而开展他对自由迷思的深入讨论。德拉·沃尔佩敏锐捕捉到自由和民主的双面性特征并提出现代自由的“两个灵魂”理论。通过对... 德拉·沃尔佩以卢梭对三种自由概念的讨论为切入点,合理审视卢梭关于平等主义的自由理论的哲学构想,进而开展他对自由迷思的深入讨论。德拉·沃尔佩敏锐捕捉到自由和民主的双面性特征并提出现代自由的“两个灵魂”理论。通过对卢梭和马克思共同关注的“分配平等”问题的深入阐释,德拉·沃尔佩发现,在社会主义合法性议题之下,公民自由与平等自由的融合有助于平等主义自由的实现。全面准确理解德拉·沃尔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整体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成分,捍卫马克思有关自由理论的整体性哲学意蕴以及辨析西方诸学者对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误读和质疑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沃尔佩 公民自由 平等自由 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兹对异化消费的批判和克服
6
作者 白兴 张嘉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5-98,121,共5页
安德烈·高兹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经济理性的主导、异化劳动的痛苦和商业宣传的虚假导致了异化消费的产生。这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危机,还加剧了人自身的异化程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主张用... 安德烈·高兹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经济理性的主导、异化劳动的痛苦和商业宣传的虚假导致了异化消费的产生。这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危机,还加剧了人自身的异化程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他主张用生态理性来取代经济理性,重建“更少”与“更好”之间的联系;减少工作时间,限制过度消费;消灭异化劳动,从而摆脱异化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兹 异化消费 经济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理论解读——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
7
作者 刘奕彤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了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两个概念,并用总体性辩证法分析阶级意识,以阶级意识的观点打破资产阶级的物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卢卡奇的思想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不合...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了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两个概念,并用总体性辩证法分析阶级意识,以阶级意识的观点打破资产阶级的物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卢卡奇的思想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不合理性。其进步性体现在思想具有一定超越性、反对第二国际并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化问题进行了纠正;其不合理性包括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误读以及塑造了一种理论逻辑而非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无产阶级意识 卢卡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之维: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审思
8
作者 丁欣 孙炳炎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5-41,共7页
规范问题一直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论题,在元伦理学、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等研究领域有着突出地位。规范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哈贝马斯在完成历史唯物主义规范结构重建的基础上,强调了其... 规范问题一直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论题,在元伦理学、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等研究领域有着突出地位。规范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哈贝马斯在完成历史唯物主义规范结构重建的基础上,强调了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现实指向,创新了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的现代性批判范式。然而,他不重视物质生产力与社会劳动的根基性作用而空谈“虚的”主体间交往与学习,因此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陷入了西方哲学“坐而论道”的乌托邦困境,其规范价值在实践上受到了束缚与约束。因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必要认真审视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工作,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规范性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历史唯物主义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宁 许慧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3,共6页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预设文化背景和信念储存库。他认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系统-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已经失衡,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并破坏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要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预设文化背景和信念储存库。他认为构成现代社会的系统-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已经失衡,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并破坏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要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平衡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提高个人交往资质。他将生活世界放置在交往行为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异化现象和解决现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我国培育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殖民化 生活世界合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葛兰西与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郁建兴 肖扬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6,共9页
从葛兰西到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展开、验证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解释力。葛兰西和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旨在将国家纳入到社会型构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以此辨析国家的... 从葛兰西到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展开、验证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解释力。葛兰西和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旨在将国家纳入到社会型构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以此辨析国家的复杂社会基础,理解社会形态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之间偶然的结构联结,以及“民族大众”和“大众民主”的特殊性。但它们经常低估甚至完全忽视资本本质中所包含的对国家的限制,而高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 葛兰西 新葛兰西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被引量:22
11
作者 唐皇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6,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信息化导致各种现代治理力量的勃兴,孕育出国家治理的新结构,成为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开拓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与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信息化导致各种现代治理力量的勃兴,孕育出国家治理的新结构,成为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开拓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与空间。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性依然不够,"强行政、弱治理"的失衡格局难以撼动,且互联网时代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制度建设、体制调适和机制创新以培育现代政治力量,构建"国家—市场—社会"功能互补、和谐共荣、互惠共生和"制度—体制—机制"相互衔接、相互支持、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建设 体制调适 机制创新 战略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评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培湘 魏俊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2,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体辩证法和阶级意识革命到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弗罗姆的"健全的人格",再到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体的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体观 理论价值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 被引量:24
13
作者 俞吾金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1,共6页
本文主要探讨 20世纪 70年代中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着重考察了他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把个体作为臣民质询”“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等观念,阐明了这些新观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主体 臣民 历史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但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城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炳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则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克劳 墨菲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旺舟 吴宁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共5页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认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她从三个维度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从阶级和历史维度,伍德认为技术决定论否定阶级的存在,忽视对具体社会的特殊性分析,主张超历史的和普遍的历史观,认为技术革新是社会变革的主...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认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她从三个维度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从阶级和历史维度,伍德认为技术决定论否定阶级的存在,忽视对具体社会的特殊性分析,主张超历史的和普遍的历史观,认为技术革新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从资本主义维度,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本身是反技术的,技术的发展会加剧自身的特殊矛盾;从社会主义维度,伍德认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不是技术决定论意义上的阶级消亡和生产主义,而是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德 技术决定论 阶级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下)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70,共8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话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恩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伊·德波对“景观”幻象的批判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5,共6页
德波认为"景观"是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形式,形成了对人的新"物化";德波以景观制造的"分离"为批判的逻辑起点、以景观"拓殖"为批判的空间维度、以景观的"意识形态... 德波认为"景观"是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形式,形成了对人的新"物化";德波以景观制造的"分离"为批判的逻辑起点、以景观"拓殖"为批判的空间维度、以景观的"意识形态性"为批判的核心靶位,展开了对"景观"的批判。德波构想了"情境主义"式的工人阶级斗争策略,主张反抗"景观"对日常生活的宰制,重构真实的生活"境遇"。德波的思想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反思当代电子媒介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伊·德波 景观 日常生活 情境主义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物化与物化:从韦伯到青年卢卡奇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一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韦伯将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指认为"价值合理性"之后,将颠倒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直接指认为祛魅化——Versachlichung(事物化)之后的真正中立的社会事物(Sache);青年卢卡奇却再次颠倒老师韦伯的资产阶级立场,反将事物化(世俗... 韦伯将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指认为"价值合理性"之后,将颠倒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直接指认为祛魅化——Versachlichung(事物化)之后的真正中立的社会事物(Sache);青年卢卡奇却再次颠倒老师韦伯的资产阶级立场,反将事物化(世俗化)否定性地贬斥为Verdinglichung(物化),并在马克思那里找到了拜物教构境中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广松涉 物象化 马克思 物化 事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的理论分歧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婧 穆艳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78,共5页
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争论交锋的集中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以特德·本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阵营,一个是以戴维·佩珀、瑞尼·格伦德曼、乔纳森·休斯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阵营。两... 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争论交锋的集中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以特德·本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阵营,一个是以戴维·佩珀、瑞尼·格伦德曼、乔纳森·休斯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双方针对绿色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红色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支配自然还是适应自然、马克思主义是否承认自然的极限、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自治主义的五大焦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分析和梳理这两大阵营的理论分歧,是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意蕴的读书门径,有助于加深对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定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分析生态问题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