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7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以证言反个体主义为视角
1
作者 余靖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根据英国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的研究,证言不公是一种由听者发起、针对说者的不公现象,主要体现为因歧视性身份偏见而导致的对说者的证言可信度给予不足。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讨论,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出了更多类... 根据英国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的研究,证言不公是一种由听者发起、针对说者的不公现象,主要体现为因歧视性身份偏见而导致的对说者的证言可信度给予不足。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讨论,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出了更多类型的证言不公。然而,受限于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听者一侧,而较少关注说者的认知行为及其衍生的伦理影响。与之相对,反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强调在证言知识辩护中,说者与听者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反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可以识别出两类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现象,即证言拒绝忽视与证言操弄。前者指的是说者因为身份偏见而忽略了自身对于他人的证言传递义务,从而拒绝或忽视他人的认知需求,这表明偏见对主体的证言行为的负面作用不仅限于对他人的证言可信度赋予,同时还会影响主体对知识的传递选择;后者则是利用听者的证言感官或证言推理能力误导其证言判断,这揭示了证言可信度判定并非听者单方面理性运作的结果,而是同时取决于说者对于自身形象的呈现。通过将说者纳入证言不公的考察范围,一种更加完整的证言交互图景由此得以呈现,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也为探寻证言公正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思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言不公 反个体主义 证言拒绝 证言忽视 证言操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的“我思”及其幻象——试论近代哲学主体的断裂与弥合的双重逻辑
2
作者 孔明安 晏露月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近代哲学的主体既是一个断裂的主体,也是一个被幻象所缝合的“同一性”主体。主体的分裂首先体现于笛卡尔的“我思”主体。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首次对主体作出了精神实体与广延性实体的二元划分,实体间的分裂使自我无法实现内在... 近代哲学的主体既是一个断裂的主体,也是一个被幻象所缝合的“同一性”主体。主体的分裂首先体现于笛卡尔的“我思”主体。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首次对主体作出了精神实体与广延性实体的二元划分,实体间的分裂使自我无法实现内在的统一,这迫使思维实体在笛卡尔的理论中发挥着统摄的作用。康德是第一个真正直面被笛卡尔放弃的现象与本体之间裂缝的人,他试图将其自我意识建构在断裂的地带,并以先验自我为纽带,将本体自我和现象自我整合成具有同一性的主体。然而康德重新弥合主体断裂的这一努力并未成功。对此,黑格尔虽然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辩证法,试图解决主体的断裂,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但绝对精神的一统性遮蔽了其辩证法的光辉。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试图从微观的视野,从主体的幻象这一视角出发回答主体的断裂及其同一的问题。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将幻象置于现实的一方,认为幻象是主体规避断裂的屏障。齐泽克则将拉康的幻象概念置于意识形态的维度,并指出这一幻象在建构现实的同时,也具有遮蔽的功能。总之,主体的断裂及其弥合构成了近现代哲学的双重逻辑和主题,揭示了主体性的辩证运动及其真理,并最终通过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而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断裂 精神分析 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象征秩序的存在逻辑与当代青年的人生经验
3
作者 涂良川 《青年探索》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的繁荣与兴旺而言,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丰富青年的人生经验方面弥足珍贵。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逼近通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生物智能的能力、社会智能的意义和个体智能的可能,其奠基于大数据、... 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社会的繁荣与兴旺而言,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丰富青年的人生经验方面弥足珍贵。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逼近通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生物智能的能力、社会智能的意义和个体智能的可能,其奠基于大数据、强算力和大系统等实现的强大能力、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智能有限性的超越,打造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象征秩序、形成了新的崇高对象。所以,直击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象征秩序的内在逻辑及其存在论叙事,直面当代青年人生经验生成的时代语境及其存在论难题,强化当代青年人认可并打破象征秩序的存在论体验,既是理解人工智能之事,也是青年生成自我之事。在我们看来,作为与人工智能进化一同成长的青年人,只有以个体化的人生经历逃逸象征秩序,确认人工智能技术之于主体生成的存在论意义,使自己生成能够与全新的技术同行,并能进一步成为推进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主体,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技术发展带来的奇点论忧郁、心理性倦怠和去社会化逃循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青年 存在论 人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具身智能到具身智能体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昌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5,共12页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论和瓦雷拉的生成认知可以发展出新的具身智能观,也为强具身智能体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借助卡尔·弗里斯顿的自由能原理及主动推理理论进一步夯实具身智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原理。在这种哲学-科学的交叉视野中,可以进一步设想一种基于物理学、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具身人工智能体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弱具身智能体 强具身智能体 具身性 生成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时代主体发展完善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建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视角,在深入揭示虚实相融的具体路径、主体分化为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的机制,以及二者统一机制的基础上,厘清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互为根据与相互扬弃,在具身交往实践和全面性认识中统一于主体系统的过程,从而科学揭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内部相互作用推动人的发展的机制,开创虚拟主体研究新领域,推动主体发展完善和元宇宙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实相融 具身互动 主体分化 虚拟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性之外:当代自我知识研究中的推断主义新光
6
作者 方玄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哲学研究中,自我知识通常是指关于一个人的特定心理状态的知识,包括一个人的信念、欲望和感觉。主流观点认为,我们获得自我知识的方式来源于内部观察,在这种视角下,自我知识具有即时性与透明性的特征。而近来一些研究者认为,推断可能是... 哲学研究中,自我知识通常是指关于一个人的特定心理状态的知识,包括一个人的信念、欲望和感觉。主流观点认为,我们获得自我知识的方式来源于内部观察,在这种视角下,自我知识具有即时性与透明性的特征。而近来一些研究者认为,推断可能是另一种有效途径,劳勒、卡萨姆与林奇吸收并修改了赖尔饱受批判的传统推断主义观点,提出自我知识是主体从证据中推断获得,证据主要为内部提示与行为证据。这种新推断主义指出,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以在自身内心状态的归属上做到绝对的正确和理性,这在理论上回复了传统推断主义面临的反对意见,并论证了自身的合理性,不仅使得推断成为自我知识的新的有效来源而非补充证据,而且填补了内部观察的自我知识在解释内在欺骗现象上的缺位,在消除主流观点对推断主义的歧视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知识 推断主义 内部提示 内部观察 即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物化意识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内涵再辨识
7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治的哲学批判在后来不断地被泛化。列斐伏尔就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与觉醒,主要不是一个总体批判泰勒制工具理性主义的问题,而是微观批判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消费主义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日常生活神秘化控制的认识论问题。而萨特则从“反认识论”的“存在论”立场否定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哲学的可能性,他并不认为主体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自我阶级意识或自我表达,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直接的物化行动性中。主体性恰恰在于它对自身的“非知”这种物化意识状态。由此,詹姆逊认为,萨特对于今天无产阶级意识衰落问题的敏锐观照以及对卢卡奇的批判,实际上重新激活了阶级意识哲学在全球化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而这无疑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固有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认识论的、走向直接改变现实的、革命的实践哲学。人的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具体生活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主体性 马克思 卢卡奇 萨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相对论——通向强人工智能之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27,共20页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意识问题;然后,阐述了旨在揭开意识奥秘的认知相对论思想,包括:世界的相对性原理和符号的相对性原理,以及世界、语言和心灵的关系。接着,提出了另一条新原理,即意识的等效原理,用以说明意识从物质产生所需要的物理条件,解决主观体验或现象意识的困难问题,推导意识能力受限于感觉能力且以感觉容量为上界的认知基本定理,并分析意识在哪里和自我是什么的可能性。最后,在认知相对论的框架下,给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新纲领和实现机器意识的新思路,并展望了强人工智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意识 机器意识 认知相对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社会与相关主义心智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认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洽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90,共30页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认识论 相对主义 相关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大模型与知识异化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知识异化即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反过来成为异己的力量,对人自身的地位和能力形成控制、削弱等负面效应的现象。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大模型,其作为知识生产的强力工具能够积极提升人类知识劳动水平,但同时也蕴含着知识异化的种种可能,包... 知识异化即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反过来成为异己的力量,对人自身的地位和能力形成控制、削弱等负面效应的现象。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大模型,其作为知识生产的强力工具能够积极提升人类知识劳动水平,但同时也蕴含着知识异化的种种可能,包括导致知识主体“失能”、知识内容“失真”、知识价值“失效”等。在生成式大模型时代来临的今天,需要认真分析和对待上述知识异化现象,使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异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模型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知识的推理主义路径何以可能?
11
作者 杨倩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在传统认识论视域中,获取经验知识的方式主要基于一种表征主义路径,认识活动对实在的有效表征是相关经验知识确定性的基础。长期以来,此路径为怀疑论的质疑所困扰。布兰顿在《信任的精神:对黑格尔现象学的一种解读》一书中对这种表征主... 在传统认识论视域中,获取经验知识的方式主要基于一种表征主义路径,认识活动对实在的有效表征是相关经验知识确定性的基础。长期以来,此路径为怀疑论的质疑所困扰。布兰顿在《信任的精神:对黑格尔现象学的一种解读》一书中对这种表征主义路径下的怀疑论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了哲学诊断,依托语言哲学的哲学理路,借鉴黑格尔的思想资源,给出了消解怀疑论的推理主义语义学解决方案。通过探讨在双模态质形结构的概念实在论语境中重建经验知识的语义学可能性,有助于回应传统认识论所面临的怀疑论挑战,进而重新回答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顿 经验知识 推理主义语义学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
12
作者 张江昊 范拥军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对隐喻的研究经历着从语言修辞学内部到生存论层面的流变,生存境域的地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对被实体主义长期遮蔽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去蔽,同时也是在对生存世界可能性的探寻。首先,通过对隐喻进行历史的考辨,发掘蕴于其中的身... 对隐喻的研究经历着从语言修辞学内部到生存论层面的流变,生存境域的地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对被实体主义长期遮蔽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去蔽,同时也是在对生存世界可能性的探寻。首先,通过对隐喻进行历史的考辨,发掘蕴于其中的身体与世界之关联。其次,将隐喻置于生存论视域下,关注在生存过程中隐喻蕴涵的对身体与世界的回归。再次,关注隐喻的超越性、开放性,从而揭蔽了身体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生存可能性 身体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粹主义、不纯主义与阈值问题——兼论共同体纯粹主义
13
作者 方红庆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30,199,共18页
随着知识论的实用入侵,正统的纯粹主义知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用入侵者认为,纯粹主义蕴含不可信的不可错论,相反,他们自己所倡导的不纯主义不仅与可错论相容,而且解决了其阈值问题。不纯主义解决阈值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统一性、相... 随着知识论的实用入侵,正统的纯粹主义知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用入侵者认为,纯粹主义蕴含不可信的不可错论,相反,他们自己所倡导的不纯主义不仅与可错论相容,而且解决了其阈值问题。不纯主义解决阈值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统一性、相关性和共同体路径。然而,三条路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根由在于实用入侵背后的认知决策论。认知决策论盛行于当代科学哲学和知识论,主张把证成视为一种认知决策,因此错置了信念与接受的认识论地位。与之相对,共同体纯粹主义捍卫信念的认识论地位,把信念视为一种探索世界的基本机制,一种跨越目标和语境的承诺状态。总之,共同体纯粹主义吸收了不纯主义和共同体主义的合理要素,兼顾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入侵 不纯主义 阈值问题 认知决策论 共同体纯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中的独立性论题:如何理解群体认知成功
14
作者 帕翠夏·里奇 刘海林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02-128,共27页
社会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独立性论题”:群体可能是非理性的,尽管其每一成员都是理性的;群体也可能是理性的,尽管其成员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强烈建议将合作合理化方面的研究视为一个范例,进而对现实世界中涉及论... 社会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独立性论题”:群体可能是非理性的,尽管其每一成员都是理性的;群体也可能是理性的,尽管其成员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强烈建议将合作合理化方面的研究视为一个范例,进而对现实世界中涉及论题中第二部分内容的分析提出质疑。我们集中讨论了这类分析的一个突出例子:信息层叠,并论证说明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概念重构为认知合作的一个实例。这一新视角为改进对这一重要情景的解释和理解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概念重构 群体认知 独立性 提出质疑 合理化 集中讨论 非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是知识史?——《什么是知识史》与文学知识研究的反思
15
作者 姚孟泽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如今,这种理论的缺失已经成为问题,知识史研究有可能成为反思这一问题的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伯克 知识史 知识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构悖论”是一个真正的悖论吗?
16
作者 陈常燊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79-88,143,共11页
“虚构悖论”全称“虚构物的情绪反应悖论”,实质上是一个文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与当代美学前沿的跨学科综合论题。对此有两种回应方案,其一是柯林·拉福德的“非理性方案”,主张这里存在一个真正的“虚构悖论”,因而我们对不存在... “虚构悖论”全称“虚构物的情绪反应悖论”,实质上是一个文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与当代美学前沿的跨学科综合论题。对此有两种回应方案,其一是柯林·拉福德的“非理性方案”,主张这里存在一个真正的“虚构悖论”,因而我们对不存在的事物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能力是非理性的;其二是肯达尔·沃尔顿的“描述性版本”,通过揭示前提中隐藏的缺陷,否认这里存在真正的悖论,继而提出了基于“假装”的描述性方案。然而实际上,对虚构物的情绪反应介于完全的可理解性与完全的不可理解性这两个极端之间,因此不管是拉福德式的“非理性方案”,还是沃尔顿式的“描述性版本”,都存在不足:前者未能看到信念—情感合理性是一个程度性问题,后者则忽视了信念—情感合理性是一个规范性问题。总之,“虚构悖论”表面上不可接受的结论实际上可以被容忍,因而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物 情绪反应 “虚构悖论” 非理性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经验主义“去社会化”的意识形态透视
17
作者 崔凡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7-106,共10页
为何科学经验主义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去社会化”,而使科学哲学转变为一门专业中立性的学科?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经验主义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外部的社会-文化氛围上,反共势力对大学和知识分子展开政治清查,卡尔纳... 为何科学经验主义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去社会化”,而使科学哲学转变为一门专业中立性的学科?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经验主义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外部的社会-文化氛围上,反共势力对大学和知识分子展开政治清查,卡尔纳普和弗兰克等学者就亲身体验了这种恐惧气氛,还成为联邦机构调查的对象;在学术界,科学统一运动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受到批判,甚至被美国哲学家卡伦指控为“极权主义”;特别是在学科内部,弗兰克及其科学哲学观在专业杂志上竟遭到公开诋毁,并断言其在思想上转向了托马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经验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态度开始转变,外部资助难以为继,学科内部出现严重分化,最终导致科学经验主义走向了“去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经验主义 “去社会化”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外看”的内省是否可能——论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
18
作者 连帅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内省”在字面上经常被理解为“向内看”的活动,基于这一理解发展出了关于内省的内感官理论,它将内省解释为对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内部知觉。与之相对,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将内省理解为基于“向外看”的自成一类的推断,并认为该... “内省”在字面上经常被理解为“向内看”的活动,基于这一理解发展出了关于内省的内感官理论,它将内省解释为对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内部知觉。与之相对,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将内省理解为基于“向外看”的自成一类的推断,并认为该理论相较内感官理论更加简单与合理。然而,不仅如艾迪德批评的,德雷斯克的内省推断缺乏合适的关联信念,而且,它还面临内感官理论的挑战和推断概念方面的困难。因此,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作为对内省的推断解释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省 内感官 德雷斯克 移位知觉 推断 关联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观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被引量:9
19
作者 贺颖 孟鹏 宋文胜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6,共3页
介绍了认知观点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认为哲学不仅能被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也可以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 ;情报学认知观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 ,因此 ,在情报检索中需要具有社会科学———认知... 介绍了认知观点给情报科学带来的新思维 :认为哲学不仅能被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也可以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 ;情报学认知观将用户视为产生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 ,因此 ,在情报检索中需要具有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观点 ;情报学与认知科学具有强烈相关性 ,认为分类法不是无确定性质的理论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观 情报科学 哲学 方法论 情报检索 文献分类法 认知科学 元理论 情报用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发展观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被引量:26
20
作者 彭福扬 黄剑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通过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剖析 ,揭示出传统技术创新观与新的社会发展观的不适应性。新社会发展观的综合性、可持续性、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必然性。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 技术创新生态化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