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4-86,共1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作品。值得肯定的是,该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初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初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作品。值得肯定的是,该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初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初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初步阐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社会形态演进学说的初步表述,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的初步阐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的初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 原创性理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与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申辩
2
作者 张秀华 姚梦豪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回归现实世界并直面人们的生活过程本身,基于肉体组织的生命需求通过劳动和物质生产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现实的个人与他者、自然、社会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彰显活生生的个体这一新主体性原则,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实践人学的变革,借此开显出人之生命力量的多个维度以及从生命活动的异化到扬弃生存异化的历史进程。因此,深刻领会和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切实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做以成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把生产物与塑造人统一起来,对摆脱当下现代性急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命 具体主体 实践-过程思维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3
作者 张卫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较早地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土地国有主张,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农村土地兼并和农民两极分化,还可以为平均地权,进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土地国有 农村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
4
作者 刘同舫 张乾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F0002,共9页
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研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有利于把握中国文化获得现代属性并重新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非单向决定论,而是呈现为双向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生产... 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研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有利于把握中国文化获得现代属性并重新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非单向决定论,而是呈现为双向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生产方式变革对文化形态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并理解文化形态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现代传媒的发展为文化形式的代际变迁提供技术性支撑,也包括机器体系和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为文化内容的时代转换厚植生产性前提。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激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主体自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构能够重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促使人民群众自觉批判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态和资本主义文化形态的弊病,激发其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历史性变革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实践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微观权力问题
5
作者 陈飞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不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客观事实,而且还从主体意识的角度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承担者是如何认同和接...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不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客观事实,而且还从主体意识的角度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承担者是如何认同和接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拜物教蕴含着导致人的存在方式深层异化的微观权力形态。由商品、货币、资本等拜物教形式构成的微观权力体系呈现为一个自我规范、自我相关、自我拓展的资本化结构,使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人都处于其规训和控制之下。从微观权力这一视角切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具有深远的思想史效应,诸多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在其理论形态的建构中都曾以不同方式触及这一问题,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理解,但是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内部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仍需要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物教 微观权力 人的存在方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和理论创新——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
6
作者 王安平 胡婷 《宜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日新月异和社会持续繁荣的重要产物,是时代浪潮下生产力要素急剧变革、生产力体系复杂演进的必然结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内涵,从主体、技术、结构以及产业形态四个维度,展现其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日新月异和社会持续繁荣的重要产物,是时代浪潮下生产力要素急剧变革、生产力体系复杂演进的必然结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内涵,从主体、技术、结构以及产业形态四个维度,展现其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深化拓展、生产力发展原则的与时俱进、生产力发展过程的革新进步以及生产力发展目的的丰富完善,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内涵特征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基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考察
7
作者 郭金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持续性的学术影响。一是引导马克思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剖析路径;二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借鉴;三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论点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过重要的持续性的学术影响。一是引导马克思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剖析路径;二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借鉴;三是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论点支援和补充;四是帮助马克思确证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共产主义结论。客观全面把握《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转向的影响,是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学术思想关系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
8
作者 彭舸珺 张晶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马克思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构建,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世界历史理论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的视域之中,建构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科技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交往理论在内的马克...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马克思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构建,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世界历史理论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的视域之中,建构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科技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交往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放置于当今时代具有共同的时代价值目标,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传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思维逻辑。《德意志意识形态》内蕴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实践共通,从“现实的人”到“人民逻辑”的发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目标的历史对望、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与新型合作伙伴的构建,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古今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探赜
9
作者 陈仕伟 刘可 《唐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7-33,65,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于劳动并随之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通过分工形成了紧密互动、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并且指明了只有在共产...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于劳动并随之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通过分工形成了紧密互动、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并且指明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消除异化、真正实现良性社会运行、真正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紧密互动。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实现强国目标,应该努力实现科学技术与劳动的良性互动、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相结合、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警惕科学技术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与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晚年社会形态理论两种研究思路的辨析
10
作者 张娥 刘同舫 《理论视野》 2025年第1期5-11,共7页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所表达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研究其晚年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将这些文本与马克思的自然科学笔记进行关联性解读时,分别从地质学和...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所表达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研究其晚年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将这些文本与马克思的自然科学笔记进行关联性解读时,分别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对马克思晚年的社会形态思想进行了阐释,以期重构其理论框架。地质学研究思路基于马克思的“地质学笔记”,对晚年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以及演进序列作出了新的诠释;而生态学研究思路则从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历史命运的关注中发现了其生态意识,认为马克思晚年共产主义思想出现了“重大转变”,走向了“去增长共产主义”。辩证审视这两种研究思路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能够更好地还原马克思晚年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原貌,深化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认知,从而为深入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性质提供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马克思 社会形态 地质学 生态学 自然科学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契诃夫之枪”——一个施蒂纳视角的考察
11
作者 徐琛 覃辉银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8,159,共13页
“圣麦克斯”章中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契诃夫之枪”。就存在前提而言,正是由于“圣麦克斯”章相较于其他章节迥异的行文风格,才吸引人注意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 “圣麦克斯”章中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契诃夫之枪”。就存在前提而言,正是由于“圣麦克斯”章相较于其他章节迥异的行文风格,才吸引人注意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封信件中,就已经透露出足够的相关信息,显示出设置“圣麦克斯”章作为“契诃夫之枪”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契诃夫之枪”,马克思一方面揭穿了包括施蒂纳在内的全部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建构提供了关键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契诃夫之枪” 施蒂纳 “圣麦克斯”章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与“合”的辩证法:《共产党宣言》揭示资本主义历史的科学方法论
12
作者 杨宏伟 徐静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5,共8页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分”与“合”的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从产生、发展到走向灭亡的运动过程:前资本主义的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走向灭亡而进入资本主义历史,推动地域性生产转变为世界性生产、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分”与“合”的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从产生、发展到走向灭亡的运动过程:前资本主义的历史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走向灭亡而进入资本主义历史,推动地域性生产转变为世界性生产、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为世界大市场、“民族文学”发展为“世界文学”,实现由“分”到“合”;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其自身的貌“合”神“分”,社会内部阶级分化与对立日益加剧、全球范围“四个从属于”的不平等格局日渐形成、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的运动日益剧烈;社会发展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消“分”弥“合”,无产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革命力量,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取代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社会 “分”“合”辩证法 自由人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蔽“抽象统治”:《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系统性批判
13
作者 胡芳 杨月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解蔽“抽象统治”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新特征的卓越揭示,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西方学者对抽象统治批判理论的形而上学式解读,难免因片面性而产生误解,亟需正本清源。事实上,马克思从“叙事内核—... 解蔽“抽象统治”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新特征的卓越揭示,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西方学者对抽象统治批判理论的形而上学式解读,难免因片面性而产生误解,亟需正本清源。事实上,马克思从“叙事内核—叙事形式—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抽象统治的系统性批判。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所形成的抽象统治,不是从意识到物化的演进过程,而是作为“普照之光”的资本权力之“物”被赋予某种超凡意念之后,回到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形成被“物神化”统治“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破除《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人与人的关系,就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彻底批判。随着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资产阶级统治的抽象性更加凸显,重释马克思抽象统治批判理论对于认识当今新帝国主义霸权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着重大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统治 马克思 《资本论》及其手稿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乡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14
作者 卢天怡 张敏娜 《西部学刊》 2025年第1期31-34,共4页
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运用该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利益保障面临的主要挑战: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保... 马克思主义农民利益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运用该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利益保障面临的主要挑战: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的平衡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提出创新路径:构建“三权分置”保障机制、打造数字赋能的智慧乡村生态系统、建立城乡要素流动利益共享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结果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乡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乡村建设 农民利益 乡村振兴 利益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分布态势、规律与发展趋势——基于历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考察
15
作者 秦慧婷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7-87,共11页
教育部社科奖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不但昭显着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也为纵深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依托科学计量法、词频分析法、CiteSpace软件等,探究马... 教育部社科奖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不但昭显着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也为纵深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依托科学计量法、词频分析法、CiteSpace软件等,探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获奖主题的基本特征,发现其奖项数量增势明显,研究热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阐释、党的理论创新等方向各有聚集,呈现出紧扣国家发展政策、聚焦经典理论剖释、重视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寻求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规律。未来需要从推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加强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及拓宽学术研究宏观视野等方面着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部社科奖 马克思主义研究 热点议题 选题规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16
作者 吴美川 李梦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从认识论维度看,精神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刻体现,是社会生产有机体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人们团结一致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从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是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从认识论维度看,精神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刻体现,是社会生产有机体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人们团结一致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从方法论维度看,精神生产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物质生产为重要条件,以美的规律为实践遵循,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从立场论维度看,精神产品具有阶级属性,为无产阶级利益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的价值立场。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具有重要的新时代启示意义,即必须坚持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为增加精神生产的时间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把美的价值融入精神生产实践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永续的、先进的动力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出代表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的精神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精神生产思想 认识论 方法论 立场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卡奇视角下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关系刍议
17
作者 付佳琪 《西部学刊》 2025年第3期46-49,共4页
青年卢卡奇以黑格尔为中介认识马克思的研究方式,开辟了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关系的新路径。卢卡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观、辩证法以及劳动概念等方面的批判和超越,展示了马克思是如何通过扬弃黑格尔的思想发展自己... 青年卢卡奇以黑格尔为中介认识马克思的研究方式,开辟了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关系的新路径。卢卡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观、辩证法以及劳动概念等方面的批判和超越,展示了马克思是如何通过扬弃黑格尔的思想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但是卢卡奇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政治色彩。卢卡奇对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解读搭建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桥梁,为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历史观 辩证法 马克思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理论蕴涵、重要特征、时代价值
18
作者 张年荣 《西部学刊》 2025年第2期156-159,168,共5页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局部战争频发多发,对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重新学习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对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学丰富的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需要把握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问题论域,感悟马克思生活哲学思...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局部战争频发多发,对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重新学习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对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学丰富的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需要把握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问题论域,感悟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来源、基点、内核的理论蕴涵。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在于追寻自主生活活动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向,建构人的生活辩证法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旨趣,打造生活共同体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主旨要义。探寻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应以人的生活实践为统领,关切人类生活发展的现实问题,优化生活境域、提升生活水平、丰富生活样式,真正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活哲学 理论蕴涵 重要特征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19
作者 靳帅帅 王文浩 《荆楚学刊》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论著作。“现代性”具有内在张力,它既为资产阶级冲破封建束缚步入现代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理论依据和制度框架,又竭力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存续,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论著作。“现代性”具有内在张力,它既为资产阶级冲破封建束缚步入现代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理论依据和制度框架,又竭力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存续,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资本增殖和雇佣劳动制度辩护,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和蔓延的困境。扬弃“现代性”,不仅需要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重塑社会生产关系,还需要廓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迷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建构“新现代性”,一是要促进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解体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二是要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转换与生产力发展,三是要促动阶级消亡与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现代性” 批判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释义
20
作者 胡立刚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7-49,共3页
社会存在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在理性形而上学的解释框架中,往往遭到抽象化的解读,即把社会存在实体化。然而,基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后所开启的生存论规定路向,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不应当再作实体化的解读,而应当从人... 社会存在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在理性形而上学的解释框架中,往往遭到抽象化的解读,即把社会存在实体化。然而,基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后所开启的生存论规定路向,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不应当再作实体化的解读,而应当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感性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阐发。同时,文章从生存论维度出发讨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存在 实体化 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