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油田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发展
1
作者 龚红毫 孙宇杰 朱德玲 《化工设计通讯》 2025年第1期26-28,共3页
延长油田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自主研发,组建数字化团队,打造数字化研发培训基地,通过物联网自主研发、建设、自主维护化,以及软件定制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发展。促进延长油田组织模式优化和业务流程创新... 延长油田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自主研发,组建数字化团队,打造数字化研发培训基地,通过物联网自主研发、建设、自主维护化,以及软件定制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发展。促进延长油田组织模式优化和业务流程创新,不断助推油田减员、降本、增效、提安,创建具有延长特色DNA的数字油田。2023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物联网赋能行业典型案例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自主研发 软件定制化 数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压力会降低博士生科研韧性吗?——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德玲 侯秀舒 《高等理科教育》 2024年第3期55-66,共12页
科研韧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其发展状况关乎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对博士生科研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影响效应方面,科研压... 科研韧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其发展状况关乎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对博士生科研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影响效应方面,科研压力对博士生科研韧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挑战性科研压力正向影响博士生科研韧性,阻碍性科研压力与之相反。在影响路径方面,挑战性科研压力通过提高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资源增益路径来增强科研韧性,而阻碍性科研压力通过降低科研自我效能感和诱发科研情绪耗竭的资源损耗路径来降低科研韧性。鉴于此,建议高校突破不利于潜心钻研、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更加注重通过激发博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来提高科研韧性,以期为博士生心理健康、学术创新和质量培养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压力 科研韧性 科研自我效能感 科研情绪耗竭 资源保存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抑或市场:培养目标定位对博士生学术志趣变化的影响——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3
作者 朱德玲 何沛芸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共8页
学术志趣作为当代博士生多元学术职业使命的内涵性力量,深受“学术”和“市场”两种不同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研究采用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注重学术能力培养,满足求真旨趣”的“学术导向”... 学术志趣作为当代博士生多元学术职业使命的内涵性力量,深受“学术”和“市场”两种不同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研究采用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注重学术能力培养,满足求真旨趣”的“学术导向”培养目标定位更能提高学术志趣,而“注重通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市场导向”培养目标定位则更有助于抑制学术志趣消退。聚类分组后发现,相比于其他类型培养目标,由“高学术”和“高市场”组合而成的“融合一体化型”培养目标更有利于维持或激发“以学术为志业”的志趣追求。此外,伴随高“市场化”培养目标的出现,仅导师支持对抑制学术志趣消退有积极效应;而组织支持只能在低“市场化”培养目标下对学术志趣变化产生影响。鉴于此,培养单位应遵循从“理论建构”到“实践体认”的培养逻辑,坚守“抱朴守真”的学术本位,注重“融入式”指导与训练,为激发博士生学术志趣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目标 学术志趣 博士生 学术导向 市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gration of Some Elements and Radionuclides across aGranite-Granite Contact Zone: A Natural Analoguefor Safe Disposal of High-Level Radwastes 被引量:4
4
作者 LUO Xingzhang MIN Maozhong +4 位作者 ZHANG Guanghui LI Xianguo YANG Zhe ZHAI Liying zhu de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18-428,共11页
Abstract Elements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in the contact zone of two granites with different ages would migrate from one to the oth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chemical contents and later water-rock interac... Abstract Elements and natural radionuclides in the contact zone of two granites with different ages would migrate from one to the oth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chemical contents and later water-rock interactions. This migration could serve as an analogue for the near-field process of radwastes in a high-level radwaste deep geological disposal reposi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evel radwaste safe disposal granitic contact zone natural analog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科搭配”的政策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浙、沪实践的思考
5
作者 朱德玲 《教育与考试》 2021年第2期52-58,共7页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科搭配”机制改革是高考科目制定的核心,其蕴含政策价值为浙沪科目制定指引了方向。论文以浙沪“选科搭配”整体情况和明显特征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考试的选拔功能、评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四个维度都...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科搭配”机制改革是高考科目制定的核心,其蕴含政策价值为浙沪科目制定指引了方向。论文以浙沪“选科搭配”整体情况和明显特征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考试的选拔功能、评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四个维度都存在不足,故以选考搭配方案为切入点,推出四种考试方案:“实行全国一盘棋的‘2+1’+1+大综合考试”“实行专业大类统一的‘选科搭配’要求”“实行选科限制上的不同科目自主赋权”以及“实行基础学科+选考科目专业分化决策”,以期为“选科搭配”政策效率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选考 搭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业兴趣为何消退——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
6
作者 朱德玲 郭仕豪 余秀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不仅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创新高地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然而,当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业兴趣存在严重的消退现象。已有研究主要将其归因为外部培养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个体认知与行动的...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不仅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创新高地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然而,当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业兴趣存在严重的消退现象。已有研究主要将其归因为外部培养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个体认知与行动的作用。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对16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拔尖学生专业兴趣经历期望落空期、功利承诺期、怠惰因循期以及专业逃离期四个阶段,在外在规范与内在诉求的冲突之中呈现出“渐进式”的消退特征。其中,基础学科专业价值祛魅、学术理性与现实的错位、创造性天赋不足以及高投入与低回报的冲突等多重消极评价,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业兴趣消退的直接成因;学习方向迷失、学习动机异化等消极个体认知,以及对发展前景的悲观预期、高学业挑战引发的自我否定、有效支持阙如导致的抵触情绪等消极环境认知,是其专业兴趣消退的间接因素。鉴于此,高校应建立“多阶段、长周期”的兴趣追踪与潜能研判机制,以生涯辅导和心理咨询增强拔尖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情感体验,科学设置个性化学习与指导服务路径,促使其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基础学科研究中,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业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与求知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学科 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兴趣 认知评价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占有”到“知识创造”:“强基计划”学生认知范式转变的过程与机制
7
作者 朱德玲 郭仕豪 余秀兰 《中国高教研究》 2025年第2期5-12,共8页
如何实现从“知识占有”到“知识创造”的认知范式转变,仍是一个亟待揭示的黑箱。通过对20名“强基计划”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的认知范式转变表现为从“强知识惯性”向“构建型创新”的转变。其中,认知冲突并非导致认知范式转变的... 如何实现从“知识占有”到“知识创造”的认知范式转变,仍是一个亟待揭示的黑箱。通过对20名“强基计划”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的认知范式转变表现为从“强知识惯性”向“构建型创新”的转变。其中,认知冲突并非导致认知范式转变的必然诱因,更为直接的驱动因素是高阶认知参与。受自我觉察和自我调节驱动,创新动机和元认知体验间接影响认知范式转变。此外,伴随反思性监控的循环,“强基计划”学生不断拓展新思路、实践新技能,实现了认知范式转变。鉴于此,高校可通过“场景式”培育模式等方式,激发“强基计划”学生对传统思维范式的颠覆精神,使其在突破性、革命性的科研创新实践中将真实世界与知识经验深度整合,最终实现转识成智、破旧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基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 认知范式 高阶思维 认知重构知识模型
原文传递
概念阐释、来源分析与边界厘定: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权力管窥 被引量:4
8
作者 段从宇 朱德玲 李增华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6-62,共7页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权力是二级学院在高等教育场域内,通过强制、支配、影响、权威、劝说等手段,有目的地对其组织成员实施影响的能力总和。以高等学校章程为代表的组织合约决定了二级学院的权力构成,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运行规则决定了二...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权力是二级学院在高等教育场域内,通过强制、支配、影响、权威、劝说等手段,有目的地对其组织成员实施影响的能力总和。以高等学校章程为代表的组织合约决定了二级学院的权力构成,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运行规则决定了二级学院的权力边界,与高等学校的稳定资源交换决定了二级学院权力时效,其在高等学校中所处的层级、拥有的异质资源要素分别决定了二级学院的权力大小和权力时限。二级学院并不具备高等学校内部所有类型的权力,其权力是一种以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为主的组织影响。任何二级学院所具有的权力均发端于高等学校的校级授权,属于国家层面合法、合规的高等学校权力延伸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 权力来源 权力边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