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refined dynamic model of high-speed maglev train-bridge coupled system for random vibration and running safety assessment
1
作者 MAO Jian-feng LI Dao-hang +3 位作者 YU Zhi-wu CAI Wen-feng GUO Wei zhang guang-w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532-2544,共13页
Running safety assessment and tracking irregularity parametric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high-speed maglev train-bridge system are of great concern,especially need perfect refinement models in which all properties can b... Running safety assessment and tracking irregularity parametric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high-speed maglev train-bridge system are of great concern,especially need perfect refinement models in which all properties can be well characterized based on various stochastic excitations.A three-dimensional refined spatial random vibration analysis model of high-speed maglev train-bridge coupled system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in which multi-source uncertainty excitation can b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and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PDEM)is adopted to reveal the system-specific uncertainty dynamic characteristic.The motion equation of the maglev vehicle model is composed of multi-rigid bodies with a total 210-degrees of freedom for each vehicle,and a refined electromagnetic force-air gap model is used to account for the interaction and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moving train and track beam bridges,which are directly establish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model is proven to be applicable by comparing with Monte Carlo simulation.By applying the proposed stochastic framework to the high maglev line,the random dynamic responses of maglev vehicles running on the bridges are studied for runn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Moreover,the effects of track irregularity wavelength range under different amplitude and running speeds on the coupled system 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ugmentation of train speed will move backward the sensitive wavelength interval,and track irregularity amplitude influences the response remarkably in the sensitive inter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lev train-bridge interaction electromagnetic force-air gap model stochastic dynamic analysis running safety assessment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瑜 张广文 +5 位作者 刘会佳 舒俊 侯炜寰 唐永强 宦怡 张劲松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LAMN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CT特征。15例行CT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4例中21例表现为右髂窝、盆腔或结肠旁沟囊性肿... 目的:探讨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AMN)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LAMN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CT特征。15例行CT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4例中21例表现为右髂窝、盆腔或结肠旁沟囊性肿块,3例呈右髂窝条状含气腔漂浮于液体中,其中2例形成腹盆腔巨大多房囊性病变。LAMN均表现为囊壁不均匀增厚且不光滑,病变长径/短径为1.60±0.56,囊壁厚度为(3.80±1.53) mm。囊性肿块CT值为(17.21±6.59) HU,高于膀胱内液体密度。9例边界局部欠清。7例囊壁连续性中断,9例见囊壁下薄层分隔影或囊壁"双边样"改变,19例囊壁钙化。10例腹盆腔积液,7例腹膜假黏液瘤(PMP)。囊壁轻度强化,周围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LAMN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肿瘤 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三元电极材料的热还原特性及有价组分分离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卫宁 逯启昌 +3 位作者 张光文 姜海迪 李金龙 何亚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2-1265,共14页
本文基于电极材料中有机组分的热还原特性研究了废弃三元电极材料中各有价成分的资源化回收。使用热重分析(TG)法研究了电极材料有机组分热解失重行为,采用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TG-GC-MS)定性分析了在有机组分各失重温度下的... 本文基于电极材料中有机组分的热还原特性研究了废弃三元电极材料中各有价成分的资源化回收。使用热重分析(TG)法研究了电极材料有机组分热解失重行为,采用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TG-GC-MS)定性分析了在有机组分各失重温度下的热解产物,进而明确了失重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负极材料中有机组分丁苯橡胶对正极材料热还原的可行性,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处理后正极材料的物相及价态变化;最后,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废弃三元锂离子电池电极片中有价成分全组分回收工艺。结果表明:正负电极材料有机组分的热解失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且失重原因主要为电解液挥发和黏结剂分解,但有机组分差异导致各阶段温度范围有所不同。热还原产物的XRD与XPS分析结果表明,去除黏结剂的正极材料在丁苯橡胶加入量超过18.5%后逐渐产生热还原效果,导致其结构破坏和元素价态降低。在前述实验基础上,开展正、负电极片混合热还原处理,产物经破碎筛分、磁选、水浸、碱浸、酸浸、分步沉淀等联合方法实现了有价组分的高效率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元电极材料 热还原 有机组分热解 有价组分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 ECh ERS/LC-MS/MS法测定食品中7种真菌毒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熊欣 刘青 +3 位作者 张广文 庞世琦 曾广丰 陈文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8-1013,共6页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 7种真菌毒素的QuEChERS前处理净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 建立了食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 7种真菌毒素的QuEChERS前处理净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甲酸-乙腈(10∶90)进行酸化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液经吸附净化剂(1. 2 g MgSO4+0. 25 g C18+0. 4 g PSA+0. 25 g Al-N)富集净化,过滤后采用LC-MS/MS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7种真菌毒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 999。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定量下限(LOQ)为0. 25~5. 0μg/kg,7种毒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 1%~7. 7%,平均回收率为71. 5%~119%。该方法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满足大批量食品中上述7种真菌毒素残留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生态模式探讨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艳红 周涛 +4 位作者 江维克 郭兰萍 张进强 张光文 潘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8年第10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以贵州省大方县的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为例,阐述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并从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特点分析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实地调研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详细了解并提炼总结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的关... 目的:以贵州省大方县的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为例,阐述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并从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特点分析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实地调研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详细了解并提炼总结天麻仿野生种植过程的关键技术点。结果: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解决许多贫困人口工作难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结论:通过在环境适宜区推广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可促进天麻创新生态种植技术、确保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林下仿野生 生态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还原辅助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效浸出 被引量:1
6
作者 韦能 李家皓 +3 位作者 陈王洋 张光文 谢卫宁 何亚群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6-62,共7页
为了提高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实现对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锂、镍、钴和锰浸出率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 为了提高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实现对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锂、镍、钴和锰浸出率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电化学浸出前后正极片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了有价金属的还原,正极材料浸出后,主要剩余具有多孔结构的黏结剂PVDF;在硫酸浓度0.8 mol/L、浸出时间60 min、温度50℃、电流密度30 mA/cm^(2)的条件下,锂、镍、钴和锰的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7.2%、95.68%、95.09%、9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还原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乌天麻中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24
7
作者 马风伟 李莹 +5 位作者 潘成 曹森 张光文 王瑞 杨兴成 邓青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7-51,90,共6页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天麻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对天麻多糖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法优化天麻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34∶1(mL/g)、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78 min,... 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天麻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对天麻多糖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法优化天麻多糖的提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34∶1(mL/g)、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78 min,在此提取条件下,天麻多糖的得率为31.14%。通过对贵州省大方县不同采收期(立冬、冬至、立春)乌天麻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乌天麻中多糖的得率差异显著,其中冬至采收的乌天麻中多糖得率最高,最高可达32.2%,但不同采收期乌天麻中的多糖得率均大于20%,表明在这一段时间内采收均能保证天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多糖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含量测定 采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叶酸对奶公牛消化率和血液代谢的影响
8
作者 腊邵凯 李昊 +5 位作者 张广文 王聪 郭刚 霍文婕 张静 刘强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9年第5期42-45,48,共5页
为揭示铜和叶酸对奶公牛消化率和血液代谢的影响,试验将12月龄、体重(401±2.9)kg的8头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为4组,采用2(4 mg/kg日粮干物质的叶酸或过瘤胃叶酸)×2(10 mg/kg日粮干物质的硫酸铜或过瘤胃硫酸铜)因子的4×4拉... 为揭示铜和叶酸对奶公牛消化率和血液代谢的影响,试验将12月龄、体重(401±2.9)kg的8头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为4组,采用2(4 mg/kg日粮干物质的叶酸或过瘤胃叶酸)×2(10 mg/kg日粮干物质的硫酸铜或过瘤胃硫酸铜)因子的4×4拉丁方设计。结果显示,过瘤胃叶酸提高了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P<0.05),但过瘤胃硫酸铜相反(P<0.05)。过瘤胃叶酸较叶酸降低了粪氮、尿氮和总排泄氮以及血清中甘油三酯、乙酰乙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浓度(P<0.05),增加了沉积氮和沉积氮/消化氮以及血清中葡萄糖、白蛋白、总蛋白质、游离脂肪酸和叶酸浓度(P<0.05)。过瘤胃硫酸铜较硫酸铜提高了粪氮和总排泄氮以及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浓度(P<0.05),降低了尿氮/总排泄氮以及血清中白蛋白、总蛋白质和总胆固醇浓度(P<0.05)。两者对白蛋白、总胆固醇和乙酰乙酸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过瘤胃叶酸和过瘤胃硫酸铜在蛋白质和脂质代谢中存在交互作用。过瘤胃叶酸的添加效果优于叶酸,而过瘤胃硫酸铜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能造成了铜的过量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瘤胃叶酸 过瘤胃硫酸铜 奶公牛 消化率 血液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瓦楞辊动力学仿真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伦新凯 张广文 侯智慧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33-237,共5页
目的根据瓦楞辊的啮合特性和工作环境,分析有无瓦楞纸及不同转速对瓦楞辊工作时中心距变化的影响,为提高瓦楞辊机构转动的平稳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运用三维建模软件CREO建立上、下瓦楞辊和瓦楞纸的三维模型,然后运用动力学分析软件... 目的根据瓦楞辊的啮合特性和工作环境,分析有无瓦楞纸及不同转速对瓦楞辊工作时中心距变化的影响,为提高瓦楞辊机构转动的平稳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运用三维建模软件CREO建立上、下瓦楞辊和瓦楞纸的三维模型,然后运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瓦楞辊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从仿真结果中得出了无瓦楞纸、有瓦楞纸和转速不同的情况下瓦楞辊中心距变化曲线,并将得出的曲线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无瓦楞纸时上、下瓦楞辊的中心距变化量在0.45 mm之内,有瓦楞纸时上下瓦楞辊的中心距变化量在0.045 mm之内。结论瓦楞纸的存在能够减小瓦楞辊中心距的变化量,使瓦楞辊机构的转动相对于空转时的转动更平稳,瓦楞纸的存在有利于减小瓦楞辊的振动及磨损;转速对瓦楞辊中心距的变化影响较小,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转速来提高瓦楞纸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辊 运动过程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微子探测进展
10
作者 张广文 袁海娣 +1 位作者 黄坤 程小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第12期233-235,共3页
中微子由于其极难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异常苛刻的探测要求,使得关于它的研究受到了学者持久的关注。本文整理了关于中微子探测的近期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上的探讨。
关键词 中微子 探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air-leakage law of goal in condition of ascending mining for top-coal caving
11
作者 MA Li WEN Hu +3 位作者 XIAO Yang WANG Qiu-hong WANG Zhen-ping zhang guang-wen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9年第1期81-84,共4页
Using the Jisan Coalmine's top-coal caving for the 3down coal seam with ascending mining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the air-leak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af wasanalyzed. Through data fitting of the in situ obse... Using the Jisan Coalmine's top-coal caving for the 3down coal seam with ascending mining as the project background, the air-leak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af wasanalyzed. Through data fitting of the in situ observation, the models of gas seepage, diffusion and air-leakage in the goaf were established in ascending mining. The ComputationFluid Dynamics software Fluent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air-leakage law of the goaf. The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use of the technology of ventilation and fire prevention in the working face of an ascending mining, which ensures thesafety in production in the working face of the top-coal caving for 3_down coal seam in theJisan Coal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coal caving ascending mining GOAF air-leakage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坐便器虹吸流道的优化设计
12
作者 熊新林 张广文 侯智慧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0年第2期52-54,共3页
以优化虹吸坐便器的排污效果为目标,对坐便器冲洗过程的流态分布、流体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虹吸坐便器的三维模型,采用紊流模型SST k-o及VOF法对坐便器内部三维紊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揭示了坐便器内流场的三维流动... 以优化虹吸坐便器的排污效果为目标,对坐便器冲洗过程的流态分布、流体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虹吸坐便器的三维模型,采用紊流模型SST k-o及VOF法对坐便器内部三维紊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揭示了坐便器内流场的三维流动状态,得到了坐便器虹吸流道内部流动规律以及虹吸流道形状对流速分布、压强分布和虹吸性能的影响。以仿真结果为依据,对虹吸坐便器流道进行优化,得到了更好的虹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吸坐便器 紊流场分析 CFD SST k-o V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瓦楞辊的结构优化
13
作者 侯智慧 张广文 伦新凯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1年第1期47-49,共3页
通过SolidWorks对瓦楞辊三维建模,应用ANSYS对瓦楞辊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瓦楞辊变形最大的位置。通过对瓦楞辊变形最大处分析,对瓦楞辊相应位置进行结构优化,使得瓦楞辊最大变形减小。此外,还对瓦楞辊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瓦楞辊的固... 通过SolidWorks对瓦楞辊三维建模,应用ANSYS对瓦楞辊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瓦楞辊变形最大的位置。通过对瓦楞辊变形最大处分析,对瓦楞辊相应位置进行结构优化,使得瓦楞辊最大变形减小。此外,还对瓦楞辊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瓦楞辊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辊 结构优化 模态分析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dWorks与ANSYS瓦楞辊流固耦合分析研究
14
作者 侯智慧 张广文 伦新凯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0年第6期54-56,共3页
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和热力学理论,使用SolidWorks建立瓦楞辊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SolidWorks与ANSYS进行连接,建立瓦楞辊的三维模型;基于有限元理论对瓦楞辊模型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瓦楞辊的温度和热变形,确定了热... 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和热力学理论,使用SolidWorks建立瓦楞辊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SolidWorks与ANSYS进行连接,建立瓦楞辊的三维模型;基于有限元理论对瓦楞辊模型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瓦楞辊的温度和热变形,确定了热应力和变形的集中部位。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表明,该流固耦合分析可为后续的瓦楞辊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辊 耦合分析 SOLIDWORKS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高红 胡大志 +8 位作者 马堆芳 张俊涛 王东武 张广文 阿诚 王亮 马晨迪 戴强 王义弘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4,共12页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最小代价路径原理 廊道
原文传递
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进强 周涛 +7 位作者 江维克 郭兰萍 张光文 文玉朝 刘鹏 王晓 潘成 肖承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36-2041,共6页
天麻作为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在人工栽培中尚未摆脱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林-麻"配套种植、"麻-菌"轮作、"林-麻-菌"立体种植、"因... 天麻作为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在人工栽培中尚未摆脱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林-麻"配套种植、"麻-菌"轮作、"林-麻-菌"立体种植、"因材施种"的菌材分类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阐明了这些模式在天麻生产种所解决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不足;最后,在现存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天麻生态种植体系,该种植体系强调:①在种植天麻前规划后续林,采用速生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的方法,以速生林作为菌材的主要来源,并在经济林下种植天麻;②将菌材分级分类利用,叶片用于培养天麻萌发菌,小树枝用于培养原球茎及米麻,大树枝用于培养种麻,树干用于栽培商品麻;③循环利用天麻旧菌材,将旧菌材用于生产菌种或栽培栽培冬荪、竹荪、猪苓等食药用菌。该方案解决了菌材的来源、菌材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问题,丰富了产业结构,用有限的时间及土地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无论是对于扶贫攻坚还是改善生态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菌材 生态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天麻-冬荪轮种模式的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进强 周涛 +7 位作者 郭兰萍 江维克 王晓 张光文 潘成 刘鹏 曹永直 肖承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7-462,共6页
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异养型药用植物,在栽培天麻的过程中,受连作障碍等因素的影响,种过天麻的菌材及土地常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该文结合天麻、冬荪的种植特点和前人在生态农业相关研究的经验,分析了天麻、冬荪的生态适应性特征,... 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异养型药用植物,在栽培天麻的过程中,受连作障碍等因素的影响,种过天麻的菌材及土地常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该文结合天麻、冬荪的种植特点和前人在生态农业相关研究的经验,分析了天麻、冬荪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归纳了天麻-冬荪轮种的技术要点;持续对天麻-冬荪轮种模式的推广面积、菌材消耗量、市场销售情况等问题进行跟踪调查,从菌材利用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附加值、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成本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天麻-冬荪轮种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并根据天麻和冬荪的生态习性、收种时令、消耗菌材成分的差异性、微生物生态等方面阐明天麻-冬荪轮种的技术原理。天麻-冬荪的轮种既实现了药材和食用菌的双产,减少旧菌材的资源浪费,也使能量从营养供给型真菌向食药用型真菌的转换,保障了天麻种植过程中的生态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冬荪 菌材 生态循环利用
原文传递
天麻-冬荪轮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娇 欧小宏 +8 位作者 江维克 袁青松 王艳红 杨杰 刘大会 王晓 张光文 潘成 周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3-471,共9页
天麻-冬荪轮种模式是贵州产区采用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但是天麻-冬荪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采集未种植天麻土壤为对照(CK),分别采集天麻块茎际土壤(GE)、蜜环菌菌索区际土壤(AGE)、天麻-冬荪轮作后的... 天麻-冬荪轮种模式是贵州产区采用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但是天麻-冬荪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采集未种植天麻土壤为对照(CK),分别采集天麻块茎际土壤(GE)、蜜环菌菌索区际土壤(AGE)、天麻-冬荪轮作后的白鬼笔Phallus impudicus菌丝区际土壤(PI),采用ITS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OTU聚类和主成分(PCA)分析发现,AGE和GE土壤微生物聚为一类,PI和CK土壤微生物聚为一类;与CK相比,AGE和GE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显著增加;而与AGE和GE相比,PI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降低。物种注释表明,与CK相比,AGE和GE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丰度明显减少,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明显增加;与AGE和GE相比,PI则与之相反,PI与CK土壤微生物丰富度较为相似。此外,蜜环菌与冬荪菌共培养表明冬荪菌可以明显抑制蜜环菌的生长。由此推测,冬荪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表现为通过抑制蜜环菌的生长,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冬荪 蜜环菌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蜜环菌和冬荪菌侵染与降解菌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杰 张进强 +8 位作者 周涛 郭兰萍 徐娇 袁青松 江维克 王晓 张光文 潘成 刘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2-477,共6页
天麻菌材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实践证明种植过天麻的旧菌材用于种植冬荪可取得较好的效益,但其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对天麻旧菌材及冬荪旧菌材的形态学解剖,比较蜜环菌和冬荪菌对菌材侵染能力的差异;采用硝酸-95%乙醇法、硫酸法、四... 天麻菌材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实践证明种植过天麻的旧菌材用于种植冬荪可取得较好的效益,但其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对天麻旧菌材及冬荪旧菌材的形态学解剖,比较蜜环菌和冬荪菌对菌材侵染能力的差异;采用硝酸-95%乙醇法、硫酸法、四溴化法分别测定蜜环菌、冬荪菌对菌材中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消耗量,比较两者在菌材成分消耗上的差异,以探讨蜜环菌、冬荪菌循环利用菌材的机制,为天麻旧菌材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蜜环菌对菌材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入侵能力较强,而对维管形成层以内的部分入侵能力较弱;冬荪菌对2部分组织的侵染能力都较强;在菌材维管形成层以外的部分,蜜环菌对木质素及纤维素消耗量较大,冬荪菌对半纤维素消耗量较大;在菌材维管形成层以内的部分,蜜环菌对纤维素消耗量较大,冬荪菌对半纤维素消耗量较大。上述结果提示,蜜环菌和冬荪菌通过差异性地利用菌材中的不同成分来吸收碳源,以实现冬荪菌对天麻旧菌材的循环利用,蜜环菌以利用木质素、纤维素为主的碳源,冬荪菌则以利用半纤维素为主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冬荪菌 纤维素 木质素 半纤维素
原文传递
乌天麻的病害调查及其鉴定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进强 唐鑫 +8 位作者 肖承鸿 徐娇 袁青松 王晓 刘大会 张光文 刘福明 江维克 周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8-484,共7页
真菌性病害是限制乌天麻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乌天麻真菌性病害防治是当前天麻生产上极为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通过调查统计贵州大方以及云南小草坝主要乌天麻种植基地的乌天麻绝收率、烂窖率及乌天麻病害发生率,对我国当前的乌天... 真菌性病害是限制乌天麻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乌天麻真菌性病害防治是当前天麻生产上极为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通过调查统计贵州大方以及云南小草坝主要乌天麻种植基地的乌天麻绝收率、烂窖率及乌天麻病害发生率,对我国当前的乌天麻病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调研,结果发现乌天麻病害部位主要是从麻体顶芽、箭麻与母麻连接处开始侵染,造成乌天麻病害发生率达到6%~17%,产量下降率达10%~30%;从18个较典型的病害乌天麻样本中分离出23株优势真菌,通过对这23株优势真菌进行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的观察以及遗传特征鉴定,最终鉴定将其确定为13个种,分属于5个门,7个属。其中真菌分离频率最高的是木霉属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土赤壳属的Ilyonectria sp.及I.destructans,分离频率分别达到22.22%,16.67%,16.67%。该研究首次从病害天麻中分离出土赤壳属的Ilyonectria sp.及I.destructans,可能是导致天麻土传病害的主要病原菌,而哈茨木霉T.harzianum作为天麻生防菌来防治病害具有一定潜能,可为乌天麻真菌性病害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天麻 染菌病害 病原真菌 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