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桥水库4种经济鱼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志华 张达娟 +2 位作者 李泽利 卞少伟 张树林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2-98,共7页
为全面了解于桥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营养成分特征,对4种鱼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及脂肪酸组... 为全面了解于桥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营养成分特征,对4种鱼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鲢鱼粗蛋白含量最高(16.13%),鲫鱼含量最低(15.00%);鲢鱼粗脂肪含量最高(1.60%),鲫鱼含量最低(0.70%)。4种鱼富含矿物质K、Na、Ca、Mg、P及Fe、Zn、Se,为优质的高钾低钠膳食来源。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占氨基酸总量的37.54%以上,鲜味氨基酸占40.51%~41.04%,谷氨酸含量均为最高。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肌肉中分别检出11、10、16和15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差异较小。4种鱼蛋白质含量较高,富含16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鲤鱼 鲫鱼 鲢鱼 鳙鱼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和部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贾滢暄 张树林 +2 位作者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 为探究磷饥饿及磷恢复对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藻胆蛋白和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进行磷饥饿处理7 d后再进行磷恢复,检测磷恢复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磷饥饿处理7 d后,藻细胞密度为2.54×10^(7)cell·mL^(-1),显著低于对照组(3.11×10^(7)cell·m L^(-1))。磷恢复144 h后,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为4.05×10^(7)cell·mL^(-1),仍显著低于对照组(4.32×10^(7)cell·mL^(-1));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PC、APC、PE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在144 h时分别达到5.96、1.44μg·mL^(-1)和0.031、0.02、0.065 mg·L^(-1);MDA、H_(2)O_(2)含量和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48 h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6.2%、47.7%、51.1%。由此表明,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含量虽呈升高趋势,但难以恢复到对照水平;MDA、H_(2)O_(2)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也说明,从磷饥饿到磷恢复后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受到氧化损伤,并对细胞膜系统产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恢复 磷饥饿 铜绿微囊藻 光合色素 藻胆蛋白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里酸(FA)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汪艳昭 张静静 +2 位作者 张达娟 戴伟 毕相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8,共8页
为研究自然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选择DOM的主要光敏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光敏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FA(2.5、5.0、7.5、10.0 mg/L)溶液中MC-LR的光降解规律和光降解产物... 为研究自然水环境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光降解作用,选择DOM的主要光敏活性组分富里酸(FA)作为光敏剂,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比了不同质量浓度FA(2.5、5.0、7.5、10.0 mg/L)溶液中MC-LR的光降解规律和光降解产物,并探究了不同pH、光照度对FA光降解MC-LR的影响。结果表明:MC-LR能在去离子水中发生直接光降解反应,不同质量浓度的FA对MC-LR的光降解均有促进作用,其中,7.5 mg/L 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最强,180 min时降解率达52.65%;FA对MC-LR的光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光降解产物与在去离子水中直接光降解的产物相同;不同pH和光照度下,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依次为pH 6>pH 7>pH 8>pH 9,39.8μmol/(s·m^(2))>56.9μmol/(s·m^(2))>22.8μmol/(s·m^(2))。研究表明,pH和光照度均会影响FA对MC-LR的光降解作用,其中,pH为6、光照度为39.8μmol/(s·m^(2))时,FA对MC-LR光降解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里酸 微囊藻毒素 光降解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胰脂肪酶在麸皮上的固定化及催化活性
4
作者 陈璐 丛方地 +3 位作者 马丽亚 王英超 张达娟 冯自燃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5-78,84,共5页
为提高猪胰脂肪酶的催化作用,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在柱形玻璃瓶中,在37℃、160 r/min条件下,将固定在小麦麸皮上,将其用于在37℃、160 r/min条件下,催化正己醇与乙酸乙烯酯发生非水转酯反应及花生油水解反应。结果发现,当麸皮与酶的质... 为提高猪胰脂肪酶的催化作用,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在柱形玻璃瓶中,在37℃、160 r/min条件下,将固定在小麦麸皮上,将其用于在37℃、160 r/min条件下,催化正己醇与乙酸乙烯酯发生非水转酯反应及花生油水解反应。结果发现,当麸皮与酶的质量比为20∶10(mg∶mg)时,固定化酶的非水催化活性最高,相对于10mg的酶粉,活性提高10倍以上。在循环催化转酯反应过程中,在第5次使用之后,固定化酶催化底物反应的转化率降低不足0.2%,显示固定化酶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在催化花生油水解的过程中,固定化酶水解花生油的能力相当于酶粉的4.7倍,显示其有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潜力,以辅助动物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催化作用 活性 固定化 麸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2年夏季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水环境关系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卞少伟 张达娟 +3 位作者 李泽利 李曌 丁页 高锴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7-169,共13页
【目的】为研究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7—2022年夏季在于桥水库设置5个采样点位开展底栖动物和水质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等。【结果】... 【目的】为研究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7—2022年夏季在于桥水库设置5个采样点位开展底栖动物和水质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等。【结果】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32种属,其中节肢动物14种属、环节动物9种属、软体动物9种属。优势种主要包括摇蚊属(Chironomus sp.)、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等。2017—2022年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在5.6~304.0个/m^(2)和0.04~22.00 g/m^(2)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BI指数和BMWP指数年均变化范围分别在0.16~2.86、5.64~9.11和2~44之间。2017—2020年夏季水质营养状况(WLI)年均变化在52~66之间,生物指数和水质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均显示于桥水库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污染和稳定性的破坏。【结论】CCA分析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电导率、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水环境 水生态 影响因素 于桥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脂素(PHI)对微囊藻毒素(MCs)所诱发大鳞副泥鳅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阮威霖 毕相东 +5 位作者 董少杰 尤宏争 张达娟 秦庚华 张春欣 戴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0-986,共7页
为探究连翘脂素(phillygenin,PHI)对亚慢性毒性浓度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诱发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对体质量为(100.13±5.23)g的泥鳅腹腔注射剂量为17μg/kg(体质量,下同)MCs 1 d后,... 为探究连翘脂素(phillygenin,PHI)对亚慢性毒性浓度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诱发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对体质量为(100.13±5.23)g的泥鳅腹腔注射剂量为17μg/kg(体质量,下同)MCs 1 d后,分别连续注射3 d不同剂量的PHI(累计剂量0.3、0.6、1.2、2.4 mg/kg),第6天时取泥鳅肝脏样品,比较肝脏组织病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氧化损伤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表明:MCs可诱导泥鳅肝脏组织发生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MCs组泥鳅ALT活性、MDA含量及IL-1β和TNF-α两种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3种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MCs组相比,注射PHI能减轻MCs诱发的泥鳅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显著降低肝脏中ALT活性、MDA含量及IL-1β和TNF-α两种炎性因子水平(P<0.05),显著提高肝脏中SOD、GSH-PX和GR活性(除0.3 mg/kg PHI剂量组外)(P<0.05)。研究表明,PHI能够减轻MCs引起的泥鳅肝脏组织病理与生理功能损伤、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对MCs所致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脂素 微囊藻毒素 大鳞副泥鳅 肝脏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效果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达娟 张树林 +3 位作者 戴伟 孔欣 王泽斌 毕相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利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法,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硝化功能和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5株细菌分... 利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法,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硝化功能和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5株细菌分别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嗜胺甲基杆菌、放射根瘤菌、施氏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对其净化效果进行验证可知,门多萨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超过85%,分别为88.83%和91.73%;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5.08%和97.39%;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0.49%和91.22%。以上两种菌株有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去除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细菌 分离纯化 革兰氏染色 16S rDNA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底拖网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迎 张达娟 +1 位作者 张树林 姚冬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7-278,共12页
为研究天津近岸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9年4月和6—11月利用底拖网在天津近岸海域进行了每月1航次的调查,并分析了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9年... 为研究天津近岸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9年4月和6—11月利用底拖网在天津近岸海域进行了每月1航次的调查,并分析了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9年监测到无脊椎动物34种,其中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最多(各16种),其余为棘皮动物(1种)和螠虫动物(1种);2019年无脊椎动物优势种为4种,分别为凸壳肌蛤(Arcuatula senhousi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2019年无脊椎动物平均丰度为1267.9个·h^(-1),平均生物量为9.58 kg·h^(-1),且无脊椎动物丰度、生物量在月份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站位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是影响无脊椎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天津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状况提供系统性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广义加性模型 天津近海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微型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 被引量:6
9
作者 卫鹏 毕相东 +3 位作者 戴伟 张达娟 李宛津 董少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于2018年6—9月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养殖池塘进行定点采样,分别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池塘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粒径为0.2~3.0μm)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为5.25~9.79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为0.62~2.03μg/L,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为9.8%~17.2%,显著低于微型浮游植物(82.8%~90.2%)(P<0.05);养殖池塘微型浮游植物共有4门(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24属,其中蓝藻门占绝对优势,6—9月,其含量逐月减少;以传统分类学界定为前提,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只发现1种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其6、7月相对丰度明显高于8、9月;除聚球藻外,粒径0.2~3.0μm的浮游植物中同时发现其他6属超微原核浮游植物;超微真核浮游植物分别隶属于4门(淡色藻门Ochrophyta、双鞭毛虫门Dinoflagellata、隐藻门Cryptophyta和绿藻门)7纲,其中绿藻纲Chlorophyceae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与超微型浮游植物相比,非贫营养化养殖池塘更适合于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植物 超微型浮游植物 养殖池塘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s of CO_2-driven seawater acidification on survival,egg production rate and hatching success of four marine copepods 被引量:4
10
作者 zhang dajuan LI Shaojing +1 位作者 WANG Guizhong GUO Dongh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86-94,共9页
Ecolog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eawater containing elevated par- 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 CO2 800 × 10 -6 , 2 000 × 10 -6 , 5 000 × 10 -6 and 10 000 × 10... Ecolog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eawater containing elevated par- 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 CO2 800 × 10 -6 , 2 000 × 10 -6 , 5 000 × 10 -6 and 10 000 × 10 -6 ) on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female Acartia pacifica, Acartia spinicauda, Calanus sinicus and Centropages tenuiremis, which are the dominant copepods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p CO2 on the survival rates of copepods were species-specific. C. sinicus, which was a macro-copepod, had a higher survival rate (62.01%–71.96%) than the other three species (5.00%–26.67%) during the eight day exposure. The egg production rates of C. sinicus, A. spinicauda and C. tenuiremis wer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the increased p CO2 and the exposure time dur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gg hatching success of A. spinicauda and C. tenuiremis in the p CO2 2 000 × 10 -6 and 10 000 × 10 -6 groups, and, in addition, the exposure time had noticeably impacts on these rates too.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s of copepods were sensitive to elevated p CO2 , and that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copepod species to acidified seawater was different. Furthermor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seawater acidifi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r other pollutant stresses on organism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driven acidification copepod SURVIVAL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水质生态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鑫鑫 杜辉 +2 位作者 陈璇 张达娟 张树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为大黄堡湿地池塘水环境保护、修复及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09-15至2021-10-15和2022-05-15至2022-08-30在缓冲区池塘,采... 【目的】为了解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为大黄堡湿地池塘水环境保护、修复及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09-15至2021-10-15和2022-05-15至2022-08-30在缓冲区池塘,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鉴定浮游植物种类、测定水质理化指标,分析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116种(属),主要以绿藻门为主,占其总数的39.70%;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2.63×108ind./L,以蓝藻门为主,占总丰度的76.83%;常见优势种为颤藻(Oscillatoria sp.)、席藻(Phormidium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蹄形藻(Krichneriella sp.)等;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72、0.36、1.39,湿地池塘水体处于中污染水平。浮游植物优势种丰度变化与水体pH、氧化还原电位、总氮和悬浮物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水质总体为Ⅴ类水,浮游植物以蓝藻门种类为主,总体呈极富营养水平,应及时控制该池塘氮、磷等化合物的污染,达到对蓝藻的防治,避免水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池塘 水质 浮游植物 水生态环境监测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氧化损伤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兰英 张达娟 +2 位作者 张树林 毕相东 戴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1022,共6页
在水温(22±1)℃、pH 8.0~8.5、溶解氧7~8 mg/L下,对体质量(16.0±1.0)g凡纳滨对虾注射浓度为3.52×10^(-4)mmol/kg的微囊藻毒素20μL。分别于注射后0、2、4、8、16、24、48、72 h测定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并取肝胰腺组织,检... 在水温(22±1)℃、pH 8.0~8.5、溶解氧7~8 mg/L下,对体质量(16.0±1.0)g凡纳滨对虾注射浓度为3.52×10^(-4)mmol/kg的微囊藻毒素20μL。分别于注射后0、2、4、8、16、24、48、72 h测定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并取肝胰腺组织,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研究微囊藻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相关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微囊藻毒素后,凡纳滨对虾72 h死亡率为13.33%;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8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于72 h达到最大值(4.02±0.02)nmol/mg(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72 h内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分别在2、4、8 h达到最高,随后活性逐渐降低,16 h后逐渐低于对照组,且活性均于72 h达到最低值。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导致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质过氧化反应逐渐增强并抑制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相关酶活性,造成氧化应激,72 h内便会造成肝胰腺严重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微囊藻毒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池塘微藻群落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冬梅 张达娟 +1 位作者 张树林 张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1-588,共8页
为探究接种普通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两口条件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理化因子、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鉴定出微藻共5门3... 为探究接种普通小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两口条件一致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理化因子、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鉴定出微藻共5门36属(种),接种小球藻的试验组鉴定出微藻5门38属(种),两池绿藻门种类数均超过总种类的60%,试验组较对照组蓝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下降76.32%、绿藻门生物平均密度比例上升70.32%;结合群落结构分析发现,试验组微藻群落结构变化稳定、连续性更好,且铜绿微囊藻的贡献率显著下降,普通小球藻贡献率显著上升。对试验组微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冗余分析发现,水温、pH、溶解氧质量浓度对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1),其余两种环境因子对密度变化影响较差,试验组较对照组亚硝态氮和氨氮平均质量浓度在时空尺度内分别下降了47.27%、44.26%。建议接种频率为1次/10d,接种时间为8:00,此条件下接种普通小球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凡纳滨对虾 水质理化指标 微藻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冬梅 张树林 +1 位作者 张达娟 张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6-453,共8页
为研究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设定藻的初始密度为2×106 cells/mL,以6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为唯一氮源,分析在实验室模拟自然水体不同氨... 为研究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设定藻的初始密度为2×106 cells/mL,以6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为唯一氮源,分析在实验室模拟自然水体不同氨基酸浓度(12、25、50、75、100μmol/L)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ETR)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氮对照组的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著低于各氨基酸试验组(P<0.05);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升高,6种氨基酸均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提高,且多种氨基酸在浓度为100μmol/L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除谷氨酸试验组各项指标波动明显外,其余各氨基酸试验组的藻细胞数量、叶绿素a含量及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结果基本符合藻细胞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的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提高均表现出有利特征,且氨基酸的作用程度依次为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自然水体中氨基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机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氨基酸 细胞密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快速降解双酚A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鑫鑫 李鑫 +6 位作者 张树林 丛方地 李涛 张达娟 李玉颖 梁恩瑞 胡静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7,共5页
通过构建双水相萃取体系,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萃取过氧化物酶,再经透析、冻干得马铃薯过氧化物酶固体酶粉,用于催化H2O2快速降解双酚A(BPA)。结果表明,在室温,pH为6,200 U/mL马铃薯过氧化物酶催化1.0 mmol/L H2O2氧化初始浓度为0.8 m... 通过构建双水相萃取体系,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萃取过氧化物酶,再经透析、冻干得马铃薯过氧化物酶固体酶粉,用于催化H2O2快速降解双酚A(BPA)。结果表明,在室温,pH为6,200 U/mL马铃薯过氧化物酶催化1.0 mmol/L H2O2氧化初始浓度为0.8 mmol/L BPA的条件下,反应10 min后,BPA的降解率可达99%以上,对于修复水体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过氧化物酶 双酚A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铁离子对中肋骨条藻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达娟 毕相东 +2 位作者 张树林 戴伟 王雪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铁离子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在模拟海水酸化(CO_(2)含量0.08%)基础上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Fe(Ⅲ)(1.5、2.0、3.0、4.0μg/L)来培养中肋骨条藻,并测定其光合系统Ⅱ(PSⅡ)的叶...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铁离子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在模拟海水酸化(CO_(2)含量0.08%)基础上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Fe(Ⅲ)(1.5、2.0、3.0、4.0μg/L)来培养中肋骨条藻,并测定其光合系统Ⅱ(PSⅡ)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当CO_(2)含量为0.038%、Fe(Ⅲ)质量浓度为1.5、2.0μg/L时,或者CO_(2)含量为0.08%、Fe(Ⅲ)质量浓度为3.0、4.0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P<0.05),且这两种情况下的细胞密度持平;CO_(2)含量、Fe(Ⅲ)浓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中肋骨条藻PSⅡ的F_(v)/F_(m)、ΦPSⅡ、Yield和rETR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当Fe(Ⅲ)质量浓度为1.5、2.0μg/L时,0.08%CO_(2)含量组中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著低于0.038%CO_(2)组(P<0.05),Fe(Ⅲ)质量浓度分别为3.0、4.0μg/L时,这两个CO_(2)组间的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海水酸化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当CO_(2)含量升高至0.08%时,该藻需要较高Fe(Ⅲ)浓度才能保持与当前CO_(2)(0.038%)下相当的生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肋骨条藻 海水酸化 铁离子 光合系统Ⅱ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滢暄 黄兰英 +2 位作者 张志华 张达娟 张树林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7,共8页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毒性作用机理,通过血窦注射法,检测注射MC-LR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毒素含量,肝胰腺免疫酶活力、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情况... 为探究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毒性作用机理,通过血窦注射法,检测注射MC-LR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毒素含量,肝胰腺免疫酶活力、细胞凋亡与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注射MC-LR后,肝胰腺与肌肉中毒素含量均在1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12±0.45)、(5.00±0.19)μg·kg^(-1),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时间点(P<0.01);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活力分别在8、24和8 h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3.8%、27.3%和124%,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上升(P<0.05),S、G2期细胞所占比例下降;CYC、AIF、Caspase-3和p53基因均呈先升后降趋势,CYC和p53相对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AIF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在48 h达到最高。研究结果表明,MC-LR进入对虾体内后,可快速转运到肝胰腺并影响其主要免疫酶活力,引发应激反应,进而引起细胞凋亡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抑制细胞增殖。研究为探明MC-LR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虾健康养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凡纳滨对虾 免疫酶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迎 张树林 +1 位作者 张达娟 姚冬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2,共12页
2018、2019年的4—11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逐月调查,分析天津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变化,以及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2018年监测到鱼卵10种,隶属4目9科,仔稚鱼9种,隶属5目8... 2018、2019年的4—11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逐月调查,分析天津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变化,以及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2018年监测到鱼卵10种,隶属4目9科,仔稚鱼9种,隶属5目8科;2019年监测到鱼卵9种,隶属4目8科,仔稚鱼8种,隶属5目7科。2018、2019年鱼卵优势种均为3种,共有优势种为鲱科鱼种;2018、2019年仔稚鱼优势种分别为3种、2种,共有优势种为赤鼻棱鳀、有明银鱼。2018年鱼卵、仔稚鱼总平均丰度分别为0.418粒/m^(3)、0.205尾/m^(3);2019年鱼卵、仔稚鱼总平均丰度分别为0.961粒/m^(3)、0.240尾/m^(3)。鱼卵丰度在年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仔稚鱼丰度在年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季节和空间变动影响较大,基于广义加性模型分析,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pH是鱼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1)。调查结果将为天津近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提供系统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群落结构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改良牟氏角毛藻培养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琦 张树林 +2 位作者 张达娟 贾滢暄 王泽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5-233,共9页
为优化牟氏角毛藻的培养基配方,提高牟氏角毛藻生长速度及细胞密度,采用响应面法筛选f/2培养基中的NaNO_(3)、NaH_(2)PO_(4)·H2O、Na_(2)SiO_(3)和C6H8FeNO7质量浓度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牟氏角毛藻相对适宜... 为优化牟氏角毛藻的培养基配方,提高牟氏角毛藻生长速度及细胞密度,采用响应面法筛选f/2培养基中的NaNO_(3)、NaH_(2)PO_(4)·H2O、Na_(2)SiO_(3)和C6H8FeNO7质量浓度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单因素试验筛选出牟氏角毛藻相对适宜的营养盐质量浓度范围为:NaNO_(3)10~30 mg·L^(-1),NaH_(2)PO_(4)·H2O 1.0~3.0 mg·L^(-1),Na_(2)SiO_(3)20~80 mg·L^(-1),C6H8FeNO70.1~0.5 mg·L^(-1);通过响应面优化,4种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强弱依次为NaNO_(3)>Na_(2)SiO_(3)>NaH_(2)PO_(4)·H2O>C6H8FeNO7,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NaNO_(3)21.8 mg·L^(-1)、NaH_(2)PO_(4)·H2O 2.93 mg·L^(-1)、Na_(2)SiO_(3)54.2 mg·L^(-1)、C6H8FeNO70.158 mg·L^(-1)。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培养该藻,密度提高27.95%,显著高于f/2培养基组的细胞密度(P<0.05),第4天后试验组牟氏角毛藻光合系统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该方法筛选得出的营养盐质量浓度可以显著提高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及细胞密度,结果为牟氏角毛藻的高密度培养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 响应面法 营养盐 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小球藻去除氮磷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其鹏 张达娟 +3 位作者 黄莺 王泽斌 张树林 张志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5,共4页
使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作为载体、以氯化钙(CaCl_(2))和硼酸(H_(3)BO_(3))为交联剂,制作固定化小球藻,在筛选最佳制备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固定化小球藻对人工废水和养殖用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SA和CaCl_(2)质量分数均为2%,... 使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作为载体、以氯化钙(CaCl_(2))和硼酸(H_(3)BO_(3))为交联剂,制作固定化小球藻,在筛选最佳制备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固定化小球藻对人工废水和养殖用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SA和CaCl_(2)质量分数均为2%,PVA和H_(3)BO_(3)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3%,交联时间为12 h时制备的固定化小球藻最佳。PVA质量分数为1%时固定化小球藻去除人工废水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总磷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0.92%、77.04%、79.06%和83.38%。在草金鱼循环水实验中应用,固定化小球藻去除氮磷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小球藻 无机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