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地壳填图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10 位作者 魏春景 焦守涛 周李岗 黄广宇 陈万峰 汤军 刘睿 原杰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3-1688,共16页
一个地区某个时段的下地壳是什么情况,很难了解清楚,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手段。最近对花岗岩起源的研究表明,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与熔融残留相处于平衡,因此,可以根据地表花岗岩的特征反演下地壳变质岩的特征。变... 一个地区某个时段的下地壳是什么情况,很难了解清楚,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手段。最近对花岗岩起源的研究表明,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与熔融残留相处于平衡,因此,可以根据地表花岗岩的特征反演下地壳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研究的进展表明,可以根据不同温压条件构建不同组成变质岩的视剖面图,据此推测发生部分熔融时形成的熔体性质。这2个方面结合起来,即构成下地壳填图的理论基础,据此了解下地壳底部的情况,下地壳填图方法也由此而来。本文探讨了下地壳填图的方法,讨论目前下地壳地质图可能表达的图面内容,并着重讨论花岗岩可以给出的下地壳信息,提出对待争论问题的处理原则;讨论在没有花岗岩出露的情况下如何填图的问题,以及沉积、地层、古生物、矿产、构造等可能提供的下地壳信息,重点推荐镜质组反射率方法。此外,基于下地壳填图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以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作为实例,探讨了下地壳填图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地质图 填图方法 花岗岩 镜质组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艳斌 翟明国 +1 位作者 周艳艳 周李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5,共18页
大陆下地壳是连接岩石圈地幔和上地壳的“纽带”,是地壳与地幔交换最活跃的部位。上地幔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及下地壳一些岩石的拆沉还可直接导致壳-幔物质的交换、循环与重组。换言之,下地壳是壳-幔作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底垫、拆... 大陆下地壳是连接岩石圈地幔和上地壳的“纽带”,是地壳与地幔交换最活跃的部位。上地幔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及下地壳一些岩石的拆沉还可直接导致壳-幔物质的交换、循环与重组。换言之,下地壳是壳-幔作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底垫、拆沉、深熔、高级变质和其他作用都在下地壳中发生和实现。然而,下地壳是以往研究地球深部和浅部关系时被“跳”过去的部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克拉通化定义为大陆原来混沌的原地壳分异并形成稳定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并由此构建了稳定的壳-幔结构,这种空前的稳定关系从形成起一直维持到现在,是大陆演化、洋-陆与壳-幔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板块边界的造山过程中,如洋-陆的俯冲碰撞特别是陆-陆碰撞,可以形成不同大陆地块的陆壳叠置、加厚、垮塌、拆沉、底垫和重新稳定,在造山带根部形成新的下地壳,即造山带型下地壳。本文重点讨论了克拉通型下地壳演化过程,强调了其动力学意义及其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在深地研究和学科布局中给与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下地壳 地质过程 壳幔作用 克拉通 造山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成矿响应及其岩石学记录
3
作者 洪涛 翟明国 +2 位作者 高俊 徐兴旺 吴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0-477,共18页
开展铜、锂和铍等关键金属的迁移富集机制与规律研究对于理解斑岩型和伟晶岩型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岩浆形成到热液析出的“两端”演化过程,而岩石的后期热液蚀变是流体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会强烈改造前期的成... 开展铜、锂和铍等关键金属的迁移富集机制与规律研究对于理解斑岩型和伟晶岩型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岩浆形成到热液析出的“两端”演化过程,而岩石的后期热液蚀变是流体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会强烈改造前期的成矿过程,导致难以识别岩浆向热液转换阶段的成矿流体演化特征。近来,研究发现花岗质岩浆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存在熔体与热液流体共生的岩石学记录:斑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含矿岩墙/脉、富铜钼的“岩浆‒流体”囊状体、“羽丝状”含矿细晶岩脉群、蠕虫状石英斑晶中保留的熔体‒流体包裹体;伟晶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单向固结的石英脉和细晶岩、晶洞构造和文象结构等。这些岩石学证据有效记录了成矿流体从岩浆到热液演化过程中同源固相与流体相之间的平衡控制过程,以及成矿元素的溶解和富集行为:(1)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羽丝状”含铜细晶岩脉群,表明在较高的温度(523~613)℃条件下,熔体和流体存在相分离;(2)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熔流体混合相是亲铜元素由岩浆迁移进入热液的保障,可能代表了运移成矿元素介质的性质;(3)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晶洞中石英的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了多期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O同位素均显示来源于岩浆阶段,可能与同一岩浆房中存在成矿流体多次出溶相关;(4)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分离出的碱性金属元素/挥发性组分(如H2O、F、B和Cl)进一步促进了伟晶岩型矿床中Li、Be等成矿金属的富集和迁移;(5)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特殊含矿结构(如文象结构)是伟晶岩型Be矿床的有效找矿标志。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岩石学证据虽然受到后续热液的强烈改造,但是仍能保存部分重要的成矿学信息,剖析该阶段成矿作用有助于了解花岗质成矿岩浆完整的岩浆‒热液流体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型矿床 战略性关键金属 铜、锂、铍 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Origin of Mesozoic A-type Granitoids,Fujian Province,Southeast China:Insights from Geochronology,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4
作者 XIE Qifeng DONG Yunpeng +3 位作者 CAI Yuanfeng zhai mingguo XIAO Aifang ZHANG 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30-640,共11页
The magma sources,origins and precise forming ages of the miarolite from Qishan and Kuiqi intrusions are still uncertain.New results reveal that,miarolites from the Qishan and Kuiqi intrusions yield crystallization ag... The magma sources,origins and precise forming ages of the miarolite from Qishan and Kuiqi intrusions are still uncertain.New results reveal that,miarolites from the Qishan and Kuiqi intrusions yield crystallization ages of~101 and~98 Ma,and they have a high formation temperature(~910℃)and low oxygen fugacity value,indicating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 at low pressure in the upper crust with temperature of 678℃.The Qishan and Kuiqi miaroli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SiO_(2) and high-K alkali,depletion in Ca and Mg,and belong to the high-K weak peraluminous rock series.The samples are enriched in HFSEs(i.e.,Ta,Zr and Hf)and LILEs(i.e.,Ba,P and Sr),depleted in Ba and Sr with the negative anomaly of Eu.In the primitive mantle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the samples show a right-inclined‘seagull-type’pattern,combined the ratios of(La/Yb)_(N),10000×Al/Ga,Rb/Nb and Nb/Ta etc.,they were proved to be alkaline A-type granite.Combined the characterize of the trace elements,they were derived from clay-rich source accompanied pelite melting,and subjected to K-feldspar crystallization fractional.The values of ε_(Hf)(t)and tDM2 are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2.8 to 3.3 with~1.2 Ga,and-6.0 to 4.0 with~1.2 Ga,revealing that they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Cathaysia basement rocks.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veals the Kuiqi and Qishan intrusions derived from crust-mantle mixing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rust,respectively,resulting from lithospheric extension generated by the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ed into the European-Asian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ype granitoid GEOCHRONOLOGY extension SUBDUCTION MESOZOIC Southeast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相邻造山带古生代—侏罗纪早期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60
5
作者 赵越 翟明国 +1 位作者 陈虹 张拴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60,共17页
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始于大约520 Ma,此时冈瓦纳古陆的聚合正处于峰期。中寒武世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最早的沉积记录始于其边缘的更老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之上。随后,海相环境扩展,广泛的海侵导致中寒武世晚期馒头组及其上的地层... 华北克拉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始于大约520 Ma,此时冈瓦纳古陆的聚合正处于峰期。中寒武世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最早的沉积记录始于其边缘的更老地层或者变质基底之上。随后,海相环境扩展,广泛的海侵导致中寒武世晚期馒头组及其上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北部以北的白乃庙岛弧带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岛弧始于520 Ma,并延续到420 Ma,其可以向东延伸到我国东北的四平以东。沿着华北克拉通南部边缘,商丹洋在514~420 Ma期间发生向北的俯冲。华北克拉通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奥陶世马家沟期发生海退。近10年来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识别出一个又一个泥盆纪深成岩体和火山岩。石炭纪晚期开始的新的沉积层序以"G层"铝土矿为底,其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在中奥陶世马家沟组灰岩之上。铝土矿很可能是从内蒙古古隆起,一个深位剥蚀的岩浆弧,曾经发育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广布的火山灰转变而来。这进一步说明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曾经是一个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这一沉积序列以碎屑岩为主,下部夹海相灰岩和火山灰层,表明其形成于海陆过渡的火山弧环境。二叠纪早期之后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华南地块与南秦岭地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勉略洋在晚古生代持续向北俯冲增生,三叠纪晚期发生碰撞,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华北克拉通北部显著的构造变形和岩浆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燕山地区盘山等地三叠纪晚期的强烈褶皱、冲断发生在约210 Ma,与华北克拉通周缘的强烈构造变形同期。这也暗示华北克拉通此时已经开始失去克拉通的稳定构造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古生代-侏罗世早期 华北克拉通 中亚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通、下地壳与大陆岩石圈——庆贺沈其韩先生百年华诞 被引量:17
6
作者 翟明国 张艳斌 +6 位作者 李秋立 邹屹 何海龙 单厚香 刘博 颜朝磊 刘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共23页
把克拉通、下地壳和大陆岩石圈这几个重要的地质名词放在一起做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是想强调一个事情,即陆壳形成和稳定化的结果是形成大陆岩石圈。大陆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的基本单元,是现代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构件和核心载体。忽视大陆岩石... 把克拉通、下地壳和大陆岩石圈这几个重要的地质名词放在一起做文章的标题,其实只是想强调一个事情,即陆壳形成和稳定化的结果是形成大陆岩石圈。大陆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的基本单元,是现代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构件和核心载体。忽视大陆岩石圈,要讨论地球上大陆与大洋、地壳与地幔、地球的深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等问题都无法深入。大陆岩石的最初形成可能在冥古宙早期已经开始,全球大陆的稳定化即克拉通化一般认为完成于太古宙末,并开启了元古宙的新纪元。对大陆壳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已经有很多讨论,但是还存在许多争议。而对大陆岩石圈人们知之不多,文献中常常在早期的小的陆壳形成,即陆核或微陆块阶段,就将其与大陆岩石圈的概念混为一谈。岩石圈的形成固然是大陆形成演化的结果,但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等从最初形成到成熟并成为稳定的地球独立圈层并足以承担板块构造的重任,可能经历了不止一个阶段。本文强调应对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深化研究大陆地壳形成、克拉通化对大陆岩石圈形成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化 下地壳 大陆岩石圈 构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前沿热点介绍与展望 被引量:32
7
作者 翟明国 赵磊 +3 位作者 祝禧艳 焦淑娟 周艳艳 周李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49-2275,共27页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述评,强调地球的“热状态和热演化”是构造机制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大陆形成和岩石圈的演化与板块构造起源关联密切,是理解早期板块构造启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华北克拉通是代表性的古老大陆,本文对它的研究状况给出了介绍和评述。文章最后展望了“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并对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论和建议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演化 板块构造起源 评述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碳酸岩侵位方式与三维形态及稀土潜在资源 被引量:9
8
作者 范宏瑞 徐亚 +20 位作者 杨奎锋 张继恩 李晓春 张丽莉 佘海东 刘双良 徐兴旺 黄松 李秋立 赵亮 李献华 吴福元 翟明国 赵永岗 王其伟 杨占峰 刘云 闫国英 刘占全 崔凤 刘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01-2919,共19页
稀土元素是关键金属的重要成员,我国稀土资源禀赋优越,并主要来自白云鄂博矿床,但其巨量金属富集机理、矿体空间形态以及潜在资源等,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制约了稀土资源评价以及有效利用。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联合攻关基础上... 稀土元素是关键金属的重要成员,我国稀土资源禀赋优越,并主要来自白云鄂博矿床,但其巨量金属富集机理、矿体空间形态以及潜在资源等,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制约了稀土资源评价以及有效利用。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联合攻关基础上,本文对白云鄂博碳酸岩就位机制、演化过程和三维形态,以及稀土超常富集机理与潜在资源等进行了探讨。白云鄂博早-中元古代沉积岩经历了区域性的挤压构造变形,原水平地层褶皱后又被置换成陡立、近E-W走向的构造片理,这为碳酸岩浆的上涌提供了有利通道。白云鄂博H8白云岩为火成碳酸岩,它侵位于~13亿年,经历了铁质-镁质-钙质的演化,碳酸岩既为稀土成矿母岩,也是稀土矿体;古生代两次改造作用导致了稀土活化及新生矿物生成,但没有外来稀土的明显加入。高磁与低阻地球物理异常体揭示出了碳酸岩体的三维形态,碳酸岩的侵位中心位于主、东矿之间,侵位后沿构造置换陡立面理,往东西两侧推进。利用获得的碳酸岩体积、(最小)密度以及稀土含量,推算出白云鄂博矿区500~1000m以浅稀土潜在资源为3.33亿t,这远超目前公认的矿山及全球稀土资源量。建议开展新一轮以稀土为主的勘探与验证工作,以获取白云鄂博战略矿产资源的准确家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侵位方式 三维形态 稀土潜在资源 白云鄂博稀土-铌-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花岗岩成因分类:基于变质岩深熔作用理论与大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5 位作者 魏春景 周李岗 陈万峰 焦守涛 王跃 袁方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9-329,共11页
花岗岩目前的ISMA分类不是一个系统的分类,花岗岩分类可能需要从花岗岩的起源来考虑。花岗岩源自变质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或玄武质岩浆底侵带来的热导致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形成的。因此,花岗岩与变质岩源岩有成因联系和因果关... 花岗岩目前的ISMA分类不是一个系统的分类,花岗岩分类可能需要从花岗岩的起源来考虑。花岗岩源自变质岩,可能是来自地幔或玄武质岩浆底侵带来的热导致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形成的。因此,花岗岩与变质岩源岩有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变质岩为母,花岗岩为子。根据埃达克岩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埃达克岩形成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那么,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上的是什么花岗岩呢?出现在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又是什么花岗岩呢?本文即尝试从这个思路来探讨花岗岩的分类,并采用大数据方法予以佐证,得到的初步结果可以将花岗岩分为3类:(1)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之上的为高Sr低Y型花岗岩(高压,代表加厚的地壳);(2)位于斜长石消失线与石榴石出现线之间的为低Sr低Y类型花岗岩(中压,代表正常厚度的地壳);(3)位于石榴石出现线之下的为高Y型花岗岩(低压,代表减薄的地壳)。大数据研究的结果支持上述分类,给出的地球化学标志大体是:Sr含量为400×10^(-6),Y含量为(20~3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分类 变质岩 部分熔融 深熔作用 残留相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锂铍迁移-循环过程与富集-成矿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兴旺 翟明国 +2 位作者 洪涛 马垠策 郭敬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9-658,共20页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提出大陆地壳锂铍循环-成矿系统的概念与模型,并将大陆地壳锂铍的迁移与循环划分为四个过程:变质过程、深熔过程、花岗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岩风化、淋滤与蚀变的浅-表生过程。沉积岩中锂铍元素在变质过程中可富集到一些变质矿物中,一些富锂铍黏土矿物也在变质过程转变成新的富锂铍变质矿物(如绿泥石、云母与堇青石);地壳深熔过程使得锂铍元素从变质矿物中释放出来并聚集在花岗岩浆中,麻粒岩相深熔(如黑云母脱水熔融与堇青石分解熔融)可能是锂铍大规模成矿的主要熔融方式;绝大多数锂铍矿床与花岗岩浆及其岩浆岩有关,是花岗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岩在不同演化阶段与不同方式富集成矿的结果;浅-表生过程对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和流纹岩与流纹质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改造,可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黏土型锂矿床以及各种次生锂铍矿床。变质过程中锂铍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大型-超大型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条件与关键控制因素等问题,是亟待研究与思考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锂铍循环-成矿系统 迁移过程 富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花岗岩的新理论:花岗岩四阶段理论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10 位作者 魏春景 周李岗 黄广宇 陈万峰 焦守涛 汤军 刘睿 原杰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6-435,共30页
花岗岩的成因既是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急迫的科学前沿。100年前花岗岩的火成论与变成论之争,以火成论压倒变成论而收兵。近百年的研究证明,火成论并非完美,关键是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成花岗岩的机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今,花岗岩源自下地壳... 花岗岩的成因既是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急迫的科学前沿。100年前花岗岩的火成论与变成论之争,以火成论压倒变成论而收兵。近百年的研究证明,火成论并非完美,关键是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成花岗岩的机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今,花岗岩源自下地壳变质出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说明花岗岩的源头是变质岩。关于花岗岩成因的理论很多,经过多年的筛选,可能花岗岩形成的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分凝、上升到侵位)是比较合适的。在对该理论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花岗岩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形成、上升到侵位。这是对花岗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如果强调花岗岩形成的机理,则可表述为从出熔、聚集、上升到侵位。四个阶段分为两段:产生和形成(出熔和聚集)是升温过程;上升和侵位是降温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是本文提出的“下地壳岩浆房”的猜想,这指的是由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经聚集形成的巨大空间。首先,这个猜想解决了下地壳岩浆的空间占位问题。由于下地壳原地部分熔融熔出的产物(熔体+残留体)仅仅是物质组成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存在空间占位问题,下地壳总体积基本不变。只要存在持续的地幔加热过程,岩浆房体积可以逐渐增大一直到变得非常大。其次,关于花岗岩上升的驱动力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正是下地壳岩浆房上覆的几十公里厚的地层静压力,在岩浆房沿着破裂带溢出时转换为巨大的压力驱使岩浆向上运移,而非岩浆自身的浮力。因此,从理论上,花岗岩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地质上几乎是瞬间实现的。再次,本理论还合理地解释了花岗岩侵位空间这个古老的难题:下地壳岩浆房上升移出,原先的空间即刻被上覆地层压实填充,造成上覆地层的塌陷,并传递到脆性的上地壳;同时引起上地壳支撑薄弱部位出现构造真空,为上升的岩浆提供驻足空间而完成岩浆侵位过程。很明显,从下地壳岩浆房的消失、转移到上地壳岩浆侵位,实现了空间的置换。看来,“下地壳岩浆房”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花岗岩许多传统争议问题。猜想需要论证和证伪,为了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建立两门边缘学科:变质岩浆岩石学和物理地质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四阶段理论 下地壳岩浆房 塌陷模式 变质岩浆岩石学 物理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原太古代花岗—绿岩区花岗岩的稀土地球化学
12
作者 翟明国 王凯怡 +6 位作者 杨瑞英 黄忠祥 郭应焕 江咏 罗世华 赵珍兰 冯锡章 《岩矿测试》 CAS 1984年第1期18-25,I0003,共9页
一、引言 清原地区太古代花岗岩是该区花岗—绿岩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绿岩一起形成稳定的太古代克拉通。 国外对太古代花岗岩的研究已较深入。近年来,还提出了稀土元素(REE)和大半径不相容元素(LIL)的数学计算模式。
关键词 绿岩带 不相容元素 稀土地球化学 克拉通 花岗岩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山岛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敖文昊 冯涛 +2 位作者 赵燕 翟明国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2-1640,共29页
灵山岛位于胶东半岛以南约16km处,构造上处于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结合部位——苏鲁造山带东端。早白垩世晚期,灵山岛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大量发育流纹岩和火山角砾岩,不整合覆盖于底部碎屑沉积岩层之上;同时,区内广泛发育基性岩墙(辉绿玢岩)... 灵山岛位于胶东半岛以南约16km处,构造上处于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结合部位——苏鲁造山带东端。早白垩世晚期,灵山岛岩浆活动极为强烈,大量发育流纹岩和火山角砾岩,不整合覆盖于底部碎屑沉积岩层之上;同时,区内广泛发育基性岩墙(辉绿玢岩),沿北东-南西向侵入于碎屑沉积岩地层之中。本文选取流纹岩和辉绿玢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流纹岩具有富钾(K_2O=4.10%~4.42%)、富碱(Na_2O+K_2O=8.83%~9.06%)、贫钙(CaO=0.10%~0.46%)、低钛(TiO 2=0.08%~0.09%)、低镁(MgO=0.12%~0.15%)和铁(Fe_2O_3~T=0.79%~0.83%)的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稀土总量较低(∑REE=109.0×10^(-6)~128.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La/Yb)N=6.42~8.09),Eu显著负异常(δEu=0.27~0.28)。辉绿玢岩SiO_2含量为(51.17%~51.97%),具有富碱(Na_2O+K_2O=5.01%~6.07%)和高Mg#值(67.6~69.4)的特征,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稀土总量较高(∑REE=160.6×10^(-6)~173.5×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a/Yb)N=11.1~11.6),显示弱Eu正异常(δEu=1.12~1.18),它们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解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解上与OIB类似。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流纹岩和辉绿玢岩可能均形成于伸展减压背景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岩和辉绿玢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18±2Ma和109±3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流纹岩具有负的ε_(Hf)(t)值(-31.0~-24.5),表明其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辉绿玢岩的岩浆锆石具有负的ε_(Hf)(t)值(-31.2~-28.8)和正的ε_(Hf)(t)值(+7.1~+8.1),指示其来源于有深部亏损软流圈地幔物质加入的富集地幔源区。综合本文研究结果和同时期区域构造演化推测,受伊泽奈崎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的影响,中生代期间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发生转变。早白垩世晚期,华北东部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形成了一系列与之对应的超浅成相-喷出相辉绿玢岩岩墙和流纹岩,是燕山运动在胶东地区的地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早白垩世 燕山运动 克拉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特征、时代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文博 姜能 +1 位作者 翟明国 胡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37-2258,共22页
淡色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其暗色矿物含量低,且多含有白云母、电气石或石榴石等富铝矿物。通常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最具标志性的岩石类型,主要来自于地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虽然一些最新研究强调它只是岩浆高度... 淡色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其暗色矿物含量低,且多含有白云母、电气石或石榴石等富铝矿物。通常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大陆碰撞造山带最具标志性的岩石类型,主要来自于地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虽然一些最新研究强调它只是岩浆高度分异与演化的产物。显生宙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强烈,然而对于区域存在的少量具有淡色花岗岩特征的岩体却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冀东麻地含石榴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华北北缘显生宙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的特征、时代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淡色花岗岩的典型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但已有数据还不足以充分论证其是否由变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与此同时,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与Nb/Ta、Zr/Hf、Y/Ho、K/Rb、Rb/Sr等比值以及CaO、Ba、Sr等元素含量的差异性指示,这些花岗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岩浆分异作用,部分岩石受到了岩浆演化晚期熔-流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岩浆分异程度的不同,是导致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不同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重要因素,高度分异演化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由于仅部分淡色花岗岩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因此岩浆分异可能并非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必要机制。华北北缘含石榴石淡色花岗岩集中出现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前者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碰撞造山有关;后者与东北、华南等中国东部相似岩石同时代产出,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动力学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华北北缘 麻地花岗岩 稀土四分组效应 石榴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铍络合物稳定性与花岗伟晶岩中锂铍“差异跃迁”耦合关联 被引量:2
15
作者 洪涛 翟明国 +5 位作者 王岳军 刘星成 徐兴旺 高俊 胡明曦 马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5,共13页
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国家紧缺的战略性金属锂铍的重要供给矿床类型。但伟晶岩成因中深熔作用产生熔体量少、萃取锂铍效率低;岩浆结晶分异能否高度富集和高效萃取锂铍也存在争议;随着富锂铍的硅酸盐熔体、熔体-热液不混溶作用的发现,岩浆... 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国家紧缺的战略性金属锂铍的重要供给矿床类型。但伟晶岩成因中深熔作用产生熔体量少、萃取锂铍效率低;岩浆结晶分异能否高度富集和高效萃取锂铍也存在争议;随着富锂铍的硅酸盐熔体、熔体-热液不混溶作用的发现,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也是新的成因机制。近年来,针对伟晶岩型锂铍矿床的熔体至热液阶段成矿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岗伟晶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解析;造岩矿物(云母、石英、长石等)与矿石矿物(绿柱石等)的精细微区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造岩矿物、矿石矿物及副矿物(石榴石等)中熔体-热液包裹体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解析。但伟晶岩矿床中熔体、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且与矿床形成时代也没有明显关联性。锂铍在熔体-热液相间的分配行为和分配过程,以及运移锂铍的络合物稳定性差异是深入认识锂铍超常富集机制的关键。然而,对锂铍在熔体-热液相间分配行为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针对运移锂铍的络合物的稳定性也未开展研究。我们设计了不同矿化溶液的pH值、不同钙和铝含量影响下锂铍络合物结晶锂铍的实验,发现锂铍元素在以上3种不同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结晶沉淀行为:(1)pH对铍络合物的稳定性控制比锂络合物更明显;(2)在pH值不变的条件下,铝的加入促进了铍的沉淀,却影响锂的沉淀;(3)钙的加入对锂沉淀的影响没有对铍沉淀的影响大。后续将从实验地球化学角度(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剖析锂铍各自络合物的类型、稳定性受控因素,以期建立“锂、铍络合物失稳-成矿”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铍矿床 熔体-热液 锂铍络合物稳定性 差异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大同-怀安地区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变质作用剖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佳林 翟明国 +1 位作者 张华锋 胡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266-3286,共21页
以往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主体属于一套中-低压高温麻粒岩。最近我们在大同-怀安地区发现该区泥质麻粒岩早期经历了高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伴生的石榴基性麻粒岩具有一致的变质条件,但由于后期中-低压高温... 以往研究认为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主体属于一套中-低压高温麻粒岩。最近我们在大同-怀安地区发现该区泥质麻粒岩早期经历了高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伴生的石榴基性麻粒岩具有一致的变质条件,但由于后期中-低压高温(超高温)变质条件的叠加,早期高压矿物组合被强烈改造。本文以大同-怀安地区的高压-高温泥质麻粒岩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矿物学特征和变质作用剖析。根据岩相学,如石榴石包裹体、矿物反应结构和矿物化学特征,将研究区泥质麻粒岩划分为四个变质阶段:进变质阶段(M_1)、压力峰期阶段(M_2)、温度峰期阶段(M_3)和冷却阶段(M_4)。M_1主要以石榴石核部包裹体为特征,含大量石英,少量黑云母、金红石和白云母等;M_2以幔部包裹体为特征,包裹体含量少,有石英、蓝晶石、钾长石、金红石、黑云母和锌尖晶石等,有时可见多硅白云母;M_3以基质矿物或石榴石边部包裹体为特征,如石榴石、夕线石、钾长石、石英和钛铁矿等,有或无锌尖晶石、金红石、黑云母等;M_4以石榴石边部的分解反应结构为特征,伴随熔体的结晶。综合矿物温压计、金红石Zr温度计和视剖面图方法获得进变质晚期阶段的条件为~10kbar/661~779℃,压力峰期变质条件为10~15kbar/810~860℃,温度峰期条件为6~10.5kbar/850~925℃,冷却阶段变质条件约为5~8kbar/645~761℃。同时,本文亦根据视剖面图方法模拟并解释了泥质麻粒岩(样品13GS47)中不同变质阶段的反应结构和变质反应,并对其中的石榴石成分环带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区与泥质麻粒岩伴生的其它岩石在不同程度上均记录了降压和降温的反应结构。最近研究证实部分石榴基性麻粒岩记录了进变质阶段,支持研究区的泥质麻粒岩和石榴基性麻粒岩可能经历了一致的变质历史,它们有可能是在压力峰期变质阶段(ca.1.97~1.90Ga)之前通过造山作用进入下地壳叠置在一起,并非在晚期(ca.1.85~1.80Ga)叠置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麻粒岩 矿物学特征 变质作用 大同-怀安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山杂岩早古生代变质事件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封强 李玉婷 +4 位作者 翟明国 孔旭 刘刚 张艺一 卢俊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1-718,共18页
长期以来,陇山杂岩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出露于秦岭-祁连山结合部位的陇山杂岩中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P-T温压计算、独居石和榍石U-Pb年代学研究。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石榴黑云斜长片麻... 长期以来,陇山杂岩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出露于秦岭-祁连山结合部位的陇山杂岩中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P-T温压计算、独居石和榍石U-Pb年代学研究。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石榴斜长角闪岩中则识别出了以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为峰期的变质矿物组合。通过传统温压计计算,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40)和石榴斜长角闪岩样品(样品21LS42-1)的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700℃、0.72GPa和710℃、0.74GP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 U-Pb数据表明,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独居石的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07~435Ma。石榴斜长角闪岩中榍石的下交点年龄分别为410±7Ma、409±5Ma和426±10Ma,榍石中Zr含量温度计的计算结果分别为750℃、751℃和748℃(假定压力为0.7GPa)。本文从变质作用的角度出发,将陇山杂岩与秦岭杂岩进行温压条件和变质时代对比研究,认为陇山杂岩与东秦岭杂岩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最后一期退变质作用和西秦岭天水地区的秦岭杂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类似,可能为北秦岭造山带的西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祁结合部位 陇山杂岩 温压条件 独居石U-Pb定年 榍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新太古代钙硅酸盐岩的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18
作者 周峰 苟龙龙 +5 位作者 翟明国 张成立 GORGE Paul Mathews 卢俊生 赵燕 敖文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3-1234,共22页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第二阶段为石榴子石边部的绿帘石和方柱石边缘的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冠状体。CL图像分析显示锆石可分为两种,分别为高亮度和低亮度的变质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高亮度变质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62±17Ma,而低亮度变质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稍年轻,为2495±15Ma。基于相平衡模拟计算了2个样品18ID-24和18ID-25的P-T视剖面图,确定它们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4.3~7.1kbar、800~960℃和4.0~7.8kbar、750~854℃。高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562±17Ma与Namakkal陆块紫苏花岗岩的原岩结晶年龄相当,其代表了紫苏花岗岩的原岩侵入导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的时代;低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495±15Ma与该地区大约2530~2440Ma的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时代相吻合,因此认为其代表区域性变质作用叠加的时代。根据全岩成分以及矿物组合,我们推测该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紫苏花岗岩原岩)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 相平衡模拟 紫苏花岗岩 交代变质作用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上杭单竹坪矿床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
19
作者 谢其锋 董云鹏 +4 位作者 蔡元峰 翟明国 肖爱芳 张红 包志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7-3051,共15页
单竹坪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西南部,形成了Au、Cu和Mo异常,其中Au、Cu富集成矿。选取单竹坪矿床钻孔岩芯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 单竹坪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西南部,形成了Au、Cu和Mo异常,其中Au、Cu富集成矿。选取单竹坪矿床钻孔岩芯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5.2Ma和113.4Ma。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富钠(Na_(2)O/K_(2)O>1),过铝质(A/CNK=1.19~1.68),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EE,如Ba、K)和Th、U、Pb和Hf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等)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同时具有中等的(La/Yb)_(N)值(13.6~17.4),高Mg^(#)值(45.89~48.53),以及Eu弱负异常(δEu=0.79~0.97)和Ce弱正异常(δCe=1.0~1.08)。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峰值分别处于0.95~1.0Ma和1.05~1.10Ma区间;ε_(Hf)(t)值分别介于-4.47~+2.38和-2.73~+1.47,二长花岗岩以负值为主,花岗闪长岩正负值均有。综合研究认为,二长花岗岩来源于中元古界未受幔源组分影响的古老基底地壳熔融而成,花岗闪长岩来源于新元古界地壳物质并经历了壳-幔混合作用;单竹坪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关,其西南部或南部是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单竹坪矿床 紫金山矿田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下变质岩岩石学研究展望
20
作者 刘博 翟明国 +2 位作者 彭澎 郭敬辉 刘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1-423,共13页
变质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陆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变质作用是地球出现固态岩石后构造演化的物质记录,是地球岩石圈的黑匣子、深部探针和指示剂,是深时地质记录最典型的地质指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承载了地球特别是大陆构造演化过程以及... 变质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陆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变质作用是地球出现固态岩石后构造演化的物质记录,是地球岩石圈的黑匣子、深部探针和指示剂,是深时地质记录最典型的地质指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承载了地球特别是大陆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构造体制随时代演化的研究重任。随着变质相平衡研究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因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完善变质岩岩石学知识体系,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新一代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方法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成为变质岩岩石学新的学科生长点。文章总结介绍了国内外与变质岩有关的数据库(如MetPetDB、PetDB等),并对近年的研究热点做了综述。笔者认为,大数据驱动下,可以针对一些相关科学问题先行开展研究,如:(1)早期大陆的物质、形成机制、生长过程和稳定化;(2)造山带、克拉通结构以及洋陆相互作用的过程;(3)壳—幔相互作用、接触带结构、能量、相转换与物质交换;(4)地球的热体制演化及其与大陆结构与成分演变的时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岩石学 变质地质学 数据库 大数据 科学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