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含矸率高精度预测研究(Ⅰ)--煤流表面含矸率
1
作者 王家臣 杨胜利 +3 位作者 李良晖 安博超 宋世雄 王雨兵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是实现智能化综放开采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监测煤流含矸率控制放煤口开闭。而井下低照度环境、煤岩块体的不规则形状及堆积叠压等因素是制约煤流含矸率预测的主要难题。针对煤流表面含矸率,构建了不同照度条...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是实现智能化综放开采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监测煤流含矸率控制放煤口开闭。而井下低照度环境、煤岩块体的不规则形状及堆积叠压等因素是制约煤流含矸率预测的主要难题。针对煤流表面含矸率,构建了不同照度条件下的煤岩图像数据库,研究了照度及煤岩种类对图像分割性能的影响,开发了综放开采“放-运”全过程高仿真实验平台,提出了基于多照度融合与光流场优化的复杂场景下煤流表面投影面积含矸率高精度识别方法。其次,探讨了不同投影角度和投影方式对煤岩块体二维形态学特征提取的影响,明确了不同维度形态学特征之间的量化关系,构建了“尺寸+形状”特征融合的煤岩块体体积预测模型,用于合理预测煤流表面体积含矸率。最后,结合实验室和现场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随着照度的增大,2种煤岩组合形式的识别精度均先增大后稳定,并略有下降。通过合理设置照度(比如17730 lx),煤+泥岩复杂组合的mAP@0.5由88.7%(3180 lx)提升至92.3%。通过引入多照度融合和光流场分析,可进一步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煤流表面投影面积含矸率识别精度和算法适应性。合理选择光源波长,可以放大煤岩块体相对漫反射率差异,增加煤岩块体图像特征区分度。合理的图像投影方式也有利于不规则形状煤岩块体投影面积预测,预测偏差由60%降低至10%以下。通过引入形状特征辅助体积预测模型,体积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决定系数由仅考虑尺寸特征模型的0.9416提升至0.9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智能放煤 含矸率 煤流 煤岩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2
作者 宋才发 杨志恒 +3 位作者 王孟欣 席增雷 杨胜利 赵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27,共27页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 主持人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期组编专题稿件,分别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转换、以数字技术推进农村新业态发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以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 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模式转换 平等交换 城乡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最新肝癌诊疗指南下对精细TACE的重新审视
3
作者 吴发宗 刘璐 +5 位作者 王梓霖 杨胜利 张业馀 郑丽云 赵中伟 纪建松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154-156,166,共4页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首选局部治疗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继续强调精细TACE治疗。精细TACE可以减少HCC异质性导致TACE疗效的差异,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首选局部治疗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继续强调精细TACE治疗。精细TACE可以减少HCC异质性导致TACE疗效的差异,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精细TACE治疗包括:规范动脉造影、微导管超选择栓塞、术中锥形线束CT(CBCT)辅助插管及监测栓塞后疗效、栓塞材料的合理联合应用、个体化栓塞终点5部分。需要对新版指南中精细TACE的技术要点进行重新审视,以便更好地理解精细TACE的理念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 肝细胞癌 精细TACE 动脉造影 超选择插管 锥形线束CT 栓塞材料 栓塞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兼论子女支持的调节效应
4
作者 杨胜利 陈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8-71,共14页
使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模型和PSM模型检验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会显著减少家庭人均消费,但对家庭生存型消费无明显影响,对家庭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大... 使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模型和PSM模型检验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会显著减少家庭人均消费,但对家庭生存型消费无明显影响,对家庭发展型消费的影响较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因收入和城乡差异而有所不同,对城镇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此外,这种影响在家庭的不同类型消费支出上也表现出异质性,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的生存型消费、中等收入家庭和乡村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子女数量能够缓解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担忧,从而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但这种缓解作用主要作用于家庭生存型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状况 家庭消费 子女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4合金多道次热变形行为及管材制备仿真
5
作者 李冲 晏阳阳 +5 位作者 杨祯彧 宋德军 胡伟民 杨胜利 田世伟 江海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为研究TA24钛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以及PQF(Premium quality finishing)热连轧制备工艺,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对TA24钛合金进行多道次热模拟压缩实验;采用Arrhenius双曲函数构建了TA24钛合金的应变补偿本构模型,分析了TA24合金微观... 为研究TA24钛合金的高温热变形行为以及PQF(Premium quality finishing)热连轧制备工艺,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对TA24钛合金进行多道次热模拟压缩实验;采用Arrhenius双曲函数构建了TA24钛合金的应变补偿本构模型,分析了TA24合金微观组织随应变速率、变形温度变化的规律;结合有限元仿真研究了PQF热连轧过程中应变场、温度场及轧制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多道次变形时,TA24钛合金的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成反比,与应变速率成正比;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TA24合金从(α+β)双相向β相转变,流变应力相应降低。在950℃变形时,应变速率变化对微观组织影响不大,均为拉长的魏氏组织。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钛管经过奇数机架时,应变最大值出现在0°位置,最小值出现在60°位置,而偶数架次结果与之相反;钛管在0°与30°位置的径向位移在经过奇数机架时下降,偶数机架时上升,而60°位置的径向位移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轧制过程中轧管金属从孔型底部向辊缝处流动,整体轧制力在170~700 k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4钛合金 热变形行为 本构模型 PQF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振动送丝窄间隙焊接位置适应性研究
6
作者 江恬恬 高福洋 +3 位作者 杨胜利 蒋鹏 晏阳阳 崔永杰 《焊接技术》 2025年第2期35-40,共6页
文中采用振动送丝窄间隙焊接方法实现了60 mm Ti6321钛合金平焊、横焊和立焊3种不同位置焊接,研究了不同焊接位置振动送丝窄间隙焊接技术的工艺适应性,分析了不同焊接位置的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通过宏观和微观金相组织分析,平焊时焊缝... 文中采用振动送丝窄间隙焊接方法实现了60 mm Ti6321钛合金平焊、横焊和立焊3种不同位置焊接,研究了不同焊接位置振动送丝窄间隙焊接技术的工艺适应性,分析了不同焊接位置的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通过宏观和微观金相组织分析,平焊时焊缝柱状晶晶粒最粗大,立焊和横焊的热影响区宽度较为均匀,3个焊接位置焊缝处针状α相形态不同,平焊热影响区组织由针状α相、晶界模糊的初生α相和β相组成,横焊热影响区的原始α相转变不完全,晶粒内部存在针状马氏体,立焊热影响区则为较多数量交织的针状α相。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3个位置均在焊缝处出现显微硬度最大值,表层和1∕4厚度处焊缝的显微硬度相当。对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发现:立焊冲击吸收能量>平焊的>横焊的,平焊和立焊的抗拉强度在焊接打底层最低,横焊的抗拉强度在焊接打底层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送丝 焊接位置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放煤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家臣 杨胜利 +2 位作者 李良晖 张锦旺 魏炜杰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共12页
综放开采技术是厚及特厚煤层开采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我国在世界煤炭开采行业的标志性技术。综述了“四要素”放煤理论、顶煤采出率与含矸率关系、基于块度分布的采出率预测模型、煤流瞬时含矸率-累计含矸率关系等智能放煤理论研究进展。... 综放开采技术是厚及特厚煤层开采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我国在世界煤炭开采行业的标志性技术。综述了“四要素”放煤理论、顶煤采出率与含矸率关系、基于块度分布的采出率预测模型、煤流瞬时含矸率-累计含矸率关系等智能放煤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智能放煤技术难点,指出含矸率是影响顶煤采出率和煤质的关键因素,放煤过程中含矸率的快速、准确计算是智能放煤技术突破的重点和关键。将智能放煤技术分为非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和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2类,对不同技术的研究进展、优缺点及使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非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包括记忆放煤技术、声音振动信号识别技术、γ射线探测技术、探地雷达技术、微波照射+红外探测技术、激光扫描放煤量监测技术等,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包括井下照度环境精准控制、放煤图像去尘算法、含矸率计算精度保障策略、煤岩红外图像识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智能放煤 “四要素”放煤理论 含矸率 图像识别 非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智慧课堂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仁伦 侯运炳 杨胜利 《大学教育》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教育通识课程——能源开发概论课程组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总体框架下,设计了以“课内讲授”为基础空间、承载“习得”“交流”“资源”三个互动空间的基本联结模式,并将其内嵌到教学实践中加以扩充,形成了该类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教育通识课程——能源开发概论课程组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总体框架下,设计了以“课内讲授”为基础空间、承载“习得”“交流”“资源”三个互动空间的基本联结模式,并将其内嵌到教学实践中加以扩充,形成了该类课程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与实操指导。该模式借鉴时空系统视角、学科交叉思维、教育教学原理、信息时代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最新信息,优先结合学科特色、师生特点、可应用场景,实现了教学方法、学习内容、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的灵活组合及调整,有利于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工程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助力以理工科为特色的高校探索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通识课程 智慧课堂 教学设计 互动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被引量:2
9
作者 杨胜利 张燊 +3 位作者 王旭东 张凯 辛德林 翟瑞昊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8,共19页
我国存在大量的煤炭与天然气重叠赋存资源,出于对资源开采效率的要求,大量的煤与天然气重叠资源需要在同一时空内同步开采,传统的煤与天然气开采理论与技术难以满足协同开采出现的技术难题,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的进程受到了严重制约。基... 我国存在大量的煤炭与天然气重叠赋存资源,出于对资源开采效率的要求,大量的煤与天然气重叠资源需要在同一时空内同步开采,传统的煤与天然气开采理论与技术难以满足协同开采出现的技术难题,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的进程受到了严重制约。基于此,结合国内煤与天然气重叠赋存情况对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进行了科学定义,总结了已有可借鉴的煤与天然气开采技术和相关理论。建立了天然气井近场岩体力学理论、天然气近场围岩耦合损伤理论、“围岩–水泥环–套管”耦合损伤理论、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垂直场围岩耦合损伤理论,揭示了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围岩的耦合损伤机理,为煤与天然气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技术”“煤炭开采通过废弃井技术”和“天然气近场小煤柱留设技术”3项技术以及“协同开采分区规划系统”“透明地质与生产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和“煤与天然气协同区安全监测与评价系统”三大系统,为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煤炭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明确了煤与天然气协同开采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我国煤与天然气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协同开采的技术路径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天然气 重叠资源 协同开采 无人智能化 耦合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检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胜利 王媛 冯丹宁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较多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两个渠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结论为国家和政府在新时期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社会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 收入差距 人口流动 人力资本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水平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胜利 冯丹宁 张孟阳 《调研世界》 CSSCI 2024年第2期62-75,共14页
本文使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居民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群体中,其作用效果有所不同... 本文使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居民健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群体中,其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公共服务可以调节个体属性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公共服务削弱了年龄对居民健康的负向影响,并削弱了户籍和收入对居民健康的正向影响,但强化了性别对居民健康的正向影响,有利于促进健康平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利于居民树立积极健康观,提升健康素养,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做好疾病预防、及时诊治、愈后康复,进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健康 公共服务水平 个体属性 多层次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医学: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提升医学精准度和系统性
12
作者 杨胜利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4年第6期790-791,共2页
数字医学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医学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涉及了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多门学科。数字医学的内涵就是要用新兴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改进医学研究和... 数字医学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医学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涉及了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多门学科。数字医学的内涵就是要用新兴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改进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升医学精准度和系统性。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3D生物打印等技术推动医学研究迎来爆发式发展,涉及蛋白质结构预测、毒性预测、生物医学、类器官等。数字临床医疗方面,数字化技术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大为提高,例如:基于X线、CT和MRI等技术的二维乃至三维、四维图像,大幅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度与精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 大数据 数字医学 数字化技术 临床医疗 毒性预测 多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杨胜利 冯丹宁 刘金盼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要素。基于1990、2000、2005、2010、2015、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人口流动对流... 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要素。基于1990、2000、2005、2010、2015、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加入人口、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控制变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均具有负向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可以发现,人口流动通过流出地老龄化效应、流入地健康透支效应、流出地经济发展滞缓效应影响着居民健康。基于上述结论,从构建跨空间协作的健康保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全流动周期的健康跟踪服务体系、深化流动人口全面健康服务工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外流 居民健康 非对称流动 流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失业风险预警模型与应用
14
作者 杨胜利 刘金盼 王海燕 《人口与社会》 2024年第2期68-82,共15页
采用2010—2018年宏微观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就业特征、劳动力供求、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六个维度构建了基于BP算法的流动人口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了全国及各区域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 采用2010—2018年宏微观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就业特征、劳动力供求、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六个维度构建了基于BP算法的流动人口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了全国及各区域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流动人口失业率。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但尚未出现重警警情。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失业风险依次增加,这与各地区的流动人口素质和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全国及各区域流动人口失业率在预测期内将继续保持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20年和2027年达到两个失业高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流动人口失业率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失业率 失业预警 失业风险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远期效果
15
作者 杨胜利 赖林强 +7 位作者 宋晶晶 张登科 赵中伟 涂建飞 纪建松 鲍应军 顾俊鹏 任伟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评价裸支架联合Fluency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因顽固性腹水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在新疆... 目的评价裸支架联合Fluency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因顽固性腹水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裸支架联合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和累积生存率。结果TIPS技术成功率为100%。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0.21±3.24)cmH_(2)O下降至术后(24.55±3.55)cmH_(2)O(P<0.05)。随访5.1~10.5年。术后1、3、5、7年分流道一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9.7%、75.9%、75.9%、52.5%,5、7、9、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66.9%、66.9%、33.4%。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3.8%(4/29)。结论采用裸支架联合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远期分流道通畅率较高,肝性脑病发生率低。必要时可作为Viatorr支架替代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支架 远期疗效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梅州区域的早期生长表现
16
作者 丁文恩 向司宇 +5 位作者 范秀琼 杨生丽 唐国涛 肖腊兴 李志良 魏锦秋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95-99,共5页
为筛选出适合梅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优良无性系,研究以SR3、SR14、SR17、SR20、SR21、SR53、SF1、MZ1共8个黑木相思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造林后2 a内的胸径、树高和冠幅,同时以SR3为对象,研究造林抚育过程中... 为筛选出适合梅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优良无性系,研究以SR3、SR14、SR17、SR20、SR21、SR53、SF1、MZ1共8个黑木相思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造林后2 a内的胸径、树高和冠幅,同时以SR3为对象,研究造林抚育过程中分别施用大颗粒复合肥和复混肥后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所有黑木相思无性系造林1.6 a后胸径、树高和冠幅都极显著提高(P<0.01),不同黑木相思无性系之间胸径、树高和冠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SR17的年生长速度最快,SR17和SR14的早期生长表现明显好于其他无性系,黑木相思幼林抚育过程中施大颗粒复合肥后的生长表现好于复混肥。综合早期生长表现,SR17、SR14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适合在粤东地区推广种植;营林过程中施大颗粒复合肥更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相思 无性系 梅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回采巷道底臌破坏机制与支护技术 被引量:46
17
作者 文志杰 卢建宇 +7 位作者 肖庆华 陈广印 杨涛 蒋宇静 李利平 杨胜利 赵仁乐 程卫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91-1999,共9页
软岩巷道底臌治理一直是软岩支护中重点攻关的难题之一,作为受采动压力影响的软岩回采巷道来说,巷道的底臌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技术难题,首先从巷道底臌变形的力学机制入手,根据巷道围岩本构关系及... 软岩巷道底臌治理一直是软岩支护中重点攻关的难题之一,作为受采动压力影响的软岩回采巷道来说,巷道的底臌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技术难题,首先从巷道底臌变形的力学机制入手,根据巷道围岩本构关系及应力作用模式,在结合朗肯压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剪切错动型巷道底臌力学模型,导出了巷道底臌力源P0的计算方程。计算分析知,当底臌压力P0大于底板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巷道底板岩体将发生剪切和扩容变形挤入巷道空间,随时间效应的加大最终导致巷道底臌;其次,结合建立的底臌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与剪切错动型巷道底臌力学机理相适应的新型反底拱底臌控制技术,对反底拱伸出段、底板预应力锚杆和反底拱主体段3部分在底臌控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其“控底-助帮”的底臌控制机理,并综合数值计算和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新型反底拱结构的3个主要参数进行试验优化,模拟显示影响巷道底臌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为底板超挖深度和反底拱伸出段长度,影响巷道两帮移近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为反底拱伸出段长度;最后,通过对榆树井矿13803工作面回风巷原始支护条件下底板压力的验算,确定了底板围岩压力与矿井水的耦合作用是造成该巷道底臌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优化后的底板治理方案在榆树井煤矿13803工作面回风巷返修段进行工业性试验。工程实践表明,该项新技术控制软岩回采巷道底臌及两帮变形效果较好,有效保证了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底臌 反底拱 破坏机制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39
18
作者 王家臣 潘卫东 +3 位作者 张国英 杨胜利 杨克虎 李良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101,共15页
煤炭智能开采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放顶煤工作面的智能化滞后于综采工作面。智能放煤是实现智能放顶煤开采的关键核心技术,低照度、小空间、高粉尘、煤矸叠压、声振信号干扰、夹矸误识别等问题严重制约智能放煤技术开发。在... 煤炭智能开采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放顶煤工作面的智能化滞后于综采工作面。智能放煤是实现智能放顶煤开采的关键核心技术,低照度、小空间、高粉尘、煤矸叠压、声振信号干扰、夹矸误识别等问题严重制约智能放煤技术开发。在探索尝试图像、声音、振动等多种煤矸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精准快速识别混矸率与适应恶劣环境是图像识别智能放煤需要攻克的主要技术难题。针对混矸率识别问题,将混矸率细化为投影面积混矸率、表面体积混矸率、内部体积混矸率。建立了轻量级的放顶煤工作面矸石识别及边界测量模型,实现了投影面积混矸率的精准快速识别。提出了快速写意重建和精准重建等2种煤矸块体三维重建方法,研究了煤矸块体三维形态特征与二维形态特征关系,揭示了后部刮板输送机上煤矸块体堆积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表及里”的混矸率高精度预测2步走策略,以实现透明化煤流,达到混矸率高精度测量的目的。针对低照度、高粉尘等恶劣环境适应问题,提出了立体视觉照度智能监测与自适应调节方法,为图像采集实时提供最优照度环境。基于人体仿生学以及边缘AI技术开发了智能图像采集系统,提出了基于频域先验的单通道Retinex去粉尘算法以及空频域联合强化去粉尘算法,为图像识别持续提供高质量图像。形成了“三位一体”夹矸智能识别技术,对放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夹矸进行了精准识别,减少了由于夹矸放出而引发的误识别、误操作。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可以提高放煤工序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含矸率,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研究成果的科学应用将有助于高质量实现智能化放顶煤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智能放煤 混矸率 透明煤流 夹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现状与流态化开采构想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家臣 杨胜利 +2 位作者 刘淑琴 刘金昌 张锦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9,共12页
急倾斜煤层开采难度大,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方法。总结分析了目前急倾斜厚煤层开采常用的水平分段综放、走向长壁综采和走向长壁综放3种技术现状,指出水平分段综放技术还需要在采放工艺、合理分段高度、顶煤冒放性与... 急倾斜煤层开采难度大,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方法。总结分析了目前急倾斜厚煤层开采常用的水平分段综放、走向长壁综采和走向长壁综放3种技术现状,指出水平分段综放技术还需要在采放工艺、合理分段高度、顶煤冒放性与端头放煤、智能开采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顶煤采出率和开采效率;走向长壁综采技术还需继续研究工作面布置、设备的防倒防滑与开采工艺等问题;走向长壁综放技术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放煤规律并制定合理的采放工艺,以提高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和顶煤采出率。根据急倾斜煤层的赋存特点,提出了现代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新式水力采煤技术2种流态化开采技术构想。以创造有效气流运动、理想反应强度及最高能量利用效率为思想,提出了针对急倾斜煤层的2种气化炉型:单气化面线性开采气化炉和双气化面U型地下气化炉,总结了急倾斜煤层气化开采仍需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气化过程的控制与强化、气化反应空间管理、气化工作面探测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控制。针对煤层厚度较大但不能进行水平分段开采的急倾斜煤层,尝试水力开采并提出了该种条件下水力机械化开采的巷道布置构想;在厚度较小的急倾斜煤层中,探索类似于煤炭地下气化的流态化开采技术以实现不掘进巷道和井下无人的远程水力采煤,是未来难采急倾斜煤层流态化开采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智能开采 流态化开采 地下气化开采 水力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进展--纪念钱鸣高院士“砌体梁”理论40年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家臣 许家林 +1 位作者 杨胜利 王兆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94,共15页
自1982年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理论得到国际公认以来,煤矿采场矿山压力研究实现从定性假说到定量理论的跨越式发展。40年来,我国的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服务于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砌... 自1982年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理论得到国际公认以来,煤矿采场矿山压力研究实现从定性假说到定量理论的跨越式发展。40年来,我国的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服务于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以“砌体梁”理论学术思想为主线,综述了我国煤矿采场岩层运动与控制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需要发展的研究方向。“砌体梁”理论采用“梁”“薄板”模型分析基本顶破断规律,揭示了顶板断裂线位于采场煤壁前方;煤壁和矸石支撑下基本顶破断岩块回转挤压,咬合形成“砌体梁”结构;发现了“砌体梁”结构的滑落(S)失稳和回转变形(R)失稳模式,建立了S-R失稳的力学条件,提出了基于“砌体梁”结构平衡的顶板压力计算方法,首次实现了支架-围岩关系的定量分析。“砌体梁”结构采场矿山压力力学模型突破了传统定性假说,为保障煤矿的安全和高产高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砌体梁”理论指导煤矿采场顶板控制取得系列进展,如支架-围岩三耦合关系、顶板动载荷模型、支架阻力确定的二元准则、中厚板模型、大空间采场远-近场模型等。在“砌体梁”理论的基础上,钱鸣高院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关键层理论,建立了下至采场、上至地表全覆岩运动过程的力学联系,实现了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研究的统一。“砌体梁”理论与关键层理论指导了我国煤矿采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在采场矿压控制、覆岩裂隙分布、采动应力分布、岩层移动与开采沉陷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煤炭绿色开采与科学采矿奠定了基础。岩层运动与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集中到岩层运动统一场理论,基于采动岩层控制的灾害防治与减损技术,复杂条件岩层运动规律,岩层运动可视化技术和智能岩层控制技术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运动 “砌体梁”理论 关键层理论 岩层控制 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